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学:投资其实是一场心理游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一场自我控制与决策的博弈——投资的心理动机

越简单,越正确

——如何驾驭金钱

谁都不得不承认,钱这个东西,真的是很特别。从人类最古老的物物交换延续至今,没有人不爱钱,没有人不想拥有钱,却似乎人人都羞于提起——“谈钱伤感情”“提钱就俗了”“不做拜金主义者”……诸如此类的说法早已深埋在社会群体的潜意识之中,似乎钱是一件只能偷偷摸摸一个人想,却不能摆在桌面上谈的庸俗粗鄙之事。其实,摸爬滚打走到今天,金钱的重要性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自其诞生之日起,金钱就一直被公认为最有效率的一种社会资源。可以说,金钱维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善着人们的生存品质,证明着人们的工作能力,彰显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在身处逆境之时,钱还能用来检验感情的深浅、人心的冷暖。

当今社会,金钱无疑早已成为经济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双面性特征和符号功能。在这个“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时代,人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失去自我,成为守财奴,被金钱所奴役和操控,从此整天围着“孔方兄”转来绕去,一辈子为了钱而烦恼伤神。而一旦我们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客观地看待金钱,就能尽享金钱带来的便利和快乐,更理性、更自我地生活。那么,如何确定我们是否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呢?让我们先来做下面这道心理测试题。

晨起刷牙,迷迷糊糊间,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挤出一大堆牙膏来,这时候的你会怎么做呢?

A.物归原主,小心地再弄回去一点

B.呆立两秒,索性直接开刷

C.浪费可耻,分一点到别的牙刷上

D.潇洒一甩,只留正好的量

选择A选项,打算小心翼翼地“弄回去一点”的朋友,总是乐于开诚布公地追求金钱,态度积极踊跃,内心坚毅决绝。你似乎总是对物欲“多一度热爱”,一心想着要赚大钱,一心积累实践经验,在投资方面有着永无止境的热情,属于风险追求型的投资者。

选择B选项,索性来者不拒“直接开刷”的朋友,你的人生信条就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同时坚信资产的不断攀升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对于金钱,你会赚、会花、也会攒,并且相当低调,始终不显山不露水地闷声发财,内心深处更倾向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属于稳健型的投资者。

选择C选项,秉承勤俭持家想要“分出去一点”的朋友,自认为在赚钱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心得,投资理财的渠道也很多。你的头脑很灵活,不会容忍自己长期而持续地在一个固定的投资项目上倾注热情,热衷于分散投资,渴望涉足更多的投资领域,属于那种“三分钟热度”的投资者。

选择D选项,潇洒甩走“多余牙膏”的朋友,多半是个有魄力好面子的主儿,很有创业的热情,兼具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但是,你会有填不满的虚荣心,花销大,讲排场,处处追求富丽堂皇,根本不把些微小钱儿放在心上,属于心比天高、“大胃王”型的投资者。

风险追求型的投资者在投资方面往往颇有心得,也愿意在别人手忙脚乱之时,出声指点一二,但同时他们也过着花钱如流水的生活,手里留不住闲钱,冲动消费,不计后果;稳健型的投资者多是隐形的富人,他们坚守“财不外露”的祖训,谦逊,低调,从不主动向人提及投资理财等涉及金钱的话题,但也因此会给人一种莫名的疏离感;“三分钟热度”的投资者总是想法太多,有自己的一套赚钱方法,也常常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只可惜摊子铺得太大,常令自己手边拮据,资金周转困难;“大胃王”型的投资者颇有王者之风,眼睛直盯着发大财的最高目标,有魄力有干劲儿,却由于一心开源,节流不足,常会随性地花钱,过分耽于享乐。

我们不妨对照上面的选项,看看自己的金钱观如何,又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投资者。在入场投资之前,先看清了自己,然后是做钱之主宰还是被“孔方兄”奴役,一切都看自己的选择。

除了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两商——智商(IQ)与情商(EQ)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也应该被放到同样的高度上,那就是财商(FQ)。智商决定你审视问题与观察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情商决定你解决问题与处理人际的方式和方法,财商则决定了你将过怎样的生活——管理金钱还是被钱驾驭,三者共同作用,绘制出你未来人生的走向。所谓财商,指的就是人们如何认识金钱以及进行财务管理的智慧和能力。据一份《90后大学生财商报告》显示,90后的大学生们,理财意识较为普遍,动机也颇为强烈,约有60.2%的人理财热情空前高涨,但多数不能长久。制订了明确的消费计划并坚持下来的人仅占9.8%;高达45%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随心所欲,缺少事前规划、事后总结的理财动机;其余的人则属于三分钟热度的“金鱼性格”,偶尔制订计划,但终因模糊不清或不切实际而无法坚持执行。更有甚者,在受访的90后大学生中,高达59.1%的人相信社会上存在着高利率、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无独有偶,中国平安发布的国内首份《国人财商指数报告》也遗憾地宣称,国人的财商普遍表现出态度好、知识少和行动差的特点,正如90后的大学生群体一样,具有一定的理财动机和投资意识,但执行力和意志力偏薄弱,同时相关的金融知识也极度匮乏。“金钱”二字,已然引发了国人的社会性阵痛,同时也令人振奋和警醒,要知道,钱的事儿从来都不只是钱的事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如何平稳驾驭金钱,正引着无数投资者进行探讨与求索。

