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第9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存在和知识

第二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

你不能知道也不能表达不存在的东西,能被思想和能存在——它们是同一的。

——巴门尼德

同意万物是一,这是明智的。

——赫拉克利特

你会经常发现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形影不离。形而上学(metaphysics),正如你在第一章中读到的那样,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一个哲学分支。认识论(epistemology)这一哲学分支研究知识的来源、本质、范围以及标准。当今哲学家在提出一个形而上学主张的时候,他或她通常会考虑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它;这就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形影相随的原因。然而,早期的哲学家主要是形而上学家,因此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形而上学。柏拉图广博的哲学涵盖了所有学科,当我们讲到他的时候再来讨论认识论。

存在的本质

当哲学家问什么是存在的本质的时候,他或她的脑中可能有了以下的想法:

·存在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吗,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种事物?有没有第三种可能?

·从本质上来说,只有一种还是有很多种存在?

·存在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存在和生成(becoming)是什么关系?

·一切事物都拥有同一种存在吗?

·所有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归入哪些基本范畴?

·实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是否存在一种构成其他事物的基本实体?如果存在的话,它有什么属性?它必须有属性吗?

·不依赖我们的感觉的世界本身是怎么样的?

·除了属性、关系和种类,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怎样的?事件的存在是怎样的?数字、思想、物质、空间、时间的存在是怎样的?事实的存在是怎样的?

·具体的事物拥有某种属性——这是关于事物的事实吗?还是关于属性的事实?

我们还可以把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划入形而上学的范围,比如:上帝存在吗?事情是注定发生的吗?有没有来世?事件必须在时间、空间中发生吗?

其中有些问题至今迷雾重重,但是对于那些预备投身哲学、回答诸如存在有何本质之类问题的人来说,它们树起了前进的路标。由于我们可谈论的内容是如此之多,我们因此不得不对讨论的话题做些取舍。我们不能永远这样继续下去。

形而上学(玄学)一词的一般用法总会引起奇怪和恐怖的联想。举个例子来说,“形而上学(玄学)书店”专营各种神秘事物,从通灵(channeling)、协波汇聚(harmonic convergence)、金字塔的力量(pyramid power)、前世催眠回归术(past-life hypnotic regression)、灵媒外科(psychic surgery)到灵异相片(spirit photography),应有尽有。然而,形而上学真正的历史与此完全不同。如果了解这个词的起源,你会发现把它和神秘事物联系在一起实在有些滑稽。以下才是它真实的历史面貌。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撰写了一系列涉猎广泛的著作,从生物学到诗学不一而足。他有一部著作名为《物理学》(Physics),书名源自希腊词语physika,意思是自然的事物。他还有一部著作,亚里士多德从来没有给它起过一个正式的名字,只是偶尔用“第一哲学”或者“智慧”来称呼它。后世的作家,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罗德斯岛的安德朗尼库(Andronicus of Rhodes),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辑者,只是简单地称它为“谈论自然的书之后的书”(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那么形而上学一词大致可以被解释成“物理学之后”。

比起《物理学》里研究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中讨论的话题更加抽象与艰涩。后世的权威一致同意“物理学之后”确实是它们合适的位置,“形而上学”就这样被确定为这本原先无名的著作的正式名称。后来凡是书中讨论过的内容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援引了“形而上学”这个笼统的名称。形而上学这一术语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过他并不是第一个形而上学家。我们将在本章中介绍几位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他们同样也思考过其中的某些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研究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可以这样表达:什么是存在的本质?许多内容都能和这个问题“挂上钩”,形而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用法是相当宽泛且具有包容性的。不过对大多数哲学家来说,星界投射(astral projection)、灵媒外科以及UFO这类话题与此无关,它应该包括“存在的本质”一栏中列出的那些问题。

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本书的一位作者曾要求上哲学导论课的学生以一篇短文来回答这个问题。对此最常见的反应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常常伴着“啊?”“什么?”“你没开玩笑吧?”“这节课你就这么上?”人们总对这个问题的含义感到困惑,也不知道什么是预期的答案。顺便说一句,对于诸多哲学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内容或了解可能的答案,都令人感到困难重重。

