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问题与对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王大伟提示:校园欺凌主体存在“H”型结构

校园欺凌的加害者和被害者多半都是中小学生。如果将二者有机看待,那么可以用一个大写的“H”来表示其结构:校园欺凌的加害者为“H”结构的一边,被害者为另一边,中间以欺凌行为相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欺凌行为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很多校园欺凌的被害者由于反复受到侵害,可能会对加害方实施反向侵害,从而形成“H”结构的两端相互转换的现象。

自愈性:很多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加害者,在成年后并没有走上刑事犯罪道路,而是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隐蔽性:相当一部分校园欺凌行为和校园暴力事件,不仅不被警察所了解,连家长、老师和学校都不知道。

广泛性:综合各种实证研究结论,20%~60%的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央视2016年11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遭遇校园欺凌的中国学生中,约80%遭受过扇耳光,约78%受到过脚踢和言语辱骂;这些欺凌发生场所的42%在空旷地带,29%在教室或教学楼,15%在城市街头;64%的案件发生时有围观者(加害者同伙),24%有非直接关联围观者(路人或其他)。

危害性:校园欺凌可以对被害者造成严重的、多方面的危害后果,包括肉体侵害和心理阴影。很多被害者在受到校园欺凌后不敢上学,产生对学习的畏惧感,不仅影响其学业,而且可能使其滑向逃学,甚至加入到校园欺凌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