拨开钱的神秘面纱,正确地认识金钱。“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老辈人的口中,人人避谈的金钱似乎却总是有着绝对的权威,占据着主宰地位。可是,“我们需要金钱”和“我们只需要金钱”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需要钱来维持生活、求学择业、充电学习、换取更多的生存技能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金钱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只能是我们上升的一个阶梯,进步的一种工具,我们用钱换来如上所述的生存资本,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更高的薪酬、换来更多的钱,我们的世界并不为了金钱而转,而是为了三个字——“幸福感”。人生而有涯,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我们所能获得的财富上限总是可以预见的。不要再说“我不开心是因为没钱”“有钱人过得更幸福”“财务自由了生活才能更快乐”之类的话,心理学家曾提出过著名的“幸福悖论”:收入和幸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之后,快乐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不再明显。意思就是,当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所谓的幸福感就基本上与钱无关了。可见,钱不是万能的,其对于幸福感的边际效应来得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幸福与否或许与你的欲望有关,与你的预期有关,唯独不关乎金钱。

物质追求应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世界上的事永远不会像“一是一、二是二”那样清楚简单,钱的事也远远超越了钱本身,反而连接着每个人的人格底色,也连接着我们自身的追求和欲望。在钢筋水泥混凝土遮蔽之下几乎暗无天日的城市里,放眼望去,到处是欲望横流的人心或者事件,每个人都难以免俗,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心生向往,会追逐金钱、追求享受,这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反而是继续行走于世间的保护色,能让我们适者生存,免受伤害。可欲望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怪兽,我们必须懂得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投资者一定要清楚最终的底线,规划自己的欲望,根据自己现阶段的家庭财务状况和收入水平,衡量能够拿来投资的数额以及能够承受的风险,然后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本,追求恰如其分的收益,不急功冒进,不搏命相赌,这才是正确的投资心态,才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自己的欲望。金钱既是焦虑的来源,又是避免焦虑的方法,一味地克制和畏缩还哪有什么收获,方法得当、分配合理才是投资理财的正确方式。

明确金钱的重要性应当低于爱和自由,努力提升个人的财商素养。正确定位金钱,清醒认知物欲之后,剩下的就是那些理性的物质追求将如何实现的问题了。财商低的人在资本市场里寸步难行,要想投资获利,就必须通过学习不断修炼自己的财商,提升自身的投资理财知识、心理素质与能力经验。通过自学、交流和参加培训等方式持续充实和提高自己,多方学习金融知识和最新的理财技巧,不懈成长与坚持充电;努力端正投资心态,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式和手段,坚持做自己,有独立的思索和判断;制定周全的投资规划,为未来的投资定出基本的目标、策略和预算;增强投资风险意识,看清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了解市场动向,选择合适的投资领域及方向,在实践中历练自己的敏锐直觉,在投资的流程中学会把控风险,运用头脑大胆探索,尽量获得一切有用的实际经验;周密计划,灵活实施,在决策之前,多方考量多变的外部环境,想到最坏的结果,在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时,冷静应对,及时止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随时完善自身的策略与技巧,调整现有的投资目标和决策思维。付诸行动,理性选择,全力出击,尽力而为,让财富在你的悉心呵护和辛勤浇灌之下,从一粒微小的种子开始成长。

摸清状况,看准形势

——不做那个“最大的笨蛋”

“哇,真没想到,9个月前买入的流量矿石,竟然一下子就赚了两万多块钱哎,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投资菜鸟小王兴奋得唾沫星子四溅,正手舞足蹈地向周围的同事们炫耀着自己最近的战果。所谓的“流量矿石”其实是一种类似于比特币的虚拟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闲置的带宽来挖矿,然后用挖出来的“矿石”进行模拟股市的买卖操作。在资本市场日新月异的今天,炒黄金、炒股票、炒房产、炒收藏等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如今的他们已经把视线投到了“流量矿石”这类新兴的投资品种上。在众人艳羡的目光注视下,小王一直激动地念叨着:“买了这个流量矿石啊,我就啥也没干,一不小心就净赚了两万多啊!”话里话外透出一种扬扬得意,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轻而易举地投资赚钱确实是令人分外眼红。

