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宽恕一切,没什么不可原谅
1.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诋毁
在季羡林先生95岁高龄的时候,由于被社会授予“国学大师”的称号,而被一些人在博客里谩骂,其语言和态度颇有“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的遗风。但对于一个世纪老人来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也有比这更为严重和恶毒的被攻击经历。
在《牛棚杂忆》中,季羡林描述了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批斗、辱骂、殴打,但是“文化大革命”过后,他却释然了,宽容和谅解了“文化大革命”中痛打和折磨过自己的人,不记仇,不报复,而且自我反思道:一动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
正是这个原因,季羡林先生多年之后对那些记忆犹新的“抄家者”“整人者”和“批斗者”,几乎都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有的后来甚至还长期一同共事。
季羡林在介绍《牛棚杂忆》时写道:“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着泪写成的。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古人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生活中,越是事业有成、德高望重的人越容易遭遇毁谤。可能你据理力争,一心要理论清楚,还自己清白。殊不知,毁谤必是小人所为,同小人怎能够理论得清楚呢?遭人毁谤便不必太过认真,不辩白,不理会,更不因为一时的不愤而影响了长远的追求。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是在层出不穷的流言、诬陷、诽谤中度过的。
1927年,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事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鲁迅在中山大学因援救被捕学生不果和顾颉刚要来任教等原因愤而辞职。不久就传出谣言,鲁迅出逃了。
1931年,作家柔石等被捕,接着报上刊发“鲁迅被捕”的谣言,或罗列罪状,或叙述地址,等等,蓄意通过谣言,唆使军政当局加紧迫害鲁迅。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爱国情绪日益高涨,抗日救国运动成为社会主潮。造谣者把卖国的罪名强加在鲁迅头上,说其替日本人做侦探,为军政当局迫害鲁迅制造口实。
在抗日救亡的爱国潮流中,左翼文化队伍里又传播着攻击鲁迅的流言。一次举办作家协会,以国防文学为口号,鲁迅有前车之鉴,不同意参加。随之则传出谣言,说鲁迅破坏国家大计,并在集会上宣布鲁迅的罪状。
其间,名目繁多的流言或分别使用,或整体使用,或组合使用,或轮流使用,或隔三岔五地使用,或改头换面地使用,鲁迅都坚持鄙视,不理不睬。他说,流言本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实在应该不信它。鲁迅从不写辩正信,倘使一一注意,正中其计。
郁达夫写诗评价鲁迅:“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说,谣言不过是蚍蜉撼树,不必在意,影响不了万古芳名。
别人的诋毁、恶意的流言最后伤了谁?谁在意,伤谁。
世间美丽的爱情,曾经矢志不渝,家人激烈反对也要去爱,没车没房也要去相守,哪怕流浪街头也要大手牵小手。当初爱得是多么艰难,为何后来却越来越淡,爱到最后不是输给距离和时间,是输给了太在意的流言。宁愿相信添油加醋、传出无数个版本流言的旁观者,也不愿选择再相信曾经爱着的对方一次。于是分手了,解脱了,十年后相见,话说开了,后悔了,不过也晚了。
伟大的事业,能够做成的人很少,总会出现一些人出来诋毁,并四处散播你的蓝图就是乌托邦。何况坚持的道路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阻碍,于是,别人的几句风言风语,说多了就钻进耳朵,留在了心里。熟悉的人开始怀疑,然后是算计、内斗,结果财没落着,人已散尽。传谣言的人则偷着乐,觉得自己计谋修炼得又高了一层。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寿寺问禅师:“我从来不传流言蜚语,不惹是非,但不知为何,总有恶言诽谤我,蜚语诋毁我,求禅师指点。”
禅师微微一笑,带年轻人走到禅寺中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树叶,又吩咐小和尚取来一桶一瓢。年轻人不解。
禅师手拈菩提树叶丢进桶中。
禅师从溪里舀起一瓢水,“哗”的一声将那瓢水兜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树叶在桶中激烈地荡了又荡,然后便漂在了水面上。
禅师又舀起一瓢水,兜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
禅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树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禅师望着树叶感叹地说:“再有一些水就更妙了。”禅师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把那片叶也溢了出来,漂到桶下的溪流里,树叶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
