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寻找遗失的自己——她是另一个你(5)
父亲听了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曾经是很优秀,但这些年来你一直在‘吃老本’啊!你总是在用以前学到的东西应对工作,而不注意学习新东西,当然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曾经的优秀并不代表一辈子的优秀,你现在可不是以前的你了啊!”
父亲简单的一番话给孙晶当头棒喝,她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自己只记得曾经的优秀,而忘记了反省现在的自己。
从那天起,孙晶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工作中有意识地去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工作成绩果真有了很大的进步,又成为了公司的优秀员工。
每个人都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迷失自我,以为自己仍然是原来的样子,而事实上,人是在不断变化的,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即使原地不动,也是相对的退步。如果你感到很长一段时间都停滞不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喜欢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女人们,快醒一醒吧!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表现,如果你恰好正为这些感到茫然,赶快重新审视自己,刷新自己!
像认识新朋友一样认识自己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想做一件事却总是力不从心;
比别人付出的都多,但仍然无法得心应手;
彷徨犹豫,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正经历着这样的感受,说明在你心底很可能有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新朋友——未知的自己。
这个未知的自己可能有你意识不到的潜力,有你所不了解的特长,你应该像认识新朋友一样认识她。
如果你不能了解这个新朋友,就不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更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
苏怡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学中文的她希望将来能当一个作家或是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
毕业后苏怡给各大报社和杂志社发去了简历,还给出版社投了一部在大学期间写的小说。
然而事情并不像苏怡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去了很多家报社和杂志社面试后,都遭到了拒绝,有的说她的文笔很好但并不适合做这份工作,有的则是想招业务编辑,也就是揽广告业务的人员。与此同时,苏怡投给出版社的小说也遭到了退稿,理由是这类小说过时了。
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放弃寻找此类的工作了,但苏怡却非常固执,她认为自己的文笔非常好,只是那些公司不是伯乐而已。
于是苏怡抱着坚定的信念继续寻找此类工作。终于有一家公司请她去当编辑了,她高兴极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
然而苏怡在工作后交上的几篇稿子全被打了回来,而且她改来改去,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标准。
所幸主编是个很有耐心的领导,他把苏怡叫到旁边,指着她的稿子,一点点地告诉她应该怎么改。
经过主编的指点,苏怡又把稿子改了一遍,这回勉强算是通过了。可是就在下一次再交稿子的时候,仍然不合格。
看到工作没有进步,苏怡也很着急,她很刻苦地改稿子,有的稿子一改就是七八遍甚至十几遍,而且每次都主动拿给主编看,请他提意见。
主编虽然对苏怡的工作成果很不满,但看见她又勤奋又虚心,只得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教她。
可是经过了一年的磨炼后,苏怡的写作水平仍然没有进步,写稿子还是要一次次地修改。
终于有一天,主编忍不住了,找到苏怡谈话:“你无疑是公司里最努力、最勤奋的一个员工,但是你真的不适合写作。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有没有其他的打算?”
一听主编说这样的话,苏怡有些着急,这明显是在请她自动离职,她诚恳地说:“我知道自己经验不足,可我从上中学时就立志要以文为生,这是我的理想,我不会放弃的。如果您觉得我哪里写得不好,我可以改,哪怕改一百遍一千遍也行。”主编无奈地说:“我并不是说你的文笔不好,相反,你的文笔很优美,也没有病句、错字之类的毛病,但是最要命的是,你的文章缺乏一种内在的逻辑,对于写作的人来说这是致命的硬伤,并且是很难训练的。也许这就是天赋吧,与后天的努力无关。你真的不适合做这一行,如果你换种工作,也许会有更大的成就。你回家好好想想吧。”
苏怡听了主编这样说,难过得低头不语。不过经过一晚上的思考,苏怡仍旧固执地认为自己很适合从事写作方面的工作。
不久后,苏怡再一次接到主编的暗示,要她自动辞职,理由是不能让公司的工作再受影响了。无奈之下,她只好辞去了这份工作。
以后,苏怡又陆续找了几份编辑的工作,但都没有做足半年就被辞退了,理由都是稿子写得不行。她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出版社投稿,都如石沉大海一样杳无音信。
苏怡很失望,但仍然固执地要以文为生。现在的她已经快30岁了,还在不停地换着工作。
有些女人对自己有一种固有的认识。这种认识比较主观,和真正的自己有些差距。就如同苏怡一样,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写作,执意要以笔谋生,但事实上很多人都客观地评价过她的文章,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她并不相信,不肯重新审视自己。苏怡的经历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另外一个相关的故事。
有一个同样喜欢写作的姑娘,有一天她敲开一家出版社的大门,问一个编辑:“您好,我是前些天投稿的那个人,请问我的稿子能被选中吗?”
