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讲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辜讲】

孔子说:“邻里之间都品德高尚,这就能够营造品德高尚的生活。如果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不去选择道德高尚的社区,这样的人就不是聪明的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辜讲】

孔子说:“品德不高的人经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也享受不了什么持久的荣华富贵。品德高尚的人在家也是同高尚的人在一起,聪明人会发现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百利无一害。”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辜讲】

孔子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爱憎分明。”

【辜解】

《中庸》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东亚社会的基础就是:因为我们热爱父母,所以遵从他们的意愿。因为我们尊敬贤人,所以我们服从他们的教导。

但是而今的日本,暴发户对工人说:“你们必须服从我!”如果工人反问他们“为什么”,那么得到的回答是:“根据名分的规定。”这里指的可不是大义名分,而是财富关系、身份地位导致的人的定位。在美国,完全是根据金钱来定义名分,而在传统的东亚,人际关系,应该是神圣的道德关系,是体现为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纲常。而在美国,只存在这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冷漠的利害关系。

当然,当金钱成为社会的基础,那么社会就接近危险的堕落。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辜讲】

孔子说:“只有一心一意地专心于提高自己的品德,才会远离邪恶。”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辜讲】

孔子说:“荣华富贵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如果为得到荣华富贵而放弃承担责任,我宁愿不要这样的目标;贫穷低贱的生活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但是如果不背离责任就无法脱离开这样的生活,我宁愿不脱离开这样的生活。智者如果失去道德情操,不能再称为智者。智者在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不会不注意道德规范,即使忙忙碌碌,面临险滩恶途,也总是将道德品质牢记心头。”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辜讲】

孔子说:“目前,我还没发现有谁真正热爱品德高尚的生活,或者有谁真正痛恨不道德的生活。真正热爱道德生活的人会把道德看得高于一切,而真正痛恨不道德生活的人,如果在生活中绝不允许不道德的事情发生,那么他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管怎么样,如果真有人让自己过一天道德高尚的生活,我相信他很容易发现自己有勇气能做到。而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情。”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辜讲】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都带有其性格特征,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道德情操如何。”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辜讲】

孔子说:“当一个人早起的时候学会正确判断,那么在太阳下山前的黄昏,就是死去也可能是很知足的事情。”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辜讲】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严谨治学,但却为缺衣少食而感到羞涩,和这样的人交谈是没有用处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辜讲】

孔子说:“聪明人在对社会判断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嗜好或偏见,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辜讲】

孔子说:“聪明人以道德规范衡量一个人,愚蠢的人只是通过其职位判断一个人。聪明人期待公平公正,而愚蠢的人只期待利益和恩惠。”

(我贸然认为,在这句话中有一处明显的书写错误,“上”<土>表示职位,这个字迄今为止没有被任何中国学者发现。古汉语中这两个词是相通用的,因此会存在书写错误。)

【辜解】

我本来打算匿名发表这些文章,但是考虑到这些作品中一些重要的篇目有着创作时的特殊背景和意义,所以我不得不写上真名。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让我不得不在文章中暴露自己的身份。

英国人会对勋爵产生敬慕,中国的外国人也一样会敬慕当地的总督。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原注:意思就是说君子关注的是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而小人只关心地位的高低与实际利益的得失。)我想只有告诉读者自己的身份,或许这些文章才能产生我想要的那种影响力吧。想想当人们知道这些作品不是一个总督,而是一个总督的幕僚写的时,这些作品可能会因此失去对“怀土”读者的吸引力了。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辜讲】

孔子说:“如果总是仅仅考虑个人得失,那么必然会树敌无数。”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辜讲】

孔子说:“统治国家的人如果本身具备优雅的举止和发自内心的勤恭,就会发现在管理国家事务上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如果统治者不具备举止优雅及发自内心的勤恭,仅仅依赖那些繁文缛节的规矩,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辜讲】

孔子说:“不要总去考虑职位的升迁,应当考虑如何胜任自己的职位。不要总去考虑自己不为人所知,但可以通过努力做事来获得良好的声誉。”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辜讲】

孔子对一位学生(曾参)说:“在我的一生及教学生涯中,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原则。”“我觉得也是。”这位学生回答。

过了一会儿,孔子离开后,其他学生问刚才和孔子说话的学生,“刚才老师和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一生和教学生涯中,”这位学生(曾参)回答,“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尽职尽责,宽容博爱。”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辜讲】

孔子说:“聪明人看待问题上会关注什么是正确的,而愚人只会注意到如何对自己有利可图。”

(Chaloner Alaraster爵士[1]是这么来翻译这句话的:“The gentleman regards what is right,the cad regards what will pay<绅士考虑什么是正确的,而无赖考虑得到多少>。”)

【辜解】

孔子说,君子和小人的追求不同:君子追求道德,从道德的高度来衡量万物;而小人则追求利益。这句话中,君子应该坚持的“义”,指的是“诚实的理性”,或者说“理性的诚实”——这两者意义相近。然而今天,欧美各国的“肉食者”和一些所谓的“好人”因为心态的绝望,都对本国的暴民放任自流,甚至部分的官员反而迎合众多“暴民”的愿望,为了所谓的民主加入“暴民”的队伍。现在,各国当权者最主要处理的危机就是转嫁国内矛盾,通过“爱国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制度来愚弄本国的百姓。

以如今的中国为例,英国的政客们应该已经知晓了,他们在中国的做法导致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所以这些政客们试图通过所谓的“中国联合会”来愚弄那些聚集在上海,胡作非为而希望投机获利的“暴民”。然而,当权者应该努力更“诚实”一点。这里的“诚实”一词,不仅指的是财务透明,而且还包括理性方面。总而言之,当权者应该勇于面对困难,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以下为歌德的诗句,非常冷静完美地解释了“义”的深刻含义:

我们这么作为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我们必须去愚弄那些百姓吗?

