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综合规划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中国古典建筑,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辉煌成就,是人类社会高度进化的智慧结晶。它经历了各兴衰帝王朝代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又溶入风水意境——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这是一部人类文化遗产宝典,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光大。然而,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庞大的建筑体系,它包含了城市、宫廷、官署、园林、宗教会所、陵墓、民居、桥梁等中国历史社会物质生活的实体与精神文化的载体。这门学科,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正如走进千年迷宫一般,不知如何着手学习研究。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在研究古代建筑中实际需求的只是那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经典之作。我们从庞杂的古代建筑体系中去伪存真,去粗荐精,古为今用,精选提炼这部《中国古典建筑综合规划设计》教材。其目的就是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古代建筑的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素质,以适应21世纪多元化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本书的重点放在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文物保护与维修原则,以及应用木质材料学方面的研究,同时,吸收民俗学中有价值的民俗建筑和堪舆风水术内容供参考。

首先,我们有必要厘清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与构造结构的脉络。根据古发现,从炎帝时代建造木架草屋开始至清代中期为止,有5000~70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世界上唯一不间断、一脉相承的木架结构独特风格。清末开始引进欧洲建筑形式,在上海、天津、广州、香港等城市出现了“洋楼”建筑及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如北京的圆明园就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古典建筑风格园林)。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民居建筑风格——沿袭木架结构一直保留至今。其突出持点就是木架砖瓦结构。其中,使用柴火烧制的青砖和琉璃瓦构造是世界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这种木架砖瓦结构建筑物的取材因地制宜,节省工时工料,普及面广,非常适应不同历史时代“居者有其屋”的“王道”政治社会制度。因此,深受历朝历代统治集团所推崇,也被历代民众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沿袭。

其次,我们要认识中国古代建筑所包含的独特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哲学观念。无论是宫廷官衙、宗教建筑,还是私家庭院,其建筑规划设计都讲究山水地理的和谐,即今日所说的园林化布局(园林设计包括四大部类:①地形地貌自然山水的利用;②功能建筑物组群;③原生态树林利用和人工绿化;④小景建筑制作)。这种园林化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之中。

因此,从建筑规划设计的物质功能内容到精神修养意境,特别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从立意布局到庭院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术和道、佛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三者之间又相互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所以,中国建筑又反映了传统文化儒、道、佛学的思想,具有广泛的民俗社会基础。

再次,由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指导思想长期受到封建等级和宗教势力的支配,从规划设计标准所遵循的“模数”定制到施工总平面布局和单体建筑物举高尺度的使用,无不揉合混杂神化数理意识。这种实用性与抽象化结合在一起的数理关系,既包含合理的科学精髓,又有诡辩术的不可知神学伪作。因此,我们要去伪存真,从繁琐复杂的“堪舆 图谶 压白 九宫八卦”等尺度数理表象中分辨出实用、科学、本质的部分,以古为今用。

复次,上文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也是诸多优点。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缺陷。中国古代建筑并非完美,因为它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缺点。致命的缺点是木架结构的材质问题,不但易腐、易虫蛀、易霉变,而且防火、抗冻、抗风雨与暴晒、抗雷击的性能很不理想,不及欧洲古代石材结构建筑经久耐用,在建筑用地单位面积使用空间容量方面也存在巨大浪费。在抗震问题上,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有抗高强度地震的性能。其实不然。因为地震的破坏力十分复杂。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不仅具有扭力、剪力、冲击力,而且伴随地震发生的还有雷电及震动引发人们使用的“火苗种子”烧毁建筑。只因木架结构荷重较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剪力致使部分独立建筑物没受损而已。况且,历代战争动乱,战火焚毁城市屡屡发生,常常造成整座城市成为废墟。正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存在致命缺陷而被淘汰了,导致现代欧洲风格建筑(钢筋水泥立体建筑)全面取代了中式建筑。因此,我们还要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用料——木材的使用性质方面进行研究。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现存文物建筑的维护技术方面必须加强木材的“三防”知识普及教育。

