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北大国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跟老子学国学中的隐忍哲学

人物简介:

国学,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当世界普遍出现反思传统、走向自然、文化回归的思潮,国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本书则是立足于北大各位先哲、国学大师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从多个角度阐述国学中的哲理与智慧。相信读者在书中北大国学思想的引导下,能够走好自己的道路!

国学,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当世界普遍出现反思传统、走向自然、文化回归的思潮,国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本书则是立足于北大各位先哲、国学大师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从多个角度阐述国学中的哲理与智慧。相信读者在书中北大国学思想的引导下,能够走好自己的道路!

国学,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当世界普遍出现反思传统、走向自然、文化回归的思潮,国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本书则是立足于北大各位先哲、国学大师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从多个角度阐述国学中的哲理与智慧。相信读者在书中北大国学思想的引导下,能够走好自己的道路!

国学,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当世界普遍出现反思传统、走向自然、文化回归的思潮,国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本书则是立足于北大各位先哲、国学大师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从多个角度阐述国学中的哲理与智慧。相信读者在书中北大国学思想的引导下,能够走好自己的道路!

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这里所说的“曲仁里”位于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关于他的出生与形象,有很多传奇。有的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也有人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是非真假,莫衷一是。他的生卒年无从查考,寿命也是未解之谜,160岁、200岁等说法都言之凿凿,却无从考证。我们目前知道的,只是道教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太上老君”的那位智者。

骑青牛、御紫气、列仙班,是后人对老子的主要刻画,其中包含的后人对老子的尊崇和敬仰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老子也曾经做过官。他曾经是周朝的“守藏史”——管理周朝的王室藏书。但在看到周朝王室破败的萧条之后,他决定弃职西去。在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老子被颇具慧眼的关令尹喜留住,并在其要求下,“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道德经》的来历。

此后,这位先贤再也没了消息,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

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的含义是:坏事可能包含了变成好事的苗头,而在好事到来的时候,坏事也可能随之来到。福和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只是看到眼前的东西,而忽视了可能变化的方面,将会在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

在这里,老子强调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变化的可能性和认识到变化的重要性。按照这种思路,在我们面临种种危难的时候,其实已经孕育了转机的苗头和种子。而在各种繁华的背后,则隐藏着危机与毁灭。这一思想和他对道的认识一脉相承,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有一年:几年前,电视节目转播音乐大师梅达的音乐会。梅达出场时颈上挂了一个花环。当他上台指挥乐队时,花瓣纷纷落到脚下。一位女士议论说:“等他指挥完,他会站在一堆可爱的花瓣中。”另一个男士则不无忧伤地说:“到演出结束时,他的颈上只会挂着一道绳索。”同一件事,由于视角不同,思维方式相异,便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有这么一个传说:

有一位盲人,性格十分开朗,生活十分愉快。有人问他:“作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吗?”盲人笑着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下肢瘫痪的人相比,我能行走。”

眼睛瞎了,却不觉得痛苦,这就是由于他调整了比较的对象和方法,用自己的优势去比人家的劣势,用自己的长处去比人家的短处,凡事从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去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认识就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就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可以从正面理解,也可以从反而理解。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好事中潜伏着坏的因素,坏事中包含着好的成分。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说:“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他又说:“人在生气发怒的时候,大脑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这是一种对身体有害的荷尔蒙……它使人疾病丛生,加速衰老甚至早逝。”我们应该倡导利用利导思维思考问题,杜绝用弊导思维思考问题。

学会利导思维,不只是思考的技巧问题,还涉及到人的心态、人的性格和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心情舒畅,往往就能正确面对现实,能够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遇事从积极和美好的方面考虑问题。

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引导,从不利的事情中寻找美好、提取美好、放大美好。这样做,不仅能使自己在不利的境遇下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自己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2.时刻记住“锐者易折”的道理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史记·滑稽列传》

得意到了极点,往往就是失意的开始:最辉煌的时刻来临,就意味着你将开始走下坡。从历史的往事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讲究中庸的,这个词几乎涵盖了整个儒家文化。不过分地偏左,也不过分地偏右,尽可能保持平衡。

世事变幻,人生无常。老子告诉我们,时刻记住“锐者易折”的道理。人生总有得意时,但是得意也要保持低调。

陈后主是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唐代有位诗人有感于陈朝灭亡,写下一首七言绝句,说的就是陈后主不理朝政,骄奢淫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来陈后主即位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安定,可是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由于陈后主的骄傲自满,以为陈朝已经固若金汤,无须居安思危,所以终日纵情酒色,放浪形骸,很快,即位之初的一代明君就变成了昏庸之君。

