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贪婪欲望——心灵的黑洞永远填不满
欲望无限,贪婪无边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一个神奇的洞,里面的宝藏足以使人毕生享用不尽。但是这个山洞一百年才开一次。
有一个人无意中经过那座山时,正巧碰到百年难得的一次洞门大开的机会。他兴奋地进入洞内,发现里面有大堆的金银珠宝。他急忙快速地往袋子里装。由于洞门随时都有可能关上,他必须动作很快,并且要尽快离开。
当他得意洋洋地装了满满一袋珠宝后,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来后他发现帽子忘在里面了。于是他又冲入洞中,可惜时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贪婪无边。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最终却一无所获。
一位钱币商和一位卖烧饼的小贩,同时被一场洪水困在了一个野外的山岗上。两天后,钱币商身上带的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只剩下了一口袋钱币。而烧饼贩子则还有一口袋烧饼。
钱币商提出一个建议,要用一个钱币买烧饼贩子一个烧饼。若是在平时,这是再便宜不过的事了,此时烧饼贩子却不同意,认为发财的机会到了,就提出要用一口袋烧饼换一口袋钱币。钱币商同意了。
一天又一天,洪水还是没有退下去。钱币商吃着从烧饼贩子手里买来的烧饼,而烧饼贩子则饿得饥肠辘辘。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就提出来要用这口袋钱币买回他曾经卖出的而如今数量已不多的烧饼。钱币商没有完全答应他的条件,只允诺他用五个钱币换一个烧饼。
洪水退去后,烧饼全部吃光了,而一袋钱币又回到了钱币商的手中。
钱币商很聪明,也很精明,做人不要贪得无厌,生存就是福。而贪婪的烧饼贩子只看眼前,最后不仅没得到不义之财,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贪婪成性,欲望成癖,不仅会得不到自己期望的东西,还会连自己原来拥有的东西都会失去。为了让心灵变得轻松,让生活充满快乐,尽早丢掉贪婪的欲望包袱吧!
欲令智昏贪得无厌
因为贪婪,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为贪图,丧失天良的人也随处可见。贪欲不仅可怕,也是导致许多人失败的原因。
贪婪自私的人往往目光如豆,所以他们只瞧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身边隐藏的危机,也看不见自己生活的方向。
贪婪是一种病态心理,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等所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计其数。
贪欲越多的人,往往生活在日益加剧的痛苦中,一旦欲望无法获得满足,他们便会失去正确的人生目标,陷入对蝇头小利的追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票子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而愚者总是被自己的贪念打败,抗拒不了诱惑而自食恶果。
不去贪图“身外之物”,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身上修筑的这个无形的“桃花源”,才会花香四溢,心情才会舒畅,生活才会既多姿多彩又清馨安逸。
我们到底在贪什么
贪婪,是对财、物等的过分需求,这种需求是超越自身需要,超越社会发展水平的,往往以践踏社会规范、侵害他人或者社会利益为代价。贪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
追求财物,是古往今来人皆有之的事情。当今社会,大部分人都能够通过劳动,通过个人不懈努力等正当手段来获取合法收入,从而满足自己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需求。而贪婪者,则唯利是图,无视道德规范,甚至无视法律要求,见利忘义,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第二,难以满足的贪吃欲。
这里的贪吃,指的是利用公款或者他人钱财吃喝的行为。如今,公款吃喝似乎已经成为开展业务、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这种公款吃喝往往花费的是公家的钱。请客吃饭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排场,吃饭规格一般都比较高,一桌公务酒席在两三千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三,难以填补的权力欲。
