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针眼(7)
她一心要和他一起上床,这样他就能看着她宽衣解带,但他总是背过身去。
他们躺在床上,打着瞌睡,她动弹着,以便让她的手、她的大腿或她的胸脯蹭到他,看似随意,但却是明白无误的主动表示。可是,她没有得到回应。
她坚定地相信,她没有过错。她不是个性欲狂:她并不是单单想着做爱,她只是想和大卫做爱。她十分有把握,即使岛上有另一个七十岁以下的男人,她也不会受到诱惑。她不是个性饥渴的荡妇,她是个爱饥渴的妻子。
他们终于摊牌了。那些夜里,他们总是并肩仰卧床上,两个人都没有睡意,聆听着室外的风声和隔壁乔的睡觉声。在露西看来,现在不能再拖了,他要么和她亲热,要么干脆把话说明白,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肯;看来她不强迫,他会始终回避这个问题,那么她就只好挑明,总胜似再过这种痛苦的不明不白的日子。
于是她就用一条胳膊摩挲着他的大腿。她惊讶得几乎叫了出来——她发现他已经勃起了。这么说他是办得到的!可是他为什么又不肯?她的手胜利地攥住他欲望的证据,向他更紧地靠过去,轻声道:“大卫——”
他说:“哦,看在上帝的份上!”他抓住她的手腕,把她的手从他那地方拉开,背过身去。
但这次她不打算默默迁就地忍受他的冷拒。她说:“大卫,为什么不?”
“老天爷!”他把毯子一甩,身体摆到地板上,用一只手抓着鸭绒被,拖着身子爬向门口。
露西在床上坐起身,朝他高叫:“为什么不?”
乔哭了起来。
大卫拉起他那剪掉一截的睡裤的空裤管,指着截肢上皱缩发白的截面,说:“这就是为什么不!这就是为什么不!”
他摆着身体滑下楼梯,睡到了沙发上。露西赶到隔壁房间去哄乔。
花了好长时间才哄着乔继续睡了,或许是因为她自己太需要安慰了吧。婴儿尝着她面颊上的泪水,她不知道孩子是否明白泪水的任何一点点含义:泪水难道不是婴儿最早懂得的事情之一吗?她没心思给孩子哼歌,也无法由衷地哄着他说一切都好,于是便紧紧搂着他,摇晃着,当他的温暖和偎依安慰了她,他也就在她的怀里睡着了。
她把他放回婴儿床里,站着看了他好一会儿。再回到床上去是没意思了。她能听见从客厅传来的大卫沉重的鼾声——他吃了药性极强的镇定剂,他不得不如此,不然那旧伤就会让他痛得睡不着。露西需要马上躲开他,躲到既看不到也听不见他的地方,躲到在几小时内,他即使想找也找不到她的地方。她穿上裤子和毛衣,套上厚外套和靴子,下楼,走进黑夜之中。
外面浓雾滚滚,潮湿的严寒,正是这个岛屿气候的特色。她竖起外套的领子,想回屋里去取一条围巾,但还是决定不去了。她沿着泥泞的小路咯吱咯吱地走着,让雾滴痛快地咬啮着喉咙,天气引起的小小不适,转移了她内心更大的痛楚。
她到达了崖顶,又战战兢兢地走下又陡又窄的斜坡,小心翼翼地把脚落到石板上。走到崖底后,她跳到沙滩上,向海边走去。
狂风和海水还在持续着它们那从不止息的争吵。
露西沿着坚硬的沙滩走着,让风浪的喧嚣和恶劣的天气充满她的头脑,直到水崖相接的一处尖角,海滩到了尽头,这时她转身往回走。她整夜都在海滨踱步。到天亮时,一个想法不由得进入她的脑海:大卫这一切作为,都不过是他表现坚强的一种方式罢了。
他曾经要证明某种精神,这种精神用言语表达出来,可能像陈词滥调,但如果真的让他当上了战斗机驾驶员,他就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表现这种精神。可惜那如今只能体现在伐树、竖篱、掷棒和摇轮椅上。现在,他已无法去参加战斗的考验,但他却想透过他的所作所为,告诉别人:“我是通得过考验的,只要看看我现在所能承受的就知道了。”
他忍受了创伤,勇气十足,但却无法以此为荣。如果是德国战斗机打断了他的双腿,他这部轮椅就犹如一枚勋章,是一个能表明他勇气的标志。可是目前及至终生,他都只能说:“那是在战时——不过不是作战负伤,我从未见过任何战斗,这是撞车造成的。我接受了训练,并且第二天就要参战,我还看到了我的‘风筝’,简直是个美人,我知道,我会很勇敢的……”
是啊,这是他表现坚强的方式。或许他也能够坚强起来。大卫曾经善良又可爱,现在她也许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他经过搏斗,重新成为原先那样完整的人。她应该能够找到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内容。很多其他女人,不就已经找到力量,去面对像亲人死亡、家园被炸、丈夫被俘这类不幸了吗?
