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研究(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Chapter02 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

全球化语境中视觉文化的跨文化表达

贾磊磊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在一个新世纪的历史地平线上,人类除了谋求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和平共处之外,也需要在文化上建立一种和谐互信的生存方式。现在的生态不太好,存在着诱发矛盾的因素,怎么克服这些矛盾是一个理想,即便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家之间永久和平不可能完全实现,民族之间的和睦也并不一定能够达成,但是谁也不希望人类的文化处在盲目的乃至敌对的状态下,也不希望由于文化的隔膜造成国家之间的对立,更不希望文化的误判形成民族之间的冲突,这种事实就不需要一一列举了,我们已经有很多因为文化之间的隔膜阻碍而产生矛盾冲突,甚至战争的事实。

我们在一个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生活,一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实际上代表的不仅是交流工具的差异,而且代表了很多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如果不去克服这种差异,就会造成我们之间文化上的很多误解。因而要实现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必须采取一种同质性的语言符号进行信息的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认知误差,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认同。

我们现在在文化上的理解误差,很大的原因来自于我们没有依靠共享的符号系统,也就是不能够克服在语言交流当中的异质性,所以很多东西没法交流。在世界范围来讲,克服文化的差异方法都是在寻找语言,比如寻找文字语言。德国一个歌德学院,经常做学术上的交流,共同创办了中欧文化对话,已经举办了六届;西班牙还有一个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主要在教授传播文字,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文化。学好一门语言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没有五年十年的时间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现在这么剧烈变化的现实发展来讲,这种语言的高成本的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异质性,并不能满足现在跨文化交流当中一些现实需要。

而视觉文化的可通约性不仅能够跨越读懂文字符号需要漫长复杂的学习过程,而且在传播的形式上有极大的通约性。这次G20讲话上,都选取了各国经典的舞蹈和音乐,因为视觉符号的直观性和逼真性,使其在记录历史事实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对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精神状态有特别重要的丰碑的作用,但是如果大家再仔细看看,可以看到在画面的右侧老农民的耳朵上夹了一支笔,我跟罗中立老师印证过这个问题,当时这幅画画成以后,在审查的时候没有被通过,现在不存在视觉绘画的审查,但是讨论这幅画的时候,觉得这幅画不足以表现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那种所谓昂扬向上的精神,农民要学文化,就在耳朵上夹了一支笔,但这个笔是蛇足。不管怎样,这幅画也深刻表达中国农民的那种如梦初醒,惘然若失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国家集体记忆非常重要的作品。再比如,一个著名的摄影家为希望工程拍摄的一组广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视觉表达的作用。影像解释了社会的变迁,卓别林在机器上变迁的情况。所以视觉语言有的时候比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文化的意义更直接、更生动、也更强烈。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再对它的小说、对文字的东西进行审查,因为文字的东西要去看,要学到文化,而且要一个成年人才可以,但是几乎所有国家对电影都有审查和分级,视觉的东西对人的影响力,特别青少年的影响力更大。因而,影像跨文化的传播,是我们现在在文化研究当中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视觉文化在文化传播中不仅能够跨越个体差异造成的隔阂,而且能够跨越不同文化形态的壁垒,在文字语言上无法对接的地域实现文化相互的沟通。视觉符号在文化传播功能方面未必比文字符号逊色,除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的法律条约,甲乙双方签订的商业合同之外,几乎生活所有方面的东西,影像都可以取代文字。美国人做过一个统计,一个人大概每天被拍摄300多次,我们在这儿讲课,被拍摄,你们从学校走出来,走出教室有监视器,走进食堂有监视器,医院、公共汽车、飞机,所有的地方现在都布满摄像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影像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环境里,所以对影像的认识在某种意义来讲就是现在对生存状态的认识。反过来讲,如果影像系统出了问题,生存就遇到了很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得对影像符号的表达特别的关注。

《米老鼠》这个片子大家都很明白,也很熟悉,这个动画片现在已经进入到朝鲜的国家电视台进行播放,朝鲜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我们在这儿不做评判,但是我们想说的是,这样一个电视片能够进入到朝鲜国家电视台,证明视觉表达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片子没有一句台词,全部只是音响效果和音乐配音,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一个字的表达的影片,它的传播力度却非常大。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日本的动漫产品出口到美国,比汽车的利润还要高,所以在视觉文化领域表达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带来经济利益,而且带来了很多文化的交流。

视觉文化的传播的重要的意义已经讲了很多,但是现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有一个时代的落差,我们现在太过于依赖我们的文字,而不太注重我们的视觉表达。现在看到的很多形象宣传片,坦率地讲,里面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在很多领域有一些误差,例如有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视觉符号作为国家的标志,比如说荷兰的风车、日本的富士山、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但是我们中国没有视觉标志,我们用长城、用天安门或者熊猫,我们没有一个能够代替国家形象的视觉符号在全世界推广。尽管在视觉艺术上,它的力量并不是无远弗至,无所不能,但是我们对视觉作用的认识还是不足,还没有一套能够被人类所共享的视觉表达的语法。我们过去说红色意味着危险,现在红色是这样吗?绿色意味着通行,现在绿色是这样吗?我们一方面依赖视觉符号来表达各种各样的诉求,一方面又没有形成一种普遍视觉意义表达规则,导致情形非常乱。

中国研究儒学的人很多,我们对孔子有统一的视觉形象吗?在山东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孔子,有许多人研究孔子《论语》当中每个字究竟是什么,研究其中确切的思想确切的含义,那我们怎么认同孔子这个人呢?我们现在迷失了对孔子形象的认同,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真正是孔子,但是这一个人的形象对他的文化具有很重要的表征作用,包括西方人对基督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对视觉文化的关注度,远远不如文字,因而,现在有很多的领域问题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解决。比如,我们的熊猫在好莱坞的电影里变成了一种通过不断满足个人饥饿的欲望来练功的一个动物,而在我们自己的传统武侠电影里,我们练功的那些少林寺的弟子,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练功呢?他们是通过一种禅武合一的武术理念,外在的动作提升内在精神的途径,而并不仅仅为了单纯的武术,在这方面我们遇到的问题特别多。

现在,我们有很多的符号在视觉领域被误读,误解了原来符号的意义,比如我们没有一个与龙相对应的词,把中国的龙翻译成怪兽。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人把德国人看成怪兽、把日本人看成怪兽;俄罗斯的国旗,里面就是一个武士骑着马,马蹄子踩着就是一个怪兽。由此可见,对中国符号的研究和传播面临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特别是跟我们国家文化形象有关的符号,这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在自生的过程,需要我们做出许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