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后来被引申为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概念,主要包括“边际量是描述因果关系的单位自变量的绝对值、边际量的变化近似于因变量函数的导数”等几个方面的要点。其中,边际量主要指的是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即增量。

经济学家们时常会用边际变动这个专业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所进行的微小增量调整。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不仅被理论分析广泛采用,同时对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快速吃下三碗饭,这个时候第三碗饭就是他感觉到饱的边际量。如果没有前面的两碗饭,他就不可能在吃第三碗饭时感觉到饱。因此可以说,第一碗饭对他的效用是最大的,这种效用伴随着饥饿的缓解而逐渐减小。如果再继续吃几碗饭,肚子会撑坏,甚至撑出毛病来,引起总效用下降。如此一来,这碗饭的边际效用则为零或负值。

基于此,在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帮助自己作出最优的决策。然而,经济学家们却认为,在探讨边际量的时候,势必要涉及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等因素。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才能作出最理性的决策。

因此,边际量是理性人在作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而这也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第三大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因所在。

生活中尤其是遇到大型节假日时,关于客车超载以及半路停车载人的新闻总是层出不穷。虽然从安全问题上来讲这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个层面来解释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假设甲地到乙地的客车票价为每位乘客16元,某趟班车还差3个人没有坐满,但是依据客运站的规定已经到了发车时间,此刻,这辆车必须出站。在行驶的过程中,途经丙地,在那里恰好有3个人正在等待前往乙地的车辆,他们表示,自己只愿意出一半即8元钱乘坐这辆客车。如果客车不载他们,他们就会等待下一班公共汽车,票价2元钱,再转车花费3元钱即可到达。

按照常规,从丙地到乙地虽然是半路上车,却仍然需要支付原价每位16元。因此,客车司机理应忽视这3位乘客继续前行。但是,依据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话,不管客车司机是否载这3名乘客,这趟行程所投入的一切成本都是既定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如果让他们上车,所损失的不过是车上3个座位以及路途上耗油等微乎其微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如果选择不载,对于客车司机而言,在固定成本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反而失去了除去边际成本之外的那部分收入,即边际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选择载这3个人,从而获得边际收益。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如此,企业经营者都会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帮助自己在面临选择时作出更好的决策。如果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理性人自然会选择拒绝和放弃。而如果方案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人便会加以采纳和行动。

但这并不是我们作决策时绝对、万能和唯一的依据,还应该考虑其他多方面因素,如环境影响、长期目标、沉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