禅师说:“流言好比水,陷阱好比深木桶。容得下水,才能借水的力量冲出深木桶。”
年轻人大悟。
心理学家认为,诋毁别人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语和习惯,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本身没有恶意,只是我们有时听着觉得有恶意;二是有些人没有自信,嫉妒别人,若不在背后说你的坏话,就不能显示出他比你高明,不能衬托出他的优越;三是利益冲突,从中挑拨,渔翁得利。
分析以上种种,如果选择不在意,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在意了,倘若是第三种可能,那只能让自己当炮灰,别人渔翁得利了。古人对待第三种诋毁,淡然处之。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看淡生活中的不平事
在动荡年代,季羡林对加诸自己头上的不公平待遇保持沉默。到了晚年,当历史的教训逐渐为人们所遗忘,他勇敢地站了出来,愤然写出《牛棚杂忆》,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深刻反思,以求给予世人警醒。
季羡林先生说:“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的理想国,只有幻想公平的乌托邦。“大事聪明的人,小事必糊涂;大事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不公平的事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宽恕一切不公平,淡然处之,才是正道。
佛祖闲来无事,化为道骨仙风的老者在桥边垂钓,突然有一年轻人要跳河。
佛祖说:“现在鱼儿正在咬鱼钩,你迟一会再跳。”年轻人同意了。鱼迟迟没有咬住鱼钩,佛祖就与年轻人聊了起来。
佛祖:“水里的水草已经够鱼儿吃的了,你为何还要以身喂鱼?”
年轻人:“有个女孩,我很爱她,不过她离开了我。”
佛祖:“你希望她幸福吗?”
年轻人:“是的。”
佛祖:“她离开你会幸福吗?”
年轻人:“不会!她曾跟我说,只有跟我一起的时候才幸福!”
佛祖:“那是曾经。”
年轻人:“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佛祖:“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她爱你时,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就离去了,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还跟你结婚、生子,才是真正的欺骗。”
年轻人:“那我为她投入的感情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佛祖:“不,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年轻人:“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不公平啊!”
佛祖:“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这是何等地不公平!”
年轻人:“可是我在为她痛苦。”
佛祖:“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得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为别人的旗号。”
年轻人:“这么说,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佛祖:“是的,从一开始你就错了。如果你能给她幸福,她是不会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年轻人叩谢而去。这时鱼也咬上了钩。
人生来就有很多的不公平,出生背景不同、家庭关系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
生活不总是尽如人意,每天都有人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小则被上司批评、被扣奖金、被朋友欺骗,重则疾病、车祸、痛失亲人,如果躺在原地自怨自艾,伤口也许永远不会愈合。面对不公,不生气、不抱怨、努力积极地去改变,你将会得到另外一个公平的答案。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他是一名警察。当嫌疑人拨打电话时,他能根据拨打不同号码的声音差异,分辨出嫌疑人拨打的电话号码;在监听恐怖嫌疑人打电话时,他通过房屋墙壁的回声,就可以推断出嫌疑人此时是身处机场大厅,还是在呼啸的列车上……
他曾参与追捕一名毒品走私犯,但狡猾的毒贩在打电话时故意操一口摩洛哥口音,他听了录播的电话录音后推断说,嫌疑人应该是来自阿尔巴尼亚。果然,毒贩在那里被逮捕。
他从警的时间不长,但利用听力的优势,屡立奇功,被称为“超级英雄”。
但谁也不会想到,他手里握着的不是手枪,而是一根盲人手杖。他叫夏查·范洛,一名盲人探员。
因为双目失明,范洛从小就不得不努力倾听周围的一切声响,以辨别自己到底身处何方,躲避身边的危险。他恨上天的不公平,他变得自闭,自暴自弃。
有一天,他撞上了一辆响着铃的自行车。
骑自行车的是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女孩,她被他撞倒后很生气,冲着戴着墨镜的他大声质问:“你为什么要故意撞倒我,看不见吗?”他当时身上撞得也很痛,就激愤地说:“是,我是个瞎子,怎么样?”
