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发脾气了——妙用心理学疏导孩子的坏情绪
【攻击他人——无目的性的情绪宣泄】
3至5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这时的孩子会因为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就产生内心想要得到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孩子就可能本能地去抢,甚至很自然地用暴力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而聪明委婉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说这个玩具多么不好,从而让对方难过,主动放弃玩具,自己就可以轻易获得了。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所以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他们只是想通过攻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间接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联合其他孩子用嘲笑等方式对某个孩子进行言语伤害,以此孤立这个孩子,这样的行为很明显是带有攻击性的,会不利于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孩子会攻击人,就不会受欺负。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变为人格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
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在自己的区域内活动,超超看了一会儿《小猴浴室》,觉得无聊极了。于是他便把书往地上一扔,走到书架旁,使劲探头找着,可是找了好久,还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反而将原本整齐的书架翻得乱七八糟。翻得累了,超超就坐在书架旁边无聊地看着大家玩。
无意中,超超看见慧慧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企鹅的故事》,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走过去什么也没说,一把从慧慧手里抢过书来,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慧慧看得好好的,书就被超超抢走了,心里自然很不舒服。于是慧慧便试着跟超超抢,超超看到慧慧上来抢,更认定这是一本极好的书,于是便挥起拳头打向慧慧的后背。幼儿园老师看见了,赶紧把慧慧和超超分开了,真要是打起来,伤了谁都不好。
后来,幼儿园老师给超超的妈妈打电话,说超超经常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欺负别的小朋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超超拿着呼啦圈一个人在一旁玩,看见别的小朋友坐着蹦蹦球正跳得开心,他竟然上前一把抢过人家的蹦蹦球,并用呼啦圈死死地拽着对方的脖子。超超的妈妈听了很是害怕,这万一要是伤了人家小孩,那可不得了啊!
可是妈妈回家之后转念一想,反正受伤的又不是自己家的小孩,超超这样也是厉害的表现啊!自己工作挺忙的呢,哪有时间管孩子在幼儿园打了谁啊!再说了,哪有孩子不打架的呢!于是她并没有教育超超,想着小孩子怎么会下狠手打人呢,一定是幼儿园老师太过于夸张了。
显然,超超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班里,他倚仗自己的优势,欺负比他弱小的同伴。而家长得知后也从不严厉批评他,而是不了了之,甚至有点维护自己的孩子的心理,更加纵容了超超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像超超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会给别的小朋友带来伤害,甚至还会发生危及别的小朋友生命的事件。何况谁也不愿意和这种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玩,就会让这种孩子更感到孤独,不利于身心发展。
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了“甜头”,得到其所需物品或者受到家长的夸奖,他们就会认为人就应该使用这种攻击性行为,而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样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攻击性行为则会“定型”或加剧,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格发展。而这就需要家长让孩子认识到攻击他人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嫌弃,使孩子一点点改掉这种行为习惯。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尔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自我认同感往往较差,他们由于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评,故自卑抱怨心理较强,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不理解,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些孩子常对他人进行有意伤害,也包括语言伤害。其实,这更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年纪小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孩子说打死妈妈,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但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是由其主观情感所影响的,但也必定与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因素密切联系。冷漠的家长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并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还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从而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孩子的攻击性其实是一面镜子,家长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在幼儿期内,对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硬性管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理睬,都会酿成恶果,所以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
具体做法是:
1.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生活中,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某些影视剧特别是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应让孩子尽量少接触这些,避免孩子模仿。
2.积极引导孩子。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是要以平和的方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
3.实行短时间内的“冷处理”。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让他独自待在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也许会使孩子“若有所悟”。同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坐冷板凳”,同时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
4.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家长对待孩子要求严苛,或者对孩子不守信用,造成了孩子心里对家长的极度不满,从而在语言行为上表现出了父母的坏影响。所以,家长越是对那些有打人、咬人倾向的孩子,越是要避免使用暴力。
5.奖惩得当。孩子做对了自然要奖励,而孩子做错了,自然要惩罚。可是打骂可能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让其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乱发脾气——孩子在表达心理需求】
雯雯是个固执的小孩,对自己认准的事情,不管对错都坚决不回头。雯雯妈妈说:“雯雯要是脾气一上来,谁说都不听,怎么劝都不行。”
雯雯妈妈真是不知道怎么对付这小家伙了,于是就留心观察了雯雯的生活学习一阵子,结果发现雯雯一看到别人不耐烦,自己也就急了。即使别人不烦了,她还主动跟人家纠缠;人家都认输了,可她还是不依不饶的。
后来,每次妈妈见到雯雯不耐烦,她就和颜悦色地拥着雯雯:“雯雯能不能告诉妈妈你在难过些什么?又为什么难过呢?”这样问了一阵儿,雯雯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妈妈刚刚都发脾气了啊,那就是代表不喜欢我了啊。”雯雯斩钉截铁地说着。妈妈又说:“发脾气就是不喜欢了?”雯雯想了想,似乎有点触动,不那么凶了。妈妈继而向雯雯声明她最爱雯雯了。于是雯雯便平静了许多,后来,雯雯渐渐变得平和,不那么容易就发脾气了。
雯雯妈妈通过与雯雯的交流,才知道她发脾气是因为感觉妈妈忽视了自己,于是想要通过发脾气来引起妈妈的注意,让妈妈多在乎她点。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让孩子知道在任何时候家人都是在关注着他的,而他的坏脾气只会让别人更难受,这样不会讨人喜欢。由于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弱,在不良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坏脾气,因此父母有必要弄清楚孩子的情绪类型,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好的脾气,把挑战转化为力量,帮助他成为众人眼中的乖孩子。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一旦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他还接着分析说:刚生下来的婴儿,不会控制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不错,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认识事物,也不可能对其进行理性分析,而是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从而了解世界上哪些事物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才能在事情发生时做到平静。
许多小孩由于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常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特别是在父母苦口婆心劝说时,孩子会自己分析父母说的话,如果感到不够合理,就会马上冲动起来,大喊大叫。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这种有害的情绪状态,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不仅伤害个人健康,也会使师生、同学、家人关系紧张。过度的愤怒还会使孩子丧失理智,因此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十分重要。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纠正他:
1.孩子生气时,大人们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并尽可能找出原因,这就需要孩子讲出来。如果孩子说不出来,那么大人可以采用试探性的语言来诱导孩子回想自己生气的原因。
2.愿望也需要说出来。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父母提要求,更不能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比撒娇、吵闹更容易被满足。
3.榜样作用不可忽视。父母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但尽量不要用脏话和脏字来宣泄,客观表达感受,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宣泄情绪。
4.孩子发怒时,不要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要让孩子认为发脾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你可以走开,不理睬他,或者让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或站到角落里。
5.抢先一步改掉孩子的脾气。孩子在商店里或家里来客人时,都会比较容易发脾气,因为父母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温和、妥协,孩子就正好有可乘之机。所以,父母应在这样的场合态度坚决,语气强硬,不答应就是不答应。
6.成人的事情与孩子无关。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因缺失关爱而发脾气。这时家长就不要和孩子说自己的烦恼从而加剧孩子的紧张,而是应该陪孩子玩一会儿。
【善变——孩子心理承受力薄弱】
都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这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在刚刚接触什么的时候都是认认真真的,可是时间稍长,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新鲜感,变得不耐烦,甚至连做都懒得做。于是,很多老师和父母都会无奈地摇摇头,议论道,哎,现在的小孩子太娇气,受不得半点委屈,经不得一点挫折,一天变三变,说喜欢的是他,说不喜欢的也是他。做什么事都要爸爸妈妈帮忙,做什么事都没个坚持,虎头蛇尾的。如此下去,这些温室里的小花们可怎么能成大器呢……