解决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途径,我们在本章中将一一研究。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第一代哲学家,至少是第一代西方哲学家,生活在小亚细亚海岸爱奥尼亚一带。他们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pre-Socratic philosophers),这只是一个用来指称在苏格拉底(Socrates,约公元前470—前399)之前生活的希腊哲学家的笼统名称。大多数人只有残章断句传世或者干脆只字不留,因此学者们不得不根据他们同时代和后世作家的相关描述来再现他们的观点。

凭借经验我们知道和古人感同身受有时是相当困难的。然而,这些哲学先驱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世界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西方历史上这一时期——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时期——人们的视角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这最终使得深刻理解自然世界得以可能。这种变化并不是必然的,今天仍然存在的原始社会中的许多成员还不具备这种眼光,他们搞不明白四季为什么更替。我们并不想证明先进的技术文明在本质状态中就比原始社会要优越,因为先进的技术文明需要各种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先进的文明是一个事实,这一事实是两路思想发展的直接结果。其中一路我们不讨论,即希腊人创立的数学学科。我们关注另一路发展,即希腊人创立的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

米利都派哲学家

西方哲学的传统应当追溯到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前547)。他是希腊爱奥尼亚富庶的海港城市米利都的公民,享有第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美誉。当泰勒斯思考是否存在某种构成万物的始基的时候,哲学起步了。今天我们是如此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经验到的复杂世界是由某些基本物质组成的(氢、氧、碳和其他元素),以至于当我们了解历史上一度有人并不这样认为时会感到十分惊奇。泰勒斯把一个崭新的、重要的观念引入了西方思想,实在是功不可没。

传说中,泰勒斯成功地预见了橄榄丰收,由此暴富。

抛弃神话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一进步也该归功于泰勒斯。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神掌管着各种自然力,比如,人们认为众神之王宙斯时不时要改变一下天气。我们现在认为自然依据自身一定的过程运动,管理着各种物质,这种看法大约在那个时期开始成形,泰勒斯的哲学思考对世界观的重大转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么在泰勒斯眼中什么是始基呢?他的答案是万物皆水,这个答案显然并不正确,但是对泰勒斯来说这个回答并没有什么特别愚蠢的地方。请想象一下,泰勒斯观察周围复杂的自然世界然后进行推理:“如果存在一个层面,比表面的世界更为根本,其他事物都由这个层面的某种物质组成,那么这种物质必然相当灵活,并且能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泰勒斯身边可供备选的事物中,没有比水更具灵活性的了——它能够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出现。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泰勒斯认为水既然能以我们所知的三种不同形式出现,那么它也可能以我们无法了解的其他形式出现。比如,当一片木头燃烧时,它冒出来的烟看起来就像水蒸汽。泰勒斯可能猜测到木头原本也属于水的奇特形式中的一种。

当然,我们只是在猜测泰勒斯的推理过程。不管怎么说,泰勒斯万物皆水的结论是错误的。不过泰勒斯的结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泰勒斯提出的思想。他试图用更简单、更基础的实在来解释我们眼中复杂的世界。这一尝试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开端,就这件事本身而言,也是科学的开端。科学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致力于完成泰勒斯开创的传统。

泰勒斯的理论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与此同时另两位米利都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一位是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约前547)认为万物的始基必须要比水和我们所掌握的其他物质更加基本。在他看来始基必定是永恒的、无限的以及不确定的。始基形成一团火和黑色雾状物混合的核子;随着雾状物在核子中心凝固的过程产生了世界万物。世界为火所包围,通过雾状物的孔,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星星和其他天体。当冷、热、干、湿的各种力量改变的时候季节也随之发生变化。正如你看到的那样,阿那克西曼德用自然的力量和过程提出了一个解释世界万物的宇宙理论。

第三位米利都的伟大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全盛期大约在公元前545年)宣称气是万物的始基,它通过凝聚和稀薄的过程形成不同的事物。气稀薄的时候变成火;气凝聚的时候首先形成了风,然后(通过进一步凝聚)有了云、水、土,最后是石头。他说地球是一个平面,漂浮在空气中。不难想象为什么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最基本的实体,毕竟它赋予万物生命。阿那克西美尼试图用他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与此同时他还努力确定万物的始基发生变化的基本规律,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约前500)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他和他的追随者居住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城市克罗托那(Crotona)。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书面的教义严格保密,这些教义的确切内容一直存有争议。据说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我们可以努力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两点确定一直线,三点确定一平面,平面组成立方体,立方体组成物体。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了解早期哲学家情况的重要来源,他在《形而上学》中写道,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没有重量、颜色的数字构建有重量、颜色的自然物体”。然而,毕达哥拉斯的妻子西雅娜(Theano)却说了如下一段话:

许多希腊人相信毕达哥拉斯曾说一切事物是由数字产生的。这一断言却造成这个困难:我们如何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还要产生其他事物呢?他没有说所有的事物来自于数字,而是说与数字和谐一致——由于最基本的秩序存在于数字之中,且正因为数字参与到了秩序之中,可记数的事物相继有了第一、第二和其余的秩序。

换句话说,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一物结束,一物开始——正是因为它们是可数的。事物与事物不同,也是因为它们是可数的。在西雅娜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一件事物是不是物理对象或思想并不重要。如果我们的描述可以使它区别于同一类型的其他事物——如果它是可数的——那么它就是一个事物;如果它是一个事物,那么它就是可数的。

人物简介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希腊的撒摩斯岛(islands of Samos)。你大可以忽略掉他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后代这个说法。他的父亲是杰出的公民尼撒库(Mnesarchus)。

毕达哥拉斯定理:a2+b2=c2

毕达哥拉斯生前的确切情况我们掌握得不多,尽管我们知道他最后旅行到了意大利的南部,在讲希腊语的克罗托那城建立了一所半神秘半科学的学校。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灵魂的轮回,奉行财产共有并且遵循一套严格的道德戒律,其中包括禁止吃肉。

不幸的是,毕达哥拉斯的团体拒绝了一个名叫塞隆的人(Cylon)加入的要求,他是克罗托那有财有势的公民。等到毕达哥拉斯到美塔庞同(Metapontium)养老的时候,塞隆让他的科罗托那同伙们攻击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放火把房子化为灰烬。更加糟糕的是,据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说,除了两个人幸免,无人生还。

毕达哥拉斯学校最终在雷吉乌姆(Rhegium)重建,学校进一步发展了数学定理、声音结构理论,和一种理解天文学与物理学的几何方法。这些思想多大程度上真正来源于毕达哥拉斯的哲学仍然需要考察。

尽管没有留下文字,毕达哥拉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今天,在哲学领域之外,他主要因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人们所铭记,实际上巴比伦人在很早之前已经发现了这条定理。

因此,根据西雅娜的说法,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和数字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无论什么事物,不管它是不是物质,都参与到了有序、和谐的宇宙秩序之中:它能够被排序,被计算,被安排。在毕达哥拉斯的哲学中,有序与和谐的概念适用于一切事物。

毕达哥拉斯将数学和哲学加以结合,有助于提出一个我们经常面对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概念。这种观念就是:基本实体是永恒的、不变的,只能通过理性接近。有时人们认为这个基本实体的概念来自柏拉图,不过公平地说,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这种观点。

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约前480)也是一个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他是一名来自爱非斯(Ephesus)的希腊贵族。他提出了另外一种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火。赫拉克利特把火定为万物的始基并不仅是为了在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之外提供另外一种选择,他希望人们注意这一实在的基本特征,即它总是不断变化的。他认为,除了变化这一实在,没有其他实在:永恒是幻觉。因此,不停变化的火是宇宙的本源。

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相反,在他看来,宇宙的秩序,也就是所谓的逻各斯(logos),在希腊语中意为“言说”,决定了一切的变化。他教导学生每一件事物都包含了它的对立面,比如说,我们既年轻又年长,既进入存在又出离存在。他认为逻各斯将对立面和谐地统一起来。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提出了哲学中重要的同一性问题(problem of identity)或者“变中之同”(sameness over change):既然昨天的河流没有一滴水存留在今天的河流中,今天的河流还和昨天相同吗?这个问题,显然不仅仅是针对河流的,它适用于在时间中变化的任意事物:河流、树木、鸡雏还有万维网。不可忽略的是,它也适用于人类,这就是人格同一性问题(problem of personal identity):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完全相同,度过一生的时间之后,我们似乎应该抛弃“完全”这个修饰词。老布什身上的原子和小布什身上的原子不同,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人——但是2005年在老布什身上的原子同样和1959年在老布什身上的原子不同,那么我们为什么把他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两个呢?

