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用】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注意】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证或真寒假热之证。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石膏甘辛性大寒,肺胃二经实热烦,
清热泻火止渴煎,收敛生肌宜火煅。
【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石膏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与知母相须为用;温病气血两燔,症见神昏谵语、发斑者,配玄参;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配人参、麦冬;肺经实热,症见喘咳、发热、口渴者,配麻黄、杏仁;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配黄连、升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配知母、生地黄、麦冬。
2.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溃疡不敛,配红粉;湿疹瘙痒,配枯矾;湿疮肿痒,配黄柏研末外掺;水火烫伤,配青黛。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
知母性味苦甘寒,肺胃肾经归经全,
清热泻火时常用,滋阴润燥需盐制。
【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用】
1.清肺热、生津润燥、除烦——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肺热燥咳,配贝母;肺燥久嗽气急,配杏仁、莱菔子。
2.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骨蒸潮热。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
3.泻肺胃肾火、滋肺胃肾阴——内热消渴。阴虚内热之消渴证,配天花粉、葛根。
4.滋阴润燥——肠燥便秘。阴虚肠燥便秘证,配生地黄、玄参、麦冬。
【用法】煎服,6~12g。
【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芦根
芦根甘寒能生津,肺热胃热均能清,
除烦止呕肺胃经,利尿透疹均可为。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用】
1.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热病烦渴。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配麦冬、天花粉;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
2.清胃止呕——胃热呕哕。鲜品配青竹茹、生姜,也可单用煎浓汁频饮。
3.清透肺热——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肺热咳嗽,配黄芩、浙贝母、瓜蒌;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苦杏仁;肺痈吐脓,配薏苡仁、冬瓜子。
4.清热利尿——热淋涩痛、小便短赤。热淋涩痛、小便短赤,配白茅根、车前子。
【用法】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天花粉
花粉就是栝楼根,甘苦微寒肺胃经,
清热生津能润肺,消散痈肿功效备。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用】
1.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烦渴、肺热燥咳。热病烦渴,配芦根、麦冬,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燥伤肺胃,咽干口渴,配沙参、麦冬、玉竹;肺热燥咳,干咳少痰,痰中带血,配天冬、麦冬、生地黄;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配人参。
2.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内热消渴。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配麦冬、芦根、白茅根;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配人参。
3.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排脓——疮疡肿毒。疮疡初起,热毒炽盛,配金银花、白芷、穿山甲;风热上攻,咽喉肿痛,配薄荷等份为末,西瓜汁送服。
【用法】煎服,10~15g。
【注意】反乌头。
竹叶
竹叶甘淡兼辛寒,心胃小肠归经备,
清热除烦能止渴,生津利尿心火泻。
【性能】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用】
1.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热病烦渴。热病伤津,烦热口渴,配石膏、知母、玄参;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配人参、麦冬;外感风热,烦热口渴,配金银花、连翘、薄荷。
2.清心火、利小便——口疮尿赤。口疮尿赤,配木通、生地黄;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竹叶卷心常配玄参、莲子心、连翘心。
【用法】煎服,6~15g;鲜品15~30g。
【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用。
栀子
栀子苦寒泄大热,归经心肺与三焦,
清热泻火能除烦,凉血解毒兼消肿。
【性能】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用】
1.泻火除烦——热病心烦、目赤肿痛。栀子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配淡豆豉;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配黄芩、黄连、黄柏;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配大黄。
