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升海水养殖业发展水平,建好“蓝色粮仓”,对于改善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促进沿海地区渔民增收致富、优化生态环境、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拥有广阔海域,海岸线长达1.84万公里,有近220万公顷的滩涂,约1200万公顷15米等深线以上的浅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条件得天独厚。2014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1813万吨,占全国水产养殖总量(含海水和淡水)38.2%,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近1/4。但从长远、健康发展看,海水养殖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第一,近海养殖空间日益萎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很多近海水域、滩涂不断被蚕食和占用,浅海滩涂的可养殖水面不断减少。过去50年中,海岸湿地消失了51%。2000年至今已有近60万公顷滩涂被占,十几年间消失了1/5以上。渤海黄海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海域。该海域2013年海水养殖面积占全国约70%,产量占45%。但仅渤海湾地区,这些年已有超过70%的沿海岸线被围垦。近海养殖空间日益萎缩,一些海水养殖面临生存威胁。同时,渔民的养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养殖水域被占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的事件明显增多。
第二,养殖海域水质恶化。根据农业部和环保部数据,2014年我国重点监测的海水养殖区中,72%的面积无机氮超标、33.7%活性磷酸盐超标、38.7%石油类超标、17.8%化学需氧量超标。其中,石油类超标面积比例比2013年增加近30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超标面积比例增加15个百分点以上。陆源排放是污染的重要来源。据海洋部门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率仅为52%。河流排海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监测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围海造地运动、沿海岸线布局的重化工业以及城市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是造成近海污染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加剧近海污染,直接威胁近海养殖。像渤海漏油事件、福建漳州PX爆炸事件等,都对周边的海水养殖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伤害。同时,一些水域发展养殖超负荷,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不足、大量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到公共水域等,加剧了水域污染。
第三,海水养殖动植物病害多发。渔业部门反映,这十多年来,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不断,近几年还有蔓延趋势。目前监测的水产养殖病害有120多种,几乎涉及鱼类、甲壳类、贝类、鳖类等所有养殖品种和所有养殖水域。每年病害造成的海水养殖损失60多亿元。像浮筏养殖的虾夷扇贝,辽宁省大连长海县2009年养殖的死亡率高达70%以上。像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简称EMS)、白斑病毒等病害频发,2014年4月广东省中山某地年度新投虾苗发病率高达50%以上。发生病害后,不合理和不规范用药进一步导致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影响海产品质量安全和出口贸易。我国当前海水养殖病害多发,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水质污染,还有两点不容忽视。一个是养殖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像海水池塘养殖,60%的池塘已老化,池底淤积、渠道破损、设备失灵,造成有效水体减小、自净能力减弱,病害容易滋生。另一个是水产防疫出现管理真空。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动物疫病防治,难以顾及水产,而渔业部门没有负责水产防疫的法定职责,权责不明。
第四,海水养殖风险保障严重不足。我国海域辽阔,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频发,经常给海水养殖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2014年因台风、洪涝等灾害,83.3万公顷水产养殖受灾,产量损失131万吨,经济损失211亿元。海水养殖风险大,但海水养殖保险供给严重不足。虽然早在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创办了包括海水养殖保险在内的农业保险项目,开创我国商业性渔业保险先河,但由于赔付率太高,保险公司亏损严重,1996年改制后即停办了该项业务。此后,商业性的海水养殖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互助保险从2007年开始开展水产养殖互保试点,但目前仅限于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地的个别市镇,覆盖面窄、承保面小。
第五,配套体系发展滞后。相对完善的配套产业和服务体系是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但现阶段我国海水养殖相关产业链发展水平偏低,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满足海水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品种培育方面,自主育种能力偏低,部分品种的核心种源大量依赖进口,育种基础性工作薄弱,良种扩繁缺乏必要的配种、亲本养殖、苗种培育等配套的标准化技术,沿用的多是传统的“野种家养”生产方式。在水产饲料方面,营养研究落后,饲料种类较少,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系列饲料研发和生产不足,很多新引进、新开发的养殖鱼虾缺乏专用饲料。在水产防疫用药方面,缺乏药理学等基础研究,药物评估平台建设滞后。另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的问题在海水养殖上同样突出,水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有些地方还有进一步削弱的趋势,经费难以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