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1)
一、古代帝王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关于“三皇”和“五帝”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指女娲、伏羲、神农。女娲和伏羲被说成是“蛇身人首”,结为夫妻,繁衍了后代。这是“龙的传人”的源头。“五帝”也有多种说法,现在通常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实,他们都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英雄。黄帝和炎帝生活在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兄弟联盟,曾联合在涿鹿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由于他们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成分,并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做出了贡献,所以他们被后人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神农氏
传说神农氏是远古时代发明农业和医药者。又名“炎帝”或“烈山氏”。远古人类以渔猎、采集为生,神农氏教民制耒耜等农器,从事农业生产,使人们能过上定居生活,被人们尊为“神农氏”。一说,他发明用烧山方式经营农作,进行刀耕火种,故又称“烈山氏”。因为他用火兴邦安民,所以又称“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反映我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向原始农业演进的历史,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相传他还亲尝百草,曾一日中毒70次,对草药性能十分熟悉,著《神农本草经》,为民疗疾,人们尊他为医药发明者。据传,他在位时,还开市场,通财货。神农氏在统治了140年后死去。其后共传八代,子孙们共统治520年。
黄帝
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生于轩辕之丘,称“轩辕氏”。曾统治有熊部落,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又称“有熊氏”。一说姓公孙,少典之子。相传炎帝侵扰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首领的支持,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大败炎帝。不久,九黎族首领蚩尤入侵中原,各部落深受其害,黄帝又联合诸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杀蚩尤。被众首领推举为部落联盟领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传说黄帝命仓颉为史,创造文字;令风后据兵法,创战阵;让隶首制定度量衡标准;命伶伦定曲调,开始有五音;黄帝教民盖房屋、造舟车;帝后嫘祖养蚕织绩;黄帝还教民铸造货币与生活器用;他还与岐伯讨论《内经》,于是有了原始医术,人们可以尽天年而少疾病。现在行世的《素问》一书,相传就是黄帝跟岐伯、雷公等人讨论医学问题的著述,也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据传黄帝在位百年而卒。
禹
禹(前2277年—前2213年)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称“大禹”“夏禹”“戎禹”“伯禹”。姒姓,名文命。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大禹的父亲鲧,于尧在位时,被推荐治水。九年治水无功,被杀。禹继其父治水,一改其父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取以疏导为主的方法治水。传说,他曾疏通九条大河的河道,疏导了济水和漯水,开凿了汝水和濮水,排泗水入淮,以导淮水入江。治水13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千古佳话。禹疏导洪水入江海,整理出九州之地以供农耕,后被推举为夏部落联盟首领。禹还平定三苗之乱,成为诸夏九州首领。此后他铸九鼎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又铸刑鼎、制禹刑。由于伐三苗有功,人们又尊称他“戎禹”。禹曾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两地均处中原核心位置。为了炫耀王权,禹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西)大会夏、夷诸邦国部落首领,史称“涂山之会”。会上,防风氏首领因迟到当场被杀。禹借此震慑各邦国,建立自己的权威。禹死后,传位于子启。
夏启
夏启是夏禹的儿子,生卒年不详。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夏王朝第一任王。相传禹将王位禅让给伯益,但诸部落首领不服伯益,启遂继父位而有天下。一说,禹死后,伯益推让,不肯即王位;又一说,禹死,启继位。伯益与启争位,被启所杀。西方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率大军讨伐,同有扈氏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西),有扈氏被剿灭。夏启登上了王位,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开始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启做了夏王后,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召集众多方国首领,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大会”后的又一重大朝会。在这次朝会上,规定了邦国向夏王朝聘的礼仪制度。各诸侯必须听命于夏王。至此,夏王朝的统治确立。
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全称“秦始皇帝”,姓嬴,名政。因为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嬴政又被叫作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权专制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汉高祖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县(今江苏沛县)。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不仅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后世多称为汉高祖。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187年),字通,汉朝第五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文学家。景帝刘启之子。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采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一系列措施。为削弱封国对王朝的威胁,颁行“推恩令”,令诸侯王把封国土地分给子弟,以分散、削弱诸侯王力量。设置十三州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将铸钱、冶铁、煮盐、贸易等重要工商业收归国家专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政。曾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加强同西域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又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解除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保护了内地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还派唐蒙到夜郎(古国名,在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北部等地区),在西南地区先后建立七个郡,开拓了西南边陲。后期,为求长生不老,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不断加重人民赋役负担,致使大量农民破产流亡,激起农民多次反抗斗争。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南阳等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他于后元二年(前87年)病逝,追谥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前6年—57年)即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今河南南阳南),汉景帝后裔,汉高祖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新朝王莽末年,刘秀起兵反对王莽,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余万大军。后来在河北地方势力的支持下,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建国后,又轻徭薄赋,解放奴婢,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又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他逐渐积聚起军事力量。建安二年(196年),迎献帝刘协于许(今河南许昌),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东汉王朝。于官渡之战中,消灭军阀袁绍主力,逐渐统一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弟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助其加强集权统治。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精通兵法,曾注释《孙子兵法》,所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风靡一时。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所著《蒿里行》《观沧海》,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东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诗风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刘备
刘备(162年—223年),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远支皇族,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贫寒,与母贩鞋织席为生。东汉末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采纳了军师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在湖北蒲圻,今改赤壁市),占领荆州为基地。不久又夺取益州(今四川成都)和汉中(今陕西汉中东),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公元221年称帝,建蜀汉政权,建都成都,年号章武。次年因与吴国争夺荆州,亲率大军东下,与吴军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全军溃败,遂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不久病死。追尊谥号昭烈帝。
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吴政权的建立者,卓越的政治家,公元229年至252年在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之地。孙策死后,在张昭、周瑜等人协助下,稳定了东吴局势。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一部湖北蒲圻西北)。后又在夷陵之战中歼灭刘备蜀汉军主力。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派卫温、诸葛直等率众万人航海到夷洲(今台湾)。他于辖区内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又与山越族交往,在其地设置郡县,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由于孙权在位期间,赋役繁重,刑罚苛酷,不时激起人民的反抗斗争。死后,追尊为吴大帝。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不久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于15年后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期间,生活荒淫无度,不理政务。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