“铃按得那么响,不会用耳朵听吗?”女孩丢下这句话,扶起自行车愤怒地离开了。他愣在那里。
从此,范洛开始锻炼自己的听力,用各种声音来训练自己的听力。他不知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受过多少伤,十几年的艰苦练习,让他练就了天下无双的敏锐听力,直到自己进入警队,成为警界里“失明的福尔摩斯”。
生活可以不公平,但看淡了才能看到公平。
人们的心理常常感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每件事儿都应该公平。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不要事事都拿着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曾经有人将生活比作一面镜子,如果你对它哭,那么它也会对你哭;如果你对它笑,那么它也会对你笑;如果你对它抱怨,那么它也会对你抱怨;如果你恼羞成怒地将它摔碎,那么它也会折射出无数张怒气冲冲的脸给你。
谁也不会一辈子好命,即使是那些在我们眼中一直“走运”的人,难免也会遇到挫折,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当你觉得自己倒霉透顶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比你更倒霉,只不过人家选择了勇敢面对,通过顽强拼搏,迎来柳暗花明的结果,而不是无休止地抱怨。
3.做到真、忍,家庭和睦
季羡林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荫苍金山松不老,杉树参天庇后人。”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宗谱上书写的楹联。老人今年103岁,五世同堂,老少四十多口,相处十分和睦。当有人问及他们和睦的秘诀时,答曰“真、忍”。种假则害田,心假如隔山;物近易碰撞,能恕如洞天。真性情对人,求大同存小异,才是解决家庭关系不良之症的灵丹妙药。
他大她五岁,她又黑又矮。为了完成母亲遗愿,他不得已娶了她。
新婚那天,他跑到母亲的墓碑前,哭了一个下午。有人送饭,他转头,看见一张难看的脸,便喝令她离开。
婚后,他总是挑她的刺儿,嫌她做的菜难吃,嫌她做事太慢,而他说这些时,往往是坐在沙发上喝着茶,悠闲地看着电视。她则是系着围裙,笑嘻嘻地说改,一边还不忘记忙碌。
开始时他只是喝醉酒打她,后来心里不顺也打。累了,他就跑到外面去找女人。而她总是逆来顺受,她相信,总有一天,他的心能容纳自己。
她摆了一个擦皮鞋的摊位,但生意不是太好。为此,她又去买了很多鞋底,不分昼夜地绣着。她说:“多赚点钱好养家。”
赚了钱,她买了一套西装,给他换上,说:“穿这件出去吧,好看。”他不想欠她太多,在经过一家商场时,他看中了一条项链,正在打折,打算买来送她。
但那个晚上,他又喝了很多酒,在回来的时候,出了意外,从楼梯上掉了下去,摔断了腿。等她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不省人事。
她焦急地大叫,却没有人出来帮忙。看着昏迷不醒的他,咬着牙用瘦弱的肩膀驮着他,一步一步走到了附近的医院。
接下来,他在医院治疗了大半个月。而她,在医院照顾了他大半个月。临床的病友对他说:“真羡慕你,有这么疼你的老婆!”
听过病友的话,他细细看她,发现她平凡的脸颊上竟然有红红的光晕。
出院后,他还需要休养。她不让他做一点活计,害怕累着他。在可以行动的第二天,他在拐杖的支撑下走到商场给她买了那条项链。
一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男人带着女人和孩子去给母亲上坟。男人在母亲的坟前磕头:“妈,我把媳妇给您带过来了,您放心,今后,我一定会好好对她。”
女人在婆婆的坟前狠狠磕了几个头,说:“妈,我会把家,把丈夫、孩子照顾好,您就放心吧!”