有权力欲望的人,为了出人头地,不惜牺牲个人尊严甚至通过诬陷他人等方法,拼命往上爬,或者凭借裙带关系谋得一官半职。为了升官,有些人不惜伪造学历来提高资历,或者花钱修改个人档案,将自己的出生日期改掉,延长工龄等。他们喜欢手中握有权力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样便可高人一等。没当官的拼命找路子,当上小官的又向往大权,就这样无休止地为了权力而绞尽脑汁。
第四,是欺世盗名的成名欲。
有些所谓的专家,根本就没有真才实学,他们只是凭着一张如簧巧嘴,或者一堆金光灿灿的证书、一叠罗列着各种头衔的名片来欺骗善良百姓。这些所谓大师并没有采用非常高明的骗术,但他们却非常明晰世人的心理弱点,懂得利用人们的虚荣心或者某种迫切需求心理,比如渴求健康,渴望得到财富等心理,来诱导他人上当,通过一些小伎俩使人们信以为真,从而对行骗者大肆吹捧,甚至奉若神明。这种名气往往能在短期内得到迅速积累。
第五,是胆大包天的色欲。
男女之欲是人的本能,但过分追求,则演化为贪色。贪色欲者,轻者骚扰和调戏他人,重则采用严重违背他人意愿以及法律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一时欲望。比如,强占他人,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插足他人家庭等等。在色欲方面过于贪婪的人,往往在性心理方面存在严重扭曲或者错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无视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采取非法手段侵害他人,特别是妇女的人身权利,除了直接影响到受害人及其家庭,也会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贪婪的表现有很多种形式,但这五种是危害较大、影响较为严重的。贪婪的形成并不是先天因素,主要是由于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没有抵制病态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自私、不满足的贪心欲望,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忽视甚至侵犯他人权益。
贪婪的胃口究竟有多大
贪婪,是一种强烈欲望,是对金钱、物质财富或者肉体满足等的过分攫取,这种攫取已经大大超过了自身需求,与自己的力量也极为不相称;贪婪是一种病态心理,具备贪婪心理的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相反,他们得到的愈多,胃口也就变得越大。古人用“贪冒”“贪墨”和“贪鄙”等贬义词汇来形容那些贪图钱财、欲望过分的行为,老百姓则用“贪官污吏”“蛀虫”“硕鼠”之类的词语来对那些贪得无厌者进行讽刺,可见贪婪有多么不得人心。
贪婪具有无满足性、公开性、侥幸性以及意志薄弱性几个特点。
无满足性是指贪婪无止境,有贪婪病态心理的人在金钱、权力、美食、财产以及女色等多个方面有着非常旺盛的需求,即便所得早已超出自身需求,也一直不满足,一直渴求得到更多。
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有贪婪心理的人往往容易丧失理智,忽略社会道德、法规约束以及舆论谴责等后果,只顾疯狂索求。因此,这种利欲熏心的人的强烈欲求常常是公开进行的。
贪婪行为往往会侵犯他人或者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对他人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这种行为往往为道德和国法所不容。即便有舆论监督以及法律制度,有贪婪心理的人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忌惮,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贪婪不为人知,不会被别人发现,更不会受到法律制裁。有些偶尔侥幸逃脱监督和检查的人,更是肆无忌惮,认为自己手段高明,认为自己的行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一步步走入难以摆脱的万丈深渊。
贪婪者大都意志薄弱,在金钱与物质等各种诱惑面前,他们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对贪婪的后果也心知肚明,也曾多次下定决心在谋得不义之财后就金盆洗手,再不过分攫取,然而在新的诱惑面前,他们或者犹豫不决,或者干脆将悔恨以及迟疑等情绪抛之脑后,再一次被内心的强烈欲望左右。
消极心理是贪婪滋生的温床