2.清热利湿——湿热黄疸。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配茵陈、大黄,或配黄柏。
3.清热凉血止血——血淋涩痛、血热吐衄。血淋涩痛或热淋证,配木通、车前子、滑石;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配黄芩、黄连、黄柏。
4.清热凉血解毒——火毒疮疡。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或配白芷以助消肿。
【用法】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凉血止血炒焦用。
【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夏枯草
夏枯草性苦辛寒,归经肝胆效力专,
肝胆之火最能清,瘰疬之结能疏散。
【性能】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用】
1.清肝明目——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配桑叶、菊花、决明子;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配当归、枸杞子。
2.泄热散结消肿——瘰疬、瘿瘤、乳痈肿痛。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配贝母、香附;瘿瘤,配昆布、玄参;乳痈肿痛,配蒲公英;热毒疮疡,配金银花。
【用法】煎服,9~15g;或熬膏服。
【注意】脾胃寒弱者慎用。
决明子
决明子能清肝目,味甘苦咸性微寒,
归经入肝与大肠,润肠通便效力专。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用】
1.清热明目——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肝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配黄芩、赤芍、木贼;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配菊花、青葙子、茺蔚子;肝肾阴亏之视物昏花、目暗不明,配山茱萸、生地黄。
2.平抑肝阳——头痛、眩晕。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配菊花、钩藤、夏枯草。
3.润肠通便——肠燥便秘。内热肠燥,大便秘结,配火麻仁、瓜蒌仁。
【用法】煎服,9~15克;本药用于润肠通便时,不宜久煎。
【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用黄芩,泻火解毒能安胎,
凉血止血味苦寒,肺胃胆脾大小肠。
【性能】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用】
1.清热燥湿——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配滑石、白豆蔻、通草;湿热中阻,痞满呕吐,配黄连、干姜、半夏;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配黄连、葛根;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
2.泻火解毒——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肺热咳嗽气喘,配苦杏仁、桑白皮、紫苏子;肺热咳嗽痰多,配法半夏;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配薄荷、栀子、大黄。
3.凉血止血——血热吐衄。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配大黄;血热便血,配地榆、槐花;崩漏,配当归。
4.清热安胎——胎动不安。血热之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气虚血热之胎动不安,配白术;肾虚有热之胎动不安,配熟地黄、续断、人参。
5.清解热毒——痈肿疮毒。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配黄连、黄柏、栀子;热毒壅滞之痔疮热痛,配黄连、大黄、槐花。
【用法】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制用,止血可炒炭用。
【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黄连
黄连胆胃大肠心,性味苦寒易伤津,
清热燥湿能泻火,解毒用之效更真。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用】
1.清热燥湿——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黄连尤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配紫苏叶、黄芩、干姜、半夏;胃热呕吐,配石膏;肝火犯胃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配吴茱萸;脾胃虚寒,呕吐酸水,配人参、白术、干姜;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配木香;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配葛根、黄芩;湿热下痢脓血日久,配乌梅。
2.清热泻火——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三焦热盛,高热烦躁,配黄芩、黄柏、栀子;高热神昏,配石膏、知母、玄参、牡丹皮;热盛伤阴,心烦不寐,配黄芩、白芍、阿胶;心火亢旺,心肾不交之怔忡不寐,配肉桂;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配大黄、芦荟。
3.泻火解毒——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毒,配黄芩、黄柏、栀子;目赤肿痛,赤脉胬肉,配淡竹叶;胃火上攻,牙痛难忍,配生地黄、升麻、牡丹皮;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配麦冬;肾阴不足,心胃火旺之消渴,配生地黄;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煎服,2~5g;外用适量。
【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
黄柏膀胱肾大肠,清热燥湿苦寒良,
泻火解毒退骨蒸,下焦湿热皆能清。