实际上,半途而废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古人有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顽强的毅力是取得成功的最好秘诀,坚持良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应该告诉他们,做事情要能够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成功。
今年5岁的小美生日那天,爸爸特地跑到蛋糕房为她订做了一个生日蛋糕。蛋糕很漂亮,爸爸带着小美去拿的时候,小美伸手就想拿了吃。爸爸阻止了小美,并对她说:“我们说好的,吃东西一定要大家一起吃,等妈妈回来再吃,好吗?”小美听话地点点头。
回到家里,一盒精美的蛋糕就这样放在桌上,奶油的香味丝丝缕缕传来。小美不再摆弄手里的芭比娃娃了,而是用眼睛紧盯着蛋糕,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妈妈怎么还不回来?”说着,小美又开始不安分起来:“爸爸,我可以先吃一点儿吗?”“不可以!”爸爸断然回绝。“那我可以先看一看吗?”小美怯怯地说。
爸爸看小美那可怜的样子,就小心地解开丝带,掀掉纸盒。小美就趴在桌上仔细端详着。过了一会儿,小美悄悄地凑近爸爸的耳朵,小声说:“爸爸,妈妈不回家,我不吃,拿掉塑料盖让我闻闻它的香味,行吗?”爸爸看着小美,把蛋糕盒子打开了。“真的好香哦!爸爸,我可以用舌头舔一舔吗?”小美终于忍不住了,她可怜巴巴地看着爸爸。
又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回来了。小美一下子雀跃了起来,她手舞足蹈地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当爸爸再去看那盒蛋糕时,惊讶地发现小美舔掉了蛋糕最上面的两只羊角。
小美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渐渐舔掉了蛋糕上的羊角,她虽然很想遵守和爸爸之间的约定,却最终还是没能抵抗得了蛋糕的诱惑。坚持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只有学会坚持,才能达到成功的顶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弱,打击、挫折、诱惑与失败,这些都会使孩子的心情产生变化,从而轻易放弃。所以,孩子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坚持,然后逐渐培养坚强、稳定的心境,以此为其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曾经有一个少年作家,因为一本畅销书而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时,这位少年很淡定地说:“我没什么特殊的秘诀,就是坚持下来了。”后来,有粉丝翻出他的资料来,说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记日记、读书,他就认准了这个理,一直坚持写作。即使他现在这么有名,还是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文学的、历史的、人物的、哲学的,不管时间多忙,都要坚持一个小时,并且每天坚持写800字以上的日记或随笔。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坚持性不仅对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发展各种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要在幼儿期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这种心性:
1.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任何有关坚持的行为与言语都会影响孩子。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克服惰性,坚持做事。特别是日常作息习惯,会直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
2.孩子专注时不要随便打扰。当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就让他们多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一会儿吧。孩子的思维活动需要连续性,如果经常受到干扰和打断,他们的心就静不下来,长此以往,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和热情了,孩子的坚持性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3.多和宝宝一起做培养坚持性的游戏。比如陪孩子玩棋类游戏,一开始孩子不能玩棋子太多的,因为他们会被太多的棋子搞晕,那就从五子棋开始。如果孩子能坚持完成,爸爸妈妈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赞许,那么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要相信宝宝可以控制自己,坚持达到目标,并体验到通过坚持而获得的由衷快乐。
4.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自己做选择,但是要求孩子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到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有信心和毅力去克服。而爸爸妈妈提要求时的语气要坚定,不可在孩子身边不停地唠叨,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这样,孩子可能会一心一意地学习某个项目,其本身的坚持性也会得到加强。
5.帮助孩子制订计划。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拥有明确的目标。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爸爸妈妈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或分步骤让孩子完成;对较难完成的事,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爱哭——孩子在释放情绪】
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教了。为了一些小事,孩子就会哭闹,有时候大人看着孩子委屈的小脸不忍心,就去开导孩子,孩子反而会哭闹得更厉害。不过,只要大人们不讲话了,也不开导了,孩子就会停下来。
其实,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东西越来越多,那种“给块糖就不哭”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大人们会感慨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这只是孩子们真正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开始寻找自己的朋友,开始试图将心里的烦恼忧愁对一些人倾诉,开始注意别人的眼光,并想方设法引人注意的表现。此时的他们心里充满幻想,跃跃欲试,而心灵也更为脆弱,往往会因为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怀而得到宣泄情绪的机会,也会因为身边亲近的人的训斥而感到伤心绝望。
