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怎么认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始作用?
作为一种在青少年人群中自然存在、广泛发生又无法彻底根除的客观社会现象,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人生影响具有一系列的“原始作用”。关于这种原始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并非必然造成终身烙印
谁也无法获知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从何时起源,也无法预知它是否能够消除。具体到加害者方面,有的孩子在小时候实施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但是在长大之后,却成为普通的工人或者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因此,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在他们身上来无踪,去无影。而曾受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侵害的孩子,跨越自己的成长过程,可能成为社会精英人才。因此说,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并非一定会成为加害者和受害者的“终身烙印”。
(2)毫无原由地掩盖善良天性
学校本应该是一块净土,孩子们都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使。可是,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发生的时候,一个女孩可以连续扇打同学耳光,或在街上把女同学衣服扒光,一个男孩子可能异常残忍地殴打比自己幼小的对象。对此,人们产生强烈的疑惑:这些孩子着了什么魔?他们的良心哪儿去了?但是,这竟然可以是毫无理由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恶魔掩盖了孩子本应有的纯真和善良。
(3)可能是孕育犯罪的根源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成人的行为是在圆儿时的梦”。也许一个作家写出伟大作品,是源于幼时听过童话故事所受到的感动。而一个十恶不赦罪犯的产生,可能和他在童年时抢夺同学书包所得到的那种“欢乐”和“鼓舞”分不开。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可以孕育犯罪。从侵财犯罪的诈骗、盗窃和抢劫,到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猥亵、强奸等严重罪行,都可能和幼时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4)包含原始的“社会化学习”
在动物界,幼兽们的相互追逐打闹和撕咬,其实是一种学习。幼狮们争抢母狮捕获的猎物,不仅熟练了捕猎技术,也学习了狮群之中的相互关系,体会尊严和尊卑。
部分未成年人在尚未接受完整教育之前,也可能通过这种类似幼兽的“非文明”的手段,试图探索和提高自己在社会群体关系中的地位。因此,客观来看,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具有促进社会化“学习”作用,使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对外界的压力和刺激进行反抗、适应与免疫;通过家长、老师和学校、社会的相关教育,孩子们也从小就接触关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鉴别,并受到法制教育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