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短短数年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迅猛程度令人始料不及。传统金融机构在技术浪潮冲击之下艰难转型、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金融科技巨头也陆续崛起,蚂蚁金服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企业。
蚂蚁金服脱胎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由支付宝起步,一路发展而来,业务范围涵盖了包括银行、保险、支付、理财、征信等在内的金融各个领域,向全球6亿消费者用户以及数千万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无论是从估值还是从牌照来看,蚂蚁金服都是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甚至已经成长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企业。
金融领域在中国被高度垄断,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能够从夹缝中生长并迅速崛起,堪称一个奇迹。
如果我们观察蚂蚁金服快速成长的轨迹,不难发现,其背后既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结果,也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原因——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加之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使得以往得到抑制的小微企业与个人的金融需求得以释放,大众的消费热潮被点燃,也使得普通民众开始有财可理、有金可融。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蚂蚁金服选择了一条理想化的普惠金融之路。蚂蚁金服的价值观,亦是其发展历程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即通过用技术重塑金融,推动金融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为世界带来平等普惠的金融服务。
蚂蚁金服在崛起的过程中,曾一度被赋予颠覆者的角色。余额宝一夜爆红、网商银行开业,以及蚂蚁金服在金融领域陆续拿下几乎所有的牌照,这些都令传统金融机构深感不安。
然而,自诞生之初,蚂蚁金服就具有与传统金融机构截然不同的基因。从支付宝到余额宝、网商银行、芝麻信用等,蚂蚁金服一直专注于小微的世界,致力于服务那80%并未获得很好金融服务的广大草根消费者和小微企业,而这正是其选择以“蚂蚁”命名的原因所在。“我们只对小微的世界感兴趣,就像蚂蚁一样,虽然渺小,但它们齐心协力,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在去往目的地的道路上永不放弃。”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这样解释“蚂蚁”的内涵。
这种惊人的力量,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能够切身感受到——移动支付近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很多普通民众出门只要随身携带手机,就能轻松搞定一切,“无现金社会”成为可以触及的未来;理财曾经被认为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情,然而余额宝的问世让“1元钱就能理财”成为现实,加之其与消费场景直接连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草根理财的热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理财市场变革;从阿里小贷到网商银行,基于大数据的征信与风控体系以及互联网贷款的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这项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个“新解”;以蚂蚁花呗、借呗以及消费保险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发展火热,助推了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与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此外,芝麻信用通过免押金、先享后付的利器,在诸多行业打开楔口,让人和机构之间的商业关系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从而使得信用的便利与普惠悄然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什么是好的金融?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曾提出,金融不是为了赚钱。但是我们看到,不论是“金钱永不眠”的美国华尔街,抑或时常脱实向虚、金融空转的中国金融业,之所以时时受到社会的诟病,就是因为它们脱离了生活和商业中的真实金融需求,沦为逐利的工具。然而,金融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成为理想社会的架构师,更多地为广大的小微企业与个人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而不仅仅是为金字塔顶端的大型企业和富人服务。
在以往,金融中心和应用场景是分离的,而且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进入新兴的互联网时代,技术与金融逐渐融合,随着触达这些场景能力的改变,金融的渠道能力随之改变,做金融的方式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金融正在从场景中产生,这使得脱实向虚的金融开始回归真实的金融需求。
今天看来,蚂蚁金服正是在不断解决用户痛点、不断填补金融服务盲区、不断满足用户实际金融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起来的。蚂蚁金服的发展史几乎就是在走别人没有走过、可能也不愿意走的路。如今,蚂蚁金服拿下那么多金融业务牌照,其实更像是在开垦一块块试验田,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蚂蚁金服自身并不想自己冲到前面直接提供金融服务,也不想和金融机构直接竞争,而是希望能与金融机构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在技术发展对中国金融业的深刻影响下,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科技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正逐步走向融合共生。阿里巴巴用平台策略成就了淘宝和天猫,脱胎于阿里体系的蚂蚁金服也有着一脉相承的平台思想。如同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所搭建的生态系统一样,蚂蚁金服想做的是在金融业搭建一个互联网金融生态开放系统,目标是要用互联网的思想、技术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底层设施,打造一套信用体系与风控体系,来支撑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跳舞”。与此同时,蚂蚁金服会不断向合作伙伴输出自己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和大数据能力,帮助合作金融机构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转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利他、共享、开放,是这个网络时代所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商业特征。此后蚂蚁金服推出的“互联网推进器计划”“春雨计划”“蚂云计划”等,无一不是上述理念的体现。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蚂蚁金服后来会直接表态,说自己是一家TechFin公司——姓“技术”,而非姓“金融”,以此区别于已经大热的一个概念——FinTech(金融科技)。“TechFin就是用技术助力金融机构去升级。以前大家只盯着抢金字塔的顶端客户,但是如今,技术的创新让有支付、信贷、现金管理等金融需求却又无法获得服务的人群也能够被覆盖,技术创新可以把蛋糕做得更大。”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说。如今,技术输出已经逐渐成为蚂蚁金服一项重要的业务,同时也是蚂蚁金服“连接”一切的重要“黏合剂”,更是蚂蚁金服未来保持高成长性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与支付、理财、保险、信贷等浮在水面上的一个个具体业务相比,水面以下的以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为核心的共享平台,则更具有社会普惠价值。这一价值体现在,技术赋能金融只是开端,技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与推动商业和生活才是真正发展的方向。
怀有普惠金融理想的蚂蚁金服,其用科技重塑金融的成长历程,可以视作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而如今,蚂蚁金服正将普惠金融的中国经验铺向全球。
也正因为如此,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组织下,中心主任黄益平、副主任王海明等老师遴选了金融科技领域具有案例研究价值的蚂蚁金服集团,成立写作组,由吕晓慧老师指导,并由廉薇、边慧、苏向辉、曹鹏程执笔,在近一年的时间当中,对蚂蚁金服进行了深度访谈和研究,完成了本书。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蚂蚁金服》这本书,仅仅是在当前这个时点上的一个观察与总结,我们既无法给蚂蚁金服这家正在迅速成长变化的公司定性,也无法预测其未来前景。或许,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这些词汇甚至可能在未来消失,因为长远来看,未来所有的金融都将是由科技驱动的金融,这也将会是金融业的未来。我们也期待着金融科技能够为未来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金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