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目的
本讲要点:
反射运动和本能行为都代表了有机体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做出行动的倾向,具备一种先天的目的;
在本能的发展过程中,运动控制能力是其获得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习惯是一种按照惯常的方式进行行动的意向,建立运动习惯对于我们掌握新技能至关重要。
1.目的对心理行为的支配作用
在前面几讲中,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心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目的性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头脑中时时刻刻都充斥着某种雄图大略,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服务的。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自己不是被动存在的,只能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不是变化无常或杂乱无章的;相反,它们通常都会指向某个能带给我们满足感的最终目标。
婴儿期标志性的随机运动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完全消失,但其重要性将极大地降低。除了此类行为之外,我们的其他所有活动都是出于“适应环境”这一天性。我们不妨将心理发展看作是个体自我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逐渐增长的过程。如果环境始终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那么我们只需凭借单纯的生理机制就能够做出稳定有效的反应,如同我们曾经讲过的那样,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意识的参与。例如,正常情况下,无论我们处在清醒还是睡眠状态,呼吸活动的进行都是无意识的。许多后天习得的行为也是如此,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意识在其执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逐渐降低,最后可能成为该行为的一种伴随状态,甚至完全退出这一过程。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骑自行车时需要对每个动作都进行一番事先的思考,那我们的行动将面临多么严重的困难。
但是,如果一个人偶然吸入了一些刺激性的气体,或者他的自行车骑起来比平时更加费力——总而言之,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较陌生,针对这些环境的习惯反应尚未形成或者我们通常的做法变得不太合适时,意识就会开始发挥作用。新奇的环境会促使心理活动变得活跃,而日常惯例则往往相反——至少对于某些特定的惯例行为而言,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掌握了更多适应环境的方法。我们不会被此时此刻的经历所禁锢,恰恰相反,如果情况正常,自动化的反应就足以应对,我们会忽略周围的环境,而去专心致志地思考第二天或下个星期将要面对的困难。而当眼下的环境产生更高的要求时,我们能够对它进行周密的考察和判断,这得益于我们对自己需求的清楚认知、对类似情况下一般原则的了解以及过去的经验教训。判断和推理能力是人类的一大优势,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最高级的方法。
这类高等能力是与人类所面临的更为复杂的环境相匹配的。我们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物理环境——即使是物理环境,也超出了单纯的知觉行为能够完全把握的范围。例如,原始的野蛮人和现代欧洲人都对日食非常熟悉,他们可能观察到同一次日食,但是他们对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他们的行为反应也因此会截然不同。另外,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活要求人类个体做出更多的反应,我们不但时刻处于这些环境之中,而且必须能够针对它们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对其施加足够的影响或改变,只有这样,我们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适应行为同样可能发生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英国人对生活准则和责任义务的观念已经深深嵌入了生命之中,很少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或者它们对行为处事造成的影响;同样,我们也很难发现其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旅行会使这类问题浮上水面。陌生经验中的新鲜观念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时,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立场加以仔细的考察,以确定应该对这些新观念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对个体和环境关系的简短讨论已经足以表明,适应能力的发展涉及两类趋势的相互作用。其中一种趋势是形成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倾向于逐渐消退;另一种趋势是确立意图或有意识的目的,这时,更高的意识水平变得至关重要。不管是习惯还是目的,它们或迟或早都将在行动中得以体现。然而,这要等到运动控制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发生。(实际上,完全缺失运动控制能力是智力缺陷儿童的一种常见症状。)因此,有必要对运动本身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逐渐处于控制之下的过程加以研究。
