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纠结心理的成因(1)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任何事情的产生和灭亡,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我们现在所有的纠结都是过去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
1.拖延心理——勇敢前进,不要让人生充满遗憾
生活中,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纠结。因为内心的纠结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很多人便暂时放弃选择,把选择时间无限延长,这就形成了拖延心理。
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拖延的问题渗透在各行各业,几乎影响到每一个人。一个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拖延而不勇敢出击的人,必定不会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视,一个利用拖延心理来逃避挫折的人必然会失去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一个因为拖延心理做事畏首畏尾的人必然会和成功失之交臂。
认识“拖延”
“拖延”字面上的意思是将之前和当下的事情放到明天。主要表现为焦虑、顽固、逃避控制等,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症状,医学名称为“拖延症”。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安吉拉教授认为拖延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拖延,一种是消极拖延。
目前,拖延症已经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调查,20%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延的人,50%的人认为拖延会影响生活和工作。另外,中国大学生中有80%的人存在学习拖延,每年约有40%的人因为拖延症蒙受经济损失,带来的学业和职场上的失误和低效则更为严重。拖延症虽然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很大。由此可见,拖延是种病,拖起来会致“命”。
拖延者的类型
在各个领域的拖延者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美国心理学家弗拉里博士根据拖延症患者的不同反应和状态,定义了3种类型的拖延者。
鼓励型
鼓励型拖延者也可以说是找刺激型拖延者,这类人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才去完成,压力下的工作状态会让他们异常兴奋,也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有灵感的决定,并积极地按计划去实行。比如一些文字工作者,刚开始的时间里,他们是一点也不着急的,直到时间过了一大半,只剩下最后几天,他们才开始认真工作,这种紧张感往往让他们思如泉涌,他们本身也享受着最后冲刺和忙碌带来的快感。
逃避型
逃避型拖延者有一种恐惧心理,恐惧失败、挫折,甚至是恐惧成功。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刻都在怀疑自己做事的能力。但这类人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比较大,他们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人怀疑他们的能力或认为他们不行时,他们也会认为自己不行。恐惧让他们变得内向孤僻,遇事畏缩不前,即使力所能及的事也要能避就避,一拖再拖。
决心型
决心型拖延者遇到需要做决定的事情,没法下定决心,认为只要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或者拖延。他们总认为有无数个明天等待着他们,所以现在不下定决心也没关系。比如期末考试临近了,必须到图书馆看书复习,但是今天下大雨,这会儿又想睡觉,最后时间就在摇摆不定中流逝了。
克服拖延心理
远离干扰,专心做一件事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专心快速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尤其是我们很想拖延到明天的事情,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干扰源的环境中,也许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会打断思路,转移原本的注意力,转而去做其他的事情,之后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中。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切断会影响做事效率的干扰源,如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或找一个安静可以独处的地方,专心做一件事。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又能节省时间,还有空余的时间可以好好娱乐休息。
给自己一个容易接受的起点
很多人有拖延的习惯是因为完美主义的心态在作怪,他们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在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担心,或害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各种问题累积下来,就会把过程想象得比较困难,觉得过程会很痛苦,所以迟迟不敢动手去做,这样就造成了事情拖延。事实上,每次做事情前,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很低的起点。起点低,任务的完成度就会增加,而且过程不会特别痛苦,这样就有勇气做剩下的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立即行动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的成功,看看他走路的速度和力度。速度快、力度强的人是沉稳而又干练的人,这种人成功的概率比较大,而拖延者的脚步始终是“慢三拍”。对于成功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快三拍”。大部分拖延者的心态其实都是等待,等待最佳时机或寄希望于别人,等待别人来完成。与其说他们是等待别人,不如说是他们不相信自己有实力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因为不自信,所以就只能依靠别人来完成自己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很多时候能够完成任务的真正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去做。刚开始也许会失败,会感觉痛苦,但是这样可以掌握整个事情的进度,而且远比指望别人可靠得多。
2.抱怨心理——成功从不抱怨开始
抱怨是什么
当人们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纠结困惑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帮助自身排解压力,这种方式就是抱怨。所以抱怨是生活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行为模式,它通常表现为一遇到不满意的事就挑三拣四,满腹牢骚。抱怨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内心的不满。比如交通拥堵、生活环境不理想等。
有时候,爱抱怨的人不光是抱怨别人,还抱怨自己。这种抱怨的前提是自卑,当人发现自己达不到期望或要求的状态或标准,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就会产生抱怨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动摇自己原本的信念,怀疑自己的能力。从心理上,开始抱怨自己能力不够强、家世不够显赫、性格不够给力、与外界环境不能融合等。
抱怨形成的原因
自我认知不足
