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读懂宏观经济的核心名词(1)
上篇 看懂经济指标,学会投资理财
投资市场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如果你对市场没有宏观的分析,没有看懂影响投资收益的因素有哪些,没有认识到赚钱的风险在哪里,那么你所投资的钱极有可能变成泡沫浮云。
本章我们先来认识一下“3G”——GDP、GNP、GNI,由此展开,我们再来认识CPI、PPT,从而进入看懂经济指标、学习投资理财的旅程。
【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实力的标尺】
如今,在大量经济信息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多少,当年的GDP又突破了多少万亿元人民币。那么,什么是GDP呢?
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经济学上的定义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物质财富的总额。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计量范围涵盖本国或本地辖区内国民经济的主体,包括所有企业或个人。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本辖区内投资设厂,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就算是本地区的GDP,而不管投资者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也不管投资者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其次,GDP统计必须是以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最终产品来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一般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进行销售。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作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如果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这一点确实不假,如果没有GDP,我们就无法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也不能得出发达国家为什么富、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穷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至2011年我国GDP总量全面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引擎。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觉得我们比日本人更富有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其中还涉及人均GDP、绿色GDP及其他几个概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的数值。这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绿色经济GDP,即“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也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这是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由此,我们不难发现,GDP总量决定了一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大小。人均GDP反映一国国民的富裕程度,绿色GDP则表明了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
核算GDP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例如,当我们投资企业的时候,购买了100万元固定资产,年折旧率是10%,每年就有10万元的折旧费;第二块是劳动者报酬;第三块是政府的净税收,也就是全国人民缴的税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第四块是企业盈余,也就是企业家盈利的部分。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从支出的角度来看,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三部分构成了GDP。
由此我们就得到一个清晰的计算公式: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公式中这个“净”字,表示出口减去进口。宏观经济常常出现一个“净”字,例如,一国出口1200亿美元,进口1000亿美元,那么,出口多出的这200亿美元就记入该国的GDP。因此,不难理解我国政府为什么一直刺激出口,因为出口会增加我国的GDP。
GDP虽然说起来宏大而抽象,但它却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比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争议时间最长的内容之一,就是我国究竟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还是以中等发达国家身份加入。应该依据什么来判断呢?就应该依据我国的人均GDP,因为2001年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属于发展中国家定义范围之内。如果我国不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就没有相应的优惠条件,也没有5年时间的过渡期,并且还要承担与国家实力不相符合的国际义务。而争取到5年的过渡期,对处于转型中的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01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8016美元,人均收入并不高,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的。因此,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把GDP的增长与老百姓的真实幸福感统一起来,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在增加产品与服务附加值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快了,GDP增长就多了,人均收入就上来了,整个国家就富强了。
【GNP(国民生产总值):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GNP就是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举例说明: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日本的GDP。
这里的“国民”包括本国或本地区的公民,以及常住外国或其他地区但未加入外国籍的居民,其所获得的收入叫“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该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该被计入。诸如目前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定居、生活或投资创业,只要他们还是中国国籍,他们的收入就要算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内。同理,很多外国公司在我国开设的分公司,其所创造的利润则不能计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GDP和GNP这两个概念,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某公司一年在本国的产值是1000亿美元,国外所有的分公司的净利润为2000亿美元,国内的外籍员工的工资是1亿美元。
那么,这个公司为国家创造的GDP就是1000亿美元。而GNP既包括国土内和国土外的所有收入,所以这个公司为国家的GNP做的贡献=1000亿美元(在国内的收入)-1亿美元(外国员工拿走的工资)+
2000亿美元(来自国外的净利润)=2999亿美元。也就是说该公司使GNP增加了2999亿美元。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同一个公司,但是它对国家GNP和GDP的贡献却相差很大。由此可见,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虽然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为计算口径不相同,二者反映的是国家经济的不同方面。
我们可以把GNP用数学公式来表述: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掌握了上面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算出一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GNP的总值了。那么,了解一个国家的GNP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首先,GNP能比较真实地反应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要真实一些。国外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高,个人平均所得也越高。
其次,以GNP制定经济政策更加科学。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在经济政策的取向必然就是单纯地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这样不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做大就行,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注重GDP的国家和地区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仅是要求经济的增长,还要求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GNP增长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能增加税收收入,企业和民众也会得到实实在在的盈利。注重GNP的国家和地区则更重视本国企业的发展,会支持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本国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中的活动。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然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是温州的一半。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但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
美国波音公司是个众所周知的大公司,它对GDP的贡献已经足够大了,而它对GNP的贡献更是大得惊人:因为它的2万多种零部件在美国以外的四十多个国家生产,而波音公司的总部只是一个装配企业。同样,美国沃尔玛的GDP也很起眼,它的GNP更是力压群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三千多家沃尔玛连锁店,创造了在世界500强中营业额排名第一的佳绩。
因此,在那些跨国公司数量居多的发达国家,在GDP增大的同时,它们的GNP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也由此产品的质量更好、企业的效益更高,整个社会经济由投资驱动型开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繁荣。在我国,也有一些先知先觉者开始把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GNP。海尔集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把分厂办到了“海尔”的故乡德国,把产销的触角伸向美国,甚至还建起了令中国人自豪的海尔路。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竞争就是GNP竞争,GNP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真正要靠本国企业的支撑,最终还是要着重培养自己的民族品牌,打造强大的本土企业。许多发达国家的GNP都大于GDP,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多,他们在国内和国外共同创造的总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则截然相反,因为缺少大型的跨国企业,无法创造海外利益,这些国家的GNP常常小于GDP的增长。我们在经济增长中不仅是简单地做大,还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必须适时地给予GNP以高度重视。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通用公布系统(GDDS)的要求,中国从2003年开始采用1993SNA的标准称谓,统计术语GNP改用GNI,两数据的统计口径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