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1.一期规划设计
1999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清河坊的保护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在规划、施工、保护文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要求经保护、修缮后的河坊街“不华丽、不高贵、不简陋、有内涵,重现河坊街清末民初的市井文化的原汁原味”。同年,上城区委、区政府开始进行一期工程的保护与修缮。清河坊一期工程总投资6.7亿元,共动迁居民1156户、单位101家,共修复或恢复历史建筑约为45000平方米、拍卖商铺面积达15000平方米、指挥部保留产权用于出租商铺面积为15000平方米、单位自保(包括区商贸旅游局等)面积为15000平方米。2000年3月,市政府做出批复,将河坊街、大井巷一带正式定名为“清河坊历史街区”。整个保护区由一山二居三区四带组成,总占地面积13.66公顷。
10多年来,清河坊历史街区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旅游为龙头、商业为主体”为指导原则,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大力发展老字号、中医药、民间艺人等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了以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并举的三特色业态,一举成为国内休闲旅游观光和党政团体、社会各界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的历史人文新亮点,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
2.二期工程的保护与修缮
2007年,清河坊开始了二期工程的保护与修缮,按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以黑、白、灰为主调,对街区的建筑、道路、河道、桥梁等展开整体的保护修复和全面的环境整治。同时,注意改进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古街的整体形象,使清河坊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文化遗产展示地,从而有效地保护杭城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
清河坊二期规划保护区东至中河路,南至伍公山、环翠楼,西至小井巷,北至河坊街,用地面积达6.436公顷。为了对保护区内的建筑分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每家每户调查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资料,将区域内建筑分成了文保建筑、历史建筑、修缮建筑、拆除与重建建筑四类。
胡庆余堂(国家级)、钱塘第一井(省级)、叶种德堂(市级)、四拐角(市级)因其重要性被列入一类文保建筑,其整治内容与模式,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采用原状修整与有依据的修复相结合。
拿“大井”来说,主要是修整大井周边的建筑,使之成为居民或游客的休憩场所,另一方面也会参照历史记载,以明弘治年间“以石板覆盖”为依据,将现状的混凝土构筑修复为石作,其石板依然采用旧石板。
3.四大特色功能区块
清河坊二期保护通过梳理城市传统空间肌理,适当补充绿色景观,最终形成四大富有特色的功能区块。
1)传统商业街区
大井巷:规划恢复原有的药店、酒店、小吃店、南货店,如朱养心膏药店、聚丰园酒店、保大参号、渤海南货店等。
中山路:民国初年建设的西洋风建筑风貌,店面上居下店格局,目前商业繁荣,其商业特点具有工业化产品特征,如钟表、眼镜、西药、百货等。
打铜巷:旧时为手工作坊式小巷,以店坊合一的响器作坊为名,拟恢复部分店铺,如烧酒行、乐器店、古典家具店、金店等。
2)医药保健区
范围在吴山北缘、大井巷一带,以胡庆余堂为龙头的传统中医、中药、康复、保健、娱乐业,依托胡庆余堂、朱养心膏药店、叶种德国药号、保大参号等百年老店,设置中医专科、按摩、推拿、药膳、康复、保健等系列服务。
3)休闲会所区
范围在打铜巷一带,以服务和旅游度假为业态,将按原肌理新建的住宅和保留的住宅开辟为旅游度假旅馆及其服务设施,以亲切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历史氛围和良好的私密性,吸引旅客。
4)山居会所区
范围在大井巷南侧吴山山上环翠楼一带,以高档居住和旅游度假为业态,以现有的山居建筑为原型进行提炼,建筑一、二层组合,综合体现分散式独院独户的休憩居住模式,以家居式立意,赋予会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空间组织小巧、亲切、宜人,不求奢华,以舒适、朴素为追求,显得静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