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学国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不可不知的哲学知识(4)

韩非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与李斯一同拜荀子门下学习。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韩非所处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他多次上书游说韩王,都不为韩王所用。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嬴政佩服:“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对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最后在狱中服毒自尽。又有一说,秦王想念下狱后的韩非,被李斯察觉,于是李斯先下手为强,派人毒杀韩非。

韩非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将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

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思想,仅撷取老子思想的一小部分,与同继承老子思想的庄子道家,完全不同。

商鞅

商鞅(前395—前338年),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惠王认为公叔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转而告诉商鞅,并要他赶快离开魏国。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李斯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和韩非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都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学业有成后来到秦国。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后向秦王政分析局势、提供计划。果然秦王被他的连横策略打动,任用其为长史。然后采用策略,利用重金收买天下名士,并对于不愿结交者,采用刺客谋杀手段。后来正式升任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悝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学家,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中国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公元前422年,任魏国相,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

他还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六篇《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内容主要阐述如何维持治安、缉捕盗贼、防止人民反叛及对犯罪者的判刑等等。

《商君书》

《商君书》是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在《汉书》中录有29篇,但现在仅存24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实在商鞅死后,说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书中也保留了商鞅遗著,记录了商鞅的言行,约为战国末年商鞅后学编成。韩非子曾提到过这部书。司马迁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认为它的思想内容和商鞅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相符合。

《商君书》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开塞》篇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这种历史变化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在具体措施上,此书主张加强君权,建立赏罚严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提倡耕战,同时反对用诗书礼乐和道德教化的手段治理国家。

关于《商君书》的校释,有清人严可均校本,近人王时润《商君书斠诠》、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蒋礼鸿《商君书锥指》、高亨《商君书注译》等。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思想家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55篇。《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五、名家知识

名家

名家,通俗的说是辩论家,是中国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一。以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他们主要以诠释“实”与“名”来阐述观点。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有提到名家。

名家将对名的探讨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化,并且从更高角度继续阐发其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并且强调端正名实关系,实际上也是希望天下得治。

名家的重要人物有公孙龙、宋鴹、尹文、邓析、惠施等人,其提出的命题包括白马非马、离坚白、合同异等。

邓析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春秋时代末年郑国人,著名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聚众讲学,招收门徒,传授法律知识与诉讼方法,还以类似讼师身份帮助民众打官司。著有《邓析子》二篇,已散佚,今传者一般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荀子曾将邓析与惠施并列进行批评,认为他们同是“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之徒。

尹文

尹文(约前360年—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与宋鴹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具有调和色彩,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著有《尹文子》。《尹文子》序称其在齐宣王时,于稷下与宋鴹、彭蒙、田骈皆为公孙龙的学生;但是《汉书·艺文志》却说“先公孙龙”。《吕氏春秋》则有其游说齐湣王的记载。

尹文的思想出于名家,但是也杂糅了老、庄、申、韩的学说,可以说是自道家至名家,再自名家而至法家。这种现象反映战国初期,由宗法封建过渡到法治专制的政治社会的思想。但由于尹文思想本身的复杂性,有些近代学者不再沿袭班固的分类,而对其学派归属有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是稷下黄老道家三派之一,有的认为是墨家,或有直接列入杂家的。

《尹文子》一书的真伪也历经许多讨论,20世纪初期有些学者据认为今本的《尹文子》全系伪托之作,但在70到80年代间,已有学者认为书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时,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后,伪书之说更受到全面的批驳。

公孙龙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传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14篇,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最著名的即《白马论》与《坚白论》,其中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公孙龙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诡辩学代表著作,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

惠施

惠施(前390年—前317年)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与庄周同时,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著有《惠子》一篇,已散佚。《庄子》之中保有大量惠施的言谈与学说,著名的有《天下篇》的“历物十事”,《秋水篇》的“濠梁之辩”等等。

六、方技家知识

方技家

方技家,学术派别,于先秦至汉初成形,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汉书·艺文志》记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并将方技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派。

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宽于医学,包括后世的医家与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

扁鹊

扁鹊(前407年—前310年),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生卒年代不详。传说是战国时田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世人敬他为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到了宋代,扁鹊被奉为“医者之师”。《宋史》记载宋仁宗有一次身体违和,许希以针灸治愈了仁宗。仁宗非常感谢,命许希为医官,大加赏赐。许希拜谢仁宗后,又向西拜。仁宗问其理由,许希说他不敢忘本,正在拜老师扁鹊。于是许希请求仁宗,以其赏赐为扁鹊建庙,仁宗就建了扁鹊庙,并尊扁鹊为医神,封号“灵应侯”。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后世将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全书以问答形式写成,共81难,约11700字。以阐述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例。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