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施工
第一节 施工的基本准备工作
施工的基本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组织准备、物资准备和现场准备等工作。
一、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是施工准备工作的核心。技术准备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1)图纸会审 施工单位在收到拟建工程的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后,应尽快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研究所有技术文件和图纸,全面领会设计意图;检查图纸与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无矛盾和错误;在几何尺寸说明等方面是否一致;技术要求是否正确;并与现场情况进行核对。即施工企业内部组织的图纸会审,会审要做好详细记录。记录应包括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和有关建议。目的是在建设单位组织图纸会审时,能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正式开工前,避免在施工中出现图纸上的问题,再来协商解决,浪费时间影响进度,有时还会影响质量。
(2)技术交底 施工中必须建立技术与安全交底制度。作业前主要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与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设计技术交底一般由建设单位(业主)主持,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承包人)参加。先由设计单位说明工程的设计依据、意图、功能要求和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对特殊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出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然后施工单位根据内部图纸会审记录以及对设计意图的理解,提出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建议和变更。最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所探讨的问题逐一做好记录,形成“设计技术交底纪要”,由建设单位正式行文,参加单位共同会签盖章,作为与设计文件同时使用的技术文件和指导施工的依据,以及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当工程为设计施工总承包时,应由总承包人主持进行内部设计技术交底。
2.现场及周围环境调查
对拟建工程进行实地勘察,进一步获得有关原始数据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正确选择施工方案、制定技术措施、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1)自然条件的调查 其内部包括:水文、地质、气候条件、施工现场的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分析。
(2)技术经济条件的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现场的动迁状况、当地可利用的地方材料状况、地方能源和交通运输状况、地方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状况、当地生活物资供应状况、可提供的施工用水用电状况、设备租赁状况、当地消防治安状况及分包单位的实力状况等。
(3)现场的调查 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包括机械设备和材料的运输路线、施工场地、作业空间、地下障碍物的状况等)。对影响CIPP的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影响条件(包括管道缺陷类别、严重程度、地下水等)认真详细调查,现场调查项目内容见表4-1。
表4-1 现场调查内容
(4)周围环境调查
①周围建构筑物。
②邻近地下与地面管线的位置、类型、材质、使用状况及保护要求。
③拟定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施工方法的确定 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和工程成本。在确定施工方法时,应详细而具体,不仅要拟定出操作过程和方法,还应交代施工流水技术措施。
(2)施工机具的选择 施工机具的选择根据工程的特点,先在本单位内选择适宜的主导和配套施工机械,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考虑租赁或购买。
(3)施工顺序的确定 施工顺序的确定应满足施工的质量、安全、程序、工艺、组织要求,使之与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相协调;尽量安排流水或部分流水作业,以充分发挥劳力和机具的效率,使工期最短。
在全面掌握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以及进行了以施工为目的的各项调查后,应对投标时初步拟订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等进行重新评价和深入研究,以制订出详尽的更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一经确定,即可进行各项临时性结构方案制定及相关准备工作,同时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考虑使用现有材料和设备,并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临时结构应经济适用、拆装简便、功能性强。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工程施工中全部生产活动的基本技术经济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全面、合理、有计划地组织施工。从而具体实现设计意图,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施工组织设计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编制说明;
(2)编制依据;
(3)工程概况和特点;
(4)施工准备工作;
(5)施工方案修复总体部署与修复总体方案(含专项设计);
(6)施工进度计划;
(7)工、料、机需要量及进场计划;
(8)资金供应计划;
(9)施工平面图设计;
(10)施工管理机构及劳动力组织;
(11)施工的技术组织保证措施;
(12)质量计划;
(13)有关交通、航运安排;
(14)公用事业管线保护方案;
(15)安全措施;
(16)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17)技术经济指标等。
