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16堂智慧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虚怀若谷,谦卑的人有福

1.风头正劲,不骄傲

有次毕业典礼,季羡林代表教职员讲话,对要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给予一份嘱托。老先生走到台前的时候,首先给所有的学生笔直地90度鞠了一躬,当时满场掌声雷动,这样一位对国家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还保持这种谦虚,让学生非常感动。

的确,一个人的名气大了,不沽名则其名愈溢;一个人的功劳大了,不矜功则其功愈显。俗话说,“夹着尾巴好做人”,那些骄傲自大,喜欢炫耀,处处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人,终是要吃亏的。

明王朝的建立,徐达功不可没。有诗云:“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

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仍然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他与朱元璋是儿时一起放过牛的发小。后来,朱元璋将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

朱元璋曾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第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

朱元璋的旧第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第,可徐达就是不肯接受。万分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旧第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

徐达半夜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人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石碑,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病逝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历史上每个皇权的确立,无不倚仗文臣武将的群策群力,而后功臣往往会成为权臣。皇帝在政权到手后,总是担心功臣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发生,千方百计收回其权力。“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成为皇权统治下残酷的事实。

与其居功自傲被诛,不如学孔子之言。《论语》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讲的是齐国派兵攻打鲁国,两军在鲁国城外交战,鲁军右翼溃败。军队败退时,众将士纷纷后撤,大夫孟之反勇敢地殿后掩护,而且不居功自夸,谦虚地说不是自己勇敢殿后,而是马跑得太慢落在了后面。居功不自傲,是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美德,所以听到这件事以后,对孟之反给予了高度评价。

孔子在《易经·系辞传》中,曾专门提到乾卦的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并评论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赞扬的也是有付出而不居功的人,有功劳而不自以为有德行,恰是德行敦厚的表现,而“厚德”才能“载物”。

许攸,原是袁绍的一个谋士,在官渡之战中投靠了故交曹操。

当时曹操以七万之众与袁绍七十万大军在官渡相持,自然处于下风,而且粮草断绝难以持久。一筹莫展之际,许攸自己来投。

《曹阿瞒传》说,“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用白话文讲,当时,曹操已解衣歇息,听到此消息,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出迎,看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许攸投曹后,为曹操出的奇袭乌巢之计,终扭转战局。官渡之战胜后,曹操围攻袁氏老巢冀州,许攸决漳河灌城之计,大胜袁军。

许攸的两个计策都点了袁绍的死穴,正是得益于这两计,曹操最终战胜袁绍。

可许攸却自持有功,时与曹操相“戏”,甚至“阿瞒,阿瞒”地乱称呼。有一次出邺城东门,他又对别人讲:“不是我,老曹家可就再也不能出入此门啦。”曹操毕竟是个大人物,岂容许攸这样对他,终于找了个借口,把许攸杀了。

《庄子》记载,当杨子去请教老子时,老子也谆谆告诫他不要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因功自夸其能,终会因功惹祸。

君子有功不自傲,功高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自诩自夸,就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自贬其尊、自嫡其位。保持谦逊,放低姿态,自傲是自轻自贱的表现,只有低调做人才是自珍自重。

2.平易近人,有身份没架子

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后,虽身居高位,身兼数职,社会活动也日渐频繁,但他没把自己排除在普通人之外,仍怀谦卑之心,平易近人,不摆架子。

季羡林有位邻居,季羡林第一次见他时,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做了邻居了。”这让邻居有些受宠若惊。许多年轻的朋友常会到季羡林家中登门拜访。面对这些晚辈,不管多忙,季羡林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与他们吃茶聊天,合影留念。客人走时,还执意送到门外。

高山离人们越近越显得雄峻,而真正的大人物并没有这个近距离效应。真正的大人物大都平易近人,谦卑有礼。不是因为他的权力、地位、财富和虚名,而是因为他有高尚的品德。

有一次,孙中山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

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他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还有一次,孙中山由广州赴桂林,准备亲率部队誓师北伐。孙中山从梧州沿抚河西上,日夜兼程,水路乘船,陆路坐轿。孙中山坐在轿子上与轿夫聊天。他问轿夫多大年纪了,轿夫答:“60岁。”孙中山立刻命令停轿,下来步行,让轿夫抬着空轿子跟着走。孙中山抱歉地说:“我的年纪比你小,你不应该抬我,应该我抬你才对。”