【性能】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用】
1.清热燥湿——湿热带下、热淋、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证。湿热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配山药、芡实、车前子;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配萆薢、茯苓、车前子;大肠湿热泻痢,配白头翁、黄连、秦皮;湿热郁蒸之黄疸,配栀子;湿热下注所致脚气肿痛、痿证,配苍术、牛膝;阴虚火旺之痿证,配知母、熟地黄、龟甲。
2.泻火除蒸——骨蒸劳热,盗汗,遗精。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腰酸遗精,与知母相须为用,配生地黄、山药,或配熟地黄、龟甲。
3.解毒疗疮——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本品配大黄为末,醋调外搽;湿疹瘙痒,配荆芥、苦参、白鲜皮,亦可配煅石膏等份为末,外撒或油调搽患处。
【用法】煎服,3~12g;外用适量。
【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龙胆
归经肝胆龙胆草,清热燥湿疗效好,
性味苦寒能泻火,上下湿火泻之巧。
【性能】苦,寒。归肝、胆经。
【功用】
1.清热燥湿——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热黄疸,配苦参,或配栀子、大黄、白茅根;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带下黄臭,配泽泻、木通、车前子。
2.泻肝胆火——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肝胆实火,配柴胡、黄芩、栀子;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配牛黄、青黛、黄连,或配黄柏、大黄、芦荟。
【用法】煎服,3~6g。
【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秦皮
秦皮性味苦涩寒,清热燥湿痢带全,
解毒明目有奇效,归经大肠与肝胆。
【性能】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用】
1.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湿热泻痢、带下。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配白头翁、黄连、黄柏;湿热下注之带下,配牡丹皮、当归。
2.清泻肝火、明目退翳——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可单用煎水洗眼,或配栀子、淡竹叶煎服;肝经风热,目赤生翳,配秦艽、防风。
【用法】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苦参
苦参性味苦与寒,膀胱心胃大肠肝,
清热燥湿为苦药,杀虫利尿治不难。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用】
1.清热燥湿、杀虫——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胃肠湿热所致泄泻、痢疾,可单用;血痢不止,配木香;湿热便血、痔漏出血,配生地黄;湿热蕴蒸之黄疸,配龙胆、牛胆汁;湿热带下、阴肿阴痒,配蛇床子、鹤虱;湿疹、湿疮,单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黄柏、蛇床子煎水外洗;皮肤瘙痒,配皂角、荆芥;风疹瘙痒,配防风、蝉蜕、荆芥;疥癣,配花椒煎汤外搽,或配硫黄、枯矾制成软膏外涂。
2.清热利尿——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配石韦、车前子、栀子。
【用法】煎服,5~10g;外用适量。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白鲜皮
白鲜根皮味苦寒,脾胃膀胱记不繁,
祛风解毒能通痹,清热燥湿疗疥癣。
【性能】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用】
1.清热燥湿、解毒止痒——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湿热疮毒之肌肤溃烂、黄水淋漓者,配苍术、苦参、连翘;湿疹、风疹、疥癣,配苦参、防风、地肤子,煎汤内服、外洗。
2.清热燥湿、祛风通痹——湿热黄疸、风湿热痹。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配茵陈;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配苍术、黄柏、薏苡仁。
【用法】煎服,4.5~9g;外用适量。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性味甘寒金银花,肺心胃经病用佳,
清热解毒常解暑,疏散风热效堪夸。
【性能】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用】
1.清热解毒、散痈消肿——痈肿疔疮。金银花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可单用本品煎服,并用药渣外敷患处,亦可配皂角刺、穿山甲、白芷;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配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肠痈腹痛者,配当归、地榆、黄芩;肺痈咳吐脓血者,配鱼腥草、芦根、桃仁。
2.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配连翘、薄荷、牛蒡子;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配水牛角、生地黄、黄连;暑温,发热烦渴,头痛无汗,配香薷、厚朴、连翘。
3.凉血止痢——热毒血痢。热毒痢疾,下利脓血,单用浓煎口服即可奏效,或配黄芩、黄连、白头翁。
4.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用法】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连翘
性苦微寒真连翘,消痈散结疮家药,
清热解毒淋涩痛,疏散风热皆有效。