即位后不久,陈后主被弟弟陈叔陵斫伤,终日在后宫养病,只留当时他最宠幸的张贵妃陪伴于身旁,将其他妃嫔包括皇后都摒斥在外。

陈后主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宫殿,分别给张贵妃、孔贵妃等受宠的妃嫔居住。他的饮食起居均由这些人服侍,并且每次饮宴,都命诸妃嫔和女大士等吟诗作乐,从中选出较好的谱成歌曲,命上千名宫女习而歌之,轻歌曼舞终日弥漫整个后宫。张贵妃初入宫时,是龚贵嫔侍儿,偶然被后主见到,被其美色迷惑,对其宠爱有加,很快封为贵妃,后生太子深。她又非常会察言观色,每次宴会宾客,张贵妃都会推荐诸宫女参与其事,宫女们对她甚为感激,于是都在皇帝面前说她好话。

张贵妃得宠以后,陈后主越来越怠于政事,文武百官凡有奏章,都必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等人才能达于帝前。而每次批改奏章,后主都与张贵妃共同定夺,张贵妃正好借此机会干预政事,朝中的大小事情没有她不了解的。后主见朝野上下的言论,张贵妃足不出宫都了如指掌,更加对她宠幸。可是后主并没有看到政治形势的可危之处:朝中宦官佞臣内外勾结,王公显贵骄横不法,花钱买官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后宫犯法的人,只要请张贵妃说情,后主往往都会既往不咎。

朝中正直的官吏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奏后主,阐明了朝中的混乱局势,并且弹劾施文庆、沈客卿等人飞扬跋扈、专制朝政之举,可昏庸的后主已听不进任何忠言,先后将忠直的大臣毛喜贬谪出朝,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傅绰赐死狱中。

耿直的大臣章华,上书后主说:“陛下即位,于今五年,思衔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它,惑于酒色。祠七斋而不出,拜妃嫔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戡,升之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邪归正,悔之晚矣!”

后主看到这样的奏章不但没有悔过自新,而且一怒之下将章华斩首,朝中官员见后主如此暴虐,都明哲保身,三缄其口,一个本来兴旺发达的国家就被陈后主弄得岌岌可危了。他总以为自己是那个“得志”之人,而不知道“失意”之日已不远矣。

古往今来,太多位高权重之人因自己过去的功绩变得骄矜自恃,忘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

真正的智者懂得越是在得意时,越是要放低姿态。一旦得意,人会不自觉地膨胀、自我放大,好像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他解决不了。殊不知,这把自大的尖刀随时可能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也随时可能受到意外的打击。因为它太锋利,所以它才脆弱,折断可能只是瞬间的事。

古人的故事告诫今人:在牢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同时,我们更不要忘记“高处不胜寒”!

在人生得意时,一定要在内心给自己划一道警戒线,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身居高位而沉得住气,才是真正胸中有大韬略的人。

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餾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至理名言。

有一次,海尔总裁张瑞敏喂狼的时候发现,当他扔给狼一根骨头的时候,所有的狼都在抢这根骨头;当他再扔一根的时候,所有的狼又扑过来抢新的骨头——即使丢进去很多骨头,它们不是去分,而是哄抢。

这虽说是动物界的生存现象,但也折射出市场的残酷性和盲目性。他想,如今的企业不都是这样的吗?每个人都紧紧的盯着对手的一举一动,甚至忘记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思路,这种做法和那群抢骨头的狼有什么区别?

这种启示让他把精力从竞争的市场转回到自己的企业本身上来,一门心思修炼“内功”:做好自己的管理,专注客户的需求。

其实不管怎样角逐,最后的赢家都是顾客,也就是说,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抓住市场需求,获得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就是“不争”的本质所在。

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这正是张瑞敏的智慧所在。不和对手争,却和自己争、和用户争,否定既有的错误和不成熟的思想,刷新和确立新的正确的发展路子,这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的必须过程。

在别人都纷纷“抢骨头”的时候,张瑞敏却在抓服务和管理,从公司高层到下面的每一个员工都在捕捉着顾客的消费需求,他们的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从各个渠道获取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去设计用户所需的产品……当时机成熟时,企业自身已经发展壮大了,消费者潜在需求被开发出来了,那些所谓的竞争对手自然会落在后面。那时,市场已经紧紧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争,是一种高明。张瑞敏看似无所作为,实际上却获得了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海尔正是凭借着踏实、专注、善始善终的精神从同行中一跃而出!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赛事上,一位举重运动员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关头。教练对她说:“举起这最后的重量,你的金牌就得到手了。”结果她没能举起来。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受了伤的跳水名将洛加尼斯同样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时,教练对他说:“你的妈妈在家等着你呢,跳完这一轮,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妈妈做的小馅饼了。”