如今,游客们涌向希腊的海滨,他们不必阅读哲学。

变化看来确实是实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这样吗?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但更加年轻的巴门尼德(Parmenides)持不同意见。巴门尼德确切的生卒年份不详,但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前二十五年。

巴门尼德既不对构成万物的基本实体感兴趣,也不想了解什么是实在最重要的特征。他整个的研究方法独辟蹊径,没有遵循前辈的传统。米利都的哲学家们,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多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来选择基本的实体或者万物的始基,进而得出结论。相比之下,巴门尼德只是提出一些基本原则,他试图从这些原则中演绎出他认为存在必然具有的本质。对于巴门尼德来说,凭借观察世界来了解事物真实面目完全是浪费时间。

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些原则在当代术语中表达为先验原则(a priori principles)或理性原则(principles of reason),意为先于经验的原则。先验的意思并非我们首先在时间中了解这些原则,而是说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并不依赖感觉。

举个例子来说,请思考一下“你不能无中生有”这一原则。如果你希望支持这一原则,你是否会进行一个无中生有的实验来加以证明呢?事实上你不会这样做。你将以我们无法想象无中生有作为自己辩护的起点。

论兔子和运动

巴门尼德最著名的弟子芝诺(Zeno,约公元前495—前430)想出了一系列精巧的证明来支持巴门尼德实在是“一”的理论。芝诺采取的基本方法是证明运动是不可能的。以下是两个他反对运动的证明:

(1)我们说有一只兔子,它要从自己的洞移动到另外一个洞。它首先必须到达两洞之间的中点。在到达中点之前,它必须先到达四分之一点。不幸的是,到达四分之一点之前,它必须先到达八分之一点。但在到达八分之一点之前,它必须先到达十六分之一点,以此类推。简言之,兔子或者其他任何事物,在去任何地方之前必须穿越无限数量的点。因为到达其中任何一点总需要时间,所以无论到哪里都会耗费无数的时间,这点有力地否定了运动的可能性。

(2)对于一只从第一个洞移动到第二个洞的兔子来说,它每一刻的运动必须占据和它体长相等的空间。当某物占据和它长度相等的空间时,它是静止的。因此,由于这只兔子——或者任何其他事物——每一刻都必须占据和它长度相等的空间,所以它必然每刻都是静止的。因此,它不能运动。

可是事物看起来显然是在运动的,要么芝诺的逻辑有问题,要么兔子和其他事物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芝诺赞成第二种看法。你很可能会赞成第一种。那么芝诺的逻辑到底出现了什么错误呢?

巴门尼德就把他的哲学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有一条原则是这样的:如果事物发生变化,它将成为不同的事物。因此他推理道,要是存在本身会变化的话,那么它将变成不同的东西。但是不同于存在的东西就是非存在,非存在的东西显然不存在。他得出结论,存在不发生变化。

此外,存在是唯一的——只有一个存在。如果还有其他存在,它就不是存在;因此,没有其他的存在(这个证明中预设的原则近于“第二个事物不同于第一个事物”)。

存在还是不可分的整体:它没有任何的部分。部分不同于整体,如果某些事物不同于存在,它就不是存在。因此,存在是不可分的。

最后,存在是永恒的:存在不能生成首先是因为不可能无中生有(还记得吗?);其次,如果能够生成存在,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存在在这一时刻来自于无而不是在另一时刻。由于刚才已经论证过变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不能出离存在。

巴门尼德试图根据相似的证明表明运动、产生和不同程度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请看“论兔子和运动”一栏中对运动不存在的证明。

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不断变化,而巴门尼德论证了存在是绝对静止的。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是一:它是永恒的、不变的、不可分的和无差别的。与此相反的表面现象只是粗糙的幻觉。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巴门尼德的哲学(存在不变)和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存在不停变化)看起来似乎针锋相对。下一个重要的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0—前430)认为真正的实在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他同样认为把我们经验中的变化贬低为纯粹的幻觉是无稽之谈。恩培多克勒十分巧妙地赞同了巴门尼德的部分观点,也支持了赫拉克利特的部分观点。他可能是第一位试图去调和并结合两位早期哲学家明显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的哲学家。此外,恩培多克勒协调的结果是他对实在的理解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今天很相似。

在恩培多克勒看来,经验的对象的确是变化的,但是组成这些对象的基本粒子确实是不变的。恩培多克勒认为基本粒子有四种:土、气、火、水。这些基本元素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经验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的表面变化。

