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心理补偿:上帝开的窗
儿时,你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为了节省家用,父母总是会让你捡亲戚的孩子们剩下的衣服穿。那时,你只有新年时才有机会穿上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新衣服。
在长大以后,凭借自己的努力,你终于摆脱了贫困。生活条件好了,自然要犒劳一下自己,而你选择的方法就是经常给自己购买各种漂亮的衣服。
“补偿”一词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出现、不绝于耳,拆迁需要补偿,征地需要补偿,退役需要补偿,离婚需要补偿……这些都是物质上的补偿。而我们的身体更有补偿功能:身体上若有某一项功能减弱或是消失,另一部分功能便会启动补偿机制。
有关于这种补偿机制,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提出以下观点:由于器官罹患疾病,比如,有些人视力不佳、有些人心脏出了问题,有些人天生腿残疾,这些生理缺陷由于环境带来的压力而在个人生活中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些器官的缺陷阻碍了个人作用的正常发挥,所以,必须以某种方式给予解决。
众所周知,身体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作用的,在某一器官出现问题的大前提下,个人便通过竭尽全力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者突出发展能补偿这种缺陷的其他功能来实现补偿。比如,盲人失去了视力,但其嗅觉、听觉和触觉会变得异常灵敏,以达到对视觉进行补偿的目的。
同时,阿德勒也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可以通过把生理的缺陷改变成优势功能,进而获得过度补偿。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儿时虚弱的孩子,通过积极的锻炼,在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位强壮的野外作业工人;一位儿时口吃的男性在克服了言语障碍后,成为了当时最出色的演说家。
我们在上面提到的这些都属于生理上的补偿。不过,你或许不知道,在心理作用中也有补偿功能存在——少时经历的苦难生活,在长大以后以“购买新衣”的形式出现,也正是这种补偿功能在发挥作用。
补偿心理:调整自我平衡的内在动力
补偿心理是一种关乎人的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它是指人们因为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引发不安而失去了心理平衡,产生了自卑、胆怯等负面情绪时,企图采取新的发展来表现自己,进而获得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借以减轻或者抵消不安,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这种心理是作为一种调整自我平衡的内在动力而存在的。
心理学上认为,补偿心理的出现,是因为生理或者其他方面给精神上带来了痛苦而导致的,这种痛苦令人发挥其他的优势,进而以成功的行动代替了失败的行动。最好的例子就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由于从小患有机能性缺陷,他在28岁那年就聋了。不过,他却在失去听觉的状态下谱写了英雄交响曲。虽然失聪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但是,他自己对音乐的执著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传奇。
因为有补偿心理,战胜自卑也更靠近可能
自卑胆怯是一种极其消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意识,它是因为个人对自己的品质、能力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胆怯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因为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往往是,个人不喜欢使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者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尺度或标准。
身为普通家庭出身的应届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很可能因为自己的吃穿用度不如他人而自卑——这种自卑的产生,就是因为个人迎合职场的标准而产生的:你认为坐公交车、地铁上班,穿一身朴素衣服的自己,不如穿着名牌衣服、开着车来上班的同事。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胆怯会产生使人前进的反弹性:因为自卑胆怯,你会看清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会促使你去努力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我不足:为了迎头赶上同事的生活标准,你会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工作技能,尽可能地提升个人能力,进而使个人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个性恰恰是获取成功的重要心理基础。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着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这也是个人尊严与人格形成的基础。为了维护个人尊严与人格,人们便会要求自己克服胆怯与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能够发展成为自己的跳板。在这时候,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自己是否能够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跳脱出来。
补偿过度,便会引发矫枉过正
过度补偿往往会导致矫枉过正:处于无助与自卑状态下时,个人所有的生活目标都指向了超越自卑这一目标。当自卑感强大到一定程度时,个人便会害怕自己无法补偿自己,于是,在力求补偿的过程中,危险便出现了——他不会满足于力量平衡的简单恢复,而是要求一种过度的补偿,更寻求一种衡量标准的超值。在这种情况下,对权力的追求便会被夸大、强化,以至于出现病态补偿。此时,普通的生活关系便不能再令他满意了,在此情形下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夸张的姿态。
比如,以大量、经常性地为自己购买新衣服的方式来补偿儿时总穿旧衣心态,发展到后来,必须要每日购买,甚至是将自己大部分乃至全部的资金用来购买新衣,以至于入不敷出,这便是一种过度补偿了。
以多元寄托的方式,恰当展开心理补偿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心理补偿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补偿自我。经济学中有一句经典的格言:“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它讲的虽然是投资,但用在这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举例来说:当你失恋时,自然情绪很低落,此时,心理补偿机制便会全面启动,并促使你去做出一些自我补偿行为,比如去购物。如果一味地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购物上,那你可能当下很快乐,但这种补偿机制是暂时的——下一次失恋了要怎么办?还是以疯狂购物来解决吗?这种单一的补偿渠道只会造就出一个购物狂,引发新的现实问题:你很可能因为购物太多而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并因此更加沮丧与不安。
此时,“多元寄托”便成为了更好的选择:你可以尝试着让自己进入不同的领域之中,比如,与朋友一起去唱歌,来一次长时间的外出旅行,去学习一项新的技能……选择多一些,你发泄负面情绪、获得积极感受的渠道也会多一些。
可以说,心理补偿是上帝开的一扇窗,它是个人反败为胜、转劣势为优势的机会。运用得当的话,便会有助于个人人生境界的拓展。不过,这种心理补偿应建立在积极、恰当而多元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运用它,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