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盂兰盆节的夜晚,点上一百根蜡烛,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讲鬼故事,讲完一个吹灭一根蜡烛,等吹完第一百根蜡烛时,便会看到百鬼夜行。这当然不是真的,这是日本妖怪小说家京极夏彦笔下里的经典桥段。不过,源远流长的盂兰盆节,确实在东方世界的各个区域,都有着很多不同的奇风异俗及禁忌。
盂兰盆节:两个世界交叠的时刻?
两个世界交叠的时刻
公元前536年,位于今天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发生了一起血案。死者是权贵良伯有,杀死他的人,也是权贵,驷家的子皙。血案的起因是两家豪强争权,伯有和子皙都很强横,于是杠上了。长期争斗的最终结果,是子皙指使手下将官驷带,在买卖羊的集市上杀死了伯有。
但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让郑国举国惶惶不安的噩梦开端。《左传》称“郑人相惊伯有”,也就是伯有死后冤魂不散,一直在郑国作祟,以至于郑人一听说“伯有至矣”,就吓得四处乱逃,又没处可逃。
伯有死后第六年后的二月间,有人梦见伯有身披盔甲,扬言道:“三月三日,我要杀驷带。明年正月二十八日,我要杀公孙段。”这两个人果然分别在那两天死掉了。
郑国人越加害怕。公孙段死后第二个月,郑国官方宣布立伯有的儿子良止做大夫,这才安抚了伯有的鬼魂,从此不再作祟。
这是中国历代正史野史、笔记杂抄中一起较早的“闹鬼”记录。尽管类似记录随处可见,但人们还是相信,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人鬼殊途”的,两者不应该有交集。
但只有两个例外,那就是清明、中元(七月半)两大节。民间相信,这两个日子都是世间阴气最盛的时候。
水气生,鬼门开
中国人很早尝试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鬼”。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相生相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按照这种学说,鬼属纯阴,对应同属阴的冬、寒、北。阴之气,主要为水气。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万物同类相应,纯阴之鬼应与积阴之水相一致。一年中,五行要经历始生、旺盛、终了的过程。
申是农历七月,子是农历十一月,辰是农历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在农历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农历十一月达到极盛,到辰月即农历三月消亡。
同类相应,纯阴之鬼一年中的活动周期,就是从农历七月开始活跃至十一月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敛藏沉寂。因此有俗言“三月七月鬼旺月”,清明、中元两大鬼节正是在农历三月和七月。
农历三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死”的阶段,鬼活动的活跃期到此结束,纷纷入居阴宅(坟墓)歇息,所以,民间习俗认为,给祖先的冥币要及时送去,否则祖先休眠或紧闭家(墓)门,就收不到了。
而到了农历七月,水气也就是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又可以出门离家活动,所以叫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他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因为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会出现“鬼乱窜”的局面。
此时,由于鬼刚刚经历夏天巳、午、未3个月活动受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早已是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又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收受冥币。这也就是为何在民间习俗里,清明要上坟,而中元则可在家祭祀的原因。
以盆施鬼
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这是佛教的说法,“盂兰盆”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倒悬”,拯救“倒悬之苦”,就是盂兰盆会的本意。
盂兰盆节的起源,据说是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目连,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作为佛陀的十弟子之一,目犍连被推为“神通第一”。目连之母,却因为业力堕入饿鬼道中,饱受煎苦,瘦得皮包骨头。目连拿钵盛饭,试图借神通之力送给她吃。谁知饭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化成了火炭,根本不能入口。
目连无法,只能求助佛祖。
“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该在那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仗他们的威神道力救你母亲脱离苦海。”佛祖这样教导他。
目连照做,果然救出了母亲。之后,目犍连又问佛祖,以后佛的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亲?佛祖许可。
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包含的是孝敬双亲的思想,盂兰盆会的本意则是供佛及僧,在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后,这种实质上的“孝亲会”,因为与中国传统“事死如生”的态度相吻合,因此一传到中国就被接受了。
据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说,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
这一传统延续到唐代,供奉已经非常奢丽,盂兰盆供往往镶金嵌玉。至于它从以盆供僧,进而演化为“以盆施鬼”,则是从宋元时代开始的。如南宋陆游,就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道:“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也就是寺里的和尚接受了布施的米和钱,为布施者超度亡魂。
放河灯,烧法船
这个仪式,也留下了详尽的记载:
七月十五日一清早,由六人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吹奏声中,开始粉墨登场。最前面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手持铃铎,坛上放有如意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磬、铛不、铪子、小手鼓等。
首行开始“演净”,即先净坛后开坛,先对佛坛诵《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经》,再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
普施坛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读《心经》和该经后的《三真言》净坛。孤魂上设有莲位牌,多少不限。
然后是“引魂”仪式,读写在黄纸上的疏文,引鬼魂人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此会的功德主在开会的布告通知“榜”上用朱笔点一下,开坛即告结束。
