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应该管他叫什么!
——关于清代称谓
如果您穿越到清代跟清代人交流的话,除了要说当时通用的语言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称谓这个东西。您千万不要觉得您对清代人的称谓习惯很了解,现代人对于清代称谓的了解多数源自清宫戏和戏曲舞台,而事实上的称谓习惯跟那些是有很大区别的哦~
具体说来,称谓这件事是挺复杂的。从对象上讲,称谓就要分成三类:自称、对称和他称。自称这个大家都了解,对称是面对面的称呼,比如说您上学时,班主任姓孙,您管她叫“孙老师”,她的同事管她叫“小孙”、“孙××”、“孙姐”什么的,这些都叫对称。至于他称,是别人提及她时的称呼。比如说您跟其他同学聊天时,背后管孙班主任叫“老妖婆”、“母夜叉”什么的,这些就属于他称。正如您基本上不能当着孙大班主任的面儿叫他称的“母夜叉”一样,清代的自称、对称、他称通常也界限分明,是不能混淆的。除去对象之外,称谓还有时效、身份等限定,也是您需要注意的。
总之,闲话少叙,我们来分对象谈一下称谓的问题吧。
皇帝
皇帝的自称一般为“朕”或“我”。其中“朕”比较偏向书面语,“我”则更多用在日常口语里。特别是在满语的场合,由于满语是不分“朕”和“我”这两个词的,所以皇帝都自称为第一人称的“bi”,即满语的“我”。如果是面对太后或者太上皇,皇帝自称一般为“我”、“臣”、“子皇帝臣”、“臣我”。
对称方面,太上皇或太后作为长辈称呼皇帝,一般直接就叫“皇帝”,而不叫“皇上”。皇子们一般称呼皇帝为“汗阿玛”或“皇父”、“父皇”。至于清宫戏里常见的“皇阿玛”,目前似乎没见到相关的记载。至于后宫和大臣称呼皇帝,一般叫“皇上”,旗人出身的大臣以及后宫、宫女、太监等则可以称呼皇帝为“主子”,修饰一下就是“圣主”之类的。晚清宫中的太监、宫女等还习惯管皇帝叫“老爷子”、“万岁爷”。
皇太后
皇太后的自称一般也是“我”,书面语上有“予”的记载,偶尔也自称为“朕”。口语上,据说慈禧太后日常说话自称是“咱家”,这个词有“zá jiā”、“zǎ jiā”两种念法的记载。至于“哀家”这个词,似乎是戏曲舞台上的,目前没见过清代太后这样自称的记载。
对称方面,皇帝和皇后一般用满语称太后为“额捏”、“太后额捏”,晚清则用满式汉语称呼为“额娘”、“皇额娘”。宫中的太监、宫女以及晚辈一般称之为“太后主子”、“老祖宗”,背后则称之为“佛爷”、“老佛爷”,有的他称则为“老家主”,这应该是“主子”的变化称谓。
比较特殊的,是晚清慈禧太后让光绪和隆裕称呼她为“亲爸爸”,也有的记录为“皇爸爸”。这个称呼可能是由“姑爸”这个亲属词汇引申而来的,是晚清“女以男论”的影响。
后宫
后宫在面对皇帝和太后的时候,一般自称为“奴才”。这是清代八旗制度的影响。就算是皇后,面对皇帝时也要自称为“奴才”。另外根据一些记录,私下场合或许还可以自称为“吾”、“我”之类的。至于清宫戏里的什么“本宫”、“臣妾”之类词汇,目前并没见过相关记载。
后宫之间,则一般以姐妹相称,但是在正式场合则要称皇后为“主子”,因为皇后是后宫之主。而皇子、皇女等一般称呼后宫为“某额捏”,如“皇后额捏”、“某妃额捏”等。太监、宫女跟后宫对称时,一般称自己的直属主人为“主子”,其他的后宫则称为“某妃主子”、“某主子”。后宫们在他称时,一般统称为“主位”。具体的,则可以称之为“某妃主子”、“某主子”、“某娘娘”。
顺便一提,现在清宫戏里盛行的“小主”称呼,其实在宫里并不怎么适用。清代仆人对年轻的主人,特别是主人下一辈的小主人的称呼一般为“小主儿”,“小主”一词可能就脱胎于此。但比较重要的是,这个称呼应该是一个他称,即不隶属此后宫的仆人对这位后宫的称呼。好似您单位里有一个年轻的富二代当了副总经理,您不是他的直属部下,在私下称呼他为“小经理”。简而言之,这个称呼似乎不大可能作为对称来使用。
已故帝后
如果是已经驾崩的皇帝,皇子皇女便称呼他为“皇考”。其他人则可以称呼他们的庙号、谥号。比如说康熙帝的谥号为“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一般简称为“仁皇帝”,庙号则为“圣祖”。故而康熙帝故去后,可以称呼其为“圣祖仁皇帝”、“仁庙”,有时又尊称为“圣祖老佛爷”、“康熙佛爷”。已故的皇后也是如此,一般称其谥号,如“孝献皇后”、“孝圣宪皇后”等。