楠楠因为父母工作忙,就交由保姆看护着。不过楠楠很是乖巧,摔倒后都是自己爬起来,又继续去玩,一点也不哭闹。
春节到了,楠楠在外地的爷爷奶奶来了,对这个小孙女更是爱护有加。这天,楠楠玩着玩着一下子摔倒了,爷爷奶奶大惊失色地跑过去,抱起小楠楠又是哄又是劝又是安抚,小楠楠先是一愣,后来却哭得越来越大声;而爷爷奶奶越是安抚,她越是哭得厉害,最后甚至哭到上气不接下气,爷爷奶奶心疼坏了。正在这时,楠楠的妈妈回来了,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妈妈不让爷爷奶奶再哄楠楠,而是把她抱起来,让她自己待在沙发上,过了一会儿,楠楠居然真的不哭了。
像楠楠这么大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是以大人的情绪表现为参照物的,越小的孩子越是会受到大人的影响。当楠楠在保姆面前摔倒的时候,看着保姆平静的表情,自己也不觉得痛了,可是爷爷奶奶发现楠楠摔倒后很是紧张,导致楠楠对自己的疼痛做出了错误判断,而在紧张情绪的感染下,越哄越觉得疼痛,也就越是哭得厉害。
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发泄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解自己,只能将情绪发泄出来,而哭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他们感觉到气氛紧张的时候就会大哭,并随着大人和周围气氛的紧张而哭得越发厉害。适当地释放情绪,对孩子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实际上,尽管孩子宣泄情绪的方式有些过激,但大人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变得平和。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幼儿年龄小,对情绪宣泄具有不明确等问题,因而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不正确的宣泄方法对他们有很多危害,而大人过分的关怀和紧张,会助长孩子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引发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还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一切就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所以,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这种精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精神创伤,一辈子刻印在心中。当然,不良的宣泄还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和集体的规范。
弗洛伊德的观点直接说明了孩子情绪发泄的重要性。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欠缺,又缺乏合适的倾诉对象,如果消极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就会出现问题,最终发展到不适应现实生活环境的地步。
孩子越哄越哭,可能是因为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作为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洞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找到一种好的发泄方式,并试着安稳自己的内心,积极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疏导,让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并能平和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这样才会相处得更和睦、更愉快。具体做法是:
1.家长要以柔克刚。孩子越哄越哭时,大人的心境必须先平和下来,轻轻地拥抱着他,抚摸他的身体。孩子感受到你的安抚,获得了安全感,会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大人再耐心询问他到底想要做什么,温柔地制止孩子的不良宣泄行为,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不满。切不可用大声训斥或惊慌失措来刺激孩子,激化孩子的情绪。
2.对症下药。孩子坏情绪的产生都是有因可循的,家长要了解孩子不良情绪宣泄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控孩子的心态。如果孩子是想通过极端的手段来达到愿望或得到满足,家长可以温和地指出不合理性,然后通过语言或外界事物,巧妙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从糟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停止不良的宣泄行为。如果孩子有消极感受如恐惧、愤怒,那么家长要抱紧他,想办法消除他的恐惧感。
3.帮助孩子合理宣泄情绪。待在孩子的身边,让他哭个够;或拿一张白纸,让孩子撕扯,或用笔在上面乱涂等安全的宣泄方式,可以让孩子尽情宣泄情绪中的不满,又不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4.重视游戏对孩子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游戏是孩子自我表现的手段,是孩子学习和实践的天然表达方式。在游戏中,孩子很容易与他们的玩具产生“亲密”关系,并表现出在家中受关心时的感受。可以利用游戏促进孩子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使成人真正了解儿童的世界。
“哎呀,真是丢人,别人肯定会批评我没有管教好孩子!”这是当孩子在众人面前有异常表现时,父母首先会想到的。很少有家长会首先安慰下自己的孩子,继而劝说孩子,大多数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能够立刻安静下来,就好像身上装了开关键的娃娃,可以立刻停止唱歌。而孩子似乎总是不配合,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在众人面前“发作”,有时候莫名其妙地让父母措手不及,越是劝说就越是耍脾气。
孩子最初发脾气是本能地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可当孩子发现这样做却可以控制父母,让父母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了一种向父母提要求的手段,而且会随着家长的劝导而严重,甚至大哭大闹起来。这样看来,孩子的表达中,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么多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孩子对于家长的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