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智造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

德国早在20世纪初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二战后,德国加快市场经济建设,在推动基础工业发展的同时逐步谋划产业升级。此后,德国通过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德国经济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特征,制造业生产方式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2013年4月,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这是继三次工业革命后,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德国在顺利完成“工业1.0”(机械化)、“工业2.0”(电气化),基本完成“工业3.0”(自动化)之后(如图1-8所示)提出的战略目标。目前,德国正处于从“工业3.0”向“工业4.0”的过渡阶段。

图1-8 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

德国制造业综合实力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中,德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一。报告认为德国的制造业部门是其宏观经济表现的关键因素,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并且有能力控制复杂的产业价值创造链。[1]在生产和贸易两方面,德国制造业拥有强劲的技术实力和贸易基础。制造业在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20年来几乎保持恒定,1995年为22.8%,2005年为22.4%,2016年为22.6%。与欧盟平均水平以及欧盟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则更为突出。2014年,欧盟国家制造业平均占比为15.3%,法国为11.4%,英国则更低。[5]德国制造业出口更是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其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0%以上。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德国高科技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保持在12%以上(如图1-9所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医疗设备等中高技术产业的出口额总和占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高达73%。

图1-9 德国高科技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比重(来源:世界银行)

从产业构成看,德国支柱产业较为集中,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德国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机械、化工、电子等,2014年上述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德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1.0%、18.4%、8.0%及4.0%,如图1-10所示。其中,汽车和机械产值均超过3万亿元,分别为德国第一、第二大产业;化工产值过万亿元,位列第三。作为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强国,德国主要汽车制造商有大众汽车、戴姆勒、宝马、奥迪、保时捷等整车企业和博世、大陆等汽配企业,德国高档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此外,德国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如工业机器人2015年销售额已超过800亿元;可再生能源电力已满足德国近1/3的电力需求;航空航天行业2014年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

图1-10 2014年德国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

与美国的情况类似,德国政府在扶持制造业上也是政策频出,这些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根据相关研报资料,德国政府在2006年发布了《德国高技术战略》,从国家层面制定先进技术发展的中长期战略。2007年德国教研部在《德国高技术战略》的框架下发起的德国尖端集群项目,让不同类型的企业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互动方式对能力和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实现合作创新。2010年接着推出了《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旨在发展气候/能源、健康/营养、交通、安全、通信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都确定一些“未来项目”,制定要达到的社会和全球目标,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德国将在未来10~15年跟踪这些目标。2011年德国政府在高科技战略框架下发起“科技校园:公司创新伙伴联盟”行动计划,目的在于深化产学研之间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同年发布“技术运动”计划,旨在突破能源、生物、纳米、光学、微电子和纳米电子学、信息通信及空间飞行等关键技术。2013年德国提出了跨时代的“工业4.0”发展战略。

实际上“工业4.0”的概念始现于2011年,德国政府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方案”纳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中。2013年德国三大协会VDMA、ZVEI、BITKOM开展跨界合作,设立工业4.0平台,这一平台成为德国工业4.0的发起者和引领者。随后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被德国政府确立为国家战略。2015年工业4.0平台的主导机构升级为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德国教育和科研部。在德国政府的主导下,工业4.0的实施既涉及跨部门的技术、标准、商业和组织模式,又涉及大学、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及工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具体涉及标准规范、创新研究、信息安全、教育培训、法律框架五大方面。工业4.0平台也相应成立了五个工作组,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

实施工业4.0将给德国带来巨大影响。波士顿咨询公司推出的新报告《工业4.0:未来生产力与制造业发展前景》中指出,在实施了工业4.0后,德国将在如下几个方面受益。在生产率方面,在未来的5~10年德国制造业产值预计将提升900亿至1500亿欧元,按除原料成本以外的加工成本计算,生产率将提升15%~25%。即使加上原料成本,整体生产率也将提升5~8个百分点。工业部件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率将提升20%~30%,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率则将提高10%~20%。在收入方面,工业4.0将推动企业的收入增长。制造商对新型设备和数据应用需求将大大增加,同时消费者对定制产品的需求也将增多,这将带来每年300亿欧元的新增收入。在就业方面,未来十年工业4.0带来的增长带动就业人数提高6%。而在机械工程领域,雇佣需求提升的幅度更大,将达到10%左右。在投资方面,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德国大规模采用工业4.0将在未来10年带动2500亿欧元的投资。德国制造型企业、制造业从业者以及制造系统供应商等都将受到工业4.0的巨大影响。

而与美国形成高科技及互联网巨头相对的是,德国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据统计,德国约有360万家注册的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德国有2100万人在中小企业工作,占德国总就业人数的79.6%。在德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不乏在全球排名前三或者在所在大洲排名第一的公司(虽然其营业收入通常低于50亿美元),这些公司被德国知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教授称为“隐形冠军”。经研究发现,全球目前共有2734家“隐形冠军”,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占总数的47%。德国“隐形冠军”的平均年营业额为3.26亿欧元,平均员工数量为2037人,CEO任职时间平均为20年(全球公司CEO平均在任时间5.1年),产品领导世界市场平均22年,65%是家族企业,企业平均寿命为66年,其中有38%的企业拥有100多年的历史。[8]德国“隐形冠军”以追求独门技艺并领先行业为发展目标,在一个细分领域内精耕细作,逐渐获取雄踞全球的行业独尊地位。它们虽然扩张步伐缓慢但发展稳健,注重价值驱动并富于创新,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众多知名跨国公司等目标客户群体的长久合作伙伴。成立于1923年的菲尼克斯电气便是德国众多“隐形冠军”的代表。1928年,全球第一片组合接线端子在菲尼克斯电气诞生。经过93年的创新与专注,菲尼克斯电气已成为全球电气连接、电子接口技术和自动化领域的市场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