洛加尼斯轻装上阵完成了最后一跳,凭借最后一跳的优异表现夺得了金牌。

小馅饼的诱惑自然敌不过金牌。可是金牌背后,还有奖金、荣耀、教练和国家的期望,千人敬仰万人瞩目的光荣。

然而,金牌承载的荣耀越多,给运动员的压力就越大。运动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在赛场上的关键时刻,如果一味地加重心理负担,反而会影响运动员的水平发挥。相反,如果将很重要的目标简单化、生活化,给运动员造成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那么可能激发其超常发挥。

这是情绪减压法。压力当头不要去想压力。

患得患失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无法避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想它。

还记得金庸小说惯用的写法吗?千辛万苦、精心策划想要获得的武功秘籍,却被想也不曾想过要获得的人偶然间拾到,轻而易举练成绝世武功。

小说情节固然都是虚构的,但书中蕴含了金庸对待人生的态度:拼了命孜孜以求者,与毫无功利与得失之心者,命运总会厚待后者。

天之道,不争而善者。

4.藏而不露,并非真的不露

言多招祸,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及大;讷于言,慎于行,乃吉凶安危之关,成败存亡之键也。

——曾国藩

藏而不露,并非不露。古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把握好藏与露的分寸,最后才能露出真正的锋芒。

越是争强,越是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不论什么时候,众人的矛头永远是指向那个最出风头的人的。守弱,才能够更好地积蓄实力。

《三国演义》中,刘备曾一度投奔曹操。为迷惑曹操,他种田浇菜,掩盖其志。关、张二人见他如此不求上进,都非常失望,但刘备只说“此非二弟所知”,依旧我行我素;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备竟假装被雷声吓得扔掉了筷子。因为刘备当时羽毛未丰,若与曹操在一个重量级上硬碰硬的话,无疑以卵击石。只有假装无能,曹操才不会把他视为心腹之患。

杨修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而曹操也是一个爱才之人,可是,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死杨修呢?有人说是曹操妒忌杨修。当然,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杨修过于显摆其个人才华。

曹操平定汉中后,想继续讨伐刘备,又难以推进;想守住汉中,又难以持久防御,进退两难。曹操心中犹豫不定,偶说“鸡肋”二字,杨修就叫随行军士收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问怎么回事,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曹操怒杨修谣言乱军心,斩之。

杨修聪明过头,把撤军这样的事关全局的大事,用负面的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了。殊不知,这样的军机大事是不能用此方式表达的,即使曹操心里真是这样想的,但是曹操也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就是因为曹操认为这话说出来会影响军心,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

当然,屈伸之度必须由自己把握好,什么时候“屈”,什么时候“伸”,这里面大有学问。一味隐忍不知勃发、不求翻身出头,反而会滑进无底的深渊。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在矛盾激烈的关头,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要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皇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于1077年1月身穿破衣,只带着两个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认罪忏悔。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当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接见,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皇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一个个封建主各个击破,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邑,把曾一度危及他皇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消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最后客死他乡。

古今中外的隐忍之士皆有各自的目的,但共同之处是等待成熟时机的到来。时机不成熟就贸然行动,不但会使艰苦隐忍的成果毁于一旦,更会使规划好的宏图大业暴露于对立面的火力之下。

5.拥有水一样的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善人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就没有过失,也没有怨咎。

有个人非常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经常与人发生口角。后来,他向一位智者请教:“我总是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因为他们总是提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意见,您说我该怎么办?”

智者想了一会儿,说:“你说水是什么形状的?”

这人见智者“词不达意”,茫然地摇头说:“水哪有形状?”

智者笑着说:“我把水倒进杯子,水难道还没有形状吗?”

这人似有所悟,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智者又说:“如果我把水倒进花瓶呢?”这人很快又说:“哦,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智者摇头,又把水倒入装满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

这时,智者感慨地说:“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这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我们身边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与他们相处得好,就要把自己变成可以倒入各种容器中的水。是不是这个道理?”