提到投资者们追捧的比特币,它早在2013年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投资热潮,简直火爆极了。在我国,比特币投资更是成为颇有威名的“中国大妈”们除了黄金之外最钟爱的投资项目之一。2013年初,比特币涨势迅猛,引得诸多媒体争先恐后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一时间,比特币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从比特币诞生之日起,关于它的争议就从未间断过,大家始终难掩内心的怀疑:这个比特币到底是一场伟大的互联网金融革命,还是又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庞氏骗局?虽然大部分人都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有很多投资者趋之若鹜,对于这一点,看看比特币的疯狂涨跌之路就很清楚了:一开始,比特币几乎一文不值;经过2013年媒体的大幅报道之后,涨幅竟然一举超过了100倍;但是好景不长,2014年初,比特币很快就经历了70%的暴跌;2015年伊始,比特币再次暴跌20%……这种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令众多投资者们心惊肉跳,同时又更增刺激感与诱惑力,引得他们纷纷忍不住进场捞金。

一波三折的比特币投资怪相,不得不令人将其与经济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投机泡沫之一的“郁金香投机风潮”联系起来。在那场世界性的投机狂潮中,盛极一时的荷兰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

初春时节,在郁金香的产地小亚细亚,鲜艳多姿的郁金香呈酒杯状次第开放,亭亭玉立,娇媚动人。但说到底,郁金香也不过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草本植物而已。可在17世纪的荷兰,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日益膨胀,投机者们很快把目光投向了娇艳而罕有的郁金香。各大媒体开始过分地夸大和吹捧郁金香的价值,人们也着了魔似的渴望能够拥有一株代表着身份与地位的郁金香,争先恐后地抢购郁金香球茎。很多球茎商人随之大量囤货,坐等升值,投机者们也逐渐加入,开始大炒特炒,一时间,作为一种虚幻的价值符号,郁金香的价格居高不下,几乎比一辆上等马车的价格还要高昂,令千万百姓为之疯狂。叫人称奇的是,郁金香的市价越高,购买者反而越多,在当时的荷兰,几乎家家户户都争相变卖家产,只为买一株郁金香来进行投资。随后,欧洲各国的投机者也纷纷群集荷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股投资的浪潮。但是,暴涨之后必有暴跌,客观的经济规律无法逆转、不容挑战。在市值最高点时,觉得事情不妙的少数投资者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人们立即纷纷仿效,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恐慌性的抛售浪潮。其后土耳其的大量郁金香抵达荷兰,终于为这场投机大戏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郁金香的价格一泻千里,暴跌不止,在短短的几周之内,从价值几千金币(约折合3到5万美金)的高价迅速跌落,到了最后几乎变得一文不值,扔在大街上都没有人去捡。暴风雨终于来临了!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无数人成了不名一文的穷光蛋,就连那些根基深厚的大贵族也纷纷宣布破产。郁金香球茎引发的大恐慌重创了荷兰经济,使其陷入了长期的大萧条,也令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了最后的衰落。一枝柔弱而优雅的郁金香,就这样摧毁了整个帝国。

此后,“郁金香现象”作为在经济活动中进行投机而造成暴涨暴跌的代名词,被永远载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册。其实,当初的郁金香就如同今日的比特币一样,虚无缥缈、匪夷所思。那么,既然大家或多或少地都明白这个泡沫终究会有破灭的一天,为什么还是不断投身于这场丧失理性的投资狂潮之中呢?这一点可以借用心理学上的“最大笨蛋”理论进行解释:即便某种东西实际上一文不值,即便人们心里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人们仍会完全不顾及它的真实价值而争先恐后地花大价钱将其买下,因为在他们的预期中,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舍得花更高的价格,从自己这里把它买走,令自己获利。可见,在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在心里期待着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自己不是那个最大的笨蛋,那么,剩下的就是赚多赚少这样轻松的问题了。可一旦再也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把它从你那儿买走的笨蛋,那么很遗憾,你就成了那个最大的笨蛋。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判断会不会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呢?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心理测试:让受试者从一百张照片中选出自认为最漂亮的一张,选择正确的人就能得到大奖,而到底哪一张才是正确的,是根据所有受试者的集体投票来最终决定的。面对这样的规则,人们会如何进行选择呢?心理学家发现,大部分受试者的做法不是选择自己真正认为最漂亮的,而是在反复权衡之后,选择一张他认为大家都会觉得漂亮的照片。这就是一种投机的行为,其背后是对其他人心理活动的一种揣摩与预测。正如在一次投资中,你自己其实并不知道这种投资产品到底值多少钱,但你还是会跟着去投资,就是因为在你的预期中,会有人肯花更高的价钱把它从你那儿买走。可是,我们心里都清楚,这种投资是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就这样成了那个最大的笨蛋。