2.反射与随机动作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简单提及过婴儿在运动方面具备了某些先天能力。他的动作一部分是反射性的——也就是说,当某种特定的刺激达到了足够强度时,会引起特定的肌肉群做出特定的反应,而另一部分则属于随机或偶然性的。
婴儿的基本生理活动,如呼吸、心跳等都是反射性、自动性的行为。从降生那一刻起,这些行为就开始持续不断地进行,不需要任何意识或目的的引导。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射还包括吸吮、吞咽、哭闹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的反射都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例如,眨眼反射在婴儿出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之后不久,与行走相关的反射也将出现。所有这些行为都不具备意图或者目的性,但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个体的生存是有益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反射行为也可以被称为目的性的:它们具备了一种先天的目的。随着儿童的成长,他逐渐能够对一部分反射行为进行或多或少的有意控制。例如,我们可以忍住一个喷嚏,或者改变呼吸的节奏。但另一方面,有些反射是我们无法调节的,例如光线照射眼睛时瞳孔的变化。
许多反射性动作的发生完全与意识无关,另外一些则在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经常伴随有某种程度的微弱觉知。例如,有物体擦过眼前时引起的眨眼反射,咀嚼、抓握以及将头转向某个明亮物体的反射等,最后这种情况涉及的意识水平相对更高一些。那些逐渐能够被随意控制的反射都属于这种类型。
读者还应该注意,一种反射性的反应不仅对应于某种特定刺激,一般来说,它还可能会由某些机体状态引起。因此,一个处在完全相同的外界环境中的婴儿会在饥饿时开始吸吮,而在吃饱之后停止。
正如我们曾见过的那样,除了这些特定的反应之外,儿童的四肢还会做出许多随机性的、没有明显目的的运动。这类运动很可能是对内部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其出现时间要早于很多反射性动作。这类随机运动的不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使儿童与周围的物体之间产生了许多意外接触,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新的运动经验。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儿童将学习如何对这些运动经验施加主动的控制。
3.本能行为
我们很难在反射运动和本能行为,以及本能行为和智力活动之间划出一条精确的界线。“本能”一词通常意味着一种先天的倾向,它使得生物体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且通常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最终目的。一般而言,这类行为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是有益的。另外,在特定的情况出现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同种族个体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行为。尽管许多物种都会对新奇或突然出现的事物感到恐惧,但每个物种的反应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只受惊的画眉鸟不会表现得像一只受惊的猫一样,它们二者的反应又都和受惊的儿童相去甚远。到此为止,本能看起来与反射并无显著不同,而且与反射类似,特定的本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例如恐惧和愤怒在人类个体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展起来,而性本能则要等到很久之后才会出现。
本能与反射之间的分界难以确定,但人们通常认为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在于本能所涉及的刺激和行为反应都更加复杂,而在经验的影响下,其行为反应的可塑性也更强。此外,情绪或类似反应的出现或许也可以被认为是本能行为区别于反射的一种特征。
