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曹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眼泪纷飞未必是软弱

张飞酒醒,不敢与吕布相斗,带领数十骑,直奔前线,去找刘备。

刘备此前对吕布的施惠还是有作用的。吕布攻克徐州后,命令一百军士,守在刘备门前,保护他的家眷安全。

张飞见了刘备,虽然羞愧难当,却只推说曹豹献门,吕布这才袭了徐州。任何人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归责,总是这样。刘备追问究竟,张飞才说出喝酒之事。刘备叹了一口气,说:“得之何喜,失之何忧!”

这个时候,就看出刘备的胸怀了。实际上,刘备也和曹操一样,具备了超强的“心理免疫能力”。但刘备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的不断挫折中修炼而成的,曹操则是发自内心地对挫折毫不在意,谈笑以对。刘备主要是克制内心的情绪波动,用坚忍来抵制失落与惆怅,既然城池已经丢失,再责怪兄弟也无法挽回了,那还不如听之任之,不加追究。

刘备放过了张飞,关羽却不肯放过。一般人对他人所犯错误的追究,总是理直气壮,得势不饶人。

关羽咄咄逼人地问道:“嫂嫂安在?”张飞垂头道:“都失陷在城里了。”刘备默然不语。关羽则追问道:“当初你要守城时,说什么来着?兄长又吩咐你什么来着?今天城池也丢了,嫂嫂也失陷了,还有什么脸面来见兄长?”

世间事,往往一报还一报。关羽今天对张飞苦苦相逼,日后古城会的时候,张飞也对关羽投降曹操一事苦苦相逼。

关张二人,情同手足,关系不能说不好,之所以会相继出现兄弟阋墙的局面,实在是因为“基本归因错误”在人类头脑中的根深蒂固。自己犯的错误,总能够找到外部的情境性原因,足可原谅;而别人犯的错误,则总是因为这个人本性使然,无可原宥。

张飞听了,惶恐羞惭,无地自容,只好拔出长剑,想要自刎!刘备一把夺下他的剑,说出了那一句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

在最艰难的时候流露出来的感情才是真感情!也只有这种真感情能够抵御世俗利益的侵蚀而历久弥新,历久弥坚。

关羽、张飞二人被刘备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三人抱头痛哭!这些纷飞的眼泪绝非软弱的象征,而是蕴藏了最强悍的力量。徐州城算得了什么,老婆孩子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兄弟同心,其利必然断金,天下、江山都不在话下!

再说袁术,听说吕布夺了徐州,抄了刘备后路,十分开心,星夜派人急报吕布,愿意给吕布提供粮草五万斛、马五百匹、金银一万两、彩缎一千匹,要吕布继续夹攻刘备。吕布大喜,刘备昔日虽有恩义,但在袁术的利诱面前,吕布也顾不得许多了,令高顺率兵攻击刘备后方。这袁术和吕布两人,算得上三国中最反复无常之人,这两人在干令人不齿的事上可谓棋逢对手。

刘备心神不定,被袁术击败。而吕布向袁术索要前许之物,袁术却又变卦说等捉了刘备再给。吕布痛恨袁术失信,又派人送信给刘备,要其回归徐州。

刘备无处安身,只能按照吕布的安排回到徐州。两人相见,主客易位,颇有几分尴尬。

吕布说:“我不是要夺你城池,只不过你兄弟张飞恃酒杀人,我特意来为你把守。”

刘备说:“我早就想把徐州让给兄长你了。”

吕布故意又虚让一次,刘备极力推辞。这一番充满了虚伪的做作之后,刘备又到小沛驻兵了。

命运似乎在不断地捉弄、折磨刘备。

当初他并无掌领徐州之意,上天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徐州给他。而当他逐渐在心理上适应了徐州之主的身份后,上天却又从他手中生生夺走了徐州。

在这个不长的时间段里,从掌领徐州到在小沛安身,从收留吕布到被吕布收留,这其间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环顾天下,又有几人能够忍受这样巨大的跌宕沉浮呢?

关张二人愤愤不平,但刘备却说:“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刘备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是因为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领悟了“习得性无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尽可以拼命营求,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你所能控制的。持续不断的挫折带给人的心灵馈赠就是这个对“习得性无助”的认识。

但是,不论如何,对中国人来说,从高位坠落,上下易位,屈从于原来的下位者,总是充满了耻辱感。这不但会造成刘备内心的“认知不协调”,也会造成刘备的追随者们的“认知不协调”。刘备因为内心对“习得性无助”的领悟而较为容易地平息内心的冲突,但关羽、张飞却做不到。所以,刘备要搬出“天命”这个神秘的存在来说服关张,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认知不协调。天命是不可违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共识。有了这个理由,就比较容易遮盖住屈辱,也可以帮刘备保住面子。

但刘备并没有仅仅说“不可与命争也”这句话,而是在之前加上了“屈身守分,以待天时”这八个字。这又揭示了刘备什么样的微妙心理呢?

在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时,刘备虽然有无力无助之感,也坚忍心性坦然接受,但他始终没有完全地屈服,也不会就此沉沦而自暴自弃。在他的内心里,始终保留了再度奋争的火苗。“屈身守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战略手段,“以待天时”才是真正的目的。当属于自己的时机到来时,就会挣脱蛰伏,破壳而去,去实现争霸天下的雄心。

而刘备将“屈身守分,以待天时”放在“不可与命争也”之前,也正是要继续维护关羽、张飞对未来的期盼,否则,天命已定,前途渺茫,他们以雄武之躯,为什么一定要跟着注定不会有作为的刘备呢?刘备必须给他们(以及其他的追随者)希望,让他们相信,刘备现在虽然流年不利,苟且偷生,但一定还会有东山再起、呼风唤雨的机会。

刘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随遇而安,听起来是一个颇带贬义的词汇,但刘备硬是给“随遇而安”附上了伟大的光彩。我们总是赞扬那些不屈服,扼住命运咽喉的勇士们,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轻视那些听从命运安排、随波逐流的人们。因为与命运的争斗,从来就没有胜利者。只有随遇而安,才有可能为自己留下千里青山,才有可能在未来打下千里江山。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要做到像刘备这样的随遇而安,没有坚强的心灵支撑是绝不可能的。

再说袁术又想来攻刘备,想起上次答应吕布的钱粮银两尚未支付,就派人送给吕布,要吕布不救助刘备。吕布得了好处,当即答应。刘备兵微将寡,十分担心,他不了解吕布已经暗中与袁术勾结,还在向吕布求救。

吕布这下倒十分为难了,他实在只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根本没有战略眼光,且心既不狠,手也不辣。在刘备、袁术双方的拉锯中,吕布的自尊心、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满足的代价则是错过了借机扩大自己实力的好机会。

吕布自以为聪明地想出了一个辕门射戟之计,将自己置于凌驾在双方之上的老大角色,劝退了袁术的大将纪灵,两家罢兵。

吕布此举,客观上帮了刘备一个大忙,但却得罪了袁术。袁术十分恼怒,但为了称帝,还是想笼络吕布,就又派出使者,要聘吕布的女儿为儿媳。

吕布、刘备随后又因张飞抢掠吕布所买之马而起了纠纷。刘备抵挡不住吕布的攻势,只好去许都投奔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