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上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毛泽东品开国帝王(1)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摘自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一、“我赞成秦始皇”

——毛泽东品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因为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故又名赵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封建的大一统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这在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作为一个封建独裁者,秦始皇在建立、巩固和发展前所未有的大一统事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赋役和苛刻严峻的刑法。秦始皇是英明君主,还是一代暴君?自秦亡后直到今日,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人说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他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千古暴君。

那么,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对秦始皇的开创功业持何种态度呢?他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呢?

作为熟读史籍、特别重视借鉴历史经验指导现实斗争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毛泽东曾多次给予秦始皇以不同凡响的品评。

“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毛泽东推崇秦始皇,主要着眼于其对中华民族统一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在谈话中说:“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毛泽东之所以很喜爱李白这几句诗,原因就在于他自己对于秦始皇“扫六合”的丰功伟烈同样非常崇尚。

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的谈话中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

可见,对于秦始皇嬴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伟大功业,毛泽东是非常赞赏的。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秦始皇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完成了统一大业。公元前249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此时已是战国后期了。战国七雄中,西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积六世(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22岁,开始亲自执政,先后剪除了长信侯嫪毐和主张“虚君”制的吕不韦两大势力,集中了一切权力。然后,他起用荀况的学生楚国人李斯辅政,重用“为商鞅学”的大梁人尉缭任国尉参谋军事,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公元前236年,他任用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骁勇善战的大将王翦、桓齮、杨端和进攻赵国,开始了历时十五年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今甘肃西部),南至北向户(今越南北部),北据河为塞(长城)并阴山至辽东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从秦的统一中,不难看出秦始皇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当时,秦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但是如果没有一位英明的君主,就不可能笼络人才,更不要说完成统一大业了。

其次,秦始皇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奠定了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制定了与以往任何朝代都不相同的政治制度。秦始皇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也由皇帝任免。他规定皇帝自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礼仪制度。中央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辅佐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也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负责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国家专政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的首创,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都沿袭了这套制度。此外,秦始皇崇尚“法家之术”,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令。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秦始皇下令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樽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大力推行改革,创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秦亡而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创立的郡县一统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以及官僚政治体制,被历代延续下来,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云“垂二千年而弗能改”。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近代史学家夏曾佑称秦始皇为“二十四朝之皇帝”。

再次,秦始皇重视农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秦始皇还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他支持韩国水工郑国在都城咸阳附近开凿一条沟通泾水和洛水的水渠——“郑国渠”。郑国渠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灌溉田地达四百万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虽然都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但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同一个字在各地写法不同,这就妨碍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同时还允许通用比小篆容易书写的隶书。文字的统一不仅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而且对传播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和黄金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这就克服了过去货币不统一的混乱状态,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流。秦始皇还以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下令把原来东方六国设立的关卡、要塞、堡垒全部拆毁。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东北、华北和东南地区的“驰道”,这样就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以上措施,不仅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而且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晚年毛泽东在接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纵观历史长河,会发现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这些评价绝非过誉之辞。西周的灭亡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走下坡路的重大标志。接下来的东周虽然还有“周”的名义,实际上已经沦为诸侯的地位,在诸侯中也只是一个弱者。当时争霸的是秦、魏、韩、赵、楚、燕、齐这“七雄”,它们之间不断地征战杀伐,导致民生凋敝,经济残破,十分不利于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常发展。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这两种历史要求是一致的,是不可分开的。“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审时度势,以其雄才大略,将这个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课题给解决了。他运用封建国家政权的力量废除西周的分封诸侯制,建立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郡县制,从而奠定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大发展的基础。

从秦统一到1911年清灭亡,两千二百年间,分裂的时期只出现四次:魏、蜀、吴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间都不长,加起来只占全历程的20%。而统一的时代有秦、西汉、新(王莽新朝)、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合计11朝,时间占总历程的80%。总的说,这两千二百年国家基本上是统一的,这在世界国家发展史上没有第二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一直作为大国延续下来的唯一的国家。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本身,县一级的建制连同它的名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动。原来的郡后来演变为州,为路,为省,现在定为省、市,基本原则依然是秦制。这些都与秦始皇的开创和奠基之功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给予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极高的评价。

“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秦始皇广为后世诟病和痛骂的就是他的“焚坑事业”,即焚烧诗书、坑杀儒生。这两件事让他背上了“千古暴君”的罪名。

在史籍记载中,这两件事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呢?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秦始皇遵循秦国崇尚武力、重用刑罚的传统,灭掉六国之后,那些来自六国的书生们,承袭了战国以来“处士横议”的风气,不断地以《诗》《书》典籍及先王善政为根据,讥评时政,煽动不满,威胁着秦王朝政权的巩固和政令的推行,这当然激起了秦始皇的强烈不满。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举办了一个宴会,70名博士都参加了,一齐向秦始皇敬酒祝福。仆射周青臣带头向秦始皇敬献祝词,他说:“原先,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靠了陛下的神圣英明,才平定了海内,赶走了蛮夷。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建立郡县,不封诸侯,人人安乐,万世万代永无战争之患。从古到今,谁也没有陛下这样的威德!”

淳于越是来自齐国的博士,他不同意周青臣之议,针锋相对地说:“我听说商周享国千有余年,分封子弟功臣,在四周拱卫辅佐。现在陛下拥有天下,但您的子弟却是普通老百姓,一旦有犯上作乱之臣,怎么能互相救助?办事不效法古代而能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周青臣当面讨好您,只会加深您的过错,不是一个忠臣!”

秦始皇命令大臣们都发表意见。于是,推崇法家思想的丞相李斯上奏道:“五帝的政令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承袭,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陛下创千秋大业,建万世功勋,这些,都不是像淳于越那样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可他们凭着一张嘴巴,以古非今,蛊惑百姓。新的政令一出,他们就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拉帮结派,哗众取宠。如果让他们这样胡闹下去,不只降低了皇上的威信,而且也必将形成一股反对政府的势力。”

秦始皇对此深有同感,征询道:“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

李斯说:“臣以为:除了秦国的史书,六国史官所记之简册,一律烧毁;除了博士,凡私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也烧;有敢于交头接耳谈论《诗》《书》的,砍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而不报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后留书不烧的,脸上刺字后罚四年苦役,戍边筑城。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的书不烧。要学习法令的,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闻奏大喜,立即批准,在全国推行。一场蔓延全国的焚书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代文献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又据《史记》记载:

秦始皇迷信神鬼,六国灭后,他不断地求神访仙,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嬴政封泰山,登琅邪台,齐国方士徐巿(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愿带童男童女去寻求仙药。秦始皇答应了,派去了几千童男童女。可是,徐巿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嬴政东巡碣石,派燕国方士卢生出海寻找古仙人羡门、高誓。又派韩终、侯生、石生,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不久,卢生回来,谈了许多神鬼之事,还带来一本仙书,那书上说:“亡秦者,胡也。”于是始皇派将军蒙恬带30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匈奴)。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又劝秦始皇居住之地要保密,否则,“真人”(神仙)不会来,不死之药也不可得。秦始皇也一一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