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谁把你推向了恐惧症——大脑开的一个玩笑
【章前测试】恐惧与恐惧症的差别知多少?
项目:反复接触会出现的结果——恐惧/恐惧症
项目:恐惧变为恐慌的频率——恐惧/恐惧症
项目:周围人的看法——恐惧/恐惧症
项目: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恐惧/恐惧症
项目:对恐惧对象的担忧程度——恐惧/恐惧症
【答案】
项目:反复接触会出现的结果——恐惧:随着接触频率提升,恐惧感有所减退。/恐惧症:随着接触频率提升,而越发恐惧。
项目:恐惧变为恐慌的频率——恐惧:极少变为恐慌。/恐惧症:频繁变为恐慌。
项目:周围人的看法——恐惧:周围人认为其恐慌程度为正常表现。/恐惧症:周围人认为其恐慌程度比较夸张,难以理解。
项目: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恐惧:对生活质量影响较低。/恐惧症:对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项目:对恐惧对象的担忧程度——恐惧:间歇性担忧。/恐惧症:持续性强烈担忧。
1.为什么会患上恐惧症?
恐惧对象大同小异,恐惧症的成因却十分复杂。
恐惧症是指人们对某些特定对象有着强烈且不必要的恐惧,并且这种恐惧往往伴有逃避、厌恶等心理和行为。在恐惧症发作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感觉到强烈的焦虑感,并且会出现类似心慌、发抖、恶心、脱力等过激的自主神经症。可见,恐惧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与不便。
恐惧症患者也能明确知道自己对某一物体或环境的恐惧感是无理的、不恰当的,但是,他们却无力自救,只能深陷恐惧症这一泥潭中,而这样的人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不仅数量庞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有调查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恐惧症患者从10%提高到了25%。
恐惧症是我们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或缺少对付危险的手段。当一个人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击退威胁,或者发现自己企图逃脱的路径被堵塞。因而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包围时,恐惧就产生了。
过度警觉经常是触发恐惧发作的因素。
恐惧发作有可能是作为其他数种焦虑症的一部分出现的,但是,这些焦虑症与恐惧症不同,因为恐惧症发作总是因为特别的一种触发因素引起的。
例如,怕蛇的人也许会因为后院花园里突然出现一条蛇,甚至怀疑花园里有一条蛇盘在那里而引发恐惧症。怕在公开场合讲话的人一上讲台都有可能发作恐惧症。如果你有强迫—强制型冲动症,非常担心污染问题,那么,突然一下子看见肮脏的水槽也有可能诱发恐惧发作。如果你在投入战斗后发生了外伤后抑郁症,下次汽车回火也有可能让你突发恐惧症。只有在至少某些恐惧发作是突然出现而且没有明显触发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够诊断为恐惧症。
那么,人们究竟因为什么而患上恐惧症呢?究其根本,我们可以从先天和后天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先天的角度上讲,基因确实可能导致一个人患上恐惧症。但是,遗传并不是一种单纯且牢靠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单纯的某一个基因是没办法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容易觉得害怕;一个人容不容易感受到害怕这一情绪需要多种基因共同的作用,再加上表现和基因的外显率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换句话说,基因的作用效果在个体身上表现未必是一致的。
此外,这类基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只是会给人们造成一定的恐慌情感趋势,而并非完全决定了恐慌体会的出现。恐慌情感的变化趋势是否成真,大多数情况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生活事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恐惧症的产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动物实验上看出端倪:失去了母亲的小老鼠或者一些人工饲养的老鼠在成年后,容易表现出恐慌与忧虑,由此,我们不难做出假设:胎儿会受到母体情绪的影响。总之,恐惧症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以及胎儿早期的生活环境有相关性。
其次,从后天的角度上看,教育方法、周围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恐惧症。其一,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定经历过相对于个体而言的过度恐惧。不过这些恐惧在时间、教育以及阅历的消磨下会慢慢转变为可控的恐惧。同样地,若在小时候经历过持续的恐怖刺激,并且未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则这个孩子在长大后有很大可能会患上相关的恐惧症。例如,一个经常被关到黑屋子作为惩罚的小孩在长大后很有可能会患上幽闭恐惧症或者黑夜恐惧症;其二,所有的恐惧症与个体心理历程中的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观察恐惧症患者的受教养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患者很多都经历过过分严苛、教条化的教育。
通常,恐惧症的出现可能出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影响,而判断恐惧症的出现究竟归咎于先天还是后天一大重要标志莫过于患者在何时患上该恐惧症。假设没有明显的外界影响下,若该恐惧症出现的时间越早,则证明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越多。举个例子:一般恐血症出现的年龄大约在8~14岁间,因此,恐血症很大程度是一种先天性的恐惧症,其出现可能与基因的影响有关。
在这里,我们讨论恐惧症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恐惧症的源头,让大家明白——除了部分遗传因素外,外界环境、教育方式一旦出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恐惧症的出现。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我们才能在恐惧症预防与治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2.逃避给了恐惧更多的可能
逃是一种本能,但它却给了恐惧更多的可能。
如果要问起“面对自己害怕的东西应该怎么办?”可能有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的确,从本质上讲,逃避其实是一种求生本能。无论人或是动物,当他们明确地感知到危险的逼近时,都会产生逃避的心理,所以,“逃”也是许多恐惧症患者应对恐惧症的主要行为之一。乍一听,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应对措施:既然害怕,那么眼不见不就可以了吗?事实上,每次都要逃避不仅无益于恐惧症的治疗,然而可能加重恐惧的产生。这是为什么呢?