智者微笑着说:“你现在已经有所得,但还不完全正确。”智者接着说:“井里的水,河里的水,海里的水,他们虽然有不同的形态,可是他们却都是水。”

这人恍然大悟:“人其实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够顺应和包容外界的变化,但是却永远不改变自己的本色。”

智者笑着点了点头。

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水的这种豁达顽强的精神,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从容不迫,恬静自得。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有的人看到的只是险恶与绝望,在眩晕之中失去了斗志,在抱怨之中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有的人则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远方依然是一片充满了希望的天空。最终使自己战胜厄运,让生命充满了快乐与阳光。

希望往往就在不远的拐弯处。人生之旅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我们拥有水一样的智慧,鼓起勇气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就会发现,阳光从未走远,美景就在身旁。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的一生中苦恼烦心之事在所难免,而且苦难总是多于快乐,逆境总是多于顺境,我们随时都可能像水一样碰上沼泽碱滩,但我们是否也能像水一样,悠然面对,从容不迫?

6.以德报怨,赐人恩典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谦虚谨慎。意思是说人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可以趾高气扬了。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了,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水用自己的洁净洗涤别人的污垢,并且不求回报,正所谓“以德报怨,赐人恩典”。

在社会生活中,要求别人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你,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是别人伤害了你,对不起你。应对的办法有两个:一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二是“以德报怨”。

所谓“以德报怨”,也就是别人有对不起我,算计我的地方,我不生气,不与对方计较,反而好好待对方,甚至顺其心意,满足其愿望。

楚庄王的“绝缨大会”大概是经常被人引用的以德报怨的实例。

楚庄王大宴群臣,突然蜡烛燃尽了,有人摸黑拉扯劝酒的王妃的衣袖,结果被王妃扯走了帽缨。楚王听了王妃的申诉后,趁蜡烛尚未点燃,肇事者身份不明之时,命群臣全部摘去帽缨,保全了这位大臣。以后在楚国攻郑的战役中,有一员战将表现得十分突出,楚王询问之下,方才得知此人即是那个被王妃扯去帽缨者。楚庄王以德报怨,臣下以德报德,一直被传为佳话。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多少是清楚的,所以有了对不起他人的地方,难免有愧疚之意。心态本来就比较低,一旦得到了不曾想到的原谅,甚至对方主动让自己得遂所愿,这种由巨大反差所引发的感激之情,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的是,以德报怨,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人有很多种状态,不同的状态往往带来不同的结果,同时也就决定了你与世界(社会)的关系,即确定了你的位置。状态主要表现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当你调整状态、改变自己时,你与世界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必然发生变化,你与世界的关系(结构量)就变了,你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世界(社会系统)也必然要作出反应以适应新的关系——你的改变。世界,就这样被“改变”了,是向着善的方向改变。

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引起对方友谊反应的比率高达60%至90%。负责此项研究的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临。两国一直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哨所)。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惨不忍睹。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断。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给县令宋就,说我们要以牙还牙,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楚亭的人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就更不对,那样未免太狭隘、太小气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开始,每晚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据实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好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的“变”,正是指自己的“变”——调整自己的状态(心态、生态、行态)。改变自己,实质就是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德报怨,改变的是改变世界对自己的评价。

7.管理者不要凡事都亲力亲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作为管理者,有的事情是需要做的,有的事情是不需要做的。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就是深通此道。

公元前209年,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忠心耿耿,屡建功勋。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曹参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是一个拥有七十座城的大封国。当时刘邦刚刚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经过秦末战乱,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凋敝,对于这样的局面,曹参召集当地有才能的官吏来想办法,大家出了很多主意,但都无从下手。

正当曹参发愁的时候有人说,胶西的盖公有治国的才能,曹参便亲自去拜访。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

曹参深受启发,他制订了简单可行的政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西汉丞相萧何年老病危,惠帝亲自去探视。惠帝估计萧丞相的病好不了了,所以就问萧何,将来谁可以代替他的丞相职位,萧何推荐曹参。曹参到朝廷担任丞相后,依然按照治理齐国时的清静无为的方针治国,要求丞相府的官员对萧何所制订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对萧何所任用的官员,一个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职。曹参对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从不加以干预。因此在朝廷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一样井然有序。

在现代企业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式也越来越被重视,管理者的大部分工作不是去控制员工,而是去帮助员工,要少做监工多做推手。

哈佛大学教授、全球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科特说:“在变革时代,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既有管理又有领导,成功的关键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

管理就是有所为,领导就是有所不为。现在很多企业给优秀员工股份,就是想让员工自动自发做好工作,推广企业文化价值观,也是同样的道理。

9.少夸夸其谈,多脚踏实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四十三章

“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极力推崇的“无为”领导思想之一。老子之所以提倡领导者行不言之教,就是因为他亲眼看到政令繁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楚。