经验的对象以及它们表面在数量、质量、关系上的变化实际只是基本粒子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这一思想感到十分熟悉,它是现代物理的核心思想。恩培多克勒是首先提出这一思想的人之一。

恩培多克勒同样认为我们描述实在的时候不应局限于说明经验对象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更要解释它们为什么发生。他试图对引起变化的力加以解释。他特别讲到,在两种力的作用下,基本的元素形成新的组合——爱和冲突——它们本质上是吸引和分解的力。

神话学

西方哲学诞生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早期的哲学家们努力寻找一种更以观察为基础、更系统的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泰勒斯曾说过所有的事物中都充满了神灵。色诺芬尼(Xenophanes)反对希腊神话将神人格化。赫拉克利特对荷马(Homer)和赫西俄德(Hesiod)充满反感,因为他们的神话使人们误解了事物的真实本质。与此相反,柏拉图经常大量地引用神话。《理想国》(Republic,见第三章)中的洞穴寓言就为理解他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提供了一把钥匙。在《会饮篇》(Symposium)中,天堂之爱和尘世之爱就像两个阿佛洛狄忒一样截然不同。柏拉图在《蒂迈欧篇》(Timaeus)中将自己的创造理论隐藏在神话语言中。

意大利哲学家詹巴蒂斯塔·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他的著作《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Principlesofa New Science Concerningthe Common Natureof All Nations,1725)中将神话置于文明的早期阶段,即他所谓的“神的时代”。自19世纪中期始,神话有了更科学的解释,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通过对希腊神话中的意义的重新发掘,西方思想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力。最近的例子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d Freud)以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独特阐释为基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美国的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和约瑟夫· 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神话学著作也有一大批追随者。

宇宙由各种基本物质粒子组成,并且在非人格的力的作用下运动,这种描述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相当时髦,也很“科学”。是的,恩培多克勒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举例来说,他理解日蚀的发生机制,他还通过实验确定了水和空气是不同的物质。事实上他知识渊博到他自称为神。当别人说他能够预知未来、控制风云变幻、显示奇迹的时候,恩培多克勒并没有什么不高兴。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是恩培多克勒的同代人,他并不像恩培多克勒那样自视甚高,但是他的历史地位并不逊于恩培多克勒。只需提一件事,正是阿那克萨戈拉把哲学介绍到了雅典,使这门学科在雅典真正欣欣向荣起来。此外,他在形而上学上还做出了一个重要区分:物质和心灵。

阿那克萨戈拉同意这样一个原则:一切经验对象的变化实际上只是基本粒子的排列发生的变化。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相信任何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他认为每种物质都有它相应的粒子,同时每种物质也包含了其他种类的粒子。哪种粒子占有优势就成为哪种物质。举个例子说,火就比水包含更多“火粒子”,而水可能几乎不含有这种粒子。

恩培多克勒相信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引起运动,而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运动的来源是某种名为“努斯”(nous)的东西。“努斯”这个希腊词语有时也被翻译成“理性”和“心灵”,阿那克萨戈拉所指的努斯显然更像是心灵和理性之间的一种平衡。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由于心灵本身是不可混合的,它与物质截然不同。心灵无处不在,赋予万物生命,但它本身又不包含物质。它在“万物中最为完美,最为纯粹,它知晓一切,拥有最伟大的力量”。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在心灵作用于物质之前,宇宙是无限的、无差异的庞然大物。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是经过心灵的作用之后,这个庞然大物发生旋转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太阳、星星、月亮和空气被逐渐地分离,接下来其他经验对象的微粒逐渐进行组合。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心灵不会创造物质,只会对物质起作用。同样请注意,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并不是出于某种目的或者由于某个目标对物质产生作用。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和犹太-基督教的上帝有相当大的区别,尽管在某些方面两者有些相似。阿那克萨戈拉虽然是第一个在宇宙中为心灵找到位置的人,但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对他提出批评,因为他仅仅把心灵看成现存秩序的机械原因。

最后要说的是,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粒子并不是像现代的原子一样的物理粒子。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如果每一个粒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那么就没有最小的粒子,除非是把它当做抽象概念,无穷小或者无限过程的理想化“界限”。关于世界是由真实的物理原子组成的这一思想,我们必须谈到到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最后一批哲学家——原子论者。