【性能】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用】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痈肿疮毒、瘰疬痰核。连翘有“疮家圣药”之称。痈肿疮毒,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疮痈红肿未溃,配穿山甲、皂角刺;疮疡脓出、红肿溃烂,配牡丹皮、天花粉;痰火郁结,瘰疬痰核,配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牡蛎。
2.疏散风热——风热外感、温病初起。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配金银花、薄荷、牛蒡子;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配连翘心、麦冬、莲子心;热入营血之舌绛神昏,烦热斑疹,配水牛角、生地黄、金银花。
3.清心利尿——热淋涩痛。湿热壅滞所致之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配车前子、白茅根、竹叶、木通。
【用法】煎服,6~15g。
【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穿心莲
清热解毒穿心莲,心肺膀胱与大肠,
性味苦寒能燥湿,解毒消肿用之妙。
【性能】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可单用,亦可配金银花、连翘、薄荷。
2.清热凉血消肿——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气喘,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肺痈咳吐脓痰,配鱼腥草、桔梗、冬瓜子;咽喉肿痛,配玄参、牛蒡子、板蓝根。
3.清热解毒、燥湿止痢——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胃肠湿热,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者,可单用,或配苦参、木香;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配车前子、白茅根、黄柏;湿疹瘙痒,以本品为末,甘油调涂患处。
4.清热解毒,凉血消痈——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热毒壅聚,痈肿疮毒者,可单用或配金银花、野菊花、重楼,并用鲜品捣烂外敷;蛇虫咬伤者,配墨旱莲。
【用法】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大青叶
归经心胃大青叶,性味苦寒能利咽,
清热解毒消痈肿,消斑全在凉血功。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配水牛角、玄参、栀子;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配葛根、连翘。
2.解毒利咽、凉血消肿——喉痹口疮、痄腮丹毒。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配生地黄、大黄、升麻;瘟毒上攻,发热头痛,痄腮,喉痹者,配金银花、大黄、拳参;血热毒盛,丹毒红肿者,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楼。
【用法】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板蓝根
板蓝根性苦味寒,归经心胃能凉血,
清热解毒能利咽,温病初起用之良。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利咽——外感发热、温病初起之咽喉肿痛。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咽痛,可单味使用,或配金银花、荆芥;风热上攻,咽喉肿痛,配玄参、马勃、牛蒡子。
2.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时行温病,温毒发斑,舌绛紫暗者,配生地黄、紫草、黄芩;丹毒、痄腮、大头瘟疫之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者,配玄参、连翘、牛蒡子。
【用法】煎服,9~15g。
【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青黛
青黛咸寒能染布,归于肝经与肺经,
清热解毒兼凉血,清肝泻火能定惊。
【性能】咸,寒。归肝、肺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斑——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温毒发斑,配生地黄、生石膏、栀子;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配海蛤粉;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者,配海浮石、瓜蒌仁、川贝母;热毒炽盛,咽喉肿痛,喉痹者,配板蓝根、甘草;口舌生疮,配冰片撒敷患处;火毒疮疡,痄腮肿痛,与寒水石共研为末,外敷患处。
2.清热、息风止痉——暑热惊痫、惊风抽搐。暑热惊痫,配甘草、滑石;小儿惊风抽搐,配钩藤、牛黄。
【用法】内服,1~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注意】胃寒者慎用。
贯众
贯众小毒能杀虫,性苦微寒肝脾经,
清热解毒治风热,凉血止血治血热。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用】
1.清热解毒——风热感冒、温毒发斑。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配黄连、甘草;痄腮、温毒发斑、发疹等病证,配板蓝根、大青叶、紫草。
2.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血热所致衄血,可单味药研末调服;吐血,配黄连,研末糯米饮调服;便血,配侧柏叶;崩漏下血,配五灵脂。
3.杀虫——虫疾。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
4.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法】煎服,5~10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蒲公英
性苦甘寒蒲公英,归经肝胃善治痈,
清热解毒能利湿,通淋鲜用即成功。