一位哲人说:“结婚前要睁大你的双眼,结婚后不妨闭上一只眼睛。”爱的最高境界是习惯。当你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中的习惯,你就真的爱上他了。一个女人习惯了一个男人的鼾声,从不适应到习惯再到没有他的鼾声就睡不着觉,这就是爱;一个男人习惯了一个女人的任性、撒娇,甚至无理取闹,这就是爱;一个人会为了另一个人去改变、去迁就,这就是爱。对爱人迁就多少就爱了多少。
夫妻双方要容忍对方,适应对方。有人说:婚姻如鞋,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知道。但刚穿上不久的新鞋往往会磨脚,只有脚和鞋慢慢磨合一段时间后,穿起来才逐渐舒适。婚姻也一样,需要一段磨合期,去调整、去改变,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默契。
说离婚的时候他一点表情也没有,说完便出了家门,只剩下她对着门发呆。她知道他外面还有一个人,她做好了忍耐的决定却没有做好离婚的准备。
第二天早上六点,她发了短信给他:同意离婚,但有一个条件,每天必须回家吃晚饭,出门之前要拥抱一下。
他想:吃就吃,为了早日摆脱这无爱的婚姻,吃一顿晚餐算什么。
一碗稀饭,几份小菜。女儿显然不欢迎他回来,只吃了一点便回屋了,甚至没有叫一声“爸爸”。他感到有点心凉,这场失败的婚姻受伤最大的是女儿吧。他只吃了一碗便要离开,她也起身,在门口等他。他应付地给了她一个拥抱,然后完成任务似的离开了。
第四天,女儿没有早早离开,吃完后还轻轻说了声“慢点吃”。说实在的,他发现这几天的粥每天都不同,但都是清淡可口的。要离开时,他给了她一个感谢的拥抱。
第十天,女儿吃饭的时候讲了学校的事,他发现女儿长大了,上初中了,是个大姑娘了。他没有急急地离开,在客厅里坐了坐,喝了杯茶,是他以前喜欢的,只是很久没有喝了。出门的时候,他在门口停下了,等她走过来给了她一个拥抱。他觉得她有点瘦了。
第三十天,他发现了晚饭每天都不会剩下的原因:他跟女儿吃得多的时候,她就会吃得很少,反之,她会把剩下的全吃了。这次,他把她抱在怀里,抱得有点紧,怀里的这个女人为了他付出了全部最美好的时光,现在,却什么也没剩下。那一天,他没走,次日,离婚协议被他扔进了纸篓。
婚姻不仅意味着丈夫妻子的互相迁就,而且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妥协,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幸福的家庭是用真心经营出来的,爱情之花需要用心去浇灌、去滋润,而不是单纯地任由其自生自灭。
叫声老婆很容易,叫声太太也不难,但是叫声老太婆,却需要一生的承诺!贝聿铭在谈到“婚姻保鲜的秘诀”时说:“从恋爱到婚姻,是一个从雅到俗、从精神到肉体、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恋爱时是心心相印,结婚后则是骨肉相连;恋爱时是一见钟情,结婚后则是日久生情。几十年的婚姻只有真心相待,互相包容才能牢牢维系。夫妻过日子就要像中国的筷子一样,一是要惺惺相惜,谁也离不开谁;二是能同甘共苦,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品尝,这样的婚姻才能天长地久。”
人的一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婚姻的成功;最有价值的宽容,莫过于夫妻间的宽容;最有成效的忍让,是夫妻间的忍让;最幸福的牵手,是夫妻间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4.原谅人趋吉避凶的本能
季羡林说:“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
“何谓天性,曰:趋利避害也。”人总是要生存发展的。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换,无论是通过付出工作时间而获得佣金,还是付出金钱用以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在交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以一当十,以十当一的情况。不过对于此,是应该给予原谅的,因为这是天性。
对于人的这种天性,《菜根谭》说:“人情重复,世路曲折。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是,人间世情重复无常,人生之路坎坷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处所,要知道让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处所,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方便。
一个和尚外出化缘,路过一个集市,突然看到两个人在争吵,于是和尚迎了上去。
原来是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人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何收我二十四钱?”
和尚上前劝架,说买布人错了。买布人不服,拉和尚去找方丈评理,并说如果他错了就把脑袋输给和尚,和尚输了就得把帽子给他。
方丈对和尚说:“哎,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那人得意地把和尚的帽子拿走了。
和尚不解,方丈说:“说你错,只输一顶帽子!说他错,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耶鲁大学生态学及进化生物学教授斯凯利和同事一起做了一个趋避反应实验。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牛蛙蝌蚪能够凭感应水中的化学物质,察觉其他同类感染的一种专门寄生在消化道中的真菌。健康的蝌蚪一旦发现同胞中有感染真菌者,便立即游至患病同类三十厘米以外的地方,以免自己同遭厄运。
斯凯利说,人类知道某些被猎动物在嗅到大敌临近时,会改变自身的颜色甚至形态,对动物界本身而言,对疾病做出趋避反应也是非常相似的本能。
人作为“万物之灵”,同样是趋利避害的。就像人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困了就要睡觉一样。韩非子说:造车人造好了车,希望人富贵;木匠造好了棺材,希望人早死。这些并非表明造车人仁义而木匠狠毒,因为人不尊贵,车就卖不出去;人不死,棺材就卖不出去,不是木匠憎恶谁,而是他的利益不同。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一个海滨游泳场中做了一个实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假装溺水,看有多少人能救助他们。在长达几年的观察中,他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妙龄女子溺水时,累计有80人进行了救助,当孩子溺水时,有46人进行了救助,当老人溺水时,救助人员的数字下降到了32人。问及那些救妙龄女子的人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时,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救助她,她可能成为自己的另一半,而救老人或孩子什么也得不到。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们有选择趋利的能力,不论是选择好的或坏的东西,要点在人可以自行选择。
对于别人的过错,我们是原谅还是采取惩罚措施呢?