因此,我们在投资之前一定要仔细想清楚,不要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身后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在等着你,甘心接过你的盘。投资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对该项投资的基本形势与发展趋势做一些系统周密的分析,尤其是对自己所要投资的行业和产品进行深入的了解。永远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只想着收益而忽略了风险,一旦头脑不清楚,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那个最大的笨蛋。有句俗语说得好:“在这个世界上,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所以,在投资之前,我们必须对投资市场和大众心理有一个比较客观充分的分析和研判,夯实自己的心理建设,做好最坏的打算。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不想做最大的笨蛋而害怕投资。只要比其他人聪明一点,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投资,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场什么时候该退出,我们就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同样的道理,在投资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想当那个更聪明的人,都想把自己手里的烫手山芋尽快丢出去,以免这些东西烂在手里变成毫无价值的垃圾,给自己造成资金损失。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在寻找那个比自己更笨的人,而我们随时都有可能成为那个被人找到的最大的笨蛋。所以,投资者应尽量使自己变得聪明一些,摸清状况,看准形势,给自己找点后路,全身而退,不要轻易去接别人手里的烫手山芋,不让自己成为那个倒霉的、最大的笨蛋。在做一项投资的时候,我们应该分析清楚自己是不是那个最大的笨蛋,还会不会有比自己笨的人出现,手里的这颗山芋到底有没有人肯接。如果分析的结果是否定的,那么这个项目就一定不要去投资,避免让自己真的变成那个最大的笨蛋。

在资本市场里,任何一项投资都是风险与收益相生相伴的,一切博弈都会有输有赢,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遍地是黄金”。正如2015年股市大好之时,也未见得每一个股民都能从股市中获利,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一直亏损下去。当然,投资成败会受到一系列内因、外因的干扰,投资者们一定要注意的是,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永远不要相信那个最大的笨蛋不会是自己。当某个投资项目看起来极具诱惑力时,千万不要急于出手,应该客观分析、仔细考虑,不光要看这个投资有没有价值、会不会带来利润,还要问问自己到底该不该接,究竟能不能找到下一个接手的人。在大胆投资、理性投资的同时,尽力把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这样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最大的风险。

财富只是一场心灵的泡沫

——分清投资中的主次关系

在房价疯狂上涨时,有钱的、没钱的、看门道的、瞧热闹的云集,争相拼尽全力去买房子,甚至出现了诸多专业的炒房团,所到之处,招来一片骂声……投资市场就是这样,很多东西都是被炒作起来的,炒黄金、炒紫砂壶、炒崖柏、炒连号币……总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东西被疯狂地包装和炒作,毫无来由,绝无道理。此时,你的投资动向和投资目标会不会受到这些风潮的影响,跟着一股股的投资热去一次次地跟风押宝呢?坦白地说,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投资人,想要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我们也无须将其视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毕竟市场的热点还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的,唯有如此才能牢牢地把握投资的最佳时机。只是,我们在最终做投资决策时,不要过分为外物所扰,应尽可能地借由客观理性的思考来削弱和规避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一些时下大热的投资项目时,甚至在面对自己分析研判之后笃定要选的投资项目时,我们都不要急急火火地投身其中,而应先作壁上观,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冷静思考、认真分析这些投资项目,分清楚其中的主次关系,拿捏好各自的轻重缓急。

在邮票投资市场中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个集邮爱好者极其迷恋立体画收藏,并且坚信立体画的价值在若干年后肯定是会大涨的。可在当时,立体画在国内的市场中还是比较罕见的,他就托国外的亲朋好友到处帮他搜寻各种立体画,甚至还把自己收藏多年的两版猴票拿出来,一下子换了一百多张令他痴迷的立体画。单从邮票的价值来看,当时一张猴票的面值只有8毛钱,而一张立体画2元钱,也就是说,他要拿出将近三张猴票才能换回一张立体画。转眼20年过去了,庚申年的8分猴票在各大拍卖会上屡爆高价,身价早已稳居百万之上,而他心心念念的立体画却无人问津,退出了收藏的舞台。