那个编辑毫不客气地说:“没有!我知道你投过很多部稿子了,但请你以后不要再投了,老实说,你一点天赋也没有,完全不适合写作这一行!”
这番话实在是令人很难堪,可是投稿的姑娘却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鞠了一躬说:“谢谢您!”
编辑一愣,问道:“你为什么要谢我?”
“在此之前,我去过很多出版社或杂志社,那些编辑虽然也拒收了我的稿子,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对我说‘继续努力,有一天你会成功的’,我也曾怀疑过自己不适合当作家,但每次听他们这样说,我就又升起了一丝希望,而只有您,您没有敷衍我,让我真正醒悟了,我该回去想想其他的出路了。”
回去以后,投稿的姑娘重新把自己当做新朋友来了解,终于发现了自己在策划方面的长处。改行以后,她果真做得得心应手。
这个姑娘和苏怡都同样执著于写作,也都同样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不同的是:后者及时被警醒,找到了自己的优势,而前者仍旧执著于旧有的认识,不能接受新的自己。
如果你也像苏怡一样总是做不好某件事情,但又不想浪费宝贵的时光,那就一定要及时审视自己,客观地分析一下,看看你对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误。
假使仅是做事的方法令你处理不好某件事,那么只要改进方法就行了;若是自己真的不适合做某件事,就要抛开固有的认知,像认识新朋友一样去接受那个未知的自己。千万不要害怕,更不要拒绝,那个“新朋友”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7.保持本色,活得才精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无须按照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别人,把自己弄得神不守舍。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秉持本色,这是一个人获取快乐和成功的要诀。
爱迪斯·阿尔雷德是一个极其敏感羞怯、胖乎乎的女孩,她的母亲非常古板,认为她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愚蠢的,而且衣服如果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因此,阿尔雷德几乎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开心的事。上学之后,她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连运动项目也不参加。原因是,她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大一样”。
长大后,她嫁给了一位比她大几岁的男人,与之前相比她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她丈夫出身于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她非常想要像他们那样,但就是做不到。他丈夫也曾几次尝试帮她突破自己,却总是适得其反。结果,她越来越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甚至听到门铃声都会惊慌!她彻底地绝望了。她害怕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她每次在公共场合,都尽量显得开心,甚至装得过了头。
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到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时,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本色……”“保持本色!”这几个字忽然像一道灵光闪过阿尔雷德的脑际,她发现了所有让她不幸的根源了——她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
一夜之间她变了!她开始还原自我本色。首先,她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身的优点。她开始学着怎样选择衣服款式,以穿出自己的品位。她也开始主动交结朋友,并加入团体活动。现在,她感到找回了自信,比过去快乐多了。
“保持自我本色”这个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包括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其隐藏的病因往往就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查理·卓别林刚开始当演员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一直到他开始走自己独特的喜剧路线,才渐渐成为大明星。
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播音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知名播音主持人,结果听众非常反感。直到她还原了自己本来面目——一位来自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她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
吉瑞·奥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口音,打扮得像个城市人,他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只是招致别人背后的耻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做回自己,才奠定了他在影片及广播界“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地位。
所有的不同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做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基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才能迎来自己人生的万紫千红;也不论好坏,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乐章,才会奏响出你命运中最伟大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