惩罚朋友会丧失朋友,惩罚客户会丧失合作的机会。与其这样不如我们也趋利避害:原谅他们。
那怎么证明我们已原谅别人了呢?
对此有个简单的测试方法。如果我告诉你有关某人的好消息,而这个人曾伤害过你,你会不会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发“酸”?如果是的话,就表明你所谓的原谅只不过是在欺骗自己而已,你并没有真正地宽恕他。也预示着你心中的怨恨还在,还起着破坏作用。
5.宽容和大爱才能消弭一切仇恨
季羡林的一生,起起伏伏,历经波折,尝遍了人间的种种滋味。遇到“文革”时期曾经批斗、迫害自己的人,总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首先是因为他拥有能爱人、能恕人的胸怀,其次才是他的学识。
有一天,季羡林正和一个老朋友在街上散步,忽然有一个中年人快步走到季羡林面前,恭恭敬敬地鞠躬问候。季羡林连忙答礼,谦虚温和地问候了对方。两个人聊了几句之后,中年人说还有急事,于是便匆匆告辞。
望着中年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季羡林的老朋友凝神思索了很久。忽然,老朋友猛地一拍额头,转头问道:“他是不是当年伤害过你的那个人?”季羡林微笑着点了点头。原来,当年季羡林遭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这个中年人曾经落井下石,当面让季羡林难堪过。由于当时在场的人很多,而且事情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多年之后季羡林的老朋友还能记得。
老朋友有些愤愤地问季羡林,对这样伤害过他的人为什么不报复,反而还客客气气地和对方打招呼。季羡林微笑地看着老朋友,缓缓地说道:“报复永远战胜不了仇恨,只有宽容和大爱才能消弭一切仇恨。我放弃了对他的报复,既是给犯错的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又扫除了自己心中怨恨的种子,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
季羡林的洒脱和大度,让老朋友感慨良久。
禅师说:“人生必须宽容三次:必须原谅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完美无缺;必须原谅你的朋友,因为越是亲密的朋友越能无意间深深中伤你;必须原谅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自己和家人。”
很多人生活中总感觉压力重重,苛刻地要求自己,不知变通,其实是少了宽容。对自己要求高是好事,但如果太苛刻,就会变得顽固不懂变通,或者是遇到问题妄自菲薄。其实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正是这些不足才需要我们去改进、去进步。
朋友虽亲密无间,但也许因一次无心之举而中伤了你。人海茫茫中能够相遇相知,一起走过那么多难忘岁月,一起经历过那些难忘回忆的人会有几个呢?当回想起当年曾温暖自己的记忆至今都觉得感动的情节,还真的因对方的一次失误而从此成为陌路人吗?静下来想一想,这种“伤害”也许指出了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前行。
原谅敌人,是解脱自己的心灵。憎恨是给自己的心上了一把枷锁,每日被仇恨所包围而忽略了一切身边的美好,值得吗?他不会因你的诅咒和谩骂而觉得疼痛,也不会因你的不理睬而影响他的生活,平静下来,才发现生活因为仇恨而搞得一团糟。除了仇恨,这些年生活几乎是静止的。这样的人生难道有价值吗?原谅敌人,心就静了下来,不再惶惶不安、筋疲力尽。
小沙弥去担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了。
回寺院处理好伤口之后,小沙弥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准备去打蛇。慧清法师见状,过来询问。小沙弥把事情对慧清法师讲了,法师问事发地点在哪里,小沙弥说在寺院北坡的草地。
慧清法师又问道:“你的伤口还疼吗?”小沙弥说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
“因为我恨它!”