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收藏失败的案例,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过于笃定自己的选择,将自己的爱好凌驾于市场热点之上才导致投资失败。审视今天的邮票市场,活跃其间的多是些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已经很少能看到那些年长的集邮爱好者了。这是因为年长的集邮爱好者们收集邮票,其出发点往往是简单的喜欢与欣赏,而忽视了市场需求,不去关注到底哪些邮票会真正升值,也不关心到底哪些才是收藏热点;等到邮市行情爆发时,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的诸多藏品都没有多大价值,此时再想继续跟着热点来重新收藏,早已错过了最佳的投资机会,一来二去,真正的集邮爱好者们自然也就心灰意冷了。而在邮市中活跃的那些中青年人则完全是以投资为主要目的,投资意向明确,毫无恋物情结,当然会稳准狠地选择那些有升值潜力的品种。可见,投资者在下手投资时必须头脑清醒,绝对不能忽视市场热点,如果混淆了市场中的主次关系,即使再勤勉地进行投资,也不过是看似忙碌罢了,最后依旧无法获得什么投资回报。

在投资市场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有趣的投资现象:一些投资者热衷于所谓的投资技巧,看起来似乎极了解市场动向,善于捕捉各种机会,简直勤奋极了。但是,他们每次都没能赚得盆满钵满,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个别投资者甚至还会产生不小的亏损。而另一些投资者似乎总是在观望,很少出手,但每次都不落空,堪称事半功倍的典范。由此可见,在投资市场里勤能补拙的法则是行不通的,并不是看起来勤奋就会有好的结果,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懒蚂蚁效应”来加以解释。

日本科学家曾经对日本黑蚁群的日常活动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观察。研究发现,在每个蚁群中,都有将近80%的蚂蚁终日辛勤劳作,一直忙着进进出出、寻寻觅觅;剩余20%的工蚁却东张西望,游手好闲,不积极参加劳动。科学家在它们的身上做了标记,称其为“懒蚂蚁”。接下来,科学家们故意切断了蚁群的食物来源,很快,那些平时里无比勤快的蚂蚁们变得一筹莫展,急得团团转,而被拿来当成反面教材、备受鄙视的“懒蚂蚁”却铁肩担道义,带领着蚁群向它之前早就侦察到的草肥水美之地迅速转移。随后,科学家们又把所有的“懒蚂蚁”都抓出来单独放在一处,结果其内部结构很快进行了分化,其中80%的“懒蚂蚁”变成了勤快蚂蚁,剩余的20%则“懒惰”依旧,而它们之前所在的蚁群则停止了工作,乱作一团,直到把那些“懒蚂蚁”放了回去,原来的蚁群才恢复了之前分工有序的生活状态。这正符合了帕累托“80/20”的效率法则——80%的蚂蚁勤奋不已,任劳任怨,但在紧要关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平时总是观望的那20%的“懒蚂蚁”。原来那些平时看似很懒的蚂蚁,其实是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关注周围环境及其他事情上。它们不停地观察身旁发生的事情,并不断进行分析研判,从而敏锐地洞察到那些平常极少有人关注到的点,而那往往就是最关键的薄弱之处。它们看似很懒,实际却在更加勤奋地动脑。

投资亦是如此。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关注自己所投资的产品的内在价值,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到最关键的地方去。所谓内在价值,就是指事物本身内在固有的、不因外部其他事物而存在或改变的价值,是投资市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主要取决于投资对象未来的长期现金流,而投资对象未来的现金流又取决于其未来的盈利状况,可“未来”又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因此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很难准确评估出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观察评估,忽视了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投资者将很容易掉入投机的陷阱之中,这正是投资风险的根本所在。

我们可以以股票为例,当股价过低时,善于分清主次的人会选择收购,未来必然会有可观的收益。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招行的股价跌到1分钱,只需花一点点钱就能大批买下,后面就可能会实现每年几百亿的利润。在这样股价被过分低估的时候,聪明人当然会选择立即行动,从理论上说,这种“捡便宜的冲动”会推动股价向其内在价值靠拢。否极泰来,盛极必衰,这种“均值回归”的周期性规律会一直这样周而复始。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正确认识到理财是一项技巧性极高且需要循序渐进的工作,“被动理财”或者买了产品就放任不管,甚至是频繁地买入卖出,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必须分清主次,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做出调整,要对所持有的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资产做出灵活的变通。

相对而言,投资理财是一项准入门槛比较低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可能会持续一辈子的终身事业。要想让自己的钱生钱,就必须充分地认识自己,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做到分清主次,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和理财产品,对自己所持有的产品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不会看到自己手里的股票涨停跌停就各种心惊胆战、犹疑不定。