你看,他们是那么的懒惰而无知,

看上去是那么的粗俗,

所有留着亚当的血的人啊,

当你因为他的无知和粗俗发出愚弄声时,

惟有真诚,

才能让他们的人性放光芒!

这些欧美当权者的行为确实不是君子应该做的。

追求功利的人除了相信那些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如今早已不信仰上帝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利益能有足够的动力,让那些追求功利的人们,心甘情愿地拿出财物供奉给大主教们呢?当然,大主教们大肆宣讲的现代形式的福音书——黄油应该涂抹在面包的哪一面上,对那些追求功利的西方人来说,恐怕已经不够了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此对那些双眼早就蒙蔽了的“小人”来说,福音书早就在现代失去无形的价值了。

【编者注】

[1]Chaloner Alabaster阿查立爵士(1838—1898年):英国外交官,曾任驻华大使。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辜讲】

孔子说:“当遇到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应该想如何可以和他们看齐。当我们遇到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应当反思并找出我们是否有和他们相同的弊病。”

【辜解】

唐李习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云:“凡贤人奇士,皆自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见而不能知其贤,如勿见而已矣!知其贤而不能用,如勿知其贤而已矣!用而不能尽其才,如勿用而已矣。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兹有二人焉皆来,其一贤士也,其一常常人也,待之礼貌不加隆焉,则贤者行,而常常人日来矣。况其待常常人加厚,则善人何求而来哉!”丁未年,余随张文襄人都,得识瑞仲兰京卿,彼此契合,恨相见之晚。京卿问余曰:“君公人都,已拜客乎?”余曰:“我不拜客。”京卿曰:“久闻君才学之名冠侪辈,余意君当久经腾达,乃至今犹屈抑在下,令人不解,今闻君言,余乃恍然悟矣!君竟不拜客,正无怪其然也。”彼此相视而笑。

【编者注】

唐朝李习之举荐自己的熟人给徐州张仆射的信中说:“大凡奇人贤士,全部性情高傲自负和世间不相合,所以虽然看见了也不一定了解他们,认识这些人而不了解他们的贤能,还不如不认识他们!如果知道这些人的贤能而不能任用他们,还不如不知道这些人的贤能!如果任用这些人而不给予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还不如不任用他们。所以认识贤人,了解他们的长处,任用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尽情发挥才能,而不会让小人伤害这些奇人贤士,天下也就只有您一个人能做到。现在有两个人前来,其中一个是人才,另外一个是平常人,对待他们都礼貌但是不加重用,那么人才就会流走,而普通人就会来的越来越多。况且如果对待普通人重用,那么优秀人才又来这追求什么呢?”

丁未年(公元1907年),我跟随张之洞大人进京,认识了字仲兰的瑞京卿,彼此投缘,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瑞京卿问我说:“你进了京师,已经出门拜访了吗?”我回答说:“我不出门做客拜访。”瑞京卿曰:“很久就听说你的学问才能远超同辈,我以为你肯定会飞黄腾达,但是到今天你还一直官位不高,让我很迷惑。现在听到你的话,我才恍然大悟!你竟然在京中不做客拜访权贵,那怪不得(还处于下位)了。”两人相视而笑。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辜讲】

孔子说:“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儿女不应该劝诫父母。但是如果不得不这么做,而父母不愿意听从,也不应该对父母不尊重或者漠视他们的要求,不管父母可能会带来多大的麻烦,也应当做到绝不抱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辜讲】

孔子说:“如果父母健在,儿女不应当到很远的国家去;如果必须去,应告诉父母到什么地方去。”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辜讲】

孔子说:“当父亲过世三年后,儿子在其有生之年不会改变父亲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儿子可以称为孝子。”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辜讲】

孔子说:“作为儿子,应当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是为了心怀感恩,一方面是为了挂念父母。”

4·22

子曰:“古者[1]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辜讲】

孔子说:“老年人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害怕言行不相符。”

【编者注】

[1]古者,是“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的省略,辜鸿铭直接翻译为老年人是有偏差的。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辜讲】

孔子说:“没有欲望的人极少犯错误。”

(或许,最好翻译为:He who confines his sphere——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的人。

“一般而言,会发现在整个国家来说,懂得经营的人要比小镇上少很多;而小镇要比大镇少很多。为什么?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歌德)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辜讲】

孔子说:“聪明的人希望先勤奋做事,然后慢慢去说明。”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辜讲】

孔子说:“道德价值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有成长的社会基础。”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游)说:“在为国君效力的时候,如果不断地指出国君的错误,必然导致遭到羞辱;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朋友,这样必定会同朋友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