试想,当面临恐惧时,如若每次都选择了逃避,那么对该对象的恐惧就将成为一道永远都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每次逃避成功的经验也让人有所松懈,不愿思考应对措施,直到某一天无法逃避,突然正面遇上令人恐惧的对象时,冲击和恐惧感可想而知。因此,逃避其实是最消极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深受自己“逃避”本能的困扰。恐惧以及因逃避而做出的逃避行为都大大地刺激了他们的羞耻心。他们以此为耻,却又无法把自己恐惧的泥潭里拉出来。从此,不仅恐惧感折磨着他们,羞愧、无助等情绪也在折磨着他们。“越逃越害怕,越害怕越逃”。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不逃避也不意味着自己一下子就直面恐惧,学会判断更为重要。就像著名的心理学家Paul Houck所说的“在你尝试着克服恐惧心理的时候,一下子逼着自己去面对是非常不理智的。这对于人的心理而言是一场浩劫,其成效会与你所期待的背道而驰。它会放大你的恐惧”。那么,“不逃避”指的是什么呢?通常而言,我们所说的“不逃避”所针对的其实是那些虚无的、恐惧的心理和行为,其核心在于内心应当建立起“不逃避”的态度。而“不逃避”的态度是一种应对恐惧症的方法,它包含的是一整套思维方法:
1.我们可以逃避一时,却不能逃避一世。在逃避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让我们害怕的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那么可怕?
2.逃走以后,记得告诉自己尝试着去面对,循序渐进地去接近我们所恐惧的东西,一步步让自己走出恐惧。
3.不要急,克服恐惧急不来。
要知道,逃避对于恐惧症患者来说,就像有些人对酒精或者香烟的依赖一样。从短期来看,逃避可以立刻让患者从恐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他们一直不断地逃避,只会让自己永远都无法摆脱恐惧症。恐惧症患者在屡次逃避后,对恐惧对象其实会更恐惧,因为越少接触,则越不了解。而人的想象力更多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未知事物的描绘一旦被想象力过分夸大就会给恐惧症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压力。所以,逃避并不是一个好习惯。人越逃,恐惧症的气焰越嚣张。
3.想象为你上演了一部恐怖片
想象中的事物往往比现实可怕得多。
想象力是人类的一份宝藏。想象力的存在让你能够努力地集中注意力去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变为现实,也让你能够尽情地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畅游。如果失去了想象力,人类将永远止步不前。试想,如果失去了想象力,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吗?牛顿能在苹果掉落时,联想到万有引力吗?日本的高桥浩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天才往往指的是那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人……这些极具天赋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主动且积极运用想象力的。总而言之,想象力为他们的思考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们常常畅游在一个虚拟而遥远的世界里,然后从中收获启示,并运用到现实中去。所以他们的思想总是包罗万象的。”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时候,想象力的存在却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不信?我们不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黔驴技穷这个故事吧!
从前,黔地是没有驴这一物种的。有一次,某人从别的地方带了一头驴回到黔地。由于大家都不知道驴的用处,便将那驴赶到山上放养。
一天,一只老虎路过这座山,撞见到了驴。起初,它也并不知道驴是什么动物。只觉得这只动物又高又大,便误以为那是什么了不得的神兽,吓得仓皇而逃。等到老虎跑回树林里,再回头看。只见那驴还在山坡上默默吃草。只是驴那庞大的身躯对老虎而言还是极具震慑作用的。老虎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过去,只能远远地观察。过一段时间,老虎终于鼓足勇气跑到驴身边巡视。谁知突然间,驴大叫了一声,那声音响彻山间,把老虎吓了一跳。老虎以为驴要吃了它,赶紧撒腿逃跑。可是,这次驴还是没有追赶上来。
过了几天,老虎终于勉强适应了驴的叫声。又一次鼓足勇气来到驴的身边。它时而碰撞驴的身体,时而挤一挤驴,企图以此激怒驴,看看驴有什么本领。老虎的屡次冒犯终于惹怒了正在吃草的驴。那驴忍无可忍地抬起后蹄踢了老虎一脚。见此情景,老虎十分高兴:“原来这头驴也就这点本事了”。于是就大吼一声,扑了上去,将驴吃了个干净。
以往,提起黔驴技穷的故事,人们都会以这样的一句话进行总结:“这个故事是对那些徒有外表,毫无内在,没有才德的人的讽刺。”但是,从老虎的角度上看,我们却又可以得到不同的启示。最开始,老虎不敢冒犯驴的原因是:驴看上去高大威猛,它误以为驴是神兽,会吃了它;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老虎也不敢去冒犯驴,原因是:驴的叫声惊天动地,老虎误以为驴要吃了它。可见,除了驴本身高大威猛、叫声响亮的原因外,老虎自身的想象也是它恐惧驴的原因。它看到高大的驴,就想象到了吃虎的神兽;它听到驴的叫声,就想象到了驴发怒,扑向它,要吃了它的样子……这些想象让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敢冒犯驴,甚至过得提心吊胆,但实际上它所恐惧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在人类身上,道理也是一样的。当人在遇到陌生、令人恐惧的事物的时候,往往自己心里就已然对之展开了想象。在想象中,那种事物会变得特别恐惧和巨大,现实中,有不少恐惧其实就源于想象。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被我们想象中的敌人打败。
仔细回忆一下:
你有没有过将某一项任务想象得过分困难,因而产生退缩心理的经历?