背靠大树好乘凉

——稳稳当当的生财之道

如今,“理财”作为一个新兴的热词广为流传,一旦手里的闲钱没做点什么投资,在别人口若悬河地聊起理财经的时候插不上嘴,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了。这充分说明,理财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已经深入人心,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不过,投资理财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并不是你想理财随时就能理得了的,脑中空空的人即使好好地理了财,财也不一定爱搭理你。话虽如此,投资理财这场大戏还是成了全民参与的狂欢盛宴,地铁里、公交上、马路旁……到处都能看见与投资理财有关的宣传广告,理财这一概念早就经由各种渠道直击老百姓的内心,直通老百姓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见面打招呼的话就由传统的“吃过了吗”换成了“你那股票最近涨了多少”,这样看起来,全民投资、人人理财的日子似乎已经到了!但是,拂去这些表面的喧嚣和热闹,人们充其量也不过是跟着风把自己的资金投进了市场而已,可他们真的懂投资吗?真的知道该如何理财吗?真的能选对靠谱的投资项目吗?投进去的本钱又真的会如其所愿顺利地成倍增长吗?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理财知识,越来越多的机构争相设立投资讲座,投资理财这一原本专业性的新鲜事物,已经一步步地渗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开始着了魔似的研究各种各样的投资产品,每天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这只股票会不会涨停,那个地段的房产是否值得投资,投资什么项目才能日进斗金,如何让手里的钱生出更多的钱,怎样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云云。其实,这种心理是极为普遍并且无可厚非的,人有逐利的本性,从内心深处来讲都是拜金的,那一沓沓的钞票原本就对人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吸引力。谁都想过上好日子,谁都想变成有钱人,谁都巴望着自己的钱能日涨夜涨,涨个不停,应该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血汗钱不断贬值甚至不翼而飞吧!但是,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事物,充分考虑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投资赚了钱固然好,但万一赔了呢?适可而止固然好,但万一欲壑难平呢?要知道,人的贪欲一旦被激发出来,可是连自己都会大吃一惊的,贪婪会令人们扭曲本性,永不知足。有的人对于敛财、聚财如痴如醉,整日沉溺在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之中,结果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最后还落得两手空空。可见,“贪心”正是投资者们的大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想要发家致富本没有错,但我们必须稳扎稳打,踏实妥当,要想更好地生财,生财之道务必谨慎选好。

很多人在投资时缺乏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在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完全听信周围人的劝说和铺天盖地的投资宣传,被那些看起来诱人的广告所吸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就拿年初跑路的“e租宝”来说,它刚兴起时可谓满世界打广告,一时间,交通工具里、电视广播上随处可见“e租宝”的轰炸式宣传,还有当红的明星为其做代言,以“高回报、低风险”的宣传语为诱饵,引得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再比如泛亚的“日金宝”,号称坐拥10%以上的高收益,而且随存随取,方便至极,短短的数月内也是追随者无数。结果又怎样呢?“e租宝”跑路,骗了90余万投资民众,大肆敛财超过745亿元;泛亚的丑闻也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跑路的P2P给投资者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实,单是拿出他们的广告宣传页来仔细看一看,任何一个有点金融常识的人都会清楚那诱人的许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甘心把自己的钱投到这种不可能的投资中去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因为富贵险中求的侥幸心理!也正是这种心理害得无数人钱财散尽,倾家荡产。

说到底,赚钱的真谛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只赚一毛钱!贪得多了嚼不烂,只赚一毛钱,反而能帮你稳稳当当地赚钱。千万不要看不起这区区一毛钱的利润,拿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也是人人都需要消费的商品——袜子来说,假设一双袜子只赚一毛钱,在大型的批发市场中,一个摊位每个月轻轻松松销出8万双袜子,那么就可以收获8000元的利润,一年算下来就有将近10万元的盈利。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深圳的一个半文盲妇女,起初靠给人家当保姆维持生活,后来开始做点小本买卖,在街头巷尾、天桥底下摆摊给手机贴膜。她这个人认死理,贴一张膜只赚2块钱,平均价格总要比周围的贴膜摊贩便宜个块儿八毛的。渐渐地顾客盈门,每天贴膜的数量大得惊人,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后来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号称拥有超过10%的高收益,能帮你日进斗金的投资项目,结果却令投资者们赔了个精光;看起来毫不起眼、一毛钱利润的生意却令人们稳稳当当地赚钱,甚至还培养出了一个个成功的企业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天主教的教义中有“七宗罪”之说,列举了人的七种原罪:贪婪、懒惰、色欲、暴食、妒忌、暴怒、傲慢。我们也可以从人的本性出发分析一下为什么贪恋暴发反而输惨,脚踏实地结果稳赢。