【性能】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用】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痈肿疔毒、乳痈内痈。蒲公英为治疗乳痈之要药。乳痈肿痛,可单用本品浓煎内服,或以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也可配全瓜蒌、金银花、牛蒡子;疔毒肿痛,配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肠痈腹痛,配大黄、牡丹皮、桃仁;肺痈吐脓,配鱼腥草、冬瓜子、芦根;咽喉肿痛,配板蓝根、玄参;毒蛇咬伤,鲜品外敷。
2.清利湿热、利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配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大黄。
3.清肝明目——目赤肿痛。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亦可配菊花、夏枯草、黄芩。
【用法】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紫花地丁
性苦辛寒紫地丁,专归心肝这两经,
清热解毒消痈结,蛇毒咬伤内外功。
【性能】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疔疮肿毒、乳痈、肠痈。紫花地丁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乳痈,配蒲公英,煎汤内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摊贴患处,均有良效;肠痈,配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
2.解蛇毒——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
3.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用法】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野菊花
野菊味苦辛微寒,肝心二经容易记,
清热解毒是良药,皮肤瘙痒内外用。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痈疽疔疖、咽喉肿痛。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配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
2.清泻肝火、疏散风热——目赤肿痛、头痛眩晕。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配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配决明子。
3.此外,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于治疗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用法】煎服,9~15g;外用适量。
土茯苓
归经肝胃土茯苓,性味总括甘淡平,
解毒除湿利关节,梅毒疮毒并能除。
【性能】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用】
1.解毒利湿、通利关节——杨梅毒疮、肢体拘挛。土茯苓为治梅毒的要药,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因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配薏苡仁、防风、木瓜。
2.解毒利湿——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热淋,配木通、萹蓄、蒲公英、车前子;阴痒带下,单用本品水煎服;湿热皮肤瘙痒,配生地黄、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茵陈。
3.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痈肿疮毒。痈疮红肿溃烂,以本品研为细末,好醋调敷;瘰疬溃烂,将本品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配苍术、黄柏、苦参。
【用法】煎服,15~60g;外用适量。
【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鱼腥草
鱼草辛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肺痈,
湿热淋证服之应,热毒疮疡内外用。
【性能】辛,微寒。归肺经。
【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毒。鱼腥草为治肺痈之要药。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配桔梗、芦根、瓜蒌;肺热咳嗽,痰黄气急,配黄芩、贝母、知母;外痈疮毒,配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2.清热除湿、利水通淋——湿热淋证。小便淋沥涩痛,配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
3.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于治疗湿热泻痢。
【用法】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大血藤(红藤)
红藤苦平肝大肠,清热解毒治肠痈,
活血散瘀消肿痛,经闭痛经亦可服。
【性能】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止痛——肠痈腹痛、热毒疮疡。红藤为治肠痈要药。肠痈腹痛,配桃仁、大黄;热毒疮疡,配连翘、金银花、贝母。
2.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跌打损伤、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骨碎补、续断、赤芍;经闭痛经,配当归、香附、益母草。
3.活血化瘀、祛风活络止痛——风湿痹痛。风湿痹痛可配独活、牛膝、防风。
【用法】煎服,9~15g;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慎服。
败酱草
败酱辛苦性微寒,归经胃肝与大肠,
清热解毒治肠痈,产后瘀血亦能除。
