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曹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豪气只有一瞬间

王允大喜,说:“如果你真能这么做,汉室就有救了。”曹操这才开始发誓说一定效忠汉室,万死无悔。

先索取、后发誓,这两个取信于人的步骤在这种特殊的状况下,次序是绝对不能颠倒的。曹操没有犯错,当然就取得了王允的信任。王允当即命人取出宝刀,交给曹操。

这果然是一柄宝刀,刀长尺余,上嵌七宝,锋利异常。曹操神态恭谨地将刀佩于腰间。

曹操此刻还不会想到,尽管不用宝刀也可以杀了董卓,但正是这把“宝”刀给了他一种新的选择,一种新的可能。

王允的大事有了解决方案,汉室旧臣们欣喜异常,宴饮甚欢,夜深方散。

次日,曹操早早出门,去见董卓。但到了董卓的相府,却已经比较晚了。

董卓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孟德怎么来得这么晚啊?”看来,曹操平常都是很早就到董卓的丞相府问安了。由此,这一次的迟到才会引发董卓的疑问。而董卓言辞平静,也没有任何责怪之意。仔细体味一下,这句话足以说明董卓确实是把曹操当成心腹的。

曹操说:“我的马羸弱不堪,骑行不快,所以来晚了。”

曹操迟到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胯下之马羸弱迟缓,而是曹操的“思想之马”出了问题。

当昨晚的激情消退后,天明出行的曹操开始冷静地考虑起自己的行刺之举来。

曹操之所以要行刺董卓,其目的在于要借此壮举,名扬天下,以博得更为宽广的舞台。处于过度自信状态的曹操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在行刺之后,可以全身而退,进而盛享高誉的。但其实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虽然曹操深得董卓信任,可以零距离接触到董卓。但董卓的相府里戒备森严,天下第一勇将吕布更是随侍左右(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董卓信任吕布更胜过曹操)。如果曹操刺董成功,必然很难脱身。也就是说,曹操在成为英雄的同时,也将成为烈士。

但刺董只是曹操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当曹操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深深觉得自己昨晚的豪言壮语过于孟浪了一些。曹操确实看不惯董卓,但要他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来除掉董卓,曹操却觉得不划算。他希望自己这个正当盛年的大好身躯,能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建立更大的功业。一句话,曹操并不想死。但此时的曹操还有退路吗?

箭在弦上,不容不发。曹操骑着马上了路,但思想上的狐疑直接影响了骑行的速度。

曹操该何去何从呢?

第一个选择是立即以宝刀为证,向董卓告发王允唆使自己前来行刺,这样自身可保无虞,而且会更得董卓信任。但是,王允等人必将身首异处,株连三族,而曹操本人也将为万夫所指。曹操不能选择这条路。第二个选择则是按原定计划行事,用宝刀刺死董卓,并以烈士的身份名垂青史。

一般人的考虑也就是这两个方向,但曹操却费尽心机想出了第三个备用方案。因为他手中所拥有的是一把“宝”刀,正是奇货可居的一种稀缺资源。

董卓听曹操如此说,立即说:“西凉刚刚送来一批良马。吾儿吕布,你亲自去选一匹好马给孟德吧。”董卓对曹操的关爱与贴心可见一斑。

吕布急忙小步跑出,前去办理。

曹操大喜,心想:“董贼合该毙命了!”这确实是一个行刺的良机。吕布一走开,曹操只要拔刀相向,董卓猝不及防,肯定是一刀毙命,而曹操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可以逃离。

曹操正要拔刀,却又担心董卓力大无穷,不敢下手。其实董卓外强中干,沉溺于酒色,早已虚弱不堪。但董卓的积威颇深,气势迫人,曹操心里还是胆怯的。

真正能够杀人的不是什么宝刀,而是心灵之刀。曹操内心的犹豫让他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董卓身体胖大,稍坐了一会儿,就侧在床上,后背冲外卧倒了。

这个动作更是表明了董卓对曹操的深信不疑。如果不是把曹操当成亲信,董卓是不会这么随便在人前卧倒的,更不会毫无戒心地将后背暴露无遗。

上天再次给了曹操一个行刺的好机会!曹操这一次没有犹豫(真的没有犹豫吗),立即拔刀在手!但还没等他挥刀相向,董卓已经从床上的穿衣镜中看到了他的这个动作,急忙回身喝道:“孟德,你想干吗?!”

对曹操来说,董卓这一喝的威力,简直可以和日后当阳桥上张飞那一喝相媲美。曹操眼睛余光看到吕布已经牵着马走到了门口,当即倒转刀柄,跪在地上说:“我有宝刀一把,特地献给恩相!”

