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隐藏的线条
·在杂乱中寻找线条
·利用裁切提炼线条
·把握后期二次构图的机会
·提炼隐藏的线条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
◎何:用您讲解的方法去观察景物,我觉得许多杂乱无章的景物在镜头前都变得清晰且流畅起来。
●李:我们之前分析的照片中,景物的线条形式都比较明显。在拍摄时,如果掌握一定的方法并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但你要注意,风景之中也存在并非一眼就能看出的线条形式,需要更仔细、更深入地观察,才能看出名堂,提炼出其中隐藏的线条形式。
◎何:这么深奥,还是请您举例说明吧!
●李:好,以《养鸭场的一角》为例。2012年,我在江苏高邮参观了一家养鸭场。在高邮湖边的围网里养着上千只鸭子,场面很壮观。我在逆光中拍摄了一张照片,既有岸边密密麻麻的鸭群,又有鸭场的围网,还有湖水中的芦苇丛。照片的构图没有问题,但是画面却显得很平淡,没有特点,不具有吸引人的视觉感染力。究其原因,是我在拍摄时,只注意到被围养的鸭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未能从其中提取出富有诗意的形式感。
◎何:那最终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张线条感很强的照片,您是如何完成的呢?
●李:我曾说过,摄影式观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眼睛看;第二阶段,通过镜头看;第三阶段,看拍摄完成的照片。《养鸭场的一角》就是在摄影式观看的第三阶段完成的。
原图
养鸭场的一角·f/11·1/500s·ISO800·+1.3EV·自动白平衡
◎何:也就是说,我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并不是原图,而是剪裁后的效果。
●李:你说得对。当我对拍摄的照片失望之余,并没有停止观看。看着看着,就看出了名堂。如果把画面中的芦苇丛和鸭群的大部分裁掉,只留下岸边鸭子的剪影和围网、栏杆,不仅画面简洁了,而且突出了点(鸭头的剪影)与线(水纹、网线和栏杆)的形式组合。
◎何:您能让我比较一下未经剪裁的原图吗?
●李:可以。你看原图的画面是多么杂乱,多么缺乏秩序感啊!
◎何:经过您的剪裁,的确化腐朽为神奇了。
●李:《夜雪与柳枝》的拍摄过程也是如此。这张照片拍摄于北京,那场大雪一直下到深夜都未停。当我路过故宫时,看见角楼伫立在纷纷扬扬的夜雪里,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异常美丽,我兴奋地连拍了好多张。为了不辜负这场夜雪,为了更好地利用照射角楼的探照灯的宝贵光源,我走到面对探照灯又紧挨着护城河边的一个视点,看到一株柳树在逆光中映衬着飞舞的雪花,非常绮丽,于是我就用长焦镜头截取了柳树与雪花结合得最好看的一个局部。结果正如你所见的未经剪裁的原图,并不能带给你视觉美感。
◎何:为何您不在拍摄时就完成对景物的取舍,实现提炼线条的摄影式观看呢?
夜雪与柳枝·f/5.6·1/25s·ISO1600·-2EV·手动白平衡
●李:我未能在拍摄之初,就一步到位地发现如剪裁后画面中的线(柳枝)和点(雪花)的形式构成,主要原因还是眼光不够敏锐,没有在令我兴奋的景物中,发现由线和点构成的审美形式,当时我的注意力完全被难得一见的夜雪壮观场面吸引了。但当我进入摄影式观看的第三个阶段时,情绪已经冷静,可以更从容、更仔细地观察。通过观察,我终于在杂乱中发现了秩序,在具象中获得了抽象。通过剪裁,将柳枝和雪花转化成瑰丽的点线世界。
◎何:的确,在拍摄时常常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不能精准地发现景物中存在的线条或优美的组合方式。通过事后观察照片,利用剪裁手段进行补救也是一个好办法。
原图
●李:所以应该重视第三阶段的观看——观察照片。这不仅可以补救前两个阶段观看的疏忽,对于如何准确地在视觉中实现抽象的观察,也有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
《上海世博印象》是2010年,我应邀拍摄上海世博会时的作品。因为主题很大,观众的期望值又很高,人头攒动的现场也对摄影人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此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拍摄角度。在现场,无论你的镜头朝向任何方向,杂乱的人群都是无法避开的梦魇。这一点,从《上海世博印象》的原图中可见一斑。
既然绕不开这个问题,我只好在第三阶段的观看(观察照片)上多下工夫。终于让我发现,如果将下方杂乱的人群剪裁掉,画面中只留下顶棚部分,一张让人失望的照片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顶棚上清晰的弧线将画面自然勾勒成三部分:人群与江面波光的倒影,以及黄浦江畔的建筑剪影。下方杂乱的人群经过顶棚的反射,仿佛重新排列了:从宽到窄,从密到疏,影像因细节的消失而变得整齐有序。江面上,夕阳余晖形成的波光潋滟,在顶棚上只映出明亮的色彩。标志性的金黄色既能瞬间吸引观赏者的目光,又暗示着拍摄时间。最下方点缀着黄浦江对岸的建筑剪影,淡淡的小色块虽然只保留了形状,但却简洁、真实。它与虚幻的人群镜像既形成对比,又产生呼应,令人浮想联翩。
上海世博印象·f/9·1/60s·ISO250·+0.7EV 自动白平衡
◎何:看来,如果能将提炼隐藏的线条形式作为一种练习,不仅有利于提高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在之后的拍摄中,更敏锐地发现事物蕴含的关键因素。
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