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医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中医切脉诊断术始祖——扁鹊(1)

【名医传记】

扁鹊(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年时期的扁鹊,在家乡开了一家旅馆。当时,在他的旅馆里,有一位长时间居住的旅客,名叫长桑君,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他俩过往甚密,感情非常融洽。在十多年的交往中,长桑君觉得扁鹊是一位勤奋好学、很有发展潜质的人。于是,经过长期考验之后,长桑君决定把祖传的医术及秘方传授于扁鹊。同时,他从怀中拿出一种药给扁鹊,并说:“用草木上的露水送服这种药,30天后你就能知晓许多事情。”扁鹊按照他说的服药30天后,竟然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在给别人诊视疾病时,能清清楚楚地看出五脏内所有的病症。从那时起,扁鹊就离开旅馆,悬壶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赵、卫、郑、秦诸国,为百姓诊脉治病,解除痛苦。

扁鹊行医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终成一代名医,是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他擅长各科,遍游各地行医,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病人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做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号号病人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的扁鹊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在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脉技术,他能通过望色和切脉判断病症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因此名扬天下。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服药的人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人不治。他的一言一行,彰显了他高尚的医德和反对迷信巫术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平时,扁鹊还始终注重“传、帮、带”的教育方法,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后来,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都有所成就。

遗憾的是,扁鹊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扁鹊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其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传。

【后世影响】

扁鹊医术高超,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全面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疾病。他尤其擅长切脉,开创了我国中医脉学理论的先河,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的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扁鹊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故事征引】

◎扁鹊授传

扁鹊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人,常常受到左邻右舍的赞扬。

有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中医,医术高明,四乡驰名。他发现扁鹊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

一天,老中医长桑君把扁鹊叫到面前,开门见山地说:“你如果愿意跟我学中医,就到南山采药去吧,一年之后再来见我。”扁鹊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一早,扁鹊就带着工具和药样出发了。他翻过一座座险峻峥嵘的山峰,穿过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采啊,挖啊。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他不仅认识了许许多多药材,而且基本掌握了这些药材生长、采挖的规律。

长桑君见扁鹊满载而归,微微一笑:“你还要去民间给人们切脉,不完成五千例不能回家。”

扁鹊二话没说,又背起药箱奔走四方。他为各种各样的人切脉,从脉象的变化中,细细揣摩人体的病症。当他完成任务返回老师住处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只见长桑君正躺在床上低声呻吟。原来,在扁鹊外出期间,长桑君不幸中风偏瘫,右半身不能动弹。

扁鹊不顾旅途劳累,放下行李就给长桑君烧水煮饭,熬汤煎药。晚上,他又端来一大盆热水,蹲在床前给长桑君洗脚,洗着洗着,长桑君左脚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浇湿了扁鹊的衣服、鞋子。扁鹊一点也不在意,转身铲来一些灶灰,撒到了湿漉漉的地上,接着,又忙着安顿长桑君入睡。正在这时,长桑君突然觉得喉中瘙痒,“呸”,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鹊的脸上。扁鹊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地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夜深了,长桑君把扁鹊唤至床前说:“你已经经受住了三次考验。上山采药,对你识药用药大有好处;按脉切诊,对你断病治病甚有帮助;今天,我又亲眼看到你对病人体贴入微,胜似亲人。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的三点,你都有了。现在,我可以放心了。”说到这里,老人用颤抖的左手从枕下摸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医书,小心翼翼地交给了扁鹊。

从此,扁鹊边攻读,边实践,医术提高得更快了。

◎“讳疾忌医”的由来

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

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治疗。”

扁鹊走后,桓公很不高兴地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就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于是,桓公派人去找扁鹊询问原因。

扁鹊很伤心地对来者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果然得了重病,浑身疼痛难忍而不能起床了。他看到情况不妙,这时也想起了扁鹊,就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往秦国去了。”这时,桓公后悔莫及。他的病情也随之越来越重,最后不能医治,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这也是成语“讳疾忌医”的由来。

◎扁鹊的医术

自从扁鹊见桓公望而知病的故事传开以后,他的医名也就响遍了列国。

有一天,魏文王询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个都从医,都精于医道,但是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

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是兄弟三个中最差的一个。”

文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却是你家三兄弟中最出名的一个?”

扁鹊回答说:“我的长兄治病,是治疗在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的人都不知道他能够观疾病于未起之先,及时将疾病的本因清除,默默地积累玄德于无形之间,所以他的医术是别人无法知晓的,他的名气也就无法传播开来,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他的这些本领。而我的中兄的医术和治疗,是最擅长于治疗患者的病情初起之时,及时将疾病清除于未祸之先。一般的人都以为他只能治疗一些轻微的小毛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是在本乡小范围内传播。但是,我治疗的疾病病例,大都是治疗于患者病情严重之时。一般的人都看到我在病人经脉上扎针或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或者动手术,操作过程能够眼见目睹。所以大家都以为我的医术非常高明,名气也就传遍了全国。”

因此,所谓良医化解病,庸医治疗病。患者在还没有呈现发病征兆,能够找出病因加以医治,这是最有效也是最自然的办法。若等到病情严重才去医治,即便能够治好,身心已经受过很大的伤害了。

这个故事给后人的启示是: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给皇太子治病

扁鹊不但医道高眀,能药到病除,起死回生,而且手中那包银针更神得出奇,不管多么难缠扎手的病,到了他的针下,那真叫死胡同里截毛驴——没跑儿。

张村有个老太太,瘫了多年,听说来了神医,让儿子用小车推着她去看病。谁知这老太太怕针比怕蛇还厉害,说什么也不让扎。

扁鹊笑了笑说:“来呀,把她抬到太阳底下,我自有办法。”

老太太被抬到院子里,日头当空,地上投下了老太太的身影,扁鹊手捏银针,对着影子“噌”“噌”“噌”,扎上了两排针。嘿,简直神透了,一袋烟的工夫还没用,老太太慢慢地坐了起来,伸伸胳膊撂撂腿,蹬蹬地跟着儿子走了。

有一年,三岁的太子突然得病,先是不吃不喝,后来又神志不清。国王忙召御医诊治,御医们都看不透太子这种蹊跷病。国王又命人遍请名医。一剂药不好,咔嚓一声就动刀杀人。午门之外,天天都有人头落地。眼看太子病情越来越重,国王发了狠,传旨四方,治不好太子的病,天下医生都斩尽杀绝。吓得四方医家纷纷东躲西藏。

扁鹊知道了这件事,就骑上小毛驴,独自闯到王宫里。

扁鹊来到太子的床边,拿眼角一扫太子,连脉也没号,说道:“这是相思病,好治!”

国王一听,立时翻了脸:“胡说!三岁顽童,如何得这种病?推出去砍了!”

扁鹊面不改色,微微笑道:“哼,杀我还不容易,就像掐根草。可太子离了我没救!”说完,头一昂,就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