接着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来。这本经书共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分三次进行。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中午的上供与斋僧。晚上开始“普施”,主要是放一台焰口。
活动的最后,是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的“灵房”,整个活动就在一片火光中结束。整场法事,是现世对于异度世界的救济和普度。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鬼魂。河灯的形状一般为莲花办形,里面放置纸灯笼,在里面点上小蜡灯,放人缓缓流动的河水或湖水之中。烧法船,则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人佛国;烧灵房则是趁地狱门开、孤魂游荡之际,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仆人、日用品寄送过去。
清代文人王凯泰有一首描写盂兰盆节场景的诗:“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七月半,生死无界
在儒家的传统里,一直倡导要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因为“鬼”是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
《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鬼只是生命的回归,回归并不等于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静和暗涌。
既然相信存在着另一个世界,而这个异度空间与现世空间,竟能在某一个时刻交汇重叠,那么,人们对于先人的哀思与追忆,以某种仪式或法会的形式,进行跨界的救济和普度,也便显得合乎情理。
如今,在民间的叙述里,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有另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鬼节”。传说在这一天,鬼门大开,百鬼乱窜,生死无界,人鬼同途,俨然是阴阳两个世界的交叠时刻。
正如台湾歌手万芳在《歌姬祭鬼》中唱的那样:“七月半,生死无界,热闹纷纷,孤魂野鬼,笑阮人生残梦……”
也是基于这种古老认知,在全国各地,乃至日本等国,民间都有着各种形式的仪式以及禁忌。
在桂东(广西东部),盂兰盆节是清明节后的另一重要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盂兰盆节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如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
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广东阳山人则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天路上没有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商丘盂兰盆节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盂兰盆节则是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烧纸钱以祭拜祖先。
陕西临潼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盂兰盆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榆林一带农家,盂兰盆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叫“田幡”。
晋南人则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上坟祭奠祖宗,喜欢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这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江苏吴县居民盂兰盆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做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俗以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粗暴的“新佛”
“鬼节”不仅存在于中国,在邻近的日本,“鬼节”的习俗也与我们颇为相近。佛教传入日本后,盂兰盆节逐渐成为与供奉死者联系最紧密的节日,类似于糅合了中国人的清明、中元。
每年8月13日左右,日本人会先在家里的佛坛,或是搭建一个灵棚,并在进入家的道路上烧一点亚麻茎作为引路指标。如果墓地离家很近,就在家门口放一个灯,让祖先们能回家。
日本的盂兰盆节传自中国,所以很多仪式内容都和中国一样,或者是在中国仪式的基础上稍作演化。当然,也有属于日本原创的“盂兰盆舞”。
这是在盂兰盆节的夜晚,由男女老少共同参与的舞蹈,有慰藉死者灵魂的目的,也有通过与死者共舞的形式,送亡灵升天的说法。
在秋田县雄胜郡羽後町、岛根县鹿足郡津和野町,鹿儿岛县、论岛等地的盂兰盆舞中,则会出现头戴面具的舞者,通过遮挡面部的形式,来表明自己是从异世界来到这里的亡者,这是带有生者与亡者共舞的寓意。
在长野县阿南町新野,在每年从8月14日开始,直至16日通宵,人们会持续围着一个被灯笼装饰的高台跳舞,这些灯笼,是一年内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带来的,是死者的象征。这舞蹈同样是生者与死者的共舞。
盂兰盆节分布于日本的全国各地,其仪式内容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仪式的对象基本上可以分为祖先(本佛)、新佛、无缘佛三种(总称为灵魂)。操办仪式的主体又可分为家庭和地域共同体两种。
“新佛”是指从前一年的盂兰盆节开始,在这一年内逝去的新的死者。
“本佛”是家庭世代供奉的先祖,由子孙来祭祀。
“无缘佛”则是没有子孙祭祀的灵魂,相当于中国的“孤魂”、“野鬼”。
日本人的观念里,“新佛”因为死期不长,还没有完全成为祖灵,对人世的眷恋也很强烈。因此,这类灵魂带有粗暴、不稳定的特点,容易给生者带来灾难,必须要谨慎、认真地供奉才行。
“无佛缘”和“新佛”不受家庭的限制,往往是一个地域集体告慰的神灵。因为日本人认为,这类暴虐的灵魂所带来的灾难,不会只限于亲属,还会波及整个地区。所以,为了防止灾难发生,人们在祭祀时必须虔诚。
附:网传的鬼节禁忌
夜游晚上使他们的天下,最好不要出门,免得碰到好朋友;
床头挂风铃,风铃可以招来它们;
偷吃祭品那是他们的东西,未经它们允许和他们抢吃的,它们会生气,然后就会整你;
晚上晒衣服如果他们看见你的衣服感觉非常好看,就会拿去穿,然后再还给你时,那衣裳就会有它们的气味;
熬夜容易让你精神状态很差,它们会在你精神状态很差,阳气低落时乘虚而入;
靠墙它们喜欢阴凉的地方,墙边也是他们的最爱,所以不要靠墙,否则很容易被它们鬼上身;
捡路边的钱那钱有可能是它们的,你抢了它们的钱,后果会如何,你可以想想;
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它们会根据鞋子的摆放方向来判断人在哪儿睡得,然后它们就会跑上来和你一起睡觉,就很容易出现鬼压床;
晚上拍照相机容易捕捉到不应该看见的东西;
不要勾肩搭背或拍肩膀人有三把火,头上一把两肩各一把,三把火都点着,鬼畏你,不敢靠近你,如果你把其中一把拍灭,轻者,它让你丑相百出,重者拉你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