于是,我们只能说,具有不同朝代代表性的高难度、高水平且结构合理的中国古代经典建筑(简称中国古典建筑)才是屹立于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中文化之巅的卓越成就。今天,我们面对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以及数不清的佛、道教殿宇经典建筑群的气质,无不为古代规划设计建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而震撼!而面对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仅为遮风遮雨而造的陋俗民居建筑就有一种失落感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世界学术界对中国古典建筑越来越重视,境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盎然。因此,中国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的保护维修与扩建力度,民间资金也大量投入新建古典园林观光旅游产业。于是,全国全面辅开了对重点文物古典建筑群的维修工作(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的全面维修工程斥资几十亿元,计划工期18年)。此外,全国在现代化城市园林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仿古步行街或仿古民俗商业城、风俗文化娱乐城等古典风格建筑群落。例如,2000年,在苏州有一座叫“影竹苑”的古典园林式私家庭院,它当时的售价为每座2500万元人民币,仅售两座,此类古典园林式私家庭院在房地产界仅仅是开始,更有后来者迎头赶上的势头。全国的中小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仿古建筑方兴未艾。伴随着中国考古事业迅猛发展的趋势而更加兴旺的中国古代建筑维修文物保管事业必将发展成为一支民族骨干产业,这个产业不是我们一代人能够完成的艰巨工作,还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因此,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研究与教育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大量问题。例如,古建维修的材料应用与工艺,仿古建筑的等级规格比例,现代化施工如何应用仿古建筑的工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如何处理历史文化原貌保护与扩建等涉及专业技术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其源头在古典建筑规划设计专业教学。笔者认为它现在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其二,是教材严重滞后和零乱。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之韵味传承的文化艺术气息、风水地理堪舆术,离开这些内容,中国古建筑就失去了灵魂,而以往教材中这些内容竟然毫不留情地被剥落丢失了。然而,丢失了灵魂的古建筑作为文物恢复或者维护的物,也就成了一具具“僵尸”而已,使得后辈无法与祖先沟通,导致了文化传统断层。

我们要求后来者传承的中国古典建筑理念,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完美结合的宝贵遗产。所以,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施工经验和教学总结,以《中国古代建筑》(中国文物保护委员会于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为蓝本,在旧教材基础上融入当代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统筹学、土木工程学、人类学、民俗学、环境艺术、风水人文、文艺理论诸方面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编著了这部新教材。也许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面对众多有关古代建筑的文献资料,笔者要选定《中国古代建筑》这部旧书为蓝本呢。因为这部旧书体现了前辈大师们对古代建筑文物维修保护的指导思想,即制定了“修新如旧”的古建文物保护工作所遵守的重大原则。我们所珍视的《中国古代建筑》这部旧书是文物保护专家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是真实地在实践工作中的理论总结,是前辈专家的卓越成就。这是值得我们后来学子所珍惜和发扬光大的。

新编《中国古典建筑综合规划设计》这部教材的历史背景,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推进了城市化建设,为适应生态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以解决新城与旧城改造中如何规划设计中国风格特色城市布局的焦点问题。这部新编教材的亮点,除了古典建筑构造设计特点和维修施工工程技术内容的更新以外,还对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用材——木料科学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地理堪舆这个不可回避的文化传统问题,客观详细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还吸纳了互联网上专业技术人员对古代建筑学方面的研究讨论文献。因此,本书是站在影响世界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发展的立场观点,对中国建筑技术史和文化艺术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阐述,除了教学预期目标以外,还以让世界更真实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

在教学方面,重点要求学生把握中国古典建筑的构造与结构特点。然后,把握古代建筑的保护原则和维修技术,以及仿古典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施工工艺要求。关于宋代《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庞大而复杂的古代文献,本书仅引用精要部分,要求重点掌握应用技术原则即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部分以及风水堪舆术部分,仅作为不同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其他方面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边学边实践,要求学生动手设计图纸并参加施工实习,全面掌握技能。本书末尾附录了笔者设计的两套大型高层古典建筑施工图纸集,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典(唐)宫廷式大殿、宝塔高层建筑工程图纸,专门提供给学生绘图临摹参考。

本书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学专业,普通本科城市规划专业、市政工程专业、园林设计专业、文物保护专业、旅游专业等专业,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古建筑设计等专业,也适合作为具有相当水平建造师的培训教材和建筑施工人员自修读物,以及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院所参考资料,文物管理单位、宗教园林事务管理、园林古建设计院所的参考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