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有分歧,怎么谈对方才会心服口服(2)
【永远别直接说“你错了”】
直接批评别人、毫不避讳地点出别人的错误,这是言谈中的大忌。人们常说人和人之间的争论是“唇枪舌战”,的确,当你跟他人意见不合、直白地指出他人的缺点时,就是对别人亮出了武器,别人也自然会全力反击,致使两人大伤和气。
当你直接指出一个人的错误时,相当于在质疑他的智慧和判断力,肯定会伤害到对方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而对方为了捍卫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也一定会激动地反驳,哪怕他心里清楚,自己的确是做错了。
李冬雪是个个性强、不服输的人,从大学时就开始摆小摊,吃了很多苦,大学毕业之后,她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板,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由于李冬雪这种强悍的个性,她跟她公司的员工一直无法和谐相处。公司里有个业务骨干叫苏全,非常能干,跟客户谈起生意来,总能迅速拿下单子。
有一次,苏全由于粗心弄混了两个公司的资料,结果在跟客户谈生意的时候手忙脚乱,失去了一笔大生意。苏全不想老板知道自己犯了这样的错误,只说自己身体不太好影响了谈生意。
李冬雪很不高兴,她把苏全找来,劈头盖脸地指责他的错误,还拿出那两份弄混的资料扔给他看:“你自己看!明明就是资料弄错了,你还狡辩说身体不好,现在证据就在这里,你有什么好说的?”
心高气傲的苏全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对李冬雪说:“不过是资料弄错了,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
李冬雪一听火气更旺:“明明是你把资料弄错了,这么低级的错误你也犯,还给自己找借口,你是不是不想干了!”
这时,苏全也彻底火了,顺着李冬雪的话就说:“不干就不干,我早就想走了!”说完,扭头出门,第二天就来辞了职。直到这时,李冬雪才慌了神。
当你直接犀利地指出他人的错误时,就是向对方发起挑战,必然会引起争端。要避免争端,就不要毫无顾忌地对别人说“你错了”。
聪明人总会给别人留点面子,你指出别人的错误,是为了让别人能与你达成共识、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不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了与其对比,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一天清晨,一位木材公司的经理接到了一位主顾的电话。这位主顾暴跳如雷,抱怨木材公司送去的一车木材完全不符合他们的规格,他说:“木材才卸下了四分之一,可我的木材检验员告诉我,有百分之五十五都不合规格!我们拒绝接受你们的货物,已经要求司机停止卸货了。请你把这一车木材都拉回去吧!”
木材公司的经理立刻赶去对方工厂,见到了闷闷不乐的购料主任和检验员。经理让司机继续卸货,并让检验员继续把不合规格的木材挑出来,自己则站在一旁观看。
事情进行了一会,经理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检验员的检验太严格,而且弄错了检验规格。这批木料是白松,可那位检验员只对硬木有所了解。弄明白状况后,经理并没有直接指出问题,相反,他一边观看,一边向检验员请教某些木料不合格的理由。
经理的言谈营造出非常友好的谈话氛围,检验员渐渐高兴起来,最后整个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坦白承认自己对白松木的经验并不多,并询问这位经理关于白松木的问题。经理亲切地对他解释了那些木材为什么合格。过了一会,检验员意识到错误的是他们自己没有事先指明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等级的木材。
经理放心地离开了,第二天,他收到了全额的支付支票。
在指出别人的错误时,最好选择一些含蓄委婉的方式,例如启发式指错法、幽默式指错法、三明治式指错法、间接式指错法等。
启发式指错法可以参考上例,像经理对检验员提问那样,引导别人自己去思考和发现错误。
幽默式指错是用不太刺激的方式点出别人的错误,充分缓解被纠正者的紧张尴尬,以此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令别人愉快地被说服。