本能行为的刺激总是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知觉,虽然这种知觉有时可能非常原始;而其引发的反应则通常是一系列固定的动作。因此,当小鸡听到一种特殊的咯咯声时就会跑回到母鸡身边,并躲到她的翅膀下面。人类观察者会把这种情况下的刺激叫作“母亲对危险的警告”,但小鸡在冲回去寻求母亲的庇护时可能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危险。“当单独抚养大的松鼠第一次见到坚果时,它就能够打开它们,吃掉其中一些,并把剩下的埋藏起来,它的行为举动和别的种族成员殊无二致;幼猫面对狗时会表现出猫科动物的典型反应。”[6]鸟的筑巢行为是本能行为中更加引人注目的一个例子。筑巢的方法非常复杂,但被人类养大的鸟儿也会在合适的环境中完成筑巢,即使它们之前从未见过鸟巢的建造过程。这一现象使我们确信,只有与不可预见的最终结果联系起来看时,漫长的一连串行为中那些早期的举动才是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必须记住一种本能反应总是具有或多或少的可塑性。我们无法预测受惊的小鸡会跑向哪个确切的方向,会跑多远,因为每次它的行为都会有细微的不同。本能反应还可能被幼小生物的模仿倾向所影响。据称幼鸟——例如红雀——如果被放在其他鸟类的巢中,就会学会其代养父母的叫声;跟老鼠在一个笼子中长大的幼猫可能在玩闹中不小心杀死对方,但不会故意伤害它们,直到它看见大猫是怎样做的。另外,许多本能就像反射一样,要在机体处在某种特定的适宜状态时才会出现。例如母鸡只有在孵蛋时才会筑巢,虽然它一直都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材料。
即使是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例如,小鸡因为母亲的呼唤而迅速地向她奔来,或者鸟儿在求偶季节的鸣叫——通常也会带有某种情绪性的激动状态。当然,我们不能轻率地认为动物具有与人类情绪相同的高级心理活动,但一般观点认为,所有真正的本能都包含一定的情绪性因素,虽然这种情绪可能多少有些原始。无论如何,本能行为显然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在本能行为中表现出的对客体的兴趣足以激起后续的行为反应,和后续的反应一样,这种兴趣也是本能性的。小鸡会本能地注意到母鸡的呼唤,其他动物则不会对这种叫声感兴趣;松鼠也会本能地喜欢坚果。
4.一些主要的人类本能
可以看出,反射运动和本能行为都代表了有机体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做出行动的倾向。对这些倾向的了解意味着我们获得了能够随意引起特定活动的能力。如果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躯体反射,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检验它们是否正常出现,或者研究个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住由我们施加的刺激所引发的自然反应。对于人类本能的知识也会带来相似的能力,但这类研究更加重要,同时也需要更加细致,因为人类的本能反应非常灵活,有很强的可塑性。
究竟存在多少种人类本能,针对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争论。有人认为其总数超过30种,也有人认为不足一打。不管哪种意见才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本书所关注的目标来说并不太重要,因为当学生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教师的指导时,大部分的本能倾向就已经在许多方面发展得非常复杂,不再是最原始的形式了。因此,我们下面只对几种相对重要的本能进行讨论。
由恐惧和愤怒所激发的动作是最早出现的本能行为之一。这类情绪在婴儿身上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会轻易地被突然响起的声音惊吓到,也会因为吃东西时被打扰或者长时间的不适而生气。对婴儿来说,这些情绪只会导致特征性的哭闹,而在之后的发展阶段它们还会引起逃跑、躲藏,或者反抗、争斗等特殊行为。
好奇出现得稍晚一些。像恐惧一样,好奇也是由新异物体引起的,只是这些刺激的陌生程度较轻,还没有达到使人惊恐的程度。在好奇的驱使下,个体会做出相应的举动以便对新异物体进行更加深入和密切的观察——婴儿会随着新奇的物体转动眼睛,开始时这种运动还不够协调,不久之后他就能够很好地跟随注视移动的物体,再稍大些的儿童就会尝试主动接近物体,以便更好地观看和摆弄它们。
除了相对较晚才会出现的两性和父母柔情之外,其他形式的柔情被许多作者认为是一种次生而不是原始的人类本能;但这种观点似乎并没有得到观察结果的支持。诚然,当一个婴儿贴近母亲或者保姆的时候,他可能只是在寻求舒适和安慰,这种行为或许就如同猫咪对柔软温暖的膝头的偏爱一样,其中并没有太多柔情的成分存在;但发自于柔情的真切关怀和温柔举动确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两性之爱和父母柔情属于情绪的特殊类型,它们很好地说明了本能行为是随着生理上的发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有些作者会提到社交或合群本能。毫无疑问,孤独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这一特点被称为合群性。然而无论其他动物的情况如何,合群性能否被称为一种单独的人类本能仍存有疑问。年幼儿童在独处时的不安可能是出于恐惧的天性;而成人即使不害怕孤独,也通常会对其感到厌恶,因为在独处的情况下,许多惯常的需要变得难以满足。
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儿童很早就开始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倾向,即自我表现或者说自我肯定的倾向,以及自我退缩的倾向。这二者带有明显的本能性质。其中前者通常伴有一种得意或欢欣的情绪,后者则伴有一种羞愧感。在儿童能够做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关于自我的思考之前,这些倾向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当然,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发展,它们还会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调整。