贪婪。在任何投资中,风险和收益都永远是并存的,但一些投资者在贪欲的支配下只看到了那些高昂的回报,恰恰忽视了隐藏其后的高风险。“e租宝”事件中,很多投资者就是被“一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之类的骗局蒙蔽了双眼,单纯去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刻意地忽略了潜藏其后的风险。其实,如果不是贪欲熏心,但凡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该知道所谓的“高收益,低风险”只可能在梦里出现,更何况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还对民间借贷利率和利息做出了调整,明确规定了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即为无效,所以收益许诺得再高也只是空谈罢了,根本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懒惰。如今的投资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儿都有,很多人一心只想把投资者的口袋掏空,全部挪进投资机构的大坑里。可是,在推销人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投资产品有多好时,你是否用心了解过他们到底拿这些钱去干什么,又凭什么承诺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你更大的回报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过,但真正去寻根究底的人却没有几个,其实就是由人性中的懒惰所决定的。大多数人都具有懒惰心理,根本不愿意去思考这么多,他们不会考虑究竟为什么要投资这个项目,也不关心这个项目到底是靠什么赚钱的,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的状态。当一个充满诱惑的投资项目出现时,他们根本不会动脑筋去思考、分析和研判,只是跟着感觉走或者全盘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买什么我就买什么,别人投资什么我就投资什么,可想而知,下场一定不容乐观。所以,如果投资者克服不了心中的懒惰,懒得去了解、去思考、去判断,那还不如稳妥地去投资传统的银行项目,把钱安安全全地存在银行里。它或许不会帮你日进斗金,但至少不会令你的财富在一夜之间全部蒸发掉。

傲慢。很多投资者都会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在选择某一项投资产品的时候,总会认为我选的这个产品绝对是万无一失的,我的这只股票第二天肯定会涨停;在做了一项投资决定之后,往往会表现出志得意满的心理,而且毫无缘由、根深蒂固。此时,他们的大脑中早已进行过各种设想:一旦赚的钱到了手,我就要拿这些钱奢侈消费,还要继续买买买,继续投投投。但事实上呢,这些固执而傲慢的决定真的是正确的吗?又真的会如其所愿吗?要知道,在你气焰万丈时所做的那些决定不会是万无一失的,没有足够冷静的头脑,就根本没法做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在“e租宝”被调查的半年前,相关机构就已经多次对投资者们做出过风险警示,可惜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太多的投资者没能做到及时收手,最终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反观很多对所谓的高收益心存怀疑的人,却老老实实地把钱存进了银行,选择一些最基本的理财产品,利息很低,收益不多,但胜在安全稳妥。毫无疑问,这些把钱存到银行里,靠最传统的项目来投资理财的人,在那些自认为精于投资的傲慢者眼中简直不值一提,这些又笨又老的投资手段也往往会令他们嗤之以鼻,但讽刺的是,在他们因为贪图高收益而赔得倾家荡产之后,心里面不知有多后悔,觉得当初自己如果把钱老老实实存进银行里就好了。可见,投资是一种长期的事业而不是一个短期的选择,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永远不要被无知的傲慢和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在投资市场中,稳妥和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此,每个人在进行投资之前都要对自己做一个正确的评估,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资产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考量,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稳妥可行的投资规划。投资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细心,更要有耐心、决心和恒心,要有长远的眼光,做长久的打算。要知道,贪婪、懒惰与傲慢往往会令我们失去理智的分析和研判,急功近利地想要快速发财,一心追求暂时的利益而忽视了风险。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巨额的财产损失,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每个投资者在进场之前,必须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的心理建设与投资心态,深入理性地排查自己的理财计划和具体步骤,并适时进行调整,正确对待自己,淡然看待投资!唯有培育健康的投资心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才能在心底种下一棵茁壮成长的“摇钱树”,才能背靠大树好乘凉,妥妥当当地科学投资,稳稳当当地发财赚钱!