你有没有过走夜路时想象出一些奇形怪状的恐怖事物,因而走得胆战心惊的时候?
你有没有过把某些陌生、令你害怕的事物或场景想象得过分恐怖,而选择了逃避?
……
是的,想象力确实是人类的瑰宝。可是,当你把想象力运用到了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自己吓自己。那么,我们能够遏制住自己的想象力吗?其实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够察觉到自己正在想象;即使察觉到了幻想的出现,然而越遏制,越忍不住去想。因此与其去“堵”倒不如“疏”,我们可以放松下来,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向自己提问:想象是否也会欺骗我们?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呢?并鼓励自己勇敢地去直面恐惧对象。当你发现你所恐惧的并非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的时候,恐惧的心理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相信终有一天,你会像黔驴技穷里的那只老虎一样“一口吃掉”恐惧的对象。
【Conclusion】不要再因为恐惧而恐惧
其实,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恐惧症。有的人患有社交恐惧症,有的人害怕站在高处,还有的人对猫、针头、小鸟等等有着强烈的恐惧。各种恐惧症千奇百怪,但是,这些恐惧症患者无一例外都有着相同的恐惧对象——恐惧本身。
很难理解吧?他们在承受着对某一事物或场景的恐惧的同时,也对“我感到恐惧”这件事感到恐惧,甚至于,他们对自己感到恐惧这件事的恐惧更为强烈。而这一事实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能看清。他们中大部分人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对某一事物(场景)的恐惧真的已经达到了极致,而不去深入思考自己所恐惧的究竟是什么。
许多恐惧症患者在与恐惧对象狭道相逢时,除了心里感到极度害怕恐慌以外,身体上也会或多或少出现各种植物神经性反应。常见的,他们会浑身发抖、冒冷汗、抽搐、晕厥,严重的甚至是陷入濒死状态。这样过激的反应让他们自己也感到十分无助和害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宁愿选择逃避恐惧对象,也不愿意再让自己去经历这种身心备受折磨的体验,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过度恐惧太过纵容,也太过屈从。久而久之,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这么害怕究竟是害怕恐惧对象,还是害怕自己恐慌发作的模样。
要想克服恐惧症,正视自己的恐惧以及恐惧对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恐惧症要求人去做的事情与我们自己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背道而驰的:每个恐惧症患者的意愿莫过于恢复常态,克服恐惧;而恐惧症却恰恰相反,它束缚着人们,让他们长期处于恐惧的阴霾之下。
如果没能正视恐惧的话,经过时间的累积,他们就会分不清究竟他们的逃避行为是出于自主选择还是恐惧症施压的结果。或许一个猫咪恐惧症患者在一开始会这么讲:“我不靠近猫咪是因为我害怕,我怕它的叫声,怕它的容貌,也害怕自己惊慌失措的样子引来他人侧目。”到了后来,他可能就会说:“我不靠近猫咪是因为我讨厌猫,猫咪长得一点都不讨喜。”再到后来,他们基于恐惧症而选择的逃避行为便渐渐隐去了其真实缘由,而变成了他们自主选择的结果。到最后,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是出于恐惧症的选择。尽管如此,这些因恐惧而起的逃避行为还是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型的恐惧症患者。简单的恐惧症或许还能躲避,并且影响面小;而诸如社交恐惧症一类的复杂型的恐惧症却是避无可避,最终肯定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所以,不要再对恐惧低头,要勇于向恐惧宣战。不管怎样,你最少都要对超出正常水平的恐惧进行抗争,尽管这并不容易。我们在正面迎战恐惧时,可能会感到更加害怕,心里也会更加煎熬。但是,请记住!很多的恐惧其实正是源于你对恐惧的恐惧,你屈服于恐惧就等同于屈服于你的恐惧症。要知道,许多你所恐惧事物的恐怖程度未必比你的恐惧本身更强大。既然已经意识到恐惧症的恐惧是过度且不合理的,那为何还迈不出抗争的步伐?
不要再因为恐惧而恐惧。发抖?冒冷汗?晕厥?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你扛过了恐惧症给你的苦难后,势必迎来自由和胜利的曙光;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这场“反恐战”的胜利后,你就会忘掉以前种种的痛苦。特别是当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已经学会了全套应对恐惧症的方法时,你会更加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