她捡起一颗石子,出尽全力把它抛向大海。
她高呼:“我也能坚强!”
随后她便回转身,迈上通往房舍的斜坡。
已经快到喂乔吃奶的时间了。
6
在北汉堡郊外郁郁葱葱的沃尔多夫小镇上,坐落着一栋外观如同大厦的建筑,但近看却是一幢住宅。照理说,它应该是一个矿主或成功的进口商或企业家的寓所,不过,事实上它是德国情报机构的产业。决定这座建筑命运的是气候——不是这里的气候,而是东南方两百英里之外柏林的气候,那儿的环境不适合与英国进行无线电通讯联络。
住宅地底下是两个巨大的混凝土防空洞,内有价值数百万马克的无线电设备。这一电子系统是由沃纳·特劳特曼少校装配起来的,他的工作相当出色。每个防空洞设有二十个小巧的隔音监听岗,值班人员能够透过拍电报的手法,轻而易举辨认电报是出自哪个间谍之手。
这些接收装置在制造的过程中,精心选择了材料。发电文的发报机在设计上首先考虑的则是小巧坚实,而不是功率,它们大多数是小提箱式的,被称作拉克莫顿,由特利芬肯公司生产,供德国情报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的手下使用。
这天夜里,空中电波相当安静,因此,当“针”的讯号发来时,人人都知道了。电文由一位年长的电报员接收。他发出知悉的回答后迅速把信号译出,然后走到直通电话前面,把电讯内容报告给位于汉堡索非因台地的德国情报机构总部。办完以后,他走回到他的隔间,点了一支烟。
他给了坐在隔壁的年轻人一支香烟,两个人靠在墙上,一起站了一会儿,吸着烟。
那年轻人说:“有什么消息吗?”
年长的耸了耸肩:“他每次发报来,总有些东西,不过这次东西不多。我们的飞机又没有炸中圣保罗大教堂。”
“没给他回电吗?”
“我们认为他不想等回电,这家伙一向不受约束。我训练过他的无线电技术,但我的课一教完,他就觉得自己比我还行了。”
年轻人肃然起敬:“你见过‘针’了?”
“是啊。”那个老资格说着,弹了下烟灰。
“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他是个乏味得像死鱼一样的酒友。我觉得他喜欢女人,不过是悄悄地干,至于和男人一起开怀畅饮——免谈。不过,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我们最出色的间谍。”
“真的?”
“这没话说。有人说,从来没有过这样出色的间谍。传闻他曾花了五年时间在俄国的内务人民委员会里向上爬,一直到成了斯大林最信任的助手之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他可真是个会干这类事的人。一个真正的行家。这一点元首也知道。”
“希特勒也听过他?”
年长的人点了点头。“有一段时间,‘针’发回来的所有电文,他都会亲自过目。我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每电必读。不过,这对‘针’没什么区别。他对什么都不在乎。你听过人们是怎么形容他的吗?他用同样的目光看待每一个人,仿佛心里琢磨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怎样在你走错一步的时候取你的性命。”
“幸好我没有训练过他。”
“我得承认,他学得很快。”
“是个好学生?”
“最好的。他一天钻研二十四小时,等他掌握了,他就连个早安都懒得跟我说。他要不是拼命记住,准会忘记向卡纳里斯敬礼的。”
“他妈的狗屁。”
“哦,对了,你不知道吧——他总是以‘向威廉致意’来结束电文。他对阶级也就只重视到这程度。”
“向威廉致意?他妈的狗屁。”
他们抽完了烟,把烟头扔到地上踩熄。随后,那年长的又把烟头捡起来放进衣袋,因为严格地说,在地下室是不准吸烟的。电台仍然鸦雀无声。
“是啊,他不肯用他的代号。”年长的继续说,“‘针’是冯·布劳恩给他取的,他从来都不喜欢。他也从不喜欢冯·布劳恩。你还记得那次——哦,那是在你来我们这儿之前呢——布劳恩要‘针’到肯特郡法恩巴勒的机场去,回电立刻就来了:‘在肯特郡的法恩巴勒没有机场。在汉普郡的法恩巴勒才有机场。幸好德国空军的地理知识比你强,你这笨蛋。’就是这样。”
“我看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是犯了错误,就会把他们的性命置于险地了。”
年长的皱了皱眉。这种高见应该是出自自己的口中。“也许是吧。”他不甘心地应着。
年轻人又回到他原先那洗耳恭听的角色:“他为什么不喜欢他的代号呢?”
