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64个人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智慧07中庸与成功之道

中庸的思想自古以来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这一点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也是可以得到相应印证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如何以中庸之道来指导自己呢?我们可以通过“中庸与目标追求”“中庸与竞争双赢”“中庸与欲望取舍”“中庸与明辨是非”“中庸与进退尺度”来一一释疑,具体内容如下:

中庸与目标追求

做人做事应该树立明确的目标,但有的人在这方面走向了极端:不管这个目标是不是适合自己,非要一条道走到黑,结果只能是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也需要有一个中庸的态度,即高度适中,适时调整。

中国的一句老话叫作“好马不吃回头草”,对于目标的追求,回头草该吃的时候就必须回头,因为我们对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本来就是一个选择之后再达成的过程,而选择就是以自己的条件为中心,向周围搜索。有时把目标定得远了,难以实现,就要做适时的调整。

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等经典歌曲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人。但是罗大佑起初是学医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对音乐情有独钟,所以他弃医从乐。

目标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是随机转移的。若你发现原来确定的目标与自己的条件、外在因素不相适合,那就得改弦易辙,另择他径。

这种动态调整有以下的基本形式:

①主攻方向的调节。若原定目标与自己的性格、才能、兴趣明显背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减小。这就需要适时对目标作横向调整,及时捕捉新的信息,确定新的、更易成功的主攻目标。

扬长避短是确定目标、选择目标的重要方法。在科学、艺术史上,大量人才成败的经历证明,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和能力,但不可能有多方面的强项。有的人在研究、治学上是一把好手,而一到管理、经营的岗位,他就一筹莫展,变得能力平平,甚至很差。

②在原定目标基础上的调节。即主攻方向不变,只是在层次上进行调整。若是原目标定得过高了,只有很小的实现可能,则必须调低,再继续积累,增强攻关的后劲;若原目标已实现,则要马不停蹄地制定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若原目标定得太低,轻易就能跃过,则要权衡自己的能力、水平,将目标向上升级。

③在获得信息反馈之后的调节。即在原定目标受挫后,重新把目标定在自己更易成功的领域。

④从预测未来中进行调节。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才能、性格等都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才能的发展与年龄大小关系极大,任何才能都有其萌发期、发展期和衰退期,所以,对未来的走向还应该考虑年龄因素。

⑤对具体的阶段目标视情况进行调节。大的目标要终生矢志追求,而小的阶段目标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如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有时为了能尽快出成果,不断改变思路,从而取得成功,这在科学史上不乏先例。

其实,调整就是向现实妥协而采取的折中方案。不偏不倚谓之中,出现了偏差就要果断调整,这不正是中庸智慧的体现吗?

中庸与竞争双赢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竞争的状态应该是以你死我活的竞争结局收场。在整个过程中,明枪暗箭、尔虞我诈是最常用的竞争手段。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和平竞争可以发展为恶性竞争,直至两败俱伤。但有一部分人的观念却与此相反,他们希望竞争的双方都能够在整个过程中获利,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生存。双赢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概括地讲,双赢就是折中地追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即互惠互利,利人利己。

利人利己可使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及共蒙其利。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和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品格是利人利己观念的基础,以下三项品格特质尤其重要:

①真诚正直:真诚正直可以带来友谊、信任和尊重。许多人也愿意和真诚正直的人交往,因为与之交往内心是安稳的,同时精神也能得到净化和升华。所以正直者很容易成为公众崇拜的偶像。美国曾经数度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那些名列前茅的,一般并不是以才能取胜的人,而往往是以品格,尤其是以其真诚正直获胜的人。正因为如此,亚伯拉罕·林肯、华盛顿总是榜上有名。而我国最近几年推选的“感动中国”的人物,有许多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良知和正直才入选的。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很大成分是因为人类热爱正直,崇尚正直。

②成熟:也就是勇气与体谅之心兼备而不偏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与信念,又能体谅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有勇气追求利润,也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才是成熟的表现。许多招考、晋升与训练员工使用的心理测验,目的都是测试个人的成熟程度。

只可惜平常人多以为魄力与慈悲无法并存,体谅别人就一定是弱者。事实上,人格成熟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需要表现实力时,决不落于损人利己者之后,这是因为他不失悲天悯人、与人为善的胸襟。

