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祛寒湿看这本就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艾灸事半功倍的4个方法

要想让艾灸发挥应有的效果,除了掌握艾灸的基本方法,还应当了解一些前人艾灸的经验,这样才能让艾灸事半功倍。

◆多灸背,少灸胸

古人艾灸一般多选择背部穴位,而避免灸胸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医家李梃在其著作《医学入门》就提到,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应避免采用直接灸。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常灸无妨。

背部上有许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三焦俞穴等。这些穴位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缓疾、延年益寿。

◆文火补,武火泻

古人根据灸疗的温度和方法,将艾灸之火分为文火和武火两种。文火指的是火力小而缓,一般来说,温灸盒、麦粒灸等都被视为文火;武火即火力大而猛的火,大艾炷即为武火。

文火和武火的艾灸作用是不同的。古人认为“文火为补,武火为泻”。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灭而使其慢慢燃尽者为补法,能起到温阳补虚作用;如果将火吹旺使病人有烫的感觉,则为泻法,能起到驱寒散结的作用。

所以在艾灸时,我们不应一味追求武火,追求刺激,而应当根据病情或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温度。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是灸疗操作的常规。《千金方》中就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阳后阴”的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而无亢胜的弊端。

“先上后下”就是先灸头面躯干部,后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

“先少后多”就是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患者逐渐适应。

◆选好时段效果最好

古人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分别对应十二经络,每一个时辰有一条经络主要工作,所以要想通过艾灸解决某条经络上的问题,最好能与经络工作时间相对应,效果更好。当然,有些经络当令时间在夜间,可不必拘于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