4.管道检测
必须对修复的排水管道进行结构和功能性检测,通过检测直观地了解管道结构和功能状况,为排水管道修复施工提供依据。
5.降水清淤
管道降水清淤时须做好泵站配合工作,施工前必须对管道内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进行检测和防范,所测数据必须为安全数值,穿戴好供压缩空气的隔离式防护装具后方可下井清淤。降水清淤时,应同时针对性采用临时堵塞渗漏点的措施,防止发生管道线型的突变。
6.地基加固和防渗处理
对排水管道周围土体和接口部位、检查井底板和四周井壁地基加固和防渗处理,固化管道和检查井周围土体,填充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空洞,增加地基承载力。
7.编制施工预算
根据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定额等文件及现场的实际情况,由施工单位编制施工预算。施工预算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各项成本支出、考核用工、签发施工任务单。限额领料及基层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也是制定分包合同时确定分包价格的依据。
二、组织准备
1.建立组织机构
确定组织机构应遵循的原则是: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结构特点和管理机构中各职能部门职责来配备,人员应力求精干,以适应任务的需要。坚持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相结合,使之便于指挥和管理,分工明确,责权具体。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图如图4-1所示。
图4-1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2.合理设置施工班组
施工班组的建立应认真考虑专业和工程之间的合理配置,技工和普通工人的比例要满足合理的劳动组织,并符合流水作业方式的要求,同时制订出该工程的劳动力需求量计划。
3.集结施工力量,组织劳动力进场
进场后应对工人进行技术、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消防、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4.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施工技术与安全交底
在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开工之前,应将工程的设计内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等要求,详尽地向施工班组和工人进行交底,以保证工程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工艺、安全技术措施、降低成本措施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实施方案和保证措施的落实;有关部位的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等事项。
施工中必须建立技术与安全交底制度。作业前,主管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与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5.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通常包括技术质量责任制度、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施工图纸学习和会审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技术部门及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工程材料和构件的检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材料出入库制度、安全操作制度、机具使用保养制度等。
三、物资准备
1.工程材料
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并妥善保管。进场验收时应检查每批产品的订购合同、质量保证书、性能检测报告、使用说明、进口产品的商检报告及证明文件等,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复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2.工程施工设备
排水管道的电视和声呐检测使用设备必须符合《排水管道电视和声呐检测评估技术规程》(DB31/T 444—2009)要求在质量检查、验收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应经计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承担材料和设备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施工中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须进行专项检查,落实专人负责制,具有应急措施。
3.安全、消防、劳保生活用品的准备
四、现场准备
1.搞好“四通一平”
施工现场应水通、电通、通信通、路通和平整场地。现场道路的承载能力应满足施工所需材料与设备进出场要求。
2.建造临时设施
(1)施工前先申请办理好临时占路,临时封堵道路,交通组织措施。
(2)落实好临时排水措施及临排泵设置工作。
(3)按照施工总平面的布置,建造所有生产、办公、生活、居住和储存等临时用房。
3.安装调试施工机具
对所有施工机具都必须在开工之前进行检查和试运转,在试运转正常后方可开始施工。
4.材料的试验和物资堆放
按照材料的需求量计划,应及时提供包括原材料内衬试块等试验申请计划。组织材料进场,根据确定的施工顺序按规定的地点和指定的方式堆放树脂与毛毡等原材料。
5.雨期、冬期、高温期施工安排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落实雨期、冬期、高温期施工的临时设施和技术措施,做好施工安排。
6.建立消防、保安措施
建立消防、保安等组织机构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布置安排好消防、保安等措施。
7.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各项管理制度
依据工程特点,制定施工现场必要的各项规章制度。
8.新技术项目的试制和试验
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研究。
9.办理同意施工的手续
按照施工当地有关工程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办妥一切要求办理的同意施工的手续。
10.废料的排放与处理
现场设置临时废料堆放地,将废料运至指定地点并加以处理。
11.保护同边管线
对施工场地范围内进行管线探测,施工场地内无使用中管线等,确保施工中不对周边管线等造成破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