【性能】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肠痈、肺痈、痈肿疮毒。败酱草为治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肠痈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脓者,配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肠痈脓已成者,配薏苡仁、附子;肺痈咳吐脓血者,配鱼腥草、芦根、桔梗;痈肿疮毒,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之,配金银花、连翘,并可以鲜品捣烂外敷,均有效。
2.破血行瘀、通经止痛——产后瘀阻腹痛。可配五灵脂、香附、当归。
3.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用法】煎服,6~15g;外用适量。
【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射干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咽肿,
利咽也能消痰邪,妇女有孕用之慎。
【性能】苦,寒。归肺经。
【功用】
1.清肺泻火、利咽消肿——咽喉肿痛。射干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可单用,或配升麻、甘草;外感风热,咽痛喑哑,配荆芥、连翘、牛蒡子。
2.清肺降气消痰——痰盛咳喘。肺热咳喘,痰多而黄,配桑白皮、马兜铃、桔梗;寒痰咳喘,痰多清稀,配麻黄、细辛、生姜、半夏。
【用法】煎服,3~10g。
【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山豆根
山豆根大苦大寒,归经肺胃需记全,
清热解毒利咽喉,牙龈肿痛用之灵。
【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咽喉肿痛。山豆根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可用之。轻者可单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配桔梗、栀子、连翘;乳蛾喉痹,可配射干、天花粉、麦冬。
2.解毒消肿——牙龈肿痛。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配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
3.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
【用法】煎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白头翁
性味苦寒白头翁,归与大肠与胃经,
清热解毒消瘰疬,凉血止痢最常用。
【性能】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血痢。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可单用,或配黄连、黄柏、秦皮;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内冷痛,配阿胶、干姜、赤石脂。
2.解毒凉血消肿——疮痈肿毒。痄腮、瘰疬、疮痈肿痛等证,配蒲公英、连翘。
3.本品若与秦皮等配伍,煎汤外洗,又可治疗阴痒带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热出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
【用法】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注意】虚寒泻痢忌服。
马齿苋
马齿苋性味酸寒,归经厥阴与大肠,
清热解毒消疮疡,凉血能除湿热痢。
【性能】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用】
1.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血痢。治热毒血痢,单用本品水煎服,亦常与粳米煮粥,空腹服食;产后血痢,单用鲜品捣汁入蜜调服;大肠湿热,腹痛泄泻,或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者,配黄芩、黄连。
2.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热毒疮疡。血热毒盛,痈肿疮疡,丹毒肿痛,可单用本品煎汤内服并外洗,再以鲜品捣烂外敷。
3.清热凉血、收敛止血——崩漏、便血。血热妄行,崩漏下血,可单味药捣汁服;大肠湿热,便血痔血,配地榆、槐角、凤尾草。
4.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淋证、带下等。
【用法】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注意】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忌服。
鸦胆子
苦寒鸦胆有小毒,归经只在肝大肠,
清热解毒善止痢,外用腐蚀鸡眼疣。
【性能】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用】
1.清热解毒、止痢——热毒血痢、冷积久痢。久痢久泻,迁延不愈者,配诃子肉、乌梅肉、木香。
2.杀虫截疟——各型疟疾。对各种类型的疟疾均可应用,尤以间日疟及三日疟效果较好,对恶性疟疾也有效。
3.腐蚀赘疣——鸡眼赘疣。本品外用有腐蚀作用。用治鸡眼、寻常疣等,可取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患处,或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敷。
【用法】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半边莲
心肺小肠半边莲,性味两种辛平全,
清热解毒疗疔痈,利水消肿治疮癣。
【性能】辛,平。归心、小肠、肺经。
【功用】
1.清热解毒——疮痈肿毒、蛇虫咬伤。疔疮肿毒,单用鲜品捣烂,加酒外敷患处;乳痈肿痛,亦用鲜品捣烂外敷;毒蛇咬伤、蜂蝎螫伤,配白花蛇舌草、虎杖、茜草。
2.利水消肿——腹胀水肿。水湿停蓄,大腹水肿,配金钱草、大黄、枳实;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配白茅根。
3.此外,对皮肤湿疮、湿疹及手足疥癣均有较好疗效,可单味水煎,局部湿敷或外搽患处。
【用法】煎服,干品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注意】虚证水肿忌用。