在桂林,孙中山游七星岩。岩洞内很暗,一群打着赤脚、衣衫褴褛的小孩子手持火把为游人带路,挣点饭钱。士卫为了安全,拒绝了孩子们的要求,并要把他们轰走。孙中山和颜悦色地对士卫说:“不要赶他们,就让他们带路吧。”他还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来,来,大家排好队!”说着吩咐副官逐个派赏钱。有的小孩子拿了钱,走开转了一圈又来要钱,被士卫发现,举手就要打。孙中山立刻制止,说:“不要打,给他们吧!”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在地位和权势不如自己的人面前颐指气使,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以为自己很有能耐,高高在上。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庸俗的表现。“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对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来说,放下身段和大家平和相处,非但不失身份,反而更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位居高位的人常为众人所仰视、瞩目,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议论和评判。如果此时能以平易随和的态度对待众人,做到华而不显、贵而不炫,就一定会赢得众人的拥戴、人心的归附。

一个人的名誉,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优雅的行为、谦逊的态度来维护的,而不是金钱堆积起来的。无论何时,平易近人的态度,不以强凌弱的美德,都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尊敬。

瑞典前首相帕尔梅是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领导人。他当时虽贵为首相,但仍住在平民公寓里,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帕尔梅的信条是:“我是人民的一员。”

他独自前往维也纳参加奥地利社会党代表大会,当他走入会场时,还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他在插有瑞典国旗的座位上坐下来,人们才发现他。对他的举动,与会者都啧啧称赞。

帕尔梅从家里到首相府,每天都坚持步行,在这一刻钟的时间里,他不时同路人打招呼,有时甚至与路人闲聊几句。

帕尔梅一家经常去法罗岛度假,和那里的居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那里的人都将他当作朋友。他常常在闲暇时间独自骑车闲逛、铡草打水、劈柴生火、帮助房东干些杂活,以此来联系和接触群众,使彼此之间亲如一家人。帕尔梅喜欢独自微服私访,去商店、学校、厂矿等,与店员、学生、工人进行平等融洽的交流,同时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从不摆首相的架子,谈吐文雅、态度诚恳,也从不搞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

帕尔梅平易近人,他同许多普通人通信并建立了友谊。在位时,他平均每年收到1.5万多封来信,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国外,为此他专门雇用了4名工作人员及时拆阅、处理和答复,做到来者皆阅,来者均复。对于助手起草的回信,他还要亲自过目,然后才能签发。

《庄子·徐无鬼》中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怀着谦卑的心,才能更接地气,平易近人,并保持生命的丰盈和生活的超然。获取他人尊敬的方法靠的不是卖弄权利、能言善辩,不是高高在上地吆五喝六,而是真诚地放下架子,平等待人。

3.莫要过度自我感觉良好

季羡林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东坡居士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地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为人处世中,过分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最大的特点即:我是太阳,星星、地球、月亮都得围着我转。这类人典型的表现是:我的意志高于一切,别人都得服从我。他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为所欲为;对别人的态度是: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从不顾及他人内心感受。

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都很自信,这种过度的自信导致这类人视客观条件于不顾,而一味主观臆断。在与人交往中,自我中心主义者常有一种狭隘、狂妄、偏执的不良心态。

项羽过度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建议,致使手下的人都投奔刘邦,最后自刎乌江。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过分自我感觉良好从而分裂天国、孤军深入四川大渡河,导致全军覆灭。所以,人不能骄傲自恃,不能认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举世无匹。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目空一切的话,恐怕会自取其辱,也难有好的归宿和下场。

关羽连杀袁绍手下名将颜良、文丑,一时名声大振。成名后的关羽,逐渐自我感觉良好起来。刘备占领益州后,把曹操赶到了长安,又派关羽攻打樊城,恰好这时汉水暴涨,关羽利用大水淹没了曹军大将于禁的七支大军,乘胜包围了曹军占据的樊城,关羽的自负心理更日益膨胀。

曹操为解樊城之围,向孙权求助,孙权派大将吕蒙攻取荆州。吕蒙从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处都是烽火台,防备也不见有松懈的迹象。他和孙权商量,对外假称生病回去休养了,以此来麻痹关羽。孙权另派年轻的陆逊接替吕蒙。

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对他水淹于禁七军大大称赞了一番,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万分仰慕之情。

