从维熙文集(全14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2章 酒魂西行(从维熙文集④)(32)

“这也是俺咎由自取。想当初,俺从山西汾阳来北京时,是个清清白白的毛头后生。后来,俺看有些大官小官都用手中的橡皮图章干些吃官饭放私骆驼的事儿,心里便也痒痒起来!”

“我规劝过你。”银凤说,“为这,我不止一次地跟你吵架!”

“不说过去了。俺今年春节没休年假。加上节日加班,大概存有二十多天假期。俺想回家乡一趟静静俺的心思,理理俺的心脉。银凤,离婚的具体事儿,能容我从汾阳回来再办吗?”白眉鬼的语音里流露出悲凉,“你放心,俺这不是托词,容俺从老家回来,立刻一块儿跟你去区里办离婚手续!”

银凤通情达理地“嗯”了一声。之后,她挎起古铜色挎包,走出了屋子。只听她在院子里,对哑女和小伍子说:“真感谢你们这间小屋,让我后半辈子从这儿拐弯。不能多待了,福利院还有很多事情在等我去办。”

“大姐——”

“大姐——”

哑女和小伍子亲切地和萧银凤在院门口道别之际,白眉鬼如同痴、呆、苶、傻了的庙里泥胎一样,双手捂住了脸,纹丝不动地坐在木椅子上。

“老哥,他是不是在装蒜?”

“不像。”

“他可很会演戏。”

“这回他动真情了。可惜他的真情来得太迟,太迟了!”俺老哥感叹地长嘘了一声,“人海茫茫,苍生如蝼蚁般穿行于世,贪婪者虽然可能有暂时的富足,最终会变得一无所有。看,你这位老乡近邻,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那把剔骨的刀子,最后扎在了他自己的心窝上!”

棉门帘一掀,哑女和小伍子一前一后走了进来。这时白眉鬼方才感到自己在这间小屋里,已成了多余的人。他站起身来,踉跄着脚步,往屋外走去。

“白科长,这个还得还给你!”哑女一伸手提起捆绑着俺哥儿俩的那根辫绳儿,“当初,这两瓶竹叶青是我们心甘情愿送给你的喜礼,‘黑塔’说过,你最爱喝这家乡酒了!”

白眉鬼摇摇头:“往后,俺要戒酒了!”

哑女提着俺,追到了院子里,说:“这个,务请白科长带走。据说,这酒带有一点药性,喝了它可以明目清心。白科长就是不喝,把它当成个纪念不也挺有意义的吗?”

白眉鬼停下脚步,若有所思地看看哑女,又看看俺哥儿俩,最后接了过去。他对哑女不无感激地喃喃道:“俺是离杏花村不远的本土人,年轻时就喜欢喝这竹叶青,却没想到这酒名和酒胆,都有醒世的意思。俺谢谢你了,收下它,把它当成后半生的行为戒尺!”

这时,小伍子一手提着两瓶茅台一手拿着那个红包,腋下还夹着两条红塔山,挡住了那老西子的去路。他结结巴巴地说:“这些烟酒,都是我们四个人诚心诚意送给您的,您必须带走;还有这个红包,我们不能收,请您带在身上,当您回老家的路费。”

“不行,俺决不收。”

“您一定得收。”小伍子说,“这是属于您的,必须退还给您。”那老西子推却之际,哑女乘机把那红包塞进他的棉大衣兜兜。那老西子闪过小伍子,夺路而出。到底这老家伙是山西石头缝里钻出来的一个硬汉,他打开自行车锁,就迅速地跨上了自行车。当他双脚蹬开车子脚踏板时,把那红包从兜里掏出来,突然向后一甩,那个红包被风吹散开来,一张张百元钞票,像天女散花一般,飘落在小伍子和哑女家院门口。

只听身后哑女喊道:“我们补办手续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再给你送去——”

“别送了,明天俺就登上开往山西的火车了——”

“白科长——”小伍子在后边喊他停车。

这老西子的自行车轮子,反而转得更快,如同身后有追魂的厉鬼那般。

…………

一路向西——向西——

伴随俺哥儿俩的,是火车的车轮声。白眉鬼西行,是去汾阳寻找他年轻时的魂儿;俺一路与他同行,是酒祖杏花娘娘对俺命运的召唤。

“老哥,真应你的神机妙算了。”俺说。

俺老哥说:“你是福将,我因与大兄弟同游人世,才屡闯劫难,免于一死,并将与你永生。”

1995年3月8日完稿于北京团结湖

【附录 古今酒话十九章】

美酒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这朵奇葩首先开放于中华民族。

笔者所以将《古今酒话十九章》选编在小说《酒魂西行》之后,意在将古今酒事串联在一起,让读者品味中华酒事之圆满。

[酒祖之考——古今酒话之一]

酒从何来?谁是造酒的鼻祖?

