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方位:怎么看 怎么想 怎么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大逻辑(2)

看到新常态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发展机遇。看远,应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有利于克服资源消耗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泡沫积聚等痼疾,为进一步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腾出空间;新常态下的结构优化,有利于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只有在“近”字上聚焦,才能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开阔胸襟、做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及早谋划,才能抓住我国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三、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3]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下滑,人们都说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究竟是什么意思?

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包括中国在内有不少国家都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都是短期的,因为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方式就需要转变。就中国目前而言,应该把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中国经济现在6%—7%的增速在全世界是高的,假如要回到过去的高速增长,就需要大量投放货币、大量投资,结果就会加剧重复建设,也无法提高效率。现在还很难讲今后我国会是怎样的经济增速,但在2020年以前,需要保持在6.5%—7%的范围内。从长远来看,更为关键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比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为重要。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不仅仅是调节需求了,更需要从供给侧着手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中长期任务,涉及面很广,其中有两个最要紧的,一是消除过剩产能,该关的关,该停的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下大力气帮助企业解决好工人下岗问题,还要支持那些短板企业,即创新型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二是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简单讲就是提高供给的质量。

要提高供给的质量,第一是要让产品更有现实意义,要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比如,服装企业应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产品。第二是要让服务更加人性化。我国的服务业已经占到了GDP的一半以上,但提供的服务往往不够人性化,导致无法更好地刺激消费。第三点最关键,就是要创造品牌,把品牌打到国外去。中国有那么多的制造业品牌,但绝大多数没有在国际上站住脚,往往一谈到中国品牌就是茅台酒。第四点是要把消费者留在国内。现在中国人热衷于到国外买电饭锅、书包等产品,说明我们的品牌不行,要打造好我们自己的品牌,把消费者留在国内,这样的话,增加的税收就是中国的税收,增加的就业就是中国的就业。

所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供给的质量,要有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走出去。

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三个清单,现在正在推行。一是权力清单,政府的任何执法必须有法律授权的根据,否则就是不合法的,这样能够制止乱作为。二是责任清单,就是说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办事,该批的要批,规定多久批完就不能够推迟,否则就是不作为。三是负面清单,法律禁止的不能干,法律有限制的要报批,既非法律禁止又非法律限制的就可以干。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必须现在进行,不能一拖再拖。不要认为再来一轮大的投资就可以改善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

四、新常态下经济工作应有新思路[4]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习以为常并行之有效的大规模投资、“铺摊子”发展制造业、以生产要素高投入驱动经济发展的老套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一些干部有了增速换挡的焦虑,也有人感受到了动力转换的艰难和工作办法的匮乏,这主要是因为工作思路的转换还不到位。只有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力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才能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大潮中成为佼佼者。

(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工作重心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运行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增速换挡,从2010年的10.6%回落到2015年的6.9%。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回落,至2015年12月已连续46个月下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亏损面扩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金融领域风险点增多。经济下行及由此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有外部性、周期性影响的因素,但主要是内生性、结构性问题,根本上是因为供需结构失衡、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侧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持续近20年的“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正在悄然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在2013年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之后,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至1.0%,汽车产量增长降至3.3%。与此同时,居民对消费品的品质和个性化追求与日俱增,旅游、养老、教育、培训和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迅猛增长。

从供给侧看,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过去一个时期“井喷式”扩张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节奏。一方面,煤炭、钢铁、油气、有色和建材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要的高品质和个性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出现了到境外大量采购商品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侧变化,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可见,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如果说过去在传统产能市场需求还有空缺的情况下仍能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那么,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传统产能过剩,再沿用这套办法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加剧矛盾、积累风险。因此,必须将经济工作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失衡,重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面对结构调整阵痛,工作重心要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

进入新常态,伴随经济增速的阶段性转换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传统产业面临严重的过剩压力。以钢铁和煤炭为例,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超过11亿吨,但产量为8.2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4.8%;煤炭产能约40亿吨,在建产能约11亿吨,但产量仅为38.7亿吨。从供需发展的趋势判断,传统产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再像过去那样圈地建工业园区、搞大规模产能扩张的路子越来越走不下去了。产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模式,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