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从优孟到参军

在古代,君王、贵族的身边,有被称为“优”的男性,他们往往通过幽默机智的语言、惟妙惟肖地模仿他人,为君王排忧解闷。楚国优孟的事迹,被记载于《史记·滑稽列传》中。楚相孙叔敖公正廉洁、奉公守法,平生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聚敛什么钱财,他死后,儿子一贫如洗,靠背柴为生,非常窘困。正直的优孟看到这些,内心充满了无限同情,很想帮助他。优孟在经过思考和练习之后,穿戴孙叔敖的衣帽去见楚王,言谈举止和孙叔敖一模一样,身边的大臣也认不出来。楚王很吃惊,认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再世还阳,就提议让他做宰相。优孟说:“宰相不值得做。忠诚廉洁的宰相孙叔敖,让楚国富强,称雄四方。现在他不在了,他儿子却穷得靠背柴生活。”楚王也想起孙叔敖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到愧对于他,于是下令改善了他儿子的生活。这个故事被称为“优孟衣冠”,其中已经有了装扮、表演和导演的成分,这是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史料记载和例证。

二人角抵图(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彩绘,刘健洲摹)

蚩尤在古代被称为“战神”,后人为了祭祀他,创作了一种被称为“蚩尤戏”的舞蹈,后来在民间演变为武术竞技的角抵戏。根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武帝时期的宫廷“百戏”演出中,出现了角抵戏剧目《东海黄公》。说的是古代东海人黄公,在年青的时候,能够以法术制服巨蛇、猛虎。后来,当地有白虎害人,为祸一方,年老的黄公为民除害,前去制服猛虎。但他已没有了当年的力气,加上常年过度饮酒,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英雄迟暮,年老的黄公再也没有能力使用当年的法术,结果被老虎吃掉了。

汉墓帛画角抵图(山东临沂出土)

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在《西京赋》中记载了“百戏”演出情形:舞台上,巍峨的高山下,演员扮成白虎、苍龙演奏管弦乐器,扮成豹、罴等动物形象表演舞蹈,歌女引吭高歌,穿着羽衣的仙人,威武地站立在高山上指挥一切。对“东海黄公”的演出作了“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的简要记载。该戏主体部分是黄公与白虎的搏斗,属于角抵竞技的范围,但已经不是单纯的角抵戏了。在演出时,黄公用红丝带扎起头发,手里拿着赤金刀,另一方必须扮成白虎形象,双方在搏斗过程中,即便扮演黄公的演员比扮演白虎的演员力气大、本领强,但到最后,白虎还是要吃掉黄公。剧中的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最后的结局各是什么样子,都在演出开始之前就已经规定好了,其间还有人和老虎相互搏斗的舞蹈化动作。各种因素初步融合起来,这就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求,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汉代宫廷的百戏演出,成为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东海黄公》在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东海黄公》

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击鼓说唱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长期的战乱,中原的汉族人民大量迁移到南方,北方的各族人民也逐渐与汉族融合,他们的歌舞艺术与汉族的民间歌舞、角抵相结合,在《东海黄公》的基础上,出现了《踏摇娘》、《兰陵王》等故事性较强的歌舞节目。在这些节目中,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人物、故事情节、歌舞表演等艺术成分都已具备,向着戏曲艺术的形成又迈进了一步。

《踏摇娘》泥塑(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唐代古墓出土)

参军戏俑(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墓出土)

《踏摇娘》说的是有个姓苏的男子,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踏摇娘,竟然一点也不知道珍惜,经常酗酒,喝醉酒就殴打妻子。妻子忍受不住,就向邻居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当时的人将这件事情改编为歌舞节目,由男性演员穿上女性服装扮演踏摇娘,边走边唱,每唱一段,周围就有人帮唱。然后,丈夫上场殴打妻子,表演家庭纠纷。

《兰陵王》说的是在北齐,有一个被称为“兰陵王”的王子。他面貌清秀俊美,在战场上与敌人对阵时,为了威慑敌人,便戴着面目狰狞的面具,敌人看了都很害怕,兰陵王乘胜追击,打败了敌人。后来,他的故事被编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舞蹈节目。

由于西域歌舞、杂技等艺术形式的传入,唐代发展出被称为“钵头”(又称“拨头”)的歌舞戏。其中有一个节目,演的是有个胡人因为父亲被猛虎咬死,所以他穿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伤,爬上弯弯的山路,去寻找父亲的遗体。后来找到猛虎并勇敢与虎格斗,终于杀死老虎的故事。这出歌舞戏和《东海黄公》的情节大体相同,但已加入了为表现故事而服务的歌唱和舞蹈,人物的服装、表情也有了规定,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也向细腻化方向发展,类似于后来的歌舞小戏。这表明它在由歌舞向戏曲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比《东海黄公》、《踏摇娘》等又迈进了一步。

古代戏曲小百科

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简称“四功”。“唱”指歌唱,“念”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巧,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这是齐如山对戏曲艺术形象而生动的概括。

唐代歌舞戏《兰陵王》面具

《钵头》面具(1173年)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后赵的国君石勒在位的时候,军队中发生了一件军官贪污的渎职案件。石勒为了教育广大官员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让身边的“优”穿上官服扮演贪污的军官,其他的“优”在一旁用各种恶作剧或滑稽可笑的话语讽刺嘲弄他。后来,这种表演形式被继承下来,并演变为“参军戏”,开始具有了较为完整的戏剧故事。表演时,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的人被称为“参军”,戏弄他的人被称为“苍鹘”,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参军戏发展为多人共同演出的形式,故事情节也比较复杂。除了男性演员外,还有女性演员上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