像恐惧和感情一样,自我表现和自我退缩的倾向也是人类天性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培养塑造儿童的性格是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教师的任务,或者至少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于鼓励、训练以及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激发儿童的恐惧或感情来达到这个目标。但太强烈的恐惧会削弱甚至湮灭儿童的力量,而感情则经常难以被赋予或者难以被激发,因此教师还需要巧妙借助其他性格倾向的力量。当儿童认为在场的人不如自己时,自我表现的倾向最为明显,因为他能够在这些人面前炫耀卖弄。当自我表现以这种简单的形式体现时,儿童所需要的通常是检查反省而不是鼓励;而当自我表现同时混合了其他的心理行为因素,例如好胜心,从而形成了努力拼搏、力争上游等更加高级的个性特征时,就可以用来激励儿童坚持奋斗,尤其是当儿童认为在场的人比自己更加优秀时,效果最为明显。相似地,如果羞愧感逐渐发展演变,最终使儿童因为失败或感觉到自我堕落而羞愧的话,它就能够被用来纠正儿童的懒惰或错误行为。这两种倾向对模仿行为的产生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稍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有些人认为模仿不能称为一种本能,但某些模仿性的动作具有与本能非常类似的特征——例如,婴儿由于知觉到他人哭泣而引发的哭泣。在动物身上,类似的行为非常普遍。(当然,对于榜样的精确模仿远远超出单纯的本能行为。)然而,我们在谈论本能性模仿时必须注意一点,即这个术语中包含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没有一种生物会不加选择地模仿所有力所能及的行为,而只会模仿某些特定的举动。因此,这个一般性的概念中可能含糊地包括了许多特殊的本能倾向。
对于其他两类所谓的本能——建造和获得本能来说,情况也同样如此。并非所有的制造、收集、储藏都是本能性的,只有(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对某些特定物体的制造和囤积行为才能被称为本能。实际上,儿童表现出来的建造行为很像是一种游戏,而且很大程度上起源于故意的模仿。它经常受到自我表现欲望的影响,因此,儿童会收集那些他和他的同伴认为非常宝贵的物体。
如果我们对以上典型的人类本能进行一下回顾总结,就会发现这些本能都是在个体的具体行动中得以体现的。当然,前提是该个体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运动控制能力和充分的身体力量。而在年幼儿童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本能的早期表达通常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一个愤怒的儿童可能会大喊大叫、挥舞手臂或是拼命跺脚,但这些行为大都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此,在本能的发展过程中,运动控制能力是其获得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我们必须记住,不同的本能倾向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程度不会完全相同,另外,有很多倾向和天赋没有被归为本能,因为它们通常比较少见,但虽然如此,它们看起来仍然是一种天生的特征。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斯托特博士曾经写道:“对于莫扎特和一个连基本的音符都很难分辨出来的人来说,他们在音乐才能上的差异是一种先天倾向的差异。”
5.运动控制能力的发展
正如我们前面见过的那样,婴儿最初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婴儿的运动绝大多数都是反射性或随机性的,此外还有很少一部分反应带有本能行为的特征。大部分的本能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发展完善,而且只有当本能行为所涉及的动作已经被儿童掌握之后,这种行为才有可能发生。在最开始时,婴儿的协调运动能力要弱于绝大多数的动物幼崽。
在婴儿期一讲中,我们已经对运动控制第一个发展阶段的普遍规律进行了介绍。儿童偶然做出的某个特定动作会带来舒适或愉悦的经验。这些动作就更有可能被重复,而动作被重复得越多,它们的执行就变得越容易。当然,这一过程的完成会非常缓慢;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我们也会发现当我们试图掌握一种新技巧(例如弹钢琴)时,正确地弹出一个单独的音阶还不足以使我们摒弃掉其他可能出现的错误动作。但成功的动作每重复一次,它就带来了一点进步。我们每次所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会提高它的发生概率,并降低其竞争行为的发生概率,逐渐地,后者将完全消失。
对生理更加成熟、行为经验更加丰富的人来说,虽然新技巧的获得会表现出与婴儿相同的特征,但其具体过程却有所不同:在开始之前,我们就已经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了大概的认识;我们习得了大量的协调动作,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它们进行调整。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可以借助知觉,还可以通过表象来指导自己的动作。因此,当我们学习弹钢琴时,尽管开始时我们必须不停地在键盘上寻找确认音符对应的键位——我们会先看看乐谱,然后再看看琴键——但很快我们就只需对乐谱加以关注了。当我们坐在钢琴之前时,键盘的位置总是相对固定的,迟早,我们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键盘的图像并以此指引手指的运动;或者换句话说,不同键位的相对“距离感”已经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这时,我们甚至可以在黑暗中演奏钢琴。类似地,熟练的打字员也能够闭着眼睛打出一段口述的文字。