徒有勇气却缺少体谅的人,虽然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己见,但无视他人的存在,难免会借助自己的地位、权势、资历或关系网,为私利而害人。过分为他人着想,而缺乏勇气维护自己的立场,以致牺牲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这一做法也不足为训。

勇气和体谅之心是双赢思维不可或缺的因素,两者间的平衡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有了这种平衡,我们就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时又能勇敢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③富足心态:一般人都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能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都是“乏匮心态”作祟。抱持这种心态的人,甚至希望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小灾小难不断,疲于应付,无法安心竞争。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等于自身的失败。纵使表面上虚情假意地赞许,内心却妒恨不已,唯独占有才能够使他们肯定自己。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有宽广的选择空间。

成功并非压倒别人,而是追求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经由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使个体难成的事得以实现,这便是富足心态的自然结果。

要想潜移默化地扭转损人利己者的观念,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他们和利人利己者交往。此外,还可阅读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与伟人传记,或观看励志电影。当然,正本清源之道还是要向自己的生命深处探寻。

建立在利人利己观念上的人际关系,以厚实的感情账户为基础,彼此互信互赖。于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集中于解决问题上,而非浪费在猜忌设防上。这种人际关系不否认问题的存在或严重性,也不强求泯灭各方分歧,只强调以信任、合作的态度面对问题。

然而,合理的关系若不可得,与你交手的人偏偏坚持,双方不可能都是赢家,那该怎么办?这的确是一大挑战。这时候,制胜的关键在于扩大个人影响圈:以礼相待,真诚尊敬,欣赏对方的人格、观点;投入更长的时间进行沟通,多听而且认真地听,并且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以实际行动与态度让对方相信,你由衷希望双方都是赢家。

双赢是一种典型的中庸观念,持这一观念做人,就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战胜各种难缠的对手,从而置自己于不败之地。

中庸与欲望取舍

以中庸的哲学看待金钱以及金钱与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如何做人甚至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意义。

金钱是维持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金钱的支持,生存可能会出现危机。所以,我们为了生存去赚钱无可厚非,只要赚钱的途径正当、正确,就可以了。但变赚钱观为贪钱观就可以铸成生活的一种负重,甚至会使自己失去自由。

一个贪图金钱的人不会懂得他所拥有的一切的价值,不断地索取追逐财富使他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使原本拥有的东西都离他而去。因此,对金钱切不可太贪婪。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不少人崇尚享受,追求物质生活,物欲无法获得满足就起贪念,抢劫、盗窃、绑架,种种恶行层出不穷。

金钱原该是工作的回报,而且应该是工作越好,金钱的回报越多。问题是,当一个人把注意力由工作转向金钱之后,对工作的专注分散了,工作原来的指标偏离了,功利的杂念掺入了,开始急功近利,为求迅速达到赚钱的目的而急于完成,为求较普及的市场而迎合俗众,误以初步的成功所赚来的金钱为终极的成功巅峰,不再追求精进,只在浅薄的水平上重复一项初步的完成。我们看到,太多有天分的钢琴学生为了教琴赚钱,未能成为一位更好的钢琴家;我们看到,太多的艺人在刚起步时获得一时的成功,就停留在这一阶段,在舞台上蹦跳一阵之后,迅即消失。急功近利的做事态度,使人直接奔向金钱而无心顾及理想,更无暇完成理想。

希望你能在直接的财富之外,有眼力见到间接财富;在狭义的财富之外,有胸襟见到广义的财富。创事业的人,追求理想的人,要能避开“商业念头”的侵袭,才算是走上了成功的第一步。

金钱有时带给我们的并不都是快乐,有时也可能是烦恼。人生一世,折磨我们的不一定总是贫穷,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贪欲。

沉湎于物质的追求,会产生对财富、名誉甚至知识的执着。为了这无止境的人生追求,人会日夜渴望增强自己的力量,变成欲壑难填的怪物。人所拥有的越多,越引以为豪,越能向他人展示自己存在的优越性,就越易被引入思想的迷途,带来无尽的烦恼。

为钱工作,这是残酷的。如果可能的话,别让钱支配你的生活。

尝试以中庸的态度看待金钱吧,这样才能真正地让金钱为你服务,也才能因为找到金钱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而品尝到乐趣。

中庸与明辨是非

中庸、折中,听起来再简单不过,但实际做起来难上加难。比如,在现实生活里,有几个人在具体的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认真听取过他人的意见?听取意见就是对自我的修正,就是实现中庸的一种途径,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在这一点上犯错误。

年轻人都很容易相信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豪言壮语。然而,有多少人正是因为太相信这句话而吃尽苦头!走自己的路当然没错,但如果能够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尽量少走弯路不是更好?