在生活中,大多数爱抱怨的人都喜欢拿别人当参照物来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发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爱抱怨的人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自卑,所以会用抱怨来掩盖自己的不足。还有另一种人正好相反,他们是过高地看待自己,过低地评价别人。这类人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并无限放大,以此来突出自己的优越感。他们通常抱怨他人的不足,却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这两种人在自我认识上的不足,会让抱怨愈演愈烈。
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漫长而短暂的,但真正对人至关重要的时期却是少年时期。亲人、朋友为维护孩子薄弱的自尊心有时会做出一些违心或者夸张的举动。最糟糕的是,当这些“好心”和外界环境恰好相反时,孩子接受的就是“你不行”“你无可救药”等消极信息,保护就变成了伤害。长久下来,受伤害又无处反抗的情绪积累下来,“抱怨型”人格就形成了。
人际环境的激发和纵容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心中好像有诉不尽的痛苦烦恼的人。
刚开始,大家会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在多次会面后,他们仍然在原来的问题和情绪上打转。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这类人的共性:只知索取,不知付出。通常我们会发现:爱抱怨的人周围总是有一群以“保护者”自居的人。简单地说,爱抱怨的人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为他们全力付出的人,这些人可能是父母、手足,或者是爱人、朋友。这些人的保护和照顾往往宠坏了他们,让他们养成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坏习惯。也许身边的人并不是很欣赏他们的抱怨心态,却是最关心他们的人。当这些“不欣赏”和“最关心”巧合地碰在一起时,抱怨就成了两者化学反应下的产物。
情感表达不当
有些人把抱怨当作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有调查表明,把抱怨当成是一种情绪发泄的人,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的。很多时候,父母想表达对子女的挂念,却通常抱怨子女工作太忙太拼命;妻子希望丈夫能多陪陪自己,并不指望他真的干多少家务活,但说出口的话却是抱怨丈夫不顾家……因为表达的方式不同,被抱怨的人多数情况下,并不总能听懂抱怨背后的情感,他们很容易将这种抱怨误解为批评指责,然后针锋相对,最后演变成一场“战争”。
停止抱怨
正确认识自己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很多人往往脱离现实把自己估计过高,一旦不能心想事成,就开始怨天尤人,结果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最终一事无成,只能抱怨终生。所以说,有抱怨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帕尔索山一块石碑上雕刻的一个神谕“你要认识你自己”,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说,正确认识自己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20多年前,凯利出生时左臂就只有后半截。尽管如此,父母依然对她宠爱有加,因此凯利的性格活泼乐观。对于身体上的不完美,凯利从小到大一直都不回避。小时候,当小伙伴问凯利为什么她的左手只有半截时,凯利总是坦然地开玩笑说:“另外半截被鲨鱼咬掉了呀。”从小习惯被别人关注的凯利,比一般孩子更加勇敢,不管是男孩喜欢的运动,还是女孩热爱的舞蹈,她几乎样样擅长。“我的世界里就没有‘不行’两个字,没有什么是我不敢尝试的。”在不断尝试的成长过程中,凯利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舞台。
她曾自信地说:“在舞台上,我能够抬头挺胸、自信满满地做我自己。在这里,我允许别人盯着我看个够。”
凯利大学的时候就读于内布拉斯加大学,在这期间,她学习的是导演和戏剧管理专业。毕业后,她先后在百老汇和芝加哥的剧院实习。凯利从未想过自己会登上选美的舞台,尽管如此,当她得知选美比赛的消息时,从不拒绝尝试的凯利很自然抓住了这次机会。之后,她开始紧锣密鼓地训练自己。
4个月的时间里,除了遵守严格的饮食规定外,凯利从穿高跟鞋走路、回答问题,再到发型、服饰,甚至包括笑容的幅度都进行了严密的训练。终于,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阳光、乐观与机智一次次让评委刮目相看。才艺表演时,她唱的是音乐剧《女巫前传》的经典曲目《反抗引力》,高亢的嗓音让全场仿佛听到了她的心声:“我要反抗引力腾飞而起,谁也不能阻止我。我不要再认命,就因为别人都说本应如此。也许有些事我改变不了,但若不去试,我怎么能确定!”
毫无意外,凯利荣膺“爱荷华小姐”的桂冠。但是她拒绝了各大媒体的采访,她说:“我的确有残疾,我参加选美,就是站出来告诉每个人,也许我们外表不同,说话方式、行为举止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都能做得很棒。”
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处处都是竞争和挑战。正确认识自己可以让我们烦躁的心平静下来,停止对生活的抱怨,看清人生的前进方向;正确认识自己也可以让我们通过努力,改善自我,用良好的心态,把生活中的不利一面转化为有利一面。倘若能正确认识自己,即使面临挫折困境,我们也不会丧失信心,反而会更加谦虚,更加勤奋,最后走向成功。
善于自我满足
凡事抱怨的人都是追求十全十美的人,他们过分要求别人,也过分苛求自己。事实证明,对自我要求也吹毛求疵的人,往往也是最爱抱怨的人,最终受伤害的人还是他们自己。古语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是人还是事,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没有必要为此斤斤计较。能想通这个道理,心情自然也就舒畅,抱怨也就无从谈起了。
一位哲学家曾说:“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年轻的时候,他跟几个朋友一起挤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
有一个朋友曾经问他:“你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又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学家一个人,但他仍然每天都很快乐。
朋友又问他:“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哲学家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过了几年,哲学家也有了自己的家,他们搬进了七层高的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非常差,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朋友见哲学家还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怎么还这么快乐呢?”他笑着说:“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一楼有多好啊!一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玩也很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乐趣很多呀,你不住进来是不会明白的!”
又过了一年,哲学家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因为他的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不方便,所以他就把自己底层的房子让给了这位朋友,他则每天快快乐乐爬楼梯回家。这次,朋友干脆直接问他:“现在住七楼又有哪些好处呢?”哲学家说:“好处多着呢!比如说,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七楼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