当然作为常识,谥号和庙号都是人去世之后才获得的,故而绝对不能作为自称或对称……
皇子皇女
皇子皇女一般对皇帝、皇后等自称为“儿臣”、“子臣”。互相则以兄弟姐妹相称。太监、宫女以及大臣等,对他们或以爵位称呼,或以“阿哥”、“公主”、“格格”来进行称呼。
宫女太监
宫女、太监一般对主人自称为“奴才”。宫女之间,一般对称为姐妹。太监之间如果平级,则互相称呼为“某爷”。若不平级,则低级者称呼高级者为“师父”,或称呼其身份,如“某首领”、“某总管”,而高级者称呼低级者时,出于礼貌,也可以用各种官称,但是对于身份差距过大之人,可以直接叫名字,也可以叫一些如“小××”这样生活上的昵称或者绰号。至于宫里的主人们,一般直接叫宫女的名字。对于太监,他们将高等太监称呼为“某总管”、“某首领”、“某回事”,关系近的则称为“某谙达”。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不能管太监叫“太监”,他们特别不喜欢这个称谓。而且千万不能管太监叫“老公”,小心他们跟您拼命哦~另外,宫里的人有时管个别宫女尊称为“某姐”,但是这只是私下的称呼,当着后宫主位时,就只能叫宫女的名字。
高等皇族
高等皇族中,如亲王,一般自称为“我”,偶尔自称“本王”或“本府”,通常是作为书面语使用。面对帝后的时候,则自称为“奴才”。
高等皇族之间,或直接按照爵位称呼,如“礼亲王”。若是同在近派宗支之内,则以行辈称呼。另外,也可以以字号等进行称呼。下人对高等皇族,一般称为“爵位+爷”,如“王爷”、“贝勒爷”、“公爷”等。
他称时,则只能称为“某亲王”、“某贝子”,尤其忌讳在帝后面前称其他高等皇族为“爷”。
大臣与官场
清代大臣面对皇帝时的自称特别复杂,很多人只知道“汉人称臣、旗人称奴才”,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大体上,清初的自称不严格,臣或者奴才都可以,从乾隆朝之后变得特别严格。您要是作为大臣穿越回去见皇上,请牢记以下三条:1、民人出身的文职大臣,无论公事私事,均自称为“臣”。2、旗人出身的文职大臣,公事自称“臣”,私事自称“奴才”。3、凡是武职,无论是旗人还是民人,也无论私事还是公事,一概自称“奴才”。
至于大臣之间互相的对称,可以称呼职官,也可以称呼字号。如和珅,可以称之为“和中堂”、“和相”、“和大人”,也可以称之为“和致斋”、“致斋”。清代人对于各种职官有各种的别称,经常使用在书面或者口语上,一定要注意区分。如果您不知道对方的官职,则直接称呼姓亦可,如和珅,即称呼为“和爷”,若知道他的排行,则可以称呼为“和二爷”、“和四爷”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清代,“大人”这个称呼是有特定用法的。首先,有显要爵位的人一定称呼爵位,比如见到恭亲王,您就直接叫“恭王爷”更好。如果是大学士,一定要称呼为“中堂”。如果是统兵的将军,则一定要称呼为“将军”。这三个称呼都比“大人”要高,所以不要用低一级的“大人”去称呼他们。其次,可以被称呼为“大人”的,只有京官里的内大臣、都统、内阁学士、尚书、侍郎、正卿,外官里的督抚、学政、织造、司道、提督、总兵、副都统、城守尉。一些小京官,只有在本衙门内可以被属下称为“大人”。至于其余的官员,您还是按照职官来称呼比较好,比如说“县大老爷”这样的品级就离“大人”远着呢。
清代官场涉及的称谓很多,有的还跟科举有关,故而有“年兄”之类的称谓,如果细细讲起来十分繁杂,这里就略过好了。您要是有兴趣,找几本清代官员的笔记看看,里面这类称呼就特别多。对了,大臣也可以用谥号来称呼,但是跟帝后一样,您别在人家活着的时候就给了人家谥号就成……
汉式的家庭
家庭称谓之中,一般性的称谓,自称都是“我”,对长辈的对称则都是“您”,长辈对晚辈的对称则是称呼小名或者叫“你”。他称就是什么“家父”之类的词汇啦~这些就算到今天还是能用到的。北京城里民人的称谓比较简单,就算不用我们现代的口语,您用“父亲”、“母亲”什么的称呼也肯定够用了。