贪婪心理的成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包括社会病态文化不良影响、社会舆论误导以及社会控制不严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观原因则包含错误价值观念、行为强化、攀比心理和补偿心理等因素。
贪婪之心与错误的价值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些人存在极端个人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就是满足自身需求,认为所有财物都应该为自己所用,在这些人的眼中,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不断索取,就是要永不满足地追求各种财富。
存在贪婪之心的人,在第一次将贪婪之手伸出的时候,是存在惧怕心理的,他们既担心触犯众怒,又担心被人发现或者抓住。但在第一次得手之后,这种恐惧心理会大为减缓,相应的,他们的胆子却会越来越大,而随着侥幸过关次数的增多,他们的贪婪心理会不断膨胀,他们过分攫取的行为也会不断得到强化。
贪婪之心的产生与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攀比是人们与周围,特别是与自己身份、地位等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情况不如其他人,从而令自己陷入思维死角,产生巨大精神压力以及极端自我肯定或者否定的情况,导致虚荣心理和不平衡等情绪产生。正是因为虚荣和心理失衡等原因,人们会为自己感到委屈,由此伸出了贪婪的双手,想通过获取不义之财来找回心理平衡。
贪婪之心还与人们的补偿心理有关。有些人由于家境贫寒,或者曾经经历过一段坎坷,因为担心再次受穷,同时也由于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的心理作祟,在地位和身份提高之后,就会滥用手中的权力和其他资源,借此来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来补偿之前所遭受的苦难,补偿以往资金和物质等的不充裕。
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原因来看,贪婪都和消极心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心态积极,就会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就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消极影响,更不会因为攀比和补偿等心理而使自己心理不平衡,导致自己过于看重和追求物质财富,甚至为此不择手段。换言之,消极心理是滋生贪婪的温床,要想预防贪婪,就要从清除消极心理开始。
贪婪的代价是沉重的
“贪”的本义,是过分喜爱钱财;“婪”的本义,是过分贪恋物质。对钱财和物质的欲求是人的本性,这种欲求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欲望过于强烈,超出了合理范围,什么都想索取,就变成了贪婪,就是贪得无厌。
欲望过度,就是贪婪。一个人如果不能够节制欲望,贪婪成性,任由贪婪发展,就会被贪婪所害。
1956年,俄亥俄州的亚历山大商场丢失了总价值为6万美元的8只金表,在当时,6万美元还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因此这件案子格外引人注意。
就在警方忙着查找线索之际,一位纽约富豪从外地来到案发地点附近批发货物,这位富豪就是罗森,他随身携带了几十万美元的现金。罗森到达酒店之后,首先办理了贵重物品保存手续,将几十万的现金存到了酒店保险柜。待将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罗森就来到酒店咖啡厅吃早餐。
在咖啡厅,罗森听到邻桌的人在谈论金表失窃案,由于他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了这一事件,因此也没有过于在意邻桌议论了些什么。
午饭时,罗森又一次听到有人谈论金表的事情,他们还说有人以一万美元的单价买到了两只金表,并以四万美元的价格将两只金表转手,就这样一进一出,这个人就净赚了三万美元。三万美元?有这样美的事情吗?罗森疑惑地向邻桌看去,只见说话者煞有介事,而周围的听者则无不露出艳羡的表情:“是真的啊,要是我也能遇上这样的好事就好了。”
晚餐,罗森到咖啡厅吃饭,竟又一次听到了与金表有关的话题,他克制着自己的好奇,用餐后就直接离开了。罗森刚回到自己的房间,房间的电话就响了起来。罗森纳闷地接起电话,听到了这样的话:“你想不想买金表?实话告诉你,我对你的底细了如指掌,你是做大事的人,我这些金表在本地根本就无法脱手,要是你有购买金表的意向的话,我们可以约个地方见面。如果你对金表的品质不放心,我允许您拿着金表到附近珠宝店进行鉴定。怎么样,有兴趣吗?”
