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2)
201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增长放在下一年五大任务之首,并提出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我的体会就是要努力把没有水分的、质量效益较好的7%左右的经济增速,作为2015年的首要任务,把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控制住。最好2015年就能探底,最迟在2016年,使经济更好地进入新常态。
原载《上海证券报》,2015-01-27
◎新常态不仅是换挡更是转型
《上海证券报》两会报道组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换挡为中高速。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住,处于换挡过程中。为此,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上证演播室邀请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探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垄断行业改革潜力很大
记者:今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不小,稳增长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在哪?
张卓元: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高速换挡为中高速过程中,下行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住。所以,今年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
受到资源、环境、国际市场等因素制约,过去粗放式的增长难以为继。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重点强调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改革的确能释放生产潜力,因为改革本身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垄断行业发展潜力很大,改革能释放较大改革红利。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很多垄断行业都逐渐成为竞争性行业,是可以放开的。没有放开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很好的动力,效率就很难提高。现在中石化把销售板块放开,搞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了一部分社会资本,开了一个好头。当然,改革还不够完善,还没有摆脱一股独大的境地。
自然垄断环节国有资本要控股,也可以引入一些非国有资本。在这方面,比较规范的做法是上市,上市公司的运作会更加公开规范。现在有些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占比太大,在不改变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可以减持一部分充实社保基金,这对于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很有帮助。
除了国企改革,还可以通过财税政策让利小微企业,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等,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因此,我们要实现的是“双中高”,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这就得打破垄断,让更多的人共享利益,这方面可能有一点困难,但是在改革的大趋势下我认为应该能够克服。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4日参加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以及2013年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强调要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这是否也可以为发展带来新动力?
张卓元:中国要转变发展方式,经济要转型,关键是要靠创新驱动。随着我国人口等红利逐步消失,更需要我们注重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包括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快推动质量高、效益好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驱动发展十分重视。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制度创新为核心;同年3月6日,他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新常态下实现稳增长促转型,关键要深化改革,要依靠改革为稳增长促转型提供不竭的动力,用改革红利来填补这两年逐渐消失的人口等红利。要实现稳增长促转型,还必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包括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加研发投入。
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是相互联系、互为关联的。如要让垄断行业重视技术进步,重视创新驱动,就得打破垄断,将竞争性业务逐步放开。因此,创新驱动要做好,在某种程度上也要靠深化改革。
创新驱动,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例如,治理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涉及很多传统企业,可以考虑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而不是一味地关停,光靠关停也会带来一些别的问题。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本身也属于创新驱动的一个内容。现在国家很重视,也给出很多财税优惠政策,今后在这方面应更加着力。
新常态不止是换挡
记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从两位数的高速度换挡为个位数的中高速。新常态是否只是速度换挡?
张卓元:新常态不完全是速度换挡,更主要的是经济要转型。经济转型主要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同步提升。
因此,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上述都是新常态的内容,但后面的两点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尤其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当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实现的,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经济转型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但转型之路不可逆转。
记者:您认为中国经济保持怎样的增长速度适宜?
张卓元:中国经济经过新世纪头十年的超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0.48%)后,从2011年起经济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为9.5%,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力求在7%左右稳定下来。
我认为,现阶段(包括“十三五”期间)如果措施得力,改革发力,7%左右、不低于6%的增速是能够稳住的,经济转型是能够逐步推进的。这也是保持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着力点。
记者:全国两会召开在即,2013年两会火了“中国梦”,2014年两会“全面深化改革”让人记忆犹新。“四个全面”能否成为2015年最火的关键词?
张卓元: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从严治党”与此前的三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并提,“四个全面”亮相。
可以说,“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比较全面的总结归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一届政府的任务,也是对于过去的承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改革到现在,很自然的逻辑发展结果,也是顺势而为。“全面依法治国”更是政治体制改革、法治的社会和法治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没有这一条,其他都不可能做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法治则是框架和轨道,而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之根本。
这四个方面应该说是很有高度的,也是比较全面的,是这一届领导集体在这个时期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当然,随着发展,还会有新的内容加入进来。但到现在为止,应该说“四个全面”是现有认识上的最高水平的概括。
原载《上海证券报》,2015-03-05
◎寻找新动力,稳步进入新常态
张卓元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各方正在热烈讨论。本文拟主要从寻找新动力角度,论述中国经济怎样稳步进入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表述比“三期叠加”更准确更本质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的状况和走势,用新常态的表述比前一段时间所谓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阶段的表述更准确更本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所说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认为,这三点中第一、二点同“三期叠加”中前两期是基本相同的,而第三点则表明中国进入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时期,这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决定新常态能不能真正摆脱旧的已经走到尽头的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坚持这三个特点走下去,中国经济必定具有光明的前景。
“三期叠加”中第三期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相比较,层次低得多。特别是,还要看到,2013年和2014年,在经济增速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时,也推出过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不过不是2009年那样的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短期刺激政策对稳增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负面效应,使产能过剩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地方债务风险问题等,不能很好地得到减轻和消除。
二、中国经济正在稳步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正在稳步进入新常态,但还没有完全进入新常态。首先,经济已从新世纪头十年的超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0.48%)后一路下滑,2011年增速为9.5%,2012年和2013年皆为7.7%,2014年为7.3%,仍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是现在仍然面临增速继续下行的压力,还在探底,一般认为7%左右能大体稳定下来,这也是我们工作争取的目标。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在2011—2015年、2016—2020年、2021—2030年三个时段内,中国潜在增长率区间分别为7.8%~8.7%、5.7%~6.6%、5.4%~6.3%。其次,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自2013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投资4个百分点,但离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成为主体还有一定距离。再次,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则还要艰苦努力,没有五年以上的努力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因此,新常态不是指短期的状态,但也不是管几十年的长期阶段,而是指大致十年或者再多一点时间的中长期状态。
现在看来,我们如果能够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三个特点的要求办事,就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稳增长促转型,经济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7%左右的稳定增长,并做到增长的质量较高效益较好,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逐步迈向现代化。
三、寻找新的动力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指出,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市场大幅度收缩,我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前若干年,由于各级政府都在致力于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无力顾及推进深水区改革,改革相对于发展滞后了。多年来依靠地方政府全力追求短期GDP增速最大化推高经济增速的发展方式,由于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市场无序竞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已难以为继。因此,从2011年起,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直到现在还存在继续放缓压力。
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要求我们努力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实现稳增长。首先,要更加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按照经济学原理,在投资增速放缓和效率有所下降,加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必须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即主要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才能使经济增长找到新的源泉,才能稳增长。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产品、企业、地方和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因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13年首次突破2%,达到2.09%,2014年也是2.09%,今后要进一步提高。支持科技进步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列为国有资本投向的五个重点领域之一,应认真落实,特别是中央企业实力雄厚,应在这方面起带头作用,改变过去投入不足状态。要大力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向产业的中高端延伸,向两头延伸,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