因为笔者喜酒,便常常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源进行寻觅。此类书籍阅读多了,才发现古代书籍中的各种记载并不统一;正史与野史中的说法,各有各的酒祖之考,而且大都有典故相伴,因而酒祖之牌位到底是谁,后人难以得到统一的结论。

据古人文中记载,造酒为仪狄之功:仪狄为大禹之女,大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其女仪狄受其父的影响,是个十分贤孝的女子。因为大禹为治理水患常常废食忘寝,致使仪狄为其父所做之饭食,常常倾倒在一个树洞之中。久而久之,那些发酵了的食物,便从树洞发出一股奇香。有一次,大禹治水归来,仪狄将其拿给其父品尝,大禹定名为酒,人间始有酒说。

上述酒说,为远古酒祖考源之一。其二,说酒诞生于周,中华的酒祖为杜康。杜康为东周时期的一个小小粮秣官员,因为其工作每天与粮食发生关系,便演绎出酒为杜康所造之说。据野史话本披露,他在为粮秣官员时,所掌管的粮食难免被雨水浸泡,发酵之后的粮食,便形成了酒曲,其浆液便流成了酒浆,因而杜康是中华的酒祖。此说,比第一酒祖之解,虽然略显科学一些,但与仪狄造酒之理如出一辙——都是“无心插柳柳成林荫”,并非有意酿造之结果。

近读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对仪狄、杜康为酒祖之说,留下这样的文字:酒自黄帝始,非仪狄矣。古方用酒,已有醇酒、春酒、白酒、清酒……云云。言外之意,酒自黄帝时起,已成正品;适饮壮身,狂饮殇体。如此说来,中国造酒之历史,就更为久远。在一篇古代《酒源》的篇章中,还有如下之说:“天的酒星,酒之作也,其(指酒)与天地并存矣!”此说,一下子把酒祖神话了,让后世之酒徒,无法得知其造酒的鼻祖为谁了。

孰对?

孰非?

这为后世酒者留下一个谜团。

笔者儿时曾留下如是的记忆:每年春节来临时,城关的酒作坊必定祭祖;而那些弥漫着酒糟气息的酒作坊门面上,张贴的酒祖之像,是粉面朱唇的古代美人。当时,我不懂此人姓甚名谁,清朝的未荐秀才——我的祖父告诉我,那是禹的闺女仪狄,她是中国最早的造酒女神,这是刻在我记忆中的酒祖肖像。年纪逐渐大了,我在民国《朔州地方志》中谈到为酒仙兴庙、立碑之事时,书中记载中国南北方许多酒行,多把仪狄当成酒祖并为其立碑。但是酒祖之说源流不一,不像木器行当只信奉鲁班、茶叶行只祭祀陆羽一人那般,而是众说纷纭的。如在《博物志》以及魏武帝的《短歌行》中,无论是文是诗,都把杜康视为头号酒祖;传说杜康的故土,在河南汝阳,古代时那里建有杜康庙,以祭酒祖。

这些年,我曾到名酒之乡茅台镇做客,那里的一位酒师告诉我,他们这块地方的酒行,一直信奉杜康,在民国年代的酒作坊里,都供有“杜康先祖”之神位。至于有些地方,把刘白堕、焦革、葛仙、李白、司马相如、刘伶也视为酒神,在酒作坊里供起他们的牌位,其中多人似与酒祖称号关联不大——他们大都是嗜酒如命的美酒知音,并非造酒的始者,如李白留下“斗酒诗百篇”的典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后开过酒铺——但是他们与造酒无关,只因与酒结缘很深之故,人们出于对其崇敬和羡慕之故,便也将他们当成酒祖祭祀;至于葛仙其人,笔者疑指晋人葛洪,葛洪是个炼丹人(现代应称之为化学家),古代酒事文章中,没有他酿酒的只字记录,但他写下过流传后世的美文《酒诫》一篇,便被后世列入了酒圣之中了。这几个人中间,倒是刘白堕、焦革与酿酒有些关联,明代袁宏道在《觞政》一文中写道:“仪狄、杜康、刘白堕、焦革,皆因酿法而得名。”由此可见,刘白堕非李白那般的酒客,亦非葛洪那样的酒评家,而是造酒的行家。据传说中记载,刘白堕造出的“白堕春酿”,“醉人经月不醒”;河南一带还流传着“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酿”之说。至于焦革,既然被明代袁宏道列入“因酿法而得名”,想必也是酿酒元老之一;但是他留下的传说不多,笔者只从《古今酒事》的篇章中,读到如下文字:“焦革善酿,焦革死后,王绩以焦革之酿法为经,参照仪狄、杜康酒谱,善造醇酒。”由此推想,王绩酿出之酒,是集前人之大成,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酒佳酿了!据唐书《隐逸传》记载,王绩为唐初人氏,为绛州龙门人,家里种有五谷杂粮多顷(应属豪门出身),专为酿酒之用。此公将老庄之书陈于床头,并养鹰鹏类飞鸟,以志追求生活之淡雅,著有《醉乡记》一书,高吟刘伶五斗不醉,乡间有邀请其尝酒者,无豪门草舍门第贵贱之分,一律应召前往。在酒祖的牌位中,尽管他酿酒之绩,被前人载入酒事史册,但他只能属于酒祖之徒的范畴——用今天的语言来为他定位,他顶多算上酒祖的接班人,而不能被纳入酒祖之列。

