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系列(愿你慢慢长大+陪伴很长+和你一起变老+人生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带你看这个世界(4)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朗读指导

这首散文发表于1933年。作者将春天描写得热热闹闹,将自然的美景和自己的心情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万物吹吹打打地苏醒过来的生机感,达到了散文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春天里有什么?有温暖的阳光、嫩绿的小草,有娇艳的花儿、微拂的春风,有细丝般的春雨、嬉戏玩耍的孩子——所有的事物都是那样美好。

在朱自清的《春》中,春天就如同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也是希望的开始。在春天到来之际,父母可以带孩子去郊游,走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温暖,在令人陶醉的春景中尽情玩耍。朗读这篇散文时,语调轻盈、活泼,并饱含深情。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抗日救国事业中殉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抗日救国时期,郁达夫先后在上海、武汉等地积极参与宣传活动,代表作品有《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朗读指导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威胁,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中,1933年,他从上海迁到杭州,1934年又从杭州辗转到北平。《故都的秋》就是他再一次感受到故都秋天的味道时所写下的。

作者描写了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像样的秋雨、北方的果树等景物,这些都是北国特有的秋日景色,全文将北平秋天的“清”“静”描绘得入木三分。古今中外,很多文人雅士描写秋的作品鳞次栉比,郁达夫的秋却最能触动人们内心的柔软处,让人回想起自己故乡的秋。

这篇文章适合在秋高气爽的周末,带着孩子去郊外行走时朗读。朗读时语速要慢,语调要深沉,读出对秋天绵绵的情意。

宇宙的衣裳

冯文炳

灯光里我看见宇宙的衣裳,

于是我离开一幅面目不去认识它,

我认得是人类的寂寞,

犹之乎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宇宙的衣裳,

你就做一盏灯吧,

做诞生的玩具送给一个小孩子,

且莫说这许多影子。

作者简介

冯文炳(1901—1967),字蕴仲,湖北黄梅人,笔名废名,京派小说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2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

朗读指导

“这是什么?”“为什么?”面对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很多事情都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每个孩子的求知欲都是很强的,当面对宇宙时,也许孩子会问“我们离星星有多远?”“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弯弯的,有时候是圆圆的?”“我会与外星人相遇吗?”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

这首诗适合父母在安静的夜空下给孩子朗读,朗读的时候,引导孩子说出他眼中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孩子去科技馆,了解天文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冯文炳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朗读指导

冯文炳的文学风格秉承周作人,是20世纪文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受传统的庄周思想影响,对繁华似锦不以为意,认为这些不过是梦中虚幻,所以他的诗给人一种玄学释道的意味。

父母可以在晴朗的夜晚,与孩子一起欣赏夜空的星星,点点的星光在夜空中汇聚,父母与孩子一起朗读冯文炳的《星》,一起感受星空的璀璨,也可以为给孩子讲讲关于星空的故事,比如牛郎与织女、嫦娥奔月等,或者给孩子讲讲天文知识,例如,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有的星星特别亮而有的特别暗?流星是怎么回事?给孩子指出北斗七星的位置等。

采莲曲

朱湘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飓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作者简介

朱湘(1904—1933),字子沅,中国现代诗人。曾入清华大学求学,其间被称为“清华四子”之一,1922发表新诗,此后专心诗歌创作和翻译。他曾在美国留学两年,先后在各个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回国后,生活动荡,家庭不睦,其间曾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却始终郁郁不得志。1933年,他在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跳水而亡。

朗读指导

这首诗是朱湘21岁时写的。朱湘幼年时父母双亡,不得不寄于兄弟家篱下,但是却始终被看作外人,这种经历使得朱湘整个人有一种自卑的色彩。这首《采莲曲》流露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没有容身之处的现实的逃避。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创作了很多关于莲花的佳作,最为有名的当数《爱莲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果说,《爱莲说》以莲花表明心志,那么朱湘的《采莲曲》则为莲花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乌托邦世界。

诗人对语气词、短语、短句巧妙运用,符合了闻一多提出的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节美、词藻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朗读时,语速正常即可,但是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给孩子留下想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