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遇见更好的自己——自我认知中的肯定法则(4)
如果你发现花再多的努力,也不会让最后的成果有显著改善,那就别再过度在这项工作上花费精力了。当然,这不是让你故意偷懒或不尽力把事情做好,而是你的工作已做得不错,再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就是浪费了。对大多数的项目来说,做好95%~98%已经算相当好了。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就说:“我不是完美主义者,我在回头看自己所写的书时,一点也不会感到遗憾或担心。”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瑕的事物,人生和生活也是如此。苛刻追求完美的目标,不仅难以实现,还会让自己身心疲惫。但是,如果没有努力向完美靠近的态度,没有怀着“我要做得更好”的信心,也是难以成功的。
著名的伯爵表公司的理念是:“永远要做得比要求的更好”。成功学家陈安之则说:“要永远做得比要求的更多,更好。”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而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多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左右的潜能还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努力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我们常常满足于现状,接受已经不错的情况和境遇;工作中,我们安于稳定的收入和不错的职位,没有想过自己的工作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自己是否应该去追求更完美一点的生活。
其实,只要你把目标定得高一些,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点,做到最好并不难。你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生活,你才会努力去实现那样的生活。
有一个人经常坐火车出差,常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每次旅途长短,无论车上人多挤,他总能在火车上找到座位坐。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事实上,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剩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都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很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在火车中途数十次停站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就算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而车厢里、过道中,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已经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如同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较低层次的满足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一句广告词这样写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实,我们追求更好、更完美,最重要的不是是否能真正得到最完美的结果,那样毕竟是非常难得的,而是我们拥有这种永不满足、永远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努力的态度,只要拥有这样的态度,即使做得并不完美,也是优秀。
不苛求完美,但不能放弃追求完美,因为努力才可以令你接近、更接近完美!
05.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容易
如果这个世界就像我们捏泥人的游戏一样就好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任何人捏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但是怎么可能呢?
别人只能是别人的样子,甚至连我们善意的忠告,他们都懒得听,更别说接受我们的改造了。
也许你会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改造别人呀”,其实,这种企图改造别人的心理或者行为每个人都有,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比如——
你是不是会觉得老公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实在不雅?
你是不是觉得朋友丢三落四的毛病很不好?
你是不是觉得同事死脑筋,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转弯儿?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的建议非常完美老板就应该接受?
……
然后,你就不断地去提醒,找各种理由去说服对方,但是对方似乎并没有因你改变多少,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接受你的意见,尽管你的本意是好的。
不要认为别人顽固不化,难道你就希望别人改造你吗?比如,你非常喜欢紫色,所以买衣服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紫色,而别人认为你根本不适合这种颜色,你会怎么想?大概会在心里嘀咕:我爱穿什么穿什么,多管闲事!
当别人不能适应我们,不能按照我们要求去做的时候,冲突和矛盾就产生了,可以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多半是因为我们试图让别人适应我们而不成功造成的。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不要把责任归咎于别人,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与其去改变别人适应自己,不如改变自己适应别人,毕竟相比较别人来说,只有我们自己才受自己掌控。
当一个人不再对别人要求苛刻,不再要求别人适应自己,而是通过他人的镜子、现实的镜子或者是历史的镜子来剖析自己、调整自己,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的时候,才是走向成熟和理智的标志。比如,一位同事对你的态度不太友好,你能让他对你有礼貌的唯一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对他的不好印象,对他表示友好和善意。卡耐基曾说:“想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先对别人怎样。”
改变自己,适应别人,是为了营造更和谐的关系。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艺术,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尤其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
如果你抱着改造对方的心态,比如,他下班刚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抽支烟,你马上就唠叨说:“给你说多少遍了,不要在家里抽烟,你怎么就是改不了?”或者说:“回到家要先去洗脸,你怎么就是不听?”时间长了,他还会愿意回家吗?也许他宁愿在办公室里待着加班,也不愿意回家听你唠叨。在他的眼里,家应该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地方,舒服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老推着他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他自然就会不耐烦。有的男人甚至宁愿换太太,也不肯“换”自己。
小雅结婚没几个月,就和丈夫离婚了,离婚的原因简直有点可笑,仅仅是因为她丈夫爱吃咸,而她认定吃盐多了对身体不好,就想把他的口味改淡一点。结果,每次吃饭,都为此争吵不休,她的丈夫开始不在家吃饭。为了让丈夫回家吃饭,她就克扣丈夫的工资。再后来,她的丈夫就提出了离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也不会按照你的意愿成长。所以,不要因为对方不听你的话而烦恼不堪,哪怕对方是你的丈夫或者孩子,你也没有权利和能力让他们完全适应你。学着尊重对方的个性,必要的时候,去改变自己适应对方。
有一个女人习惯从尾部开始挤牙膏,而她的丈夫却常常做不到这一点,她为此就常常与丈夫争吵不休,后来越吵越激烈,最后协议离婚了。这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却是事实。如果我们在结婚之前就知道,挤牙膏方式的不同可能会让我们的爱情之火熄灭,我们就一定会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然后走向结婚的礼堂。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相对于自己曾经海誓山盟的爱情,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为什么就不能妥协一下?或者干脆每天早上给他挤好牙膏?