“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该咬你。你们双方因恨结怨,可你是人,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
小沙弥一脸的不服:“可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心中无恨。”
慧清法师微微笑道:“圣人不是没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
小沙弥抢白说:“难道说我把被蛇咬当作被松果打中脑袋,我就成了圣人?”
慧清法师摇摇头:“圣人不仅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手的仇恨。”
小沙弥怔住了,呆呆地望着慧清法师。
慧清法师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在心里搁了一块土坷垃,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第二种是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等于把土坷垃弄碎,在上面种了花;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等于是把花朵赠给对方。能做到第三种,就与圣人的境界不远了。”
小沙弥点点头。
不久,北坡草地上出现了一条高于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沙弥修建的,之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蛇伤人的事情。
仇恨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养成的。遭遇伤害,就耿耿于怀,甚至睚眦必报,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不如理性处理自己的情感,试着去宽恕对方。
有一种大爱叫宽容。我们都爱自己的亲人,这是人的基本感情。而当我们把爱升华到爱自己的仇人,则是一种大境界。没有超越小我狭隘意识的宽大心胸,很难做到这一点。彻底消灭敌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宽容和大爱把他们变成朋友。而当我们放下仇恨的包袱,选择宽恕,心灵也会获得自由。
6.容忍是最大的美德
季羡林说:“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对别人多一分容忍,少一分苛刻,就会避免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
南非总统曼德拉在哈佛有相当一部分拥戴者。他因致力于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而遭逮捕,在荒凉的大西洋罗宾岛度过了将近27年监禁生活。当时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牢房看守依然像虐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铁皮房”里,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的大石块碎成石料。他有时还要下到冰冷的海水里捞海带,或干采石灰的活儿,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在一个很大的石灰石场里,用尖镐和铁锹挖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3个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然而,曼德拉出狱当选南非总统以后,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世界,被人们尊称为“神迹”。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他深感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宾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警也能到场。随即他邀请他们起身,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常常源自痛苦与磨难,必须通过极强的毅力来训练。
获释当天,他的心情平静:“当我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包容别人的错误,并不是姑息别人的错误,也不是一个人软弱的表现。包容是一种理解、一种涵养,而不是简单的宽容加饶恕。
有一次,一个女士骑车撞到了丘吉尔的车。这位女士恶人先告状地破口大骂:“骑车不长眼睛吗?”丘吉尔不断地向对方道歉,这位女士的气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细一看,他竟然是伟大的首相,顿时羞愧难当。
如果太过计较,不能容忍,只能火上浇油。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贵的餐厅里,一直抱怨这样不对,那样不好。侍者耐着性子赔不是,但这位富婆的气焰反而越发嚣张,随即指着一道菜对侍者说:“你说,这叫作食物?我看连猪都不会吃!”侍者终于按捺不住,对这位富婆说:“太太,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我去替你弄点猪吃的来。”
有位智者说:“几分容忍,几分度量,终必能化干戈为玉帛。”
白隐禅师修行高深,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颂。
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忽然有一天,夫妻二人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使他们非常生气,好端端的一个黄花闺女,竟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起初,她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后来,在父母的威逼下,她终于说出了禅师的名字。
女孩的父母迫不及待,气势汹汹地找到白隐,狠狠地将白隐痛骂了一顿。可是,白隐并没有生气,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就是这样吗?”
等孩子出生后,她的父母就将孩子送给了白隐。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几乎使他声名扫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四处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和其他用品,在遭到别人的白眼和羞辱时,他总是泰然处之。
在禅师精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看见可爱而又可怜的宝宝,这位孩子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一位年轻的卡车司机。
女孩的父母立即带她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要带走孩子,为他挽回声誉。
禅师还是像当初那样,不急不火,淡然如水,更没有趁机训斥他们。他只是在交还孩子时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即使有,也只像一阵云烟随风而散。
朋友、同事、上司、下属,产生分歧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不违背自己心中的原则和底线,要尽量容忍,兼顾对方的感受,这样即使有矛盾也很容易化解。
家庭中,也难免磕磕碰碰。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
为人处世,多一点容忍之心,人际关系就和谐了,所有不如意的事,都会变得顺耳、顺眼、顺心,快乐就会永远环绕在你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