关羽看信后,认为陆逊初出茅庐,比吕蒙好对付多了,就放松了警惕,陆续把防守荆州的人马调拨到樊城。

孙权得知计谋得逞,立刻派吕蒙起兵攻打荆州。吕蒙把战船伪装成商船,派一些士兵乔装打扮成商人和船夫的模样,自己率兵埋伏在船舱内,骗过烽火台上的防守士兵,把船靠了岸。到了半夜三更,躲在船舱里的士兵一拥而出,出其不意地攻打防守的士兵,占领了荆州。

吕蒙又趁热打铁,派人劝说江陵、公安的守军投降,那些将领原本对关羽过分的自以为是就有意见,经不起三劝两劝,投靠了东吴。孙权的军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最终杀了关羽。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写道:“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评价得多么高,但你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有些人自我意识极强,容易自以为是,他们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一个人除去自以为是的态度后,才会看见别人闪光的优点,那他就会向那些成功者和先行者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吸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此一来,弱者就会变强,强者则会更强。

4.不要随意轻视别人

有一次,北大新生入学的时间到了,新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北大校园。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已累得疲惫不堪,他停在路边想找个人帮忙,这时正好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经过,他便想让“老师傅”替自己看包。“老师傅”很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小时后,他办完手续回来,“老师傅”很尽职地仍在为他看守。后来,在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惊讶地发现帮他看包的那位“老师傅”也在主席台上就座。原来,那位“老师傅”是北大副校长、被称为我国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自己走开,希望他们知难而退。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着这对夫妇,等他们开口。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书,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生活的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因意外去世了。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个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就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的价值超过750万美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学?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哈佛的那位校长后悔不已。

不要看不起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即便是小人物也有他独特的价值。就像泥土和金子,看起来金子更珍贵,但若你是一粒种子,就能体会到泥土的价值了。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据说,有一次,他正在一个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上前对他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您画的是雌麻鸭,雌麻鸭毛是麻褐色的,尾巴很短;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是卷曲的。”原来徐悲鸿误把雌麻鸭画成了尾羽长且卷曲成环的雄麻鸭了,他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看似比他人优越就陷入自狂之中,进而轻视别人,这是一种浅薄之举。如果一个人自视甚高,他一般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难免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所以,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傲慢情绪,保持理智与平和,在态度上要谦逊,要做到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他人平等的地位。

一个人如果做到对他人尊重、信任和理解,那他就一定不会小看他人。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实际上,“两人行就有我师”了,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发现另外一个人的优点。

有一位女作家被邀请出席一个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匈牙利一位年轻的男作家。男作家不知道女作家是谁,但女作家简朴的衣着、不善言谈的举止给他一种感觉:她肯定是一位不入流的作家。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男作家开始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终于,男作家开口问旁边的女作家是否是专业作家,女作家淡淡地说“是”。男作家继续询问女作家有什么大作出版,是否可以拜读。女作家非常客气地告诉男作家,她只是写写小说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大作。

随后,男作家的表情变得很得意,他说:“那我们应该是同行了,我也是写小说的。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女作家微笑着回答:“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带着一种不屑的目光说道:“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小说的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回答。顿时,那位狂妄的男作家目瞪口呆。

女作家的名字叫玛格丽特·米切尔,她的一生只写了一本小说。现在,我们都知道她的名字,而那位自称出版了339部小说作家的名字,已经无从考查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晕轮效应”,也就是说,只要是你喜欢的人,他们什么都好,自然你就会更多地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反之亦然。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害的心理现象,它会让一个人丧失理性分析的耐心,而更多地带着自己的情绪看待他人,往往会被表象所疑惑。

一位哲人曾说:“不要轻视行为,因为行为会形成习惯;不要轻视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不要轻视性格,因为性格会决定命运。”能成大事的人从来不轻视他人,而是非常重视他人,更重视他人的意见。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做好事情,不能成就自己,其原因多半是因为自视太高、傲慢、轻视他人,从而产生了阻力,甚至导致事情毁于一旦。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绝不能以一个人现在的表现,就随意对他的未来下一个论断。

5.倚老卖老,是枉然

季羡林在《真话能走多远》一书中,对“倚老卖老”现象进行了透彻的解读,部分摘录如下: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中国政治生活还比较(我只说是“比较”)正常的时候,周恩来招待外宾后,有时候会把参加招待的中国同志在外宾走后留下来,谈一谈招待中有什么问题或纰漏,有点总结经验的意味。这时候刚才外宾在时严肃的场面一变而为轻松活泼,大家都争着发言,谈笑风生,有时候一直谈到深夜。