儿童进入学校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运动控制能力。他们不仅可以单独地移动四肢和手指,还能够指挥它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运动。当情况需要时,他们也能够根据视觉的指引来运动自己的手指。他们可以行走、奔跑、舞蹈、跳跃、鼓掌、自己用餐等。所有这些运动都需要神经系统中相关联结,即运动神经协调的参与,它们是通过后天的练习逐渐形成的,而非与生俱来的一种神经结构。每个教师都清楚,四五岁儿童表现出的运动协调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儿童能够自己穿衣服、戴帽子,也能够自己系鞋带或是解鞋带;而另外一些儿童在做上述所有事情时都需要帮助。这些帮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我们可以指引他的手或手指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让他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是如何进行的。但除非儿童已经具备了必要的运动控制能力,否则观察将很难发挥作用:六个月大的婴儿从观察中学到的东西寥寥无几。而五岁儿童已经能够用手做很多事情,当他看见其他儿童能够自己套上衣服时,他就可能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并且认为这是所有大孩子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在这些想法的激励下,他会对这些行为做出准确有效的模仿。在任何情况下,将运动置于控制之下的能力都将大有裨益,因为儿童需要掌握很多新的姿势或动作,而旧有的神经联结会使他倾向于做出错误的动作。在成人的协助下,儿童已经有了穿衣服时的动作经验,这为新的运动协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一定的练习之后,只要儿童拿到衣服,他就可以不假思索、毫无停顿地完成穿衣服的一系列动作。儿童获得第一次成功时体验到的骄傲感越强,他完全掌握这一行为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儿童在学校中学习的其他技能,如绘画、写作、做操时的准确动作,以及如何清晰地发音(包括母语和外语)等,都是通过类似的方式习得的。儿童的年龄越大,对运动的实际引导的依赖就越少,因为他对一般运动的控制能力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而且学会了如何对他人的动作进行密切的观察。在掌握言语运动方面,他只能完全依赖于模仿,而这时他失去了视觉提供的至关重要的引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面镜子。另外,随着儿童各方面的逐渐成熟,他对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当他被告知自己做出的某个动作是正确的之后,就会照此重复练习。每个人都清楚板球选手会将一个击球的动作打磨得何等精确,而高尔夫选手也会同样“雕琢”他的挥杆动作。虽然个体天赋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所有的运动技能都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伟大的绘图员、板球选手、提琴演奏家、滑雪运动员、外科医生或者台球运动员,但无论个体的天赋有多高,练习对于优秀的表现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6.习惯
在上文的部分段落中,我们曾将注意集中于一些后天习得的、高度复杂的运动上。虽然这些运动非常复杂,但它们能够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我们有时会在入睡前发现自己已经脱完衣服,躺在了床上,却记不起哪怕一点脱衣服的细节。有谁不曾有过这种经历呢?这一系列复杂的运动会像机器一样精确地按照其惯常的顺序依次执行下去,而自始至终,我们的头脑中都在思考一个与脱衣服毫无关系的难题。这种类型的自动化行为主要依赖于一种被称为心理-生理持存的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心理和神经过程都会对之后的心理和神经过程产生一种持续的影响。经常重复的动作会越来越接近自动化或反射行为。它会变得更加简单,所需要的注意和努力会越来越少,并会随着适宜的刺激固定地、有规律地出现,而对它的检查则变得越来越困难。该过程结束之后形成的行为有时会被称为次级自动化行为,因为它与初级自动化和反射行为非常类似,后两者中也包括一些习得的习惯,但这种习惯不仅仅属于某个个体,而是种族性的。眼球运动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当我们观测一处景观地貌、阅读一本书或者追随注视一个移动的物体时,双眼的运动会非常协调一致,而且丝毫不需要我们的注意:它们的运动是如此完美,如此协调,以至于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协调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毫无疑问,婴儿具有掌握这种协调性的先天倾向,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婴儿的双眼会经常出现斜视的现象,而且他对运动物体的追视能力也非常有限。