很多人以为,这是曹操急中生智想出来的办法。其实不然,董卓喜怒无常、行事暴虐,素有积威,众人均畏之如虎。在王允面前,曹操豪气干云,将刺杀董卓说得易如反掌,但到了董卓面前,曹操却屡屡迟疑,不敢行刺,刚才董卓这一喝,更是让曹操心胆俱裂,怎么可能急中生智,想出这么一招来?这个做法正是曹操一路上苦思冥想的第三个备选方案,而这个方法得以成立的重要基础就是这是一把“宝”刀!宝刀!曹操是不会辜负这个稀缺资源的。当然,如果曹操缺乏这种高妙的资源辨识及运用能力,他今天也不可能顺利脱险,更不能在日后雄霸天下了。

董卓是个行伍老将,刀的好坏,他是识得的,如果这只是一把普通的刀,他一眼就可以识破曹操的谎言。但这的确是一把宝刀,董卓接过,因着对曹操的信任惯性,也就没有起疑心。董卓把玩一番,笑着收纳了。曹操当即解下刀鞘,一并献给董卓。

吕布进来,招呼曹操去看他挑来的良马。曹操对董卓拜谢道:“待我去试骑一下!”这倒是曹操的急中生智,因为董卓赐马,并不在曹操事先的盘算之中。

董卓当即吩咐下人给马配上鞍辔。曹操强自镇静,牵马走出相府,连家也不敢回,快马加鞭,急往东南驰去。

曹操这一去,可以说既辜负了王允,也辜负了董卓。这是一次典型的临阵退缩,曹操保留住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许可以谴责曹操临阵退缩,没有为国家大义而献身。但对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尽管我们不赞成曹操这样的行为,但也应该对此保持理解。英国著名的哲人培根曾经说过:“人不能像蜜蜂一样,把对敌人的报复付诸愤怒的一蜇。”如果曹操能够跨越时空,预先闻知这句话,一定会拿来为自己辩护。而曹操此时还没有想到,尽管行刺并未成功,但这一行为已经为他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再说吕布,早在窗外就看见了曹操拔刀、献刀的怪异之举,心中生疑。但曹操也是董卓眼前的红人,董卓对他深信不疑,所以当着曹操的面,吕布没有多说什么。等曹操一走,吕布就对董卓说:“父亲,刚才我看曹操有行刺之状。等到被您喝破,这才托言献刀。”

董卓经他一提醒,觉得很有道理。但想起自己一直对曹操信任有加,另眼相看,董卓还是不敢确定曹操是来行刺自己的。

董卓的这种看法与大多数人一样,均受制于互惠原理。当你对某一个人付出了很多恩惠之后,你内心必然预期这个人会给予你同等分量,甚至更大分量的回报。在这种预期的驱使下,你就会陷入选择性知觉。你会倾向于相信投桃报李,而不是恩将仇报。但曹操的行为确实非常反常,董卓父子有些迟疑不决。正在此时,李儒来见董卓。董卓急忙询问此事。

这个李儒,足智多谋,尤其深察人的心理。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足可剥开表面的迷雾,鉴别出曹操的真实动机。

李儒说:“曹操现在虽然没有家小,但肯定有住处。丞相您现在派人去曹操住处召唤他。如果曹操不疑而来,说明他心怀坦荡,那么刚才他就是诚心献刀。反之,如果迟疑推脱,则一定是心怀鬼胎。刚才之举,就是行刺。”

董卓一听,深以为然,立即派人去曹操住处召唤曹操。过了一会儿,手下人回报说,曹操连住处都没有回,骑着丞相刚刚赏赐的黄马,飞奔出了东门。门吏问他,他说是奉了丞相的密令,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出,停也不停。

李儒立即说:“这一定是曹操做贼心虚,逃走了!”

李儒的依据——“做贼心虚”其实是一条非常高妙的心理学原理。

做贼之后为什么会心虚?这是“透明度错觉”在作怪!

所谓“透明度错觉”,就是指我们最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因为我们的内心对自己是透明的。但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会误以为他人也像我们一样洞察我们的内心,而事实上,他人和我们的内心之间相隔甚远,根本不了解我们。在透明度错觉的驱使下,我们就有可能在言行举止上泄露出我们以为他人必然知道(其实却丝毫不知的)的信息。而正是这些信息,才导致了“东窗事发”。

心理感悟:做贼不可心虚,心虚不可做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