有一次,总理发言时使用了中国常见的“倚老卖老”这个词儿,翻译一时有点迟疑,不知道怎样恰如其分地译成英文。总理注意到了,于是在客人走后就留下中国同志,议论如何翻译好这个词儿。大家七嘴八舌,最终也没能得出满意的结论。我现在查了两部《汉英词典》,都把这个词儿译为:To take advantage of one’s seniority or old age.意思是利用自己的年老,得到某些好处,比如脱落形迹之类。我认为是基本能令人满意的;但是“达到脱落形迹的目的”,似乎还太狭隘了一点,应该是“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的”。

人世间确实不乏“倚老卖老”的人,学者队伍中更为常见,故事就出在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有刻画人物的天才,着墨不多,而能活灵活现。第十八回,他写了两个时文家。胡三公子请客:

四位走进书房,见上面席间先坐着两个人,方巾白须,大模大样,见四位进来,慢慢立起身。严贡生认得,便上前道:“卫先生、随先生都在这里,我们公揖。”当下作过了揖,请诸位坐。那卫先生、随先生也不谦让,仍旧上席坐了。

倚老卖老,架子可谓十足。然而本领却并不怎么样,他们的诗,“且夫”“尝谓”都写在内,其余也就是文章批语上采下来的几个字眼。一直到今天,倚老卖老,摆老架子的人大都如此。

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好事,老态龙钟,惹人厌恶。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些用处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另外,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与观察,一个人,老年人当然也包括在里面,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甚至结下怨仇。这是完全要不得的。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倚老卖老的本质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的。经验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有用的,但如果完全躺在经验上想问题,经验就成了一种包袱。很多情况下,不是别人打败了自己,而是丰富的经验打败了活生生的人。

几十年前,毛泽东就批评以上那两种主义,说教条主义是主观主义的第一个形态,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第二个形态。如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要防止经验主义,也包括教条主义的复活。经验主义,当然还有教条主义,不论是对国家对集体还是对个人都有危害。

不过还是有少数人,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脸倚老卖老的表情。他们的目光是蔑视式的,口气是批语式的,举动是榜样式的,交谈是训诫式的。他们仗着曾经取得的一些成就,一直保持着权威思想,处处显示出“我最大”“我很行”的姿态。

唐朝时期,出现了一个专偷皇宫的小偷。此小偷爱为人师,收徒十多人。平时对徒弟要求严格,爱摆老资格。徒弟们多有抱怨,但因为此小偷技术过硬,徒弟们也算信服。

有一次,他偷了玉玺,隔日又送了回去。

皇帝顿时紧张起来:“这家伙到了深宫内院真是来去自由。如今玉玺丢了倒也罢了,要是哪一天来取朕的项上人头,那还不是探囊取物一般!”想到这里,皇帝打了一个冷战,赶紧把各位大臣找来商议对策。

有一大臣提出三条措施,首先是增派三千军队严守皇城,其次是加强宫内防盗部门的职能,第三是严密盘查出入城门的车辆行人,以防被盗之物流出城外。这个建议实施了大半年,可是皇宫还是接连被盗。皇帝没办法只好再次召集群臣谋求对策。

另一大臣说:“启奏陛下,臣有三策可使盗贼束手就擒。一是撤掉军队,二是摘掉宝库门的大铁锁,三是打开存宝箱的木盖子。闻听此言,皇帝大惑不解。大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有无成效,一试便知。”皇帝只好下令撤兵摘锁开箱子。还别说,不到十天,偷玉玺的那个小偷就给捉住了。

原来这个神偷拥有三十年的偷窃历史,老资格自不必说,经验丰富一点不假。经历的次数多了,行动的各个环节就像经过精确的计算一样丝毫不差,行窃之时只要重复以前的动作便可大功告成。可是,当他进入藏宝房间的时候突然发现门没上锁,藏宝箱无遮无盖,真不知如何是好——以前一切经验都用不上了。

作为一位已经有崇高地位与声誉的文学老人,巴金充分理解和热情支持成长中的一代文学新人:“可能有人以为他们‘不懂礼貌’,看他们来势汹汹,仿佛逼着我们让路。然而说句实话,我喜欢他们,由他们来接班我放心。”他还表示:“我老了,摆老资格也没有用,我必须向年轻人学习,或者让位给年轻人。这是自然的规律。”

倚老卖老的人,心理上自以为已经满了,放不下真正的新经验、新知识。与其摆老资格,不如让自己谦虚一些,与把握时代潮流的人一起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