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调玉米临储价格各方反应积极种粮农民支持力度仍需加大
2015年下半年,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2015年国家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为1元/斤,比2014年最多下调了0.13元/斤,下调幅度超过10%。这是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以来首次下调临储价格。由于前期已释放出下调价格的信号,此次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市场各方反映比较平稳,普遍认为这是玉米临储政策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农产品价格改革的主动作为,也是产业调整的必然选择,不仅有利于减轻库存和财政两大压力,也有利于激活整个玉米产业链。但价格调低后的三大风险也不容忽视,亟待研究出台后续配套支持政策。
市场各方普遍认为,此次下调玉米临储价是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一大进步。具有兜底效应的临储政策实施以来,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最大的政策保障。但玉米临储价格连续7年上调,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连续走低的背景下,临储价格仍然只增不减,导致国内外玉米价差连续扩大,造成玉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并存,整个产业链半死不活。让玉米价格回归市场是改革完善临储政策的共识。有专家认为,此次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为1元/斤,是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正确选择,这一价格已经贴近市场,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临储价格是国内玉米价格的风向标,临储价格下调会引导市场价格下降,这无疑会给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饲料行业和玉米深加工业让出较大的盈利空间,有利于增强主产区玉米加工转化和地方经济发展活力。下调临储价格也向农民传达了一个信号,即政策支持价格也会根据市场行情能上能下,有利于培育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改善种植结构的意识。前些年价格好、效益高,玉米越区种植屡禁不止,现在价格下来了,有利于推进“粮改豆”等农业结构调整。
市场有关人士表示,下调玉米临储价格,有利于减轻库存压力和财政负担。前期较高的临储价格对市场形成托底效应,下游加工企业虽有原料采购需求,但难以在市场上低价采购充足原料粮,玉米收购市场只剩下临储收购一个渠道,农民生产的玉米尽数通过临储入库,导致政策性库存暴增、库容高度紧张。现在临储价格下调带动市场价格下降,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开始以市场价采购原料粮,有利于减轻国家政策性收储压力和充分利用社会仓储库容。减少临储收购量就意味着减少中央财政负担,少收一斤玉米,中央财政就可相应减少一斤玉米的收购费用和保管费用补贴。
不过也有人担心,国家调低玉米临储价格会在短期内对种粮农民造成实实在在的利益冲击。对此,要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切实防范三大风险。
(一)执行好秋粮收购政策,切实防范卖粮难风险。临储价格已定、市场粮价已走低,农民当季收益低于预期已成定局,做好2015年秋粮收购工作更加重要。2015年玉米临储收购启动时间比往年提前、收储主体更加丰富,这是有利的一面。好政策还需要执行好,才能收到好效果。有关部门要督促各收购主体做好准备工作,确保资金、设备尽快到位,按时启动秋粮收购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各类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切实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严防压级压价和“打白条”等现象发生,让农民粮食卖得出、卖得好、卖得顺。地方政府也要及早做好质量不达标粮食的收购处置工作预案,确保农民“不憋粮”、少坏粮。
(二)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切实防范规模经营风险。粮价下行,受冲击最大的是规模经营主体。受前些年粮价上涨的刺激,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租金较高,加上农资成本和雇工费用,玉米亩均收益仅有300元左右,粮价下跌可能导致他们处于亏损边缘。这些规模经营主体资金链往往比较紧张,通常是卖完粮食才清还农资赊账、支付地租,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会引起连锁不良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大对他们的金融支持。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补贴资金,要加大对那些规模适度、经营良好而暂时遇到困难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各地建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加大对暂时遇到困难的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融资担保服务。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协调工作,适当延长信誉良好的规模经营主体还款期限,降低逾期还款影响信用等,帮助落实下一季生产贷款。
(三)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切实防范种粮积极性下降风险。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下降,关键在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中央财政可能将节约数百亿元支出,这部分资金应当用于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一是用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扶持农民特别是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生产。二是用于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支持农牧结合、种地养地结合,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努力形成可持续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投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