如上所述,只有一个疑窦难以解开:李时珍言及的黄帝时已造出酒来了,实在使人难觅其证。因为浩瀚的史海里,没有留下那个时期的任何酒事文本,因而后世酒者对其存疑,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笔者臆想,远古时期天地一片蛮荒,宇宙还处于混沌初开之时,我们的老祖宗,刚刚结束了原始生活状态,哪儿会有酿造酒曲之具,又怎么会造出酒来?如果说炎黄时期,帝王已然有了酒喝,那酒可能并非人工酿造之酒,而是自然浸泡的野果浆液之类,具有药补作用,因而后人便也将其称为酒了。之所以发如此推论,实因史书中虽有炎、黄二帝饮酒之说,可是没有附有像仪狄、杜康、刘白堕、焦革的造酒逸事可供勘查;与其相反的是,从酒事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酒祖为仪狄、杜康之说,在南方北方则到处可觅。因而笔者认为,这四位远古先祖仪狄、杜康、刘白堕、焦革是有文字可查的造酒的鼻祖——当然,其中的仪狄与杜康可称之为酒祖之尊。

至于酒与天地同在,天有酒星,地有酒池之说,都太近乎玄学之谈,似无须笔者在这里饶舌了。

2016年夏整理于书斋

[酒功 酒过——古今酒话之二]

对于酒之功过,自古莫衷一是,各有评说。像商纣王、隋炀帝因纵酒殇政之事,似无二议;但对酒对人类生活之福兮祸兮,看法却不尽一致,常有南辕北辙之距离。这两种文本,从远古到今天虽然都有知音,但是酿酒却一直延伸到现在,这足以说明国人并不被纸上谈兵的酒论所左右,而是据其个人所好,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汉末,曹孟德(曹操,字孟德)上书皇权,谈及汉初禁酒之德,并将其视为影响国家安危之大事。这个白脸曹操之举,马上受到孔融的抵制。孔融是历史上出名的学士,童年时曾留下“四岁让梨”的典故,给后世留下了流传至今的礼仪风范;但就是这位贤达的孔融,对曹操附和帝王意志、拍马屁的禁酒之奏折,写下了论战的檄文。笔者觉得其文文采四溢,现摘译其古文中部分文字,供读者品味:“……天穹因有酒皇而光泽耀眼,地因有酒郡而熠熠生辉;尧如果不饮千盅美酒,无以建太平乐土;孔子不饮百瓠(瓠为古代饮酒器皿),无以称之为圣人……汉高祖如非饮酒时斩蛇起义,无法显示出其英雄气概;景帝如果没有在似醉非醉时幸遇唐姬,就没有后来的兴邦治国……”孔融最后责问曹操:“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可惜,笔者没有查找到曹操上书的酒论(估计已在历史长河中丢失),否则将其并列于世,将给后人增加多少酒事美谈?

据《晋书》记载:孔融此举得罪了曹操,曹操要圣上判其是非;结果孔融被贬官降职,后来成了逍遥于乡野的大儒雅士,流传下“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自我画像。在这场酒禁之争中,反证出来曹操这个历史上的奸雄,在酒事中也生就了两副面孔,像川剧中的变脸术那般,随着权势的潮涨潮落,而演出他的黑白两面。读者不会忘记,后来在三国年代,他争雄天下时曾演绎出《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以及他畅饮时言及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酒论。一场酒功酒过之争,居然牵出来官场动荡,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之事例。其最终结局则是:曹操胜出,孔融败在曹操的谋略之下。这是一段历史久远,罕为人知的酒事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