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生活中营销活动无孔不入,人们已经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化外净土,即便是去洗手间,人们都会在卫生纸上找到象征品牌的压痕。人们把这样的一个时代称为“商品经济时代”。围绕商品,售前、售中、售后所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属于营销的范畴,而生活在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与营销活动相关联。即便是那些视钱财如粪土的人们,也在直接或间接地为营销活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由于营销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劳动所得,因此大家对研究营销活动的学科——营销学往往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直接参与到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工作人员。为了响应庞大的市场对相关知识的巨大需求,学者们不断将研究所得整理成文字,并通过出版机构介绍给大众。于是,纸媒、网媒、广播全都成了营销学知识传播的渠道。高等院校中,营销课程的普及率也直追工业生产和信息技术,成为文科类专业中最热门的学科之一。
可是,高校教育模式虽然正规却并不适合广泛传播,难于向大众推广;而市面上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营销学内容,却往往高高在上。很多时候,人们接触到一种新兴的营销理论,被学术界广为推崇,但没有营销学的骨干知识做支撑,这些前沿的甚至确定有用的营销技巧却永远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看起来美丽异常,即便熟稔其中,却仍然无法付诸实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夯实了营销学的骨干知识,才能将其中的各种结论真正学以致用。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和精力去高等院校专门进修这些内容。因此,就需要有人把正统的营销学主体内容整理出来,并以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让营销学的知识能够惠及更大的人群,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最终带给人们一个富足的人生。
本书在营销学的体系中优选了18个知识主题,基本覆盖了现代营销学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些知识点为中心,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外围知识,最终发散成了18堂营销学主体课程,为大众架设了一座连接营销学骨干知识和前沿结论的桥梁。由于这座桥梁的存在,工作和生活中口口相传的关于营销学问的只言片语,都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撑,从而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价值。
此外,本着寓教于乐的思想,笔者还在书中糅以虚构的人物和情节,让若干中心人物贯穿始终,以学生的身份亲历这18堂课的授业现场。主人公们性格各异,思想真实,在翻阅本书时,读者很容易在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事实上,让虚构的主人公成为读者在书中的化身,正是笔者的本意。这种鲜活的代入感,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学习和探究营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
不仅如此,书中的18堂营销学课程均由营销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执教”。他们为了后人的幸福,不远万里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今天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并以真实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积淀感染、教育了整整一个培训班的学员。这种国际主义的学术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被机械地拆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知识点,使人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就掌握其所有内容。本书介绍的18个营销学知识主题是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营销学的阶梯,尽可能地让阶梯更容易踏上去,并使大家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以一个更高的立足点去面对这样一个营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