“他说这代号有含义,而有含义的代码是会暴露一个人的。但冯·布劳恩不管他。”
“含义?‘针’有什么含义呢?”
但这时那老资格的值班人员的无线电响了,他马上回到座位上。于是年轻人就没弄清答案。
第二节
7
电文使费伯心烦,因为它逼迫他去面对他一直回避着的问题。
他发出呼号后,他们发回的不是通常的“知悉——进行”,而是“到第一接头点联络”。
他把无线电放回皮箱里,随即蹬着他的自行车离开了厄瑞思沼泽——他的掩护身份是观鸟人——上了通往布莱克希斯的大路。在骑车返回他那狭窄的两个房间的寓所路上,费伯思考着要不要服从那道命令。
他有两点不服从的理由:一个是职业上的,一个是个人的。
职业上的理由是:“第一接头点”是个老代码,早在一九三七年由卡纳里斯制定。这意味着他要到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之间某家商场的门口去和另一名特工接头。两个人各自拿着一本《圣经》作为记认。接头的暗语是:
“今天是哪一章?”
“《列王记》第十三章。”
之后,如果他俩都确定没人跟踪,就要一致表示,这一章是“最鼓舞人心的”。否则,一个人就要说:“恐怕我还没有读过它呢。”
那家商店可能已不存在了,但这还不是费伯感到麻烦的原因。他认为,卡纳里斯可能已经把这个代码告诉了大多数于一九四〇年越过英伦海峡并落入军情五处手中的蹩脚间谍(费伯之所以知道他们落网,是因为英国政府在绞死他们之前,曾进行公开宣传,以安抚民心)。现在英国人可能知道了那个老的接头代码。如果他们这次截获了汉堡发出的电文,那家商店门口此时一定拥满了伶牙俐齿的年轻英国人,手拿《圣经》,练习着用德国腔说“最鼓舞人心的”。
在入侵英伦三岛看似指日可待的日子里,德国情报机构忘乎所以,把一切专业守则都抛诸脑后。从那时起,费伯就不信任汉堡了。他不告诉他们他的住址,拒绝与派驻英国的其他特工联系,变换着使用发报频率,根本不管是否混用了其他间谍的频率。
假如他对上司唯命是从,就不会幸存这么长时间了。
在伍尔威治,一大群骑车的人和他一路,他们当中许多是妇女,那是兵工厂白天班下班的时间,工人从厂里一涌而出。他们虽然面带倦容,却精神愉快,这使费伯想起他拒不服从的个人理由:他认为德国正在逐渐输掉这场战争。
俄国人和美国人参了战,非洲失守了,意大利人垮台了。同盟国肯定会在今年——一九四四年——挥兵法国。
费伯不想毫无目的地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他回到家中,把自行车放到一边。在洗脸的时候,他突然心念一动,完全违背常理地决定去接头。
明知一个事业在失败还要去冒险是愚蠢的,但他技痒难耐地非要一试不可。常规性地发报,观鸟,骑自行车,享用寄住公寓的茶点——他没经历过什么像点样的行动已有四年之久了。没有任何危险,反使他过得心惊肉跳,因为他会幻想是不是有什么看不到的威胁。只有能辨出危险并采取措施来化解时,他才会感到放心。
对,他要去接头。但不是按他们设想的方式。
尽管是在战时,伦敦西区仍然熙熙攘攘,费伯不知道柏林是不是也这样。他在皮卡迪利广场的哈查德书店买了一本《圣经》,塞进他外套的里袋里。那天温和湿润,还断续下着毛毛细雨,费伯拿着一把雨伞。
这次接头定的时间是上午九十点之间或者下午五六点之间,按照安排,一个人要每天到那儿去直到另一方露面。如果接连五天没有接上头,随后的两周里每隔一天去一次。再接不上头,就放弃行动。
费伯在九点十分到达莱斯特广场。接头人就在那儿,站在烟草商店的门口,腋下夹着一本黑皮的《圣经》,伪装避雨。费伯从眼角瞥着他,低着头,从他身边匆匆走过。那人很年轻,胡须金黄,面孔丰润。他穿了一件双排扣的防雨外套,嘴里嚼着口香糖,正读着一份《每日情报》。他不是熟人。
费伯在街对面第二次走过时,发现了“尾巴”。一个矮壮的男人,身穿军用塑胶雨衣,头戴英国便衣警察喜欢的软毡帽,正站在一座办公大楼的门厅里,透过玻璃门,盯着街对面门口的间谍。
有两种可能,如果那间谍不知道他被盯上了,费伯只需须把他从接头地点引开,甩掉“尾巴”就成了。然而,另一种可能是:那间谍已经被捕,站在门口的是个替身,在这种情况下,费伯不能让他和那“尾巴”看到自己的面孔。
费伯做最坏的设想,然后便想出了一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