有位作家曾应邀到某校演讲,可她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在打瞌睡了。她拍拍桌子,大声说:“在这个闷热的午后,各位听我这个老太婆说话,一定很想打瞌睡。这没关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有两个要求,一是姿势要优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准打呼噜,以免干扰他人。”学生们被她逗得大笑起来,再没有一个人打瞌睡了。
三明治式指错就是“赞美、指错、赞美”的交谈方式,在反驳别人之前,先赞美他、保全对方的面子,这样一来,对方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间接式指错是用借彼喻此的方式,通过声东击西,含蓄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尽量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冯玉祥是位廉洁的将领,他在开封时,不准部下穿绸缎衣服。一次,冯玉祥注意到一个士兵穿着一双缎鞋,便上前深深地作了一揖,把士兵吓得呆如木鸡。冯玉祥对他说:“我不是给你行礼,只是你的鞋子太漂亮了,我不敢不低头下拜啊!”士兵听了,立刻脱下新鞋,赤着脚跑回去了。
【不要把意见硬塞给别人】
每个人都讨厌“填鸭式教学”,不喜欢学校把知识硬灌到自己的肚子里。可一旦与别人的意见出现分歧,人们总会试图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别人,进行“填鸭式交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买东西、交谈、行动,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尊重,别人也一样。强硬地要求别人接受你的想法,只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恶化,完全与说服他人的目的背道而驰。
许可是编辑部的新人,他头脑不错,做事也非常积极,在办公室里人缘不错。有一次他参加公司的聚会,聚会上,一位老编辑讲了段非常幽默的故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随后,那位老编辑又引用了一段古代的诗文,说是出自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官的文章。
恰好,许可大学学的就是古汉语专业,他很清楚这句话是出自苏轼之口。
他立刻开口纠正道:“这可不对,这话不是什么大官说的,明明是苏东坡的一句话。”此话一出,很多人都看向了许可。那位老编辑立刻面露尴尬,可还是说:“不可能,这绝对不是苏东坡说的!”
许可坚持自己的观点,开始引经据典,与他关系不错的一个老编辑使劲儿给他使眼色,可他就是浑然不觉,一定要老编辑接受他的想法,承认自己的错误。
最终,老编辑恼羞成怒,猛地站起身,草草地跟大家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办公室的几个人对着许可连连摇头。
很多时候,别人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所以你最好免开尊口,不要搬出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对方,哪怕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好为人师不是一个好习惯,很容易让你在人际来往中丢掉好人气。如果你决定要说服别人,那就更要讲究方法,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还要善于使用一些语言小技巧。
说服别人是一个让别人改变想法的过程。说服的实质,就是把你的想法“推销”出去。要推销,只阐述你想法的正确性还远远不够,强买强卖更不可取。你要做的,是通过一些小技巧,让别人主动改变自己的观念,从“别人这样想”变为“我这样想”。
长崎是个二手汽车商,他有一位令人头疼的客人。那位客人看过一辆又一辆车子,可总是不满意,不是认为价格太高,就是认为汽车的性能有问题。长崎为此感觉非常苦恼,他开动脑筋,打算停止向这位客人“推销”,而让客人自行购买。
几天后,长崎又收购了一辆二手车。他打电话给那位恼人的客人,客气地请对方过来“帮个忙”。
那位客人很快到了,长崎对他说:“先生,您是个很精明的买主,能看出一辆车的价值。能不能请你帮我看看这辆车,试试它的性能,告诉我这辆车别人出价多少才合算?”