俗话说:“一处不到一处迷”,很多事不是仅凭我们自己的想当然能解决问题的,一定要去见识一番才能了解情况。如果全靠自己去闯,受伤的机会就比较多了,因为你无法预料那个陌生的地方有没有陷阱,有没有毒虫猛兽。若是向过来人问一问,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当然,你不能像小马过河那样,全听他人意见,重要的应该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亲自实践一下。

有一个年轻人想独立创业开一家服装店。母亲知道他这个创业计划后,劝他说:“你叔叔以前做过好多年生意,现在不做了,经验还在,你不如去请教请教他。”

年轻人心想,叔叔做生意都是几年前的事了,他那点老经验拿到网络时代来用,只怕过时得太久了。他决定按自己的思路做事。

年轻人租了一个临街的门面,这周围只有几家食品店和百货店。他想,在这儿开服装店,没有竞争对手,生意肯定错不了。没想到开业后,他的生意十分冷清,别说买主,连进来瞧一瞧的人都很少。他以为这是刚开业,没有知名度的缘故,做下去就好了。谁知过了半年,生意仍没有多大起色。眼看苦熬下去没有什么意思,宣布倒闭又心有不甘。正在犹豫时,母亲替他请来叔叔,帮忙看看生意不景气的原因。叔叔看了一眼就说:“你这地方开服装店不行,周围一家服装店也没有,不招客。”

年轻人奇怪地问:“为什么?”

“你的店面小,花色品种有限,对顾客的吸引力本来就不大,加上没有竞争对手,价格没有比较,顾客怎么愿来呢?”

年轻人心想:看来前辈的经验还没有完全过时,说得还是有点道理的。既然这地方“风水不好”,那就只好关门大吉了。后来,他在叔叔的指点下,在另一个地点重开了一家服装店,这回生意做得很不错,不久便扩大成服装超市了。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的忠告,自己也常常对别人提出忠告。然而,当人们给予你建议或忠告时,你是仔细聆听,还是认为人们故意找你麻烦呢?对于你而言,分清别人的意见是否切实可行,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有个猎人抓到一只鸟儿,神奇的是,这只鸟儿居然能说70种语言。

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哀求说:“求求你,放了我吧!只要你放了我,我就送给你三个生存秘诀。”

猎人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好,不过你得先说,我才放你走。”

鸟儿听了之后,怀疑地看着猎人。

猎人见鸟儿似乎不大相信,就举起手立誓:“我发誓,只要你说了,我一定会放你走。”

鸟儿看见猎人发誓了,便说:“那么你听好了!第一条是,做了就不要后悔。第二条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只要你认为不可能,就千万别相信。第三条是,当你做不到时,就别勉强去做。”

忠告说完后,鸟儿便问猎人:“可以放了我吧?”

虽然猎人还没消化完这些忠告,不过他仍然遵守诺言,将鸟儿放了。

鸟儿开心地飞到树上,接着朝着猎人大声喊道:“你这个蠢蛋,谢谢你放了我啊!不过,你一定没有料到,我嘴里正含着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而且就是这颗珍珠,让我如此聪明的。”

猎人一听,连忙跑到树下,他瞪大了眼,心中开始盘算着,如何再将这只鸟儿捉住。

猎人懊悔地站在树下,过了一会儿,只见他开始往上爬,但是当他爬到一半时,却不小心掉了下来,还摔断了腿。

这时,鸟儿嘲笑他说:“笨蛋!我刚才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马上都忘了呢?我不是说一旦做了就别后悔,为什么你现在又后悔了呢?还有,我说,如果有人对你说了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千万别相信他。可是,你居然相信我的小嘴含得住大珍珠。最后我不是说,如果做不到时,就别勉强自己吗?你看看,你为了捉住我,勉强爬上这棵大树,结果却摔断了腿,真是得不偿失啊!”