罗森听了很是心动,他想,如果这笔生意做成了,获得的利润可是比自己其他生意要多很多,而且资金回笼也快得多,只是买进卖出,自己最起码就能赚到几万美元。于是,罗森立即和对方约定了见面时间和地点。见面后双方很快达成协议,罗森以4万美元的价格买到了三只传说中的被盗金表。
第二天,罗森兴冲冲地取出金表,准备找朋友将金表卖掉,但就在取出金表仔细观察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些异样,直觉告诉他,金表有问题。于是,他立即将金表拿到他的好朋友,珠宝商奎恩那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是,三只金表全都是赝品,它们全部的价值连两千美元都不到。这虽然让罗森又气又急,但却只能自认倒霉。
几个月后,罗森第二次到这个地方,他通过电视获知当地警方抓获了一群打着售金表的幌子四处行骗的团伙,当几名诈骗成员被警方押着出现在镜头的时候,罗森一眼认出就是几个月前在咖啡厅宣扬金表的那人。罗森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从进入这家酒店就已经成为了这伙骗子的目标,而这些人一整天散布的金表话题,目的就是为了引罗森上钩。
罗森之所以被骗,正是因为他的贪心,如果他在得到对方称手中有金表的消息之后,想的不是占为己有或者说大赚一笔,而是及时将这一线索反馈给侦办金表失窃案的警方,即便不能通过这一线索帮助警方找到盗窃犯,他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对方信息的真假,不至于为了买三只赝品金表而花费四万美元。
从罗森携带几十万美元去批发货物来看,他掌握的财富要比几只金表的价值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他却因为想多赚几万美元而不顾道德与法律,最终也因为贪念而被他人的小伎俩蒙骗,给自己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损失——贪婪,让罗森付出了四万美元的代价。
贪婪的代价是沉重的。贪婪毁灭了很多人,甚至非常优秀的人。这些人本应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由于长久以来对自我心理缺乏理性的审视,使内心充满着各种消极的自私的想法,从而渐渐迷失了自我。
为什么说贪婪是自掘坟墓
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辛苦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每天累死累活,但是收入却只是勉强可以糊口。
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想帮他的忙,于是天使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
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于是,他不停地跑,竭尽所能……
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发人深省,正如古希腊《伊索寓言》里告诉我们的“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可是我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在前进的同时,也要知道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然,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走向绝处。
对于我们来说,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另一些欲望则是无益的;在自然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必需的,而另一些纯属自然而已;在必需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幸福之所需,有些是身体安康之所需,而另一些只在维持生计……
苦恼往往或源于恐惧,或源于无益的毫无节制的欲望。然而,倘若一个人能克制欲望,他便为自己赢得了彻悟人生的至福……在种种欲望之中,所有那些即使无法满足也不导致痛苦者,均属不必需之列。而当其所求之目标难以实现或似乎有可能带来危害时,此类欲望随即烟消云散……有些自然的欲望即使无法实现也不带来痛苦之感,人们却求之不舍。
其实,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却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不可悖逆天性,而应顺性而为。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才能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才能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
世上没有比永不知足的贪婪更大的灾祸了。做人要懂得知足,只有知足,才能经常感到满足,感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就身心清静,心旷神怡。
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得不到
贪欲的膨胀,使简单变得复杂,轻松变得沉重,快乐最终也会被淹没。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然后就静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有大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它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直到那把米放入嘴中。