原子论者

留基伯(Leucippus)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前370)都是原子论者。关于留基伯的情况所知不多,据说公元前5世纪中期他住在米利都,原子论(Atomism)的基本思想要归功于他。今天德谟克利特名声更大一些,原子论的详尽阐释是他努力的结果。他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原子论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由物理的原子组成——微小、不可感、不灭、不可分、永恒的和不可创造的粒子材料一致,但大小、形状和重量不尽相同(在重量这点上还存有争议)。他们相信,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并且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它们以不同方式相互结合,构成了经验的对象。它们不断运动,不同的组合也随之不断变化。当然,在我们的经验中它们的组合、分散、重组感觉起来就是普通物体的产生、衰败、腐蚀和燃烧等各种现象。

原子论者认为普通物体的某些性质,比如颜色、味道,并不真正“在”对象中,还有一些性质,比如重量、硬度却存在于对象之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自己的常识中发现这种区分方式的影子。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充满哲学困惑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原子论者不同于阿那克萨戈拉,他们相信存在着一个最小的物理单位,它再不可能被进一步地分割。他们同样也不像阿那克萨戈拉那样认为原子的原始运动是心灵活动的结果;他们甚至不认为有必要首先解释一下运动的起源。就我们所知道的来讲,他们说原子实际上永远无处不在,只要它们散布在我们周围,就一直在运动。原子论者对世界的描述是相当现代的。直到20世纪我们理解了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活动之前,不夸张地说,我们通常的科学宇宙观实际上不过是原子论的翻版。不过原子论者的理论碰到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简要回顾一下。

希腊哲学家通常认为任何形式的运动必须存在于一个虚空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运动的事物才可以改变自己的位置。但是巴门尼德强有力地论证了虚空不可能存在。虚空的空间将会是无——那就是非存在——因此它并不存在。

原子论者规避这个问题的方式实质上就是视而不见(尽管这点也是有争议的)。他们认为物体的运动对于感官来说是显而易见、无可否认的。因为物体在运动,虚空必然真实存在——不然运动如何可能?

物质的原子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原子论哲学的一个最终结论。人们有时因为原子论者认为原子的偶然碰撞使得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某种物体而指责他们。尽管原子论者相信原子并非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发生运动,他们也同样认为原子严格遵循物理规律而运动。他们说,如果我们掌握了有关原子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和速度的充分信息,任何人都可以预见原子运动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原子论者没有给偶然留下丝毫余地;根据他们的理论,完全随机的事件,仅仅从“发生”这一角度而言是不会出现的。

将来的状态和事件完全由先前的状态和事件来决定的观点被称为决定论(determinism)。在第十七章我们将讨论自由意志问题。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信念是相对立的。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本章内容,尽管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提出种种不同的理论,他们的思考贯穿一个重要且普遍的线索,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我们经验到的世界仅仅是一种更为原初、基础的实在的表象。

人们这一思想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它也许比车轮的发明更为重要。如果它不曾出现,我们可能根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任何自然世界的现象。

理解超越表象的实在的渴望并未使前苏格拉底哲学殊途同归。它带领着米利都派哲学家们思考万物的始基,而毕达哥拉斯学派试图确定万物所依赖的基本原则。赫拉克里特想弄清实在的根本特性,巴门尼德沉思存在的真实本质,恩培多克勒则尝试去理解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最后,它带领着阿那克萨戈拉去思索运动的最初来源,带领着原子论者考虑自然世界如何构建。宽泛地说,这些探索的不同方式最终划定了科学探索的范围。科学和形而上学在大约两千年后才彼此走上不同的道路。

关键词

供讨论和复习的问题

1. 说明形而上学一词的来源。

2. 为存在的本质提供几个可能的答案。

3. 将三位米利都哲学家的形而上学做个比较和对照。你觉得更能接受哪位的形而上学,为什么?

4.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数字和谐一致。请解释这个理论。

5. 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做一比较和对照。

6. 巴门尼德证明了存在是一,是不可分的和永恒的,请解释并批判地评价这个证明。

7. 将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的形而上学做一比较和对照。你更能接受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8. “原子的行为完全受物理规律的支配”和“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两种陈述矛盾吗?请加以说明。

9. 不能无中生有这种说法对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10. “能被思想和能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的这个信念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