客人笑起来,他很高兴地坐进车里出去跑了一圈,然后说:“如果有人愿意用十一万日元买下这部车子,那他就做对了。”
“哦,那如果我以这个价格把这辆车卖给您,您是否愿意买下它?”长崎问。
答案是肯定的。这位客人非常痛快地付钱买下了这辆车。
通过“请别人帮忙”这种办法,可以不动声色地说服别人,让别人主动改变想法。
老子曾经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因为懂得身处低下。你要想跟别人更好地沟通,首先就要在谈话中放低姿态,让别人卸下对你的防备之心,愿意听取你的意见。而你则可以借此机会,巧妙地引导他人的想法,从而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
人与人之间想法的差异是固有的,聪明人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更不会为了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而态度强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远比想法一致要重要得多,想法不一样怎么办,那就不一样吧,谈不拢一笔生意总比谈崩一个朋友要好。更何况,只要你的态度端正,别人还是很乐于听取你的建议的。
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千万不要说“我认为你的想法不好”或者“我来告诉你怎么做”,这只会让对方产生挫败感,从而萌发抵触心理。在这类情况下,你最好旁敲侧击,用“帮我个小忙,看看我的这个想法有什么问题”“你愿不愿意听一听我的见解”之类的话进行沟通,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进而使别人主动扭转自己的观念。
【给责备的话包上“糖衣”】
人人都知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可要吃药时,人们还是会优先选择有糖衣的西药;听人说话的时候,人们也还是想听顺耳的好话。所以在责备别人时,你应该给你的建议裹上一层“糖衣”,让别人更加乐于与你交谈。
并不是所有责备的话都会伤害到他人,只要用对方法,创造好“缓冲地带”,你也可以轻松地说服别人。
一位老总想敦促他的助理工作更专心些,就走到助理身边说:“小李,你打字速度真快,我看全公司上下,谁都比不上你。”助理立刻露出了受宠若惊的笑容。老总便继续说:“当然,如果你上班的时候能少逛网店,那你的工作效率也肯定是全公司最高的了。”助理脸一红,连忙点点头。
老总的话既点出了助理工作中的问题,又没有影响她的工作情绪,这就是给责备的话裹上的一层“糖衣”,在批评别人之前先对其作出尊重和肯定。
老吴是一家卡车经销商的服务经理,他手下有个工人,工作成绩每况愈下。老吴感觉很着急,但他并没有对那个工人怒吼或者威胁,而是把工人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进行了一场平等的对话。
老吴对工人说:“阿东,我知道你是个很棒的技工。你在这条线上工作了这么些年,你修的车子总是令顾客满意的。很多人都跟我夸你,说你技术非常好。可这两天,你完成一件工作花的时间变长了,质量也达不到以前的水准。我对这种情况不太满意,所以想看看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想个办法解决一下。”
工人非常感动,有点愧疚地说:“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我最近是有点懈怠了。我向您保证,一定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
老吴表现出了对这名工人的尊重,工人也一定会就着“糖衣”吞下领导给他的忠告。
有些人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话怎么说都正确。别人如果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就是“内心不是好人”,喜欢硬逼着别人把他那“苦药”一般的“忠言”咽下。可是你要注意,忠言跟苦药其实是不能类比的。药虽然苦,但只要吞下去就可能病除;忠言呢,你逼着别人听了,他也可以左耳进右耳出。
所以,要消除与他人之间的分歧,说服别人把你的批评听进耳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就一定要善用语言技巧。把好话好好说,用温和的表达方式给你的责备之言裹上一层“糖衣”。
小雅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协调员,她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工地上巡查,提醒那些忘记戴安全帽的工人。她非常认真,每次一看到没戴安全帽的人,就会走上前去大声批评。看到工人们露出不快的表情,她就会说:“我这样说都是为了你好,是对你和你的家人负责!”工人们虽然表面上连连应诺,可背地却都非常讨厌她,更有甚者,一走到她看不到的地方,就故意把安全帽摘下来。
经历了数次这样的情况之后,小雅也不知如何是好了。她跑去向经理求助,经理告诉她:“好话一定要好好说才有效果。”小雅回家后,认真地思考了经理的建议,决定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
第二天,当她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时,就走上前询问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然后她会用令人愉快的声音提醒他们:“戴安全帽可以有效地保障你们的安全,所以请你们记得戴上帽子。”
她这样做的效果是惊人的。按照规定戴安全帽的人越来越多,被小雅提醒的工人们再也没有出现过不满抵触的情绪了。
同样的话换个更温和的方式说,就能让人从“难以下咽”变得“甘之如饴”。
真正的聪明人不但自己要明辨是非,还要善于帮助别人了解对错。让你责备过的人愿意伴随在你身边,心服口服地听从你的意见,与你和谐相处,这才叫本事。
一般来说,人们都能够接受正确的批评,只是不能接受批评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在你责备他人时,一定要根据环境、对象的不同,对自己的语言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更乐于接受。因人而异地进行“对号入座”式的提醒,在责备之前对他人进行赞扬和鼓励,用温和亲切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技巧地说服他人听从你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