人生的大部分痛苦来自于贪婪,来自于欲望的不能满足。拥有欲望是好的,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贪得无厌,那么就会成为贪婪的牺牲品,不仅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还会失去本该拥有的一切。
农夫在大海边捕到了一条鱼。这是一条漂亮的金鱼。鱼开始用人的声音请求说:“放了我吧,老人家,我要满足你的三个愿望。”
农夫非常爱喝酒,他想了想说:“那就这么办吧,让大海全都变成酒。”鱼摆了一下尾巴,农夫尝了尝海水,真的变成了酒。
他想了想,提出了第二个愿望让那条流进大海的河也变成酒。
鱼摆了一下尾巴,农夫尝了尝河水,又变成了酒。他开始想第三个愿望了。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农夫气坏了,吐了口唾沫说:“再加半公升,你就自由自在地游去吧。”
农夫的愿望看起来是多么的可笑。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贪婪。有钱的人总希望再多些;有权的人总乞求地位再高些;有名的人总渴望名气再大些。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任由欲望发展,就会变得贪婪成性,为贪婪所吞噬。
做人应当节制欲望,遏制贪婪,学会知足,懂得珍惜,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平静,生活才会快乐。
让贪婪的欲望小些再小些
贪婪是一把指向自己的利剑,它随时可以让一个人倒下。
关于贪婪,有一则寓言值得人们思考。
古时候,在群山环抱中有一小片草原,草原上的草长得细嫩茂密,中间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流淌而过,而在周围群山的遮挡下,草原上的风雨也比其他地方要温和很多。有一天,草原上来了一头健壮威武的牛,它在草原上走了一遭后非常满意,它相信,只要将这片草原据为己有,自己就再也不必东奔西跑地寻找草吃,就可以一辈子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了。这头牛一边吃着草,一边开心地想着。不知什么时候,一只小绵羊也发现了这片草原,它先是在小河边喝了点水,然后就朝牛吃草的位置走了过来。小绵羊还没来得及张口,牛就发现了它,而且牛气汹汹地瞪着小绵羊说:“你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竟然来我的草原,快给我滚出去!不然我可不客气了。”小绵羊微微一愣,又接着走向牛,它慢腾腾地来到牛的身边,和气地说道:“牛大哥,你好。既然你说这片草原是你的,那一定有什么可以证明吧?”牛心里一惊,自己也是刚到这里,看到草原环境好才想独自占有它,哪有什么证据啊。不过,牛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只要随便找个人来说明一下,不就可以将小绵羊唬住了嘛。到时候,整片草原,就是自己的了。于是,牛嚣张地看了小绵羊一眼,说道:“你等着,我去找证人。”
这头牛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到不远的一个小村庄,走进村口的那户人家。牛非常有礼貌地和这家主人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许诺要给这家主人送上一车盖茅草屋的草。看这家主人还在犹豫,牛恳求道:“请您去草原为我作证好吗?只要您能证明那片草原是我的,小绵羊就会离开的,等我得到草原后,一定会给您送来一车草的,让您盖一个全村最漂亮的茅草屋。”这家主人回答道:“好吧,我答应你去向小绵羊证明草原是你的,但你也要答应我一个条件。”牛迫不及待地点点头:“好的,我答应您,只要您能给我作证,您说什么我都能答应。”这家主人继续说道:“我的条件,就是你必须让我牵着你去草原,再由我牵着回来。为了表示你答应我的诚意,我要给你拴上一根绳子……”想到那片美丽富饶的草原,这头牛便心甘情愿地让这家主人在它鼻子上拴上了一根绳子。
主人牵着牛来到了那片草原,草原上除了原来那只小绵羊以外,还来了另外一些小动物。这家主人作证说,这片草原属于这头牛。善良的小绵羊以及其他小动物相信了人和牛的话,于是就离开了这里,临走前还保证说,再也不会来牛的草原来吃草了,让牛不必担心。这头牛如愿以偿地成了这片草原的主人。不过,成为草原主人的牛,并没像它当初预想的那样,每天无忧无虑地在草原生活。因为那个给它作证的人又将它牵回了村子里,他每天拉着牛去耕地,只有在家里没有农活的时候,他才准许牛回到那片美丽的草原吃草,喝水,而且,这个人再也没有解下系在牛鼻子上的绳子……
牛由于欲望膨胀,而想独霸草原,但最终,它却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出卖了自己的自由,世世代代被人奴役,而当初的小绵羊以及其他小动物,则依旧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和这头牛一样的人,因为欲望过多,过于贪婪,而失去了自我和自由,失去了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被财富的欲望、名利的欲望以及其他各种欲望所奴役,再也体会不到幸福和快乐的滋味。
其实,追逐欲望合情合理,但前提是欲望要在合理范围之内,超过这个范围,人只能像牛一样,因为一时的贪欲而承受巨大的痛苦。可以说,源源不断的贪婪欲望,常常是导致人迷失自我、丧志理智、招致祸端的根源。
我们不能够一味对自己的欲望采取纵容的态度,不能贪婪,失去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