我们由此获得的熟练性显然使我们受益匪浅。由于无须再对眼睛的运动加以注意,我们就可以专心去理解所见事物的含义。如果一个钢琴家必须思考安排手指的每次运动,那么他的演奏将跟初学者的一样无趣;但真实情况是他只要一看到音符,或“看到”一个音符的视觉表象,或者想到某个他想要发出的声音,他的手指就能够正确地移动,因此他不仅可以自由地演奏出一系列音符,而且还能对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演绎。因此,习惯不仅是形成熟练的动作,还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注意其他事情的自由。当我们进行写作时,我们思考的是写作的主题,而非钢笔和手指;打板球时我们会注意对面投球手的动作,而不是如何调整手中的球板。
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活动同样也只需要我们花费相当少的注意力就能够顺利完成。经验教会了我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采取哪种行动最为便捷有效。人们经常会说“陷入了某种习惯”,这一表达方式表明我们经常把自动化的行为反应归因于环境中的常见刺激。通过社会经验,儿童习得了最低限度的社会规范,而社会规范的训练是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儿童的模仿倾向有助于许多优良习惯的养成,但通常来说,特殊的训练也是有必要的。尽管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特定的行为习惯与自己的将来之间的关系,但他们必须首先养成这些习惯。坚持不懈的要求能够迅速打破开始时可能出现的反抗,并使最初不情愿的顺从转变为自动化的行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允许例外出现,这一挣扎的过程就会被无限地拖长。当理性的力量不足以使个体自发坚持某种行为并最终形成习惯时,纪律和训练就变得非常必要。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服从上级、公众意见以及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他会感受到自身力量的不足,从而为了身体的健康听从医生的建议,或为了灵魂的救赎接受教会的指引。
在钢琴家的例子中,我们曾指出由习惯所赋予的自由能够被用来控制习惯自身。这种对习惯动作进行自由调节的能力至关重要。如前所述,习惯是一种按照惯常的方式进行行动的意向,脱离了运动习惯的帮助,我们将难以掌握任何新的技能。然而,如果习惯不能随着特定的环境发生改变,它就会变成禁锢我们行动的牢笼。钢琴练习中存在一个特定的阶段,这时,演奏者不必再思考手指的运动,但仍需要对将要弹奏的音符加以密切的注意;他的演奏已经相当准确和流畅,而艺术表现仍然非常生硬呆板。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引起正确的手部运动,但整体效果却显得僵滞笨拙。而技巧娴熟的演奏者不会受制于音符与动作之间的习惯联结,而能够反过来控制习惯;他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可以对每个乐句乃至整个乐章的含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并据此调节演奏的节奏和风格。优秀的阅读者和小学生之间也存在相似的差异,其中前者的阅读经验足够丰富,能够在看到全部的单词之前预判出一段文字的要旨;而后者的阅读理解也可以做到清晰准确,但他必须按照教师的指导,一字一句地仔细念出每个音节,而且认为这是必要的做法。这种针对习惯的调节能力会在很多日常行为中得以表现。我们在跟耳聋的人讲话时,发音会更加清晰响亮;写一封重要的商务信函时,字迹会变得一丝不苟;上班快要迟到时,步履会更加急促匆忙。有时对于习惯的调整本身也会变成一种习惯。如果你开始时是在平整笔直的道路上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么你还需要练习如何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保持平衡,以及如何转弯,但不久之后,保持平衡也将变成无须注意参与的习惯。
迄今为止我们只考察了运动习惯,在得出最后的结论之前,有必要对思维和意志习惯做一点补充说明。人们通常认为个体养成的道德品质,例如节制、勤奋、守时等属于意志习惯。很明显,这里的习惯表现为某种固定的一般行为模式,而非特定的具体行为,例如刻苦本身是一种习惯,但它的表现形式则多种多样。思维习惯和运动习惯之间也存在某种区别,前者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意志习惯;因此,一个“商人”会倾向于形成从商业角度看待所有事情的习惯,在这里,形成习惯的是一种一般性的视角,而非某些具体想法。职业和环境会促使人们养成一定的思维习惯,虽然其影响可能不完全是消极的,但会导致人们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看到问题的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即使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他们的精力。
有些固定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像动作习惯一样,它们也同样遵循着心理-生理持存的一般原则。贯穿于我们整个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准则、我们听到的言论观点,或者说我们所处的整个环境“氛围”(富有理性或是未经开化、野蛮粗鲁或是礼仪周全、批判怀疑或是信念坚定)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态度和观念,而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类的模仿倾向得以实现的。一所优秀的学校在其学生身上印下的烙印也可以用同样的习惯原则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