白花蛇舌草
微苦甘寒蛇舌草,归经属胃大小肠,
清热兼能解蛇毒,利湿通淋效力彰。
【性能】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用】
1.清热解毒——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痈肿疮毒,单用鲜品捣烂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肠痈腹痛,配红藤、败酱草、牡丹皮;咽喉肿痛,配黄芩、玄参、板蓝根;毒蛇咬伤,可单用鲜品捣烂绞汁内服或水煎服,渣敷伤口,疗效较好,亦可配半枝莲、紫花地丁、重楼。近年本品已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
2.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膀胱湿热,单用本品,亦可配白茅根、车前草、石韦。
【用法】煎服,15~60g;外用适量。
【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生地黄,养阴生津宜煎尝,
归经于肝和心肾,甘寒养阴苦清热。
【性能】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用】
1.清热凉血止血——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配玄参、连翘、丹参;血热吐衄,配大黄;血热便血、尿血,配地榆;血热崩漏或产后下血不止、心神烦乱,配益母草。
2.滋阴降火——阴虚内热、骨蒸劳热。阴虚内热,潮热骨蒸,配知母、地骨皮;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配青蒿、鳖甲、知母。
3.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热病伤阴,烦渴多饮,配麦冬、沙参、玉竹;阴虚内热之消渴证,配山药、黄芪、山茱萸;温病津伤,肠燥便秘,配玄参、麦冬。
【用法】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玄参
玄参性苦甘咸寒,归经肺胃少阴肾,
清热凉血常用药,滋阴解毒治发斑。
【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用】
1.清热凉血——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温病热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者,配生地黄、丹参、连翘;温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配麦冬、竹叶卷心、连翘心;若温热病,气血两燔,发斑发疹,配石膏、知母。
2.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配生地黄、麦冬;肺肾阴虚,骨蒸劳嗽,配百合、生地黄、贝母。
3.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肝经热盛,目赤肿痛,配栀子、大黄、羚羊角;瘟毒热盛,咽喉肿痛,白喉,配黄芩、连翘、板蓝根;痰火郁结之瘰疬,配浙贝母、牡蛎;痈肿疮毒,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脱疽,配金银花、当归、甘草。
【用法】煎服,10~15g。
【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牡丹皮
苦甘微寒牡丹皮,归经心肝肾经全,
清热凉血疗虚热,活血散瘀酒炒用。
【性能】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用】
1.清热凉血止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牡丹皮善能清营分、血分实热。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配水牛角、生地黄、赤芍;温毒发斑,配栀子、大黄、黄芩;血热吐衄,配大黄、大蓟、茜草根;阴虚血热吐衄,配生地黄、栀子。
2.清透阴分伏热——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牡丹皮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
3.活血祛瘀——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血滞经闭、痛经,配桃仁、川芎、桂枝;跌打伤痛,配红花、乳香、没药。
4.散瘀消痈——痈肿疮毒。火毒炽盛,痈肿疮毒,配大黄、白芷、甘草;瘀热互结之肠痈初起,配大黄、桃仁、芒硝。
【用法】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制用。
【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赤芍
性苦微寒是赤芍,归经只在厥阴肝,
清热凉血泻肝火,散瘀止痛用之效。
【性能】苦,微寒。归肝经。
【功用】
1.清热凉血止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温毒发斑,配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血热吐衄,配生地黄、大黄、白茅根。
2.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眵,配荆芥、薄荷、黄芩;热毒壅盛,痈肿疮疡,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或配连翘、栀子、玄参。
3.活血散瘀止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肝郁血滞之胁痛,配柴胡、牡丹皮;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腹痛,配当归、川芎、延胡索;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配虎杖,或配桃仁、红花、当归。
【用法】煎服,6~12g。
【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紫草
紫草甘寒心肝经,凉血活血有奇功,
解毒透疹亦可用,水火烫伤疹疮痈。
【性能】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用】
1.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者,配赤芍、蝉蜕、甘草;麻疹不透,疹色紫暗,兼咽喉肿痛者,配牛蒡子、山豆根、连翘;麻疹气虚,疹出不畅,配黄芪、升麻、荆芥。