当然,适应别人,并不是唯唯诺诺的盲从,更不能以失掉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就以我们与老板的关系为例来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老板,并希望在这里有所作为,就应该去适应老板,而不能指望老板来适应我们。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停地抱怨老板,然后不停地跳槽?
这就涉及如何适应的问题,有的人为了讨好老板,无论老板说什么都点头称是,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那么这种忠诚也只能称为愚忠而不是智慧,老板自然不会重用一个只会盲目服从的员工。其实真正的适应不是“绝对服从”,而是“合理顺从”。
合理顺从的意思是“提供相关信息,协助老板达成正确决策,以利自己的配合执行”。老板对的,应该听从并且尽力去配合;老板有偏差或缺失的,务必委婉说明劝阻,让老板感觉到你是在以“参与”的心态来协助他达成决策。千万不要明明知道错了,但因为对方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就盲目服从,以此企求获得老板的宠悦。
适应老板,不是盲从,不是只为讨老板欢心,而是尽力配合执行,作出更完美的决策,这才是真正地对老板负责,对自己负责。
试图改造别人,让别人适应你,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聪明的人,会顾全大局,比如为了更好地合作,为了减少冲突,为了共同的幸福,就会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选择妥协,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
每个人都有支配别人的欲望,因为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有影响力的。但是,任何改造别人适应自己的行为都只能以失败收场。没有人会像泥人一样,任我们随便捏,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如果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吧!
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改变周围的环境,想必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想法。比如,我们会抱怨周围的卫生环境太差了,但是看到遍地的垃圾,自己也会把手里的废纸随手一丢,还会安慰自己说反正已经脏成这样了,也不多一张废纸。也许,大多数人和你抱着同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改变自己开始,卫生环境不就改观了吗?
面对大环境,作为个体,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很久以前,人类都是赤脚行走的。一位国王去偏远的乡间旅游,路上有很多碎石头,把他的脚硌得生疼,他大怒,回到皇宫后,就下令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觉得这样做,不仅自己不再受苦,全国老百姓也都可以免受石头硌脚之苦了。
愿望是好的,问题是哪里来那么多牛皮?就算把全国所有的牛都杀了,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这还不算用牛皮铺路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但既然是国王的命令,谁敢说个“不”字呢?
就在大家为此发愁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大臣大胆向皇帝谏言说:“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这样不就免受石头硌脚之苦了吗?”
国王一听,当下醒悟,于是立刻收回命令,改用这位大臣的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可见,想改变世界,很难,而改变自己则容易得多。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了自己,你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所以,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我梦想改变整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这也似乎很难。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知道呢,或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当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环境的时候,尤其是环境不利于我们的时候,就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一阵狂风,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大树看到旁边池塘里的芦苇就问:“为什么这么粗壮的我都被风刮断了,而那么纤细的你却什么事也没有呢?”芦苇回答说:“我知道自己软弱无力,就低下头给风让路,避免了狂风的冲击;而你却拼命抵抗,结果被狂风刮断了。”
我们就应该像芦苇,尽管软弱,但有智慧。面对狂风卷来,不是试图与之对抗,而是伏下身子,低头弯腰,化险为夷。更重要的是,积蓄力量,在机会到来之时,进行全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