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目录,内容为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辑略为编辑凡例并总论各类图书源流;六艺略著录儒家经典和汉人解经之作。史籍附于六艺略春秋类之末。随着封建统治者对“以史为鉴的”认识逐步加深,三国时魏明帝开始设置专职史官著作郎,史学渐渐从经学中独立出来。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经、子、史、集四部,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又将史籍调整为乙部,后来一直延续至《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四库全书目录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改为文化、思想、政法、科技四编。
文化编又分为上中下:上为文学,中为史学,下为其他文化。文学包括《总目》的集部和子部的小说家类。史学包括《总目》史部的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史评类、政书类中的通制之属改称典志类。其他文化包括地理、图书、艺术、考证、教育、工具书、杂家。《总目》地理列人史部,以宫殿疏之属为冠,只著录《三辅皇图》和《禁扁》两书,《新编》将之并人古迹之中,地理类则以总志为冠。图书包括《总目》史部目录类的经籍之属、子部的类书类,《新编》改类书类为类书之属。艺术包括《总目》子部的艺术类、经部的乐类,《新编》改乐类为乐律之属。考证包括《总目》经部小学类的训诂之属、史部目录类的金石之属、子部杂家类的杂考之属。教育选自《总目》子部儒家类中有关教学和读书的著作,《注解正蒙》《正蒙初义》《童蒙训》《小学集注》《戒子通录》《知言》《明本释》《少仪外传》《迩言》《读书记》《性理群书句解》《朱子读书法》《家山图书》《读书分年日程》《读书录》《居业录》《人谱》《人谱类记》等。工具书类包括《四库》经部小学类的字书之属和韵书之属。杂家在《四库》中列于子部,《新编》将其杂考以外的内容移人其他文化中。
思想编又分为上下,上为儒学,下为佛道。儒学包括《总目》经部的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等儒家经典、经解和子部儒家类的部分著作,《新编》称之经典外的儒学类。《春秋繁露》向来被列入经解中,“虽颇本《春秋》以立论,而无关经义者多”(《总目》卷二九案语),《总目》置之于春秋类附录,《新编》则移人经典外的儒学类。佛道包括《总目》子部的释家类和道家类,《新编》改释家类为佛学类相应地,道家类是否也要改为道学类?
政法编包括诏令奏议类、政论类、职官类、典礼类、邦计类、时令类、军政类、战术类、法理类、法典类。《唐志》史部初立诏令门,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移制诏于集部,次于别集。马端临《文献通考》始立奏议一门,亦居集末。《四库》认为诏令“治乱得失,于是可稽”((总目》史部诏令奏议类序),将诏令与奏议皆列之史部,为诏令奏议类,《新编》则将之移人政法编为冠。政论类包括《总目》史部杂史类的《贞观政要》,子部儒家类有关讨论政权建设和协调君臣民关系的著作,《孔子家语》《新语》《新书》《申鉴》《傅子》《帝范》《帝学》《政经》《东宫备览》《治世龟鉴》《内训》《世纬》《御定资政要览》《圣谕广训》《庭训格言》《御定内则衍义》《御定执中成宪》等。职官类,《总目》在史部,《新编》移人政法编。典礼、邦计、军政,《总目》皆隶于史部政书类,《新编》改属为类移人政法编。时令类,《四库》隶史部,《总目》时令类序说:“本天道之宜,以立人事之节者,则有时令诸书”,又说:“民事即王政也”(《总目》卷六七),《新编》则将之移人政法编。《四库》子部的兵家类,《新编》鉴于战争是为扩大领域或维护政权而发动的征伐,当属政治的特殊形式,则移人政法编改称,置于军政类之后。《总目》子部的法家类,《新编》移入政法编,改称法理类。《四库》史部政书类的法令之属著录《唐律疏议》《大清律例》二书,《新编》移入政法编改称法典类。
科技编包括《四库》子部的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谱录类和史部政书类的考工之属。农家类改称农学类,医家类改称医药类,考工之属改属为类。
《四库全书目录新编》将《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部,调整为文化、思想、政法、科技四编,再以现代学科分类,便于查阅和开发《四库全书》。对《四库全书》收入的各书精选《四库全书总目》的品评,并引据正史充实其作者的道德品质、政治观点、治学精神,帮助读者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