他又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很显然,老子这段话是用类比的手法,对“不言之教”的领导方法进行全面的肯定,即“不言之教”是“无为”领导思想的全部要义和立足点。

这段话的大意是:为什么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游弋在最坚硬的东西中,这是因为那些没有形状的“无有”能进入没有间隙的坚硬的东西里,这就是“无为”领导思想的好处。

然而,对老子“不言”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千百年来,人们地理解得很少,并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值得指出的是“不言之教”中的“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但内含的意思是政教与法令,也不是“什么都不说,都不管”,而是要求领导者少发号施令,少夸夸其谈,而要脚踏实地为人民干实事,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

同时他还告诫领导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领导者政令繁多反而会使人民群众更加困惑而无所适从,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少施政令,并率先垂范,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万物也就能自由蓬勃地发展。

张瑞敏曾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

张瑞敏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照企业的文化、制度使企业自然地运行。就好比一部上足发条的钟表,你尽可以离开去做你的事情,它不会因为你的走开而停止。如果说张瑞敏有“权杖”的话,市场压力就是“权”,他把这种压力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让所有部门和人都按照市场压力去运转。

张瑞敏曾谈过“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他认为“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在这种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现代领导者要做到谦下服人,取信于人,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和素质。

在坚持原则、讲求正气上做到“专气至柔”;

在清除私心杂念、致力于集体和国家上做到“涤除玄鉴”;

在管理国家上做到“爱民治国”;

在思维上做到“天门开阖”;

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做到“明白四达”。

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者能够做到这些,让万物万民自由生长而不占为已有,积极地为其服务而不居功自傲,积极地引导而不任意宰割,那么这样的领导者就具有深远的“德”。

10.在适当的时机施惠于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

老子“动善时”的内涵:就是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做事,并合理把握办事时机。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什么时机才合适?就是要像水一样,需要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雨,需要雪花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雪。它可分可合,可深可浅,它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形状,对它来说,没有永远正确的,只有当下最合适的。

做人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正确的事情,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争夺天下。王世充本是隋朝的一个地方官。他没有草率地马上起兵,而是不动声色地做准备。

江淮地区多草莽英雄,加之民风强悍,打架斗殴甚至动刀杀人者多如牛毛,小偷强盗也趁机活动。一时间,监狱人满为患。不得已,狱卒只得上报王世充。王世充开始也为这事头疼,后来一想:“现在天下大乱,我又准备起事,这些人正可为我所用,何不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将来一旦起事,便可得到许多帮手。”于是他亲自审讯犯人。审讯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犯人头上的罪名洗刷得一干二净。这些犯人原本提心吊胆,担忧性命不保。不想王世充不仅未曾判刑,还好言相抚,于是一个个感激涕零,发誓王大人有所召唤,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后来,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声势浩大。隋炀帝派大将征讨,但收效甚微。

王世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暗暗高兴,这正是他成就大事的好时机。于是,他打着“王军”的旗号发展势力,并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他盘算着借朝廷之力壮大自己的力量,一旦羽翼丰满,便可独霸天下。于是,他下令招兵买马,江淮间受过他恩惠的犯人,纷纷加入他的军队。这些人平素便强悍好斗,加上对王世充知恩图报,打起仗来十分卖力,战斗力非常强。王世充率军征讨朱、管,连战连胜。每次得胜,王世充都论功行赏,重重奖励立功将士,而本人却分毫不取,因此手下人更加死心踏地为他卖力。

王世充施以恩惠,拉拢了一帮对他死心塌地的人,靠这支军队,逐渐发展成举足轻重的割据势力。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不可能无求于人,也不可能没有助人之时。当你打算帮助别人的时候,请记住一条规则:救人一定要救急。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人有求于你了,这说明他正等待着有人来相助,如果你已经应允了,那就必须及时相助。如果他人没有急事,也不会向你求助,因为一般人都不愿求人。一旦你答应帮助他人,对方心存感激之余当然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你的身上,如果你最后帮得不及时或者没有去帮,反而会遭到怨恨。

东吴大都督,周瑜早年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小小的居巢长。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粮食问题就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给他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每仓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鲁肃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就这样成为挚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真的当上了东吴大都督,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为国效力的机会。

鲁肃在周瑜最需要粮食的时候送给了他一仓,这就是所谓的“雪中送炭”。

在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别人不是很需要的时候拉上一把,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往往没想到,其实,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当他人口干舌燥之时,你奉上一杯清水,胜过九天甘露。如果大雨过后,天气放晴,再送他人雨伞,这已没有丝毫意义了;如果人家喝醉了,再给人敬酒,这未免太过于虚情假意了。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