鸟儿在飞走前,还送了猎人这么一句话:“对聪明的人来说,只要受过一次教训,他就会警惕;然而,愚笨的人即使受了一百次教训,恐怕还不一定知道问题所在。”

就像这只会说70种语言的鸟儿所说的,如果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那么,即使人们告诉他前面有个陷阱,他也一样躲不过。

不要偏狭地看待人们给出的意见,我们需要的是有鉴别地听别人的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建议。

况且听一听他人的意见,并不会让我们有任何的损失,或许我们真的能从这些建议中找出自己的缺点,调整自己的步伐,让我们能够不断从失败的教训中,获得最完整的经验累积,找到最便捷的通道。这便是中庸做人的妙用之一啊。

中庸与进退尺度

做事鲁莽而无虑者,那是个傻瓜;反之,太过谨慎,甚至杞人忧天者,那就该是胆小鬼了。走任何一个极端都预示着人生的失败,都违背中庸做人的哲学。所以,我们可以谨慎,但不可以太谨慎。在周密而严谨的思考之后,倘若有机可循,便可乘势出击,切不可太注重小节而失大利。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诸葛亮虑事周全,谨小慎微,对他这种性格描述比较贴切的是《三国演义》里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节。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使曹睿削掉司马懿的兵权后,开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驸马夏侯楙为大都督迎战诸葛亮,于是魏延向诸葛亮献策: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唯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其实魏延此计正合兵家奇袭之计,妙不可言,当时在关羽、张飞死亡,刘备大败于孙权,死于白帝城后,曹魏方面认为蜀汉已经没有力量作战了,在陕甘方面的守备力量不强,所以,诸葛亮出祁山后,不但甘肃东部三州叛魏归蜀,而且关中震动。

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诸葛亮没能很好地利用它。此后即使马谡不失败,诸葛亮占领了甘肃东部后,南方蜀军和主要由北方人组成的曹魏大军交战,在西北荒原上周旋,也很难占便宜。此外,甘肃东部的战略要地不多,即使占领了,从全局上看其价值也不够大。甘肃不如关中富饶,在那里驻军很容易产生粮食不足的问题。合理的战略应该是利用曹魏方面短时间惊慌失措占领关中,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战略。一旦占领了长安,甚至潼关,局势变成魏攻而蜀守城,曹魏的铁骑就显不出那么高的优越性了。以此看来,魏延提出由子午道偷袭的方案是比较高明的。当然,魏延的建议未必是最合理的,但是,完全抛弃它,按照常规战法绕大圈子,绝不能说是高明。收复甘肃诸郡,要用去很多时间,魏方有时间从东部调兵遣将,蜀军出奇兵的优势完全丧失。合理的做法是完善魏延的建议,以突袭关中为目标,在魏方没有准备的条件下,力争取得最大胜利。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分析说:“如果是我进兵,我一定要从子午谷进攻,奇袭长安,这样长安一带便唾手可得。”魏延与司马懿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可过于谨慎细致的诸葛亮却不用此计,实在遗憾。当时,诸葛亮认为:曹魏在关中虽有一些驻军,而从战局进程看,曹魏在甘肃东部驻军是极弱的,蜀军一到就投降。此外,蜀汉和羌、氐各族人的关系较好,也是有利因素。所以,看来出祁山占领陇东是十分有把握的。只可惜,最有把握的未必是最佳的。过度谨慎在军事上常常不占便宜。

后来邓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阴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成都,一举成功,他没按正规进攻路线攻打成都,避开姜维剑门关的大军,灭了蜀汉政权,此计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辙。

诸葛亮北伐中原能够成功的唯一一次机会就在这里,因为魏主曹睿连续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中了马谡的反间计,撤了司马懿的兵权;二是派不清战事的夏侯楙为帅来拒蜀。这正好给了诸葛亮天赐之机,如果诸葛亮能抓住这一机会,按魏延之计,率五千精兵直取长安,自己再率军出斜谷,那么大事几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马呼应,谁能定天下就难说了。

机会是均等的,也是短暂的,成功者的素质就在于能抓住短暂的机会,哪怕是瞬间也不错过,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古往今来成功者无不如此,不管是谁,只要机会闪现,他们便绝不放过。

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太过细致谨慎造就他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会铤而走险。谈笑间,他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一统天下的机会,仅此一次就让他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

诸葛先生因为谨慎而失去或许可一统天下的机会,就连如此聪明的人,太过谨慎都无法取得成功,我们就更不能小看这一人性的弱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