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照片在走动中
·在走动中可以比较并发现最佳画面
·在走动中捕捉意外惊喜的机会更多
·多走有助于了解拍摄环境,感受更丰富
·无论拍摄风光还是人文景观,“走”都是不变的准则
风雪中的恋人·f/8·1/60s·ISO400·+1.3EV·自动白平衡
巴黎街头·f/9·1/60s·ISO3200·-1EV·自动白平衡
火焰山·f/10·1/160s·ISO800·-1EV·自动白平衡
◎何:经常听您说“好照片不是拍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看来,好照片与“走”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当然了,一个摄影师如果肯走、会走、勤走、多走,那他获得好照片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
◎何:为什么“走”对于摄影这么重要?
●李:第一,人在走动时,视点会发生变化;视点发生了变化,视角也会随之变化;而视角发生了变化,构图就会发生变化。在这种不断变化之中,摄影者可以比较、选择最合适的视角和最好的构图。
第二,摄影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现场性。摄影不能凭空构想,必须拿起照相机到现场去感受、去观察、去选择、去发现。因此现场的存在是摄影创作的前提。没有现场,就没有摄影。越贴近现场,感受就越丰富,发现就越多。为了收获更多的体验,就只能多走、勤走。
第三,意外的喜悦是最大的喜悦。摄影的现场性,恰恰是最难事先预料和把握的部分。这种不可预知的意外,正是摄影有别于绘画等艺术的魅力之一。走的越多,获得这种意外,捕捉这种意外的机会就越多。
第四,存在决定意识。大家都知道,灵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和珍贵。可是如何才能获得灵感?却没有公式可套。但如果我们肯多走,获得灵感的机会就会更多。因为人一走动,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外在环境改变了,人的内在反应也会随之变化。外在的变化和内在的变化在某一瞬间有可能发生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就有可能产生灵感。综上所述,你还能漠视“走”的效果吗?
◎何:以实例证明您的观点吧!
●李:2011年秋天,我们一行人去西藏采风。黄昏时,本想赶往著名的羊卓雍错湖畔拍摄夕照金山的美景。因为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最终无法在光线最美的时候赶到最佳拍摄地点。此时夕阳已经映红了群山,于是大家就站在公路边,架好三脚架,忙着拍摄眼前的美景。这时我却离开公路,向前面的草滩走去。因为我觉得山丘的颜色虽然很美,但前面的草滩却平淡无奇。为了寻找更好的前景,我冒着错失美妙光线的风险,想在走动中找到更好的前景。当我向前急走了400多米后,竟然发现前面出现了一汪不大的水坑。于是立刻换上广角镜头,趴在水坑边,拍下了这张带倒影的《火焰山》。正因为我肯走,才收获了其他影友没有看到的画面。
照片《巴丹吉林沙漠》拍自内蒙古的巴丹吉林。当我进入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时,特别想拍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但是很难如愿。因为眼前的沙漠虽然壮观,却略显单调,除了沙,还是沙!为了不虚此行,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走!于是我在沙海中不停地走,不停地攀爬,不停地观察。在一连串的失望之后,终于在沙海深处看到了梦寐以求的画面:一段白色的残缺树枝,孤零零地躺在沙纹中间。无论从色彩,还是从点、线、面结合的角度来说,都堪称美轮美奂,剩下的工作只是按下快门了。
巴丹吉林沙漠·f/5.6·1/2000s·ISO200·自动白平衡
◎何:我能理解“走”对于风光摄影的意义,可是拍摄人文景观时,也能“走”出好照片吗?
●李:当然了。有一次,北京刚下过雪,我在颐和园里拍摄雪景。向万寿山攀爬的途中,遇见了一对情侣。小伙子殷勤地为女友打着伞,关系非常亲密。我认为这对雪中的情侣会是个很好的拍摄题材,但他们所处的背景比较杂乱,不易入画。于是我就悄悄地跟着他们,在山路上爬上爬下。当他们翻过佛香阁,向后山走去时,我期待的机会来了。他们向下走时,正巧有一个被大雪覆盖的屋顶成了他们的背景,于是我迅速按下快门,才有了这张《风雪中的恋人》。如果我没有耐心地“跟踪”他们,怎么能拍到这张生动有趣的照片呢?
美髯·f/5.6·1/60s·ISO2500·-0.7EV·自动白平衡
◎何:的确如此。
●李:正因为我喜欢街拍,并勤于行走,在千百次不倦地行走中,才能遇到充满戏剧性的生活场景。《巴黎街头》和《交警与车手》就是例子。
交警与车手·f/5.6·1/60s·ISO400·自动白平衡
◎何:难道照片《美髯》也和“走”有关系?
●李:那当然。有一次,我和一个女孩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相约见面。当时并没有拍照,大家只是边走边聊。当我们路过一棵白杨树时,突然我眼前一亮,摄影那根神经立刻兴奋起来。我注意到这棵白杨树干上的疤节酷似人的眼睛和鼻子,就缺一张嘴了。于是我忽发奇想,让女孩面向白杨树站立,而我则寻找到一个恰当的视点,让女孩的长发和树干上的疤节形成了有趣的组合——一位留着美髯的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果不是一直在走动,就不会遇到这棵树,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这般奇思妙想,更不会拍到这张照片了。
◎何:“好照片在走动中”,您的观点的确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