不过如果您穿越到身份比较高的人家,那么家庭内使用的就很可能是一套特殊的称谓,也就是《红楼梦》里的那套以“爷”和“奶奶”作为基础的称呼。这套称呼是清代汉式世家的普遍称谓。
具体来说,这套称呼是以“家中成年男性”作为基准辈进行称呼的,“成年男性”同辈人被称呼为“爷”,配偶则称为“奶奶”。往上一辈,男性被称为“老爷”,配偶则被称为“太太”。再往上一辈,男性被称为“太老爷”、“老太爷”,配偶则被称为“老太太”。而基准辈的下一辈男性,则称之为“小爷”、“少爷”,配偶则称为“少奶奶”。
由于是以某一个辈分作为基准而进行称谓衡量的,所以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虽未成年,却已经是“宝二爷”,这就是因为他不但有一个已故的亲兄贾珠,还有同辈的堂兄贾琏,都属于成年的“爷”的辈分。而贾蓉虽然娶了妻室,却终究比贾宝玉等小了一辈,只是个“小蓉大爷”。
满式的家庭
旗人的家庭称谓,在清初主要还是用满语,到了清中期之后,跟汉式贵族的称谓进行了一些合流,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些旗人的特点,这里主要说一下满式称谓和汉式不一样的地方。
对于父亲,晚清之前一般都用满语叫为“阿玛”,晚清则有叫“爸爸”、“老爸”的,不过传统家族还是叫“阿玛”为主。对于母亲,清初一般用满语叫为“额捏”,清中后期开始叫“奶奶”、“额娘”,个别人家还叫“阿家”等,但是您千万别叫嫡母为“娘”,因为在清代旗人家中,“娘”这个字要么是称呼父亲的妾室的,要么就是称呼仆妇的。而对于庶母,则要看家里的习惯,有的叫“某奶奶”,有的叫“某娘”,有的叫“姨”,不一而足。
其他的亲属,祖父用满语称为“玛法”,晚清也叫“爷爷”。祖母在清初用满语称为“妈妈”,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太太”。伯父在清初用满语称为“阿穆吉”,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大爷”,如二伯父,即是“二大爷”。伯父的配偶伯母,在清初用满语称为“阿穆”,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大大”,如“二大爷”的妻子,即是“二大大”。叔父在清初用满语称为“额齐克”,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叔叔”或“某爹”,如三叔父,便称为“三叔叔”或“三爹”,叔父的配偶叔母,在清初用满语称为“欧克”,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婶儿”。至于姑姑,在清初用满语称为“姑”,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姑姑”或“某姑爸”。这也是晚清“女以男论”的影响。至于姑姑的丈夫姑父,则称为“姑父”或“姑爷”。
仆役
清代仆役的统称为“家人”,这可不是什么血亲的意思呢。清代“家人”专指奴仆哦~
仆人面对主人时,均自称为“奴才”或“奴婢”。他们互相之间的称呼一般就是民间的称呼,尊称也就是“某爷”、“某管事”而已,不需多说。但是有时有上下级关系,比如说使女管其上司的仆妇就要称呼为“姑姑”。
至于主人称呼他们,如果是不怎么有头脸的仆人,则直接叫名字,或者称呼其亲属关系,叫“某某家的”,或“某某的谁”,甚至直接叫姓氏,“张!”、“王!”的就可以。如果是使女的话,则直接称之为“丫头”、“使唤丫头”。如果是有一些头脸的仆人,比如说是自己长辈的贴身仆人之类,就不能这么叫。如果是得力的仆妇,称呼为“老妈”。有身份的使女,称之为“丫鬟”,甚至于“某姐”、“某姑娘”。如果是太监,最高的称谓“某首领”、“某谙达”,其次的尊称则是“伴儿”。
怎么样,称谓是不是很复杂呢。其实还好,您只需要……啊……什么,“这次又要多少钱”? ……唔,不用,您只需要把称谓整理个表格什么的,偷偷抄一份带着就万无一失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