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潘石屹论创业成长(1)
中央电视台说:“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何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能鹤立鸡群,他的发迹到底是靠运气、关系,还是他们自己的努力?
让我们回到时间的拐点,去发现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凤凰男的“成长记”】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由于通信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不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春节一过,潘石屹便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忆这段历史,潘石屹眼睛发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个砖厂,潘石屹出任厂长。这个厂高峰的时候有400多名工人,少的时候也有100多号人,地处山区,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小偷经常光顾,夜里提供照明的小发电机一个月内被偷过三次,”潘石屹像讲电影故事一样:“人刚刚躺下,电灯突然灭了,那肯定是发电机被偷了,于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动了、弃机而逃。”更麻烦的是民工情绪问题,有一天,潘厂长正在自己的卧室——一个废弃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块砖头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谈工资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下去跟他们谈!”
半年后砖厂停产,潘石屹重回海口。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与人合伙注册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随着海南经济第二波热潮的到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万通积累下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虽然后来又赔掉了,但让自己找到了胆量。”1992年8月,预感到海南房产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离海南,北上京城。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的潘石屹,无意中听旁桌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几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这个机会。很快,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进入设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欢喜的时候,却接到了有关部门的一个电话:“几个部委领导要联合听你们汇报工作!”
潘石屹来到国家体改委。“一进门,几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讲,一边念一边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领导提醒潘石屹:“小伙子别太紧张,我们只是来听听新政策的实践情况的。”最后,一位司长拿着潘带过来的“股权证”样本称赞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规范,一张股权证都这么正规,外地企业有的就拿收据代替。”这算是对北京万通的一点正面表扬。这一次,北京万通挖到数亿元的利润,潘石屹开始崭露头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认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结婚。1995年9月,潘石屹离开万通与妻子创办红石实业,随后开创出SOHO中国的大局面。
【想要致富,先要明白财富的价值】
1984年,潘石屹毕业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办公室新分配来的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正在思变的时候,他遇见远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一位老师。老师告诉他在深圳有很多机会,也能赚到很多钱。
潘石屹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由于很难回答这个本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老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就说你身上的衬衫,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买两件,一件穿脏了你就可以换另外一件。”
这也许是有人第一次对他解释财富是怎么回事。对潘石屹的人生起了很大的影响。
什么是财富呢?安于现状是成为富人的大敌。“只要安稳地过一辈子就好,只要过得去就行了,不必赚太多的钱”。假如,一个人的脑子被这种念头占据,你就一辈子赚不了大钱。不满现状,奋发向上是赚钱发财的前提。引导你赚钱的最佳动机,应该是不愿过“单调无意义的生活”,想过“更充实更华丽的生活”这种念头才对。
这件事情激发了潘石屹的财富观,他产生了不安于现状、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的观念。终于,在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多元钱来到广东。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潘石屹的成功告诉我们,穷人与富人的能力差距,并不像他们之间财富的差距那样大,那看似非常悬殊的差别,其实只根源于微小的一点,那就是对财富心态、财富观念、创富行动的选择。20%的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富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富人感慨地说:“现在回过头来看,20年前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我当时选择继续待在单位过清闲但又清贫的生活,而不是选择下海经商办企,去博取财富,那么我现在可能还拿不出5万元的积蓄,哪会有过亿的身价。”
下面我们来看看,巴菲特是怎么通过“选择”成为世界首富的。
在一开始,巴菲特就选择了“要过富裕生活”,于是他不因自己只有100美元而放弃投资致富,选择过平庸的生活。相反地,他积极向亲朋好友们借款,开始了投资致富生涯。
在巴菲特投资致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选择”对于致富的重要性。他说:“选择一个优秀的明星企业比投资技巧和信息更重要。”
巴菲特认为,在人的投资生涯中,要做对几次投资决定(即选择)是非常容易的,但要做出千百次正确的投资决定,则是十分困难的。而选对了最适合投资的明星企业,就可以让投资者避免需要自己来做出无数个正确的投资决定的麻烦。否则,你若是选错了投资对象,再怎么努力,其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攻击手,若选错对象,再猛烈的攻击都是徒劳的。所以,巴菲特总是选择适合投资的明星企业。
同样,巴菲特也十分注重投资工具的选择。作为“股神”,他对投资工具的选择是极具智慧的。特别是在他白手起家的创业初期,他选中了“有限合伙人”这个投资工具,使自己成功迈出了第一步,顺利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他说:“选准投资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地,如果选错了投资工具,最终只会是一败涂地。
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财富选定了投资工具后,巴菲特就着力选择投资人。最初的投资人就是他的家庭成员,在投资事业逐渐稳固后,巴菲特开始把加入这个合伙关系的投资门槛提高。因为合伙人不能超过100人,他必须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投资人做自己的有限合伙人。
巴菲特投资致富的一生,就是正确地做出“选择”的一生。
因此,脱贫致富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致富是一种“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心态”的选择。要富有,首先你要从内心深处选择致富,而不是选择安于贫穷。这样,你的贫穷病才能治愈;不久的将来,你将过上富有的生活。
哲人说过:“心态决定命运。”你若想成为百万富翁,就必须有一个积极的致富心态。
【“第一桶金”源于自信】
两年后,潘石屹跟了一位老板来到海南。当时海南给潘石屹的感觉就是夹杂着走私货的一个相当原始的荒岛。他的老板承包了一个砖厂,让他当厂长,负责300个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岛刮了一次特大的台风,经济一片萧条。砖没人要,大家的生活也相当困顿,甚至长时间挨饿。尽管如此,这段岁月在潘石屹的记忆中还是相当美好的。至少自己可以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一支队伍。
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无限期延续,闯海南的许多人纷纷回到了内地,潘石屹却一直坚持着。
直至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海南逐渐恢复了活力。
房地产作为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的第一个产业在海南发展起来了。潘石屹认识了曾经在牟其中手下做事的冯仑和王功权等人。1990年,潘石屹同冯仑、王功权、易小迪、张民耕等人在海南岛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
当时海南的房地产正处在畸形扩张时期,本来是房地产副产品的“炒房炒地”也因为其时间短见效快而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买房人和卖房人大多都是机会投资者,说俗一点就是“炒家”,玩的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商品到你手里传出去了你就是赢家,运气不好就砸手里了。
农高投也看中了这个机会,开始炒房,并淘到了第一桶金。
潘石屹认为,在这个世上,人和人之间的致富能力差距其实很小,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用心”,“用心”之人善于抓住致富机遇,而机遇就像一个“放大镜”,它把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拉宽放大了。
许多穷人总把一件事情想得过于复杂,自设的障碍会使你将地面上的石头看成小山,缩手缩脚,裹足不前。他们首先是被想象中的困难给绊住了,然后便哀叹客观条件的不足,最终连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
“不可能”只是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即使是在“山重水复”之时,只要搬掉心头“不可能”这块巨石,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只要你敢想敢做,所有的不可能都将会成为可能。
其实,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真正做起来未必如此。事情的假象挡住了你的视线,使你难以透视其本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就是实践和尝试。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例子比比皆是,汤姆·邓普生就是其中一个。
汤姆·邓普生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半只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从来不让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只要是其他男孩能做的事,父母也要求他能做。例如,童子军团行军10英里,汤姆也同样走完10英里。
后来,他踢橄榄球,发现自己能把球踢得比任何在一起玩的男孩子远。为了参加踢球测验,他请人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只鞋子,还幸运地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但是教练婉转地告诉他,“你不具有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请他去试试其他的职业。
最后他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球队,并且请求球队教练给他一次机会。教练虽然心存怀疑,但是看到这个男孩这么自信,对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