2.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痈肿疮疡,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疮疡久溃不敛,配当归、白芷、血竭;湿疹,配黄连、黄柏、漏芦。水火烫伤,用本品以植物油浸泡,滤取油液,外涂患处;或配黄柏、牡丹皮、大黄,麻油熬膏外搽。
【用法】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
水牛角
牛角性味苦与寒,归经只在心和肝,
清热凉血解毒用,血热妄行吐衄斑。
【性能】苦,寒。归心、肝经。
【功用】
1.清热定惊——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温热病热入血分,高热,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水牛角浓缩粉配石膏、玄参、羚羊角;血热癫狂,配石菖蒲、玄参、连翘。
2.清热凉血——血热妄行之斑疹、吐衄。可配生地黄、牡丹皮、赤芍。
3.清热解毒——痈肿疮疡、咽喉肿痛。可配黄连、黄芩、连翘。
【用法】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青蒿性味苦辛寒,归经肝胆透营分,
解暑截疟清虚热,若除骨蒸亦用鲜。
【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用】
1.清透阴分伏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邪伏阴分,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热病后低热不退等,配鳖甲、知母、牡丹皮、生地黄。
2.清虚热、凉血除蒸——阴虚发热,劳热骨蒸。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配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
3.清解暑热——暑热外感,发热口渴。外感暑热,头昏头痛,发热口渴,配连翘、滑石、西瓜翠衣。
4.截疟——疟疾寒热。青蒿尤善除疟疾寒热,为治疗疟疾之良药。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或随证配伍黄芩、滑石、青黛、通草。
5.清解肝胆之热——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气机不利,寒热如疟,胸痞作呕,配黄芩、滑石、半夏。
【用法】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白薇
白薇性味苦咸寒,归经肝胃还有肾,
清热凉血兼通淋,解毒疗疮咳因肺。
【性能】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用】
1.清热凉血益阴——阴虚发热、产后虚热。热病后期,余邪未尽,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配地骨皮、知母、青蒿;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及昏厥等症,配当归、人参、甘草;温邪入营,高热烦渴,神昏舌绛,配生地黄、玄参。
2.清热利尿通淋——热淋、血淋。膀胱湿热,血淋涩痛,配木通、滑石及石韦。
3.清热解毒疗疮——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血热毒盛之疮痈肿毒、毒蛇咬伤,配天花粉、赤芍、甘草;咽喉红肿疼痛,配金银花、桔梗、山豆根。
4.清肺热而透邪、清虚热而益阴——阴虚外感。阴虚外感,症见发热咽干、口渴心烦,配玉竹、淡豆豉、薄荷。
【用法】煎服,5~10g。
【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地骨皮
地骨味甘药性寒,凉血退蒸归肾肝,
清肺降火止咳嗽,泻火止渴又生津。
【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用】
1.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阴虚发热,盗汗骨蒸。地骨皮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阴虚发热,配知母、鳖甲、银柴胡;盗汗骨蒸、肌瘦潮热,配秦艽、鳖甲。
2.清泄肺热——肺热咳嗽。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配桑白皮、甘草、粳米。
3.清热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单用本品加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侧柏叶等。
4.生津止渴——内热消渴。可配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
【用法】煎服,9~15g。
【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银柴胡
银胡味甘性微寒,归经肝胃清虚热,
骨蒸潮热皆能退,疳积发热亦能除。
【性能】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用】
1.清虚热——阴虚发热。银柴胡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配地骨皮、青蒿、鳖甲。
2.除疳热——疳积发热。小儿食滞或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发焦枯,配胡黄连、鸡内金、使君子,亦可与栀子、人参、薄荷配伍。
【用法】煎服,3~10g。
【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胡黄连
胡连药苦性亦寒,归经肝胃与大肠,
能退虚热清湿热,小儿疳热用之安。
【性能】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用】
1.退虚热、除骨蒸——骨蒸潮热。可配银柴胡、地骨皮。
2.除疳热——小儿疳热。小儿疳积发热,消化不良,腹胀体瘦,低热不退,配党参、白术、山楂。
3.清热燥湿——湿热泻痢。胡黄连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配黄芩、黄柏、白头翁。
4.清大肠湿火蕴结——痔疮肿痛、痔漏成管。可配刺猬皮、麝香。
【用法】煎服,3~10g。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