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看病不疑惑:实习中医师快速入门指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Part 10:在民间辨方证更火热

辨证方法有很多种,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方证辨证,但本质上分为两大类:即辨病机证和辨方证。大学教材对辨病机证论述得颇为详细,对辨方证则较少论述,而在民间,辨方证则讨论得热火朝天。因此,辨方证之法有“高校冷,民间热”之说。

无论是辨病机证还是辨方证,都要在十二维度纲领证正确的基本前提下,最后处方用药时也必须确保证之十二维度与方之十二维度相应。十二维度纲领证,是战略层面的辨证,是从大方向上把握证的性质;病机证和方证,是战术层面的辨证,是从细节上把握证的性质。

1. 辨病机证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其病位、病性、病势、病机、标本,最后诊断为某种或某些证,这就是所谓的“辨病机证”。辨病机证,非常注重中医病机的探讨。病机证主要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如肝火炽盛证,其中肝为病位证素,火为病性证素。辨病机证是医经派医家所用的辨证方法。辨病机证在思维模式上采用的是抽象的“归纳分析”方法。

[典型病案举隅]

林某某,男,36岁。2010年7月4日初诊。眩晕2年,心烦易怒,易上火,口苦,饮食、睡眠和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浮弦,以寸关为甚。

辨证过程分析:

眩晕——肝火上炎,窜扰清窍。

心烦易怒——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火炽盛,肝气疏泄过度。

口苦——《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灵枢·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肝胆相为表里,肝火移热于胆,胆液泄。

舌红苔薄黄主热证。

脉弦主肝胆病,浮弦、以寸关为甚,提示肝火上炎而致肝气上逆。

本病病位在肝,病性为火热实证,病势中等,病机为肝火炽盛。

辨证:肝火炽盛。

2. 辨方证

方证,是使用方剂的证据或指征以及病机。辨方证对经典方剂的应用非常重要。辨方证的三法:①抓主症;②抓引申主症;③抓方证病机。方证辨证是经方派医家和日本汉方医家所采用的主要辨证方法。辨方证在思维模式上更多地采用了直觉式的“模式识别”方法。《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方的条文,日本汉方医学所谓的用方“口诀”,历代经典方剂的典型主治病症及其方证病机,以及医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用方指征,就是一个个方证模板,将这些方证模板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类比比对,就能快捷地辨识出方证来。

辨方证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十二维度纲领证正确,这样才不会陷入“机械方症对应”的境地而导致辨证的错误。

[典型病案举隅]

张某某,男,23岁。2009年6月2日初诊。反复胃痛2年多,疼痛呈阵发性灼痛,胀满,食后有恶心欲吐感,嗳气,无泛酸,饮食缺乏,睡眠正常,腹泻,小便黄,口干苦欲饮,头胀,头额疼痛,舌淡暗,苔淡黄腻,脉弦重按无力。2007年3月19日在厦门某医院做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伴幽门口不闭,HP(-)”。

辨证过程分析:

胃脘灼痛胀满对应半夏泻心汤证之“痞”。

嗳气、食后恶心欲吐对应半夏泻心汤证之“呕”。

腹泻对应半夏泻心汤证之“肠鸣”。

辨证:半夏泻心汤证。

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临床上,中见“心下痞,或胀痛”,上见“恶心、呕吐、嗳气”,下见“肠鸣,腹泻,或便秘”,即应考虑为半夏泻心汤证。本案即将半夏泻心汤的《金匮要略》条文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类比比对,最终辨为半夏泻心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