小心避开“滚雪球”的谎言

——如何看待复利投资

在热播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有这样一段与投资相关的情节:周润发饰演的男主角潘如常是一个娘娘腔十足的骗子,专门利用女性贪小便宜、耳根子软的特点四处行骗。他撺掇着姨妈把一辈子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墓地,还把墓地投资的高收益和高回报吹得天花乱坠,诱人至极。为了赚大钱、赚快钱,姨妈头脑一热就拿出了毕生的积蓄去做投资,结果赔得血本无归,只能整日以泪洗面。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再也不满足于将钱存在银行里睡大觉,更关心的是如何令财富快速增长。投资有风险,投资者们当然也就有成有败,像影片中的姨妈这样,根本都不了解自己要投资的是个什么项目,就在别人的蛊惑撺掇之下盲目地重金介入,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家孤注一掷地进行投资,这种盲目投资的悲剧在如今的投资市场中绝非什么罕见的现象。时下,“复利投资”这一新名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投资者们提及,这是一项使人更容易被盲目吸引过去的投资项目。如果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复利,不懂怎样揭开它迷惑人的面纱,就肯定会被它的高额回报所折服,乖乖地掏空自己的口袋。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感叹道:“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巴菲特在他的传记《滚雪球》中谈到自己投资理念的精髓,就是充分利用“滚雪球”效应。此后,各种理财机构将巴菲特的“滚雪球”效应与复利投资紧密联系起来,大肆渲染。信步走进一家理财机构的大厅,推销人员就会立刻凑过来为你详细讲解什么叫复利、如何进行复利投资,并且通过具体的数字令你感受到复利的巨大魅力。假设你拿出10000块钱作为本金进行投资,按照18%的年化收益率计算,那么,第一个月的利息就是1.5%×10000=150元,把第一个月的利息也计入下个月的本金继续投资,那么第二个月你就能额外得到150×1.5%=2.25元的利息……如此重复多次之后,光是这一部分的利息就达到了175.5元,几百元钱对你来说也许还不算什么,那么1755元呢?17550元呢?照这样计算下去,你手里的10000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20000、30000甚至更多。按照这样成幂指数的翻倍增长计算下来,手里的钱涨得实在太快了!这也同时激发了人们对于自己财富的丰富联想,像这样躺着都能钱生钱的日子,似乎追上巴菲特都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毕竟以一般的眼光看来,复利就有点像从山上往下滚雪球,最开始的时候雪球的确很小,但往下滚的时间越长,这个雪球就变得越大越膨胀;如果雪球结构黏合得比较紧密的话,滚得时间再长、个头儿再大也不会轻易地散掉。正如巴菲特解释的那样:“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巴菲特称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在这个坡上滚了50多年,这一时间足够长,而且每一步都滚动得十分谨慎。而在投资领域中,所谓的湿雪,指的就是在合适的环境中适时投入能够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所谓的长坡,则是指能让资金有足够的时间滚大变强的企业。所以,要想获得“滚雪球”式的利益增长,我们就必须首先找到这两个要素:湿雪和长坡。尽管复利的投资方法看起来十分简单易行,但依旧是一个一步步积累的过程,想要通过复利投资达到财富的快速增长甚至一夜暴富,那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真正操作起来也难如登天。

如果说在5年以前,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复利”两个字代表着什么,那再看看如今的投资市场,复利投资早已深入人心。通俗而言,复利就是连本带利地利滚利,也就是说如果每年都能保持一定水平的收益率,那么若干年后就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财富增长。尽管如此,对复利投资的盲目吹捧和全盘信任仍旧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复利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风险。假设小王每个月定投500元,一共投资10年,每年稳定地获取10%的收益,那么10年之后,小王连本带利就一共可以获得103276.01元;如果小王每个月定投500元,同样连续投资10年,并且在前9年每年都获取15%的收益,但在最后一年却由于投资失误损失了30%,那么10年之后,小王连本带利就一共只获得80096.74元。可见,尽管在前面的9年中,小王每年都比第一种投资方案多获取5%的收益,但仅仅是由于最后一年的投资失败,小王的总收益就减少了23179.27元之多。因此,在所谓的复利投资中,我们必须要十分谨慎小心,稍有不慎这个雪球就可能在瞬间分崩离析,我们的腰包也很可能迅速干瘪下去,正如那句调侃的话一样:“辛辛苦苦数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在《列子说符》中记载着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齐人攫金”。说的是有个齐国人去逛集市,看见有人在出售黄金,他竟然拿起一块就跑。在被人逮住后,押到衙门里审问,县官问他:“集市里有那么多人,你怎么还敢强抢别人的金子呢?”齐人回答:“我只看见了金子,没看见人。”这个“只见金子不见人”的齐人和看到复利背后的利益就毫无理智地拿出全部家当去投资的人们是一样的,他们往往只想到了若干年后手里的100变成10000的景象,却没有看到中间的风险和其他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那么,投资者们怎么会犯这么显而易见的错误呢?我们可以试着从脑科学的角度做出解释。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类都是进化而来的。从最初的简单生物体逐步进化到具有结构复杂的大脑之后,我们的行动就由大脑支配。而大脑的结构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脑干,被称为“爬虫类脑”,主要负责调节呼吸、肠胃蠕动、心跳等非自主性功能;第二层被称为“脑边缘区域”,具有情绪和情感功能;第三层则被称为“皮质层”,包含了情感、认知、记忆、思维等多种功能。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这三个层次的大脑相互协作完成的,即先经过脑干,再经过边缘区域,最后经过皮质层。当一个非常饿的人看到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时,脑干所给出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过来,吃掉它”;可当时这个包子还摆在售卖的橱窗里,于是脑边缘开始判断是要直接抢过来还是继续去寻找其他的食物;一旦你开始做思想斗争,考虑自己是否可以通过一种更文明的方式比如沟通或者购买来把这个包子据为己有时,这就是第三层皮质层在起作用了。所以,从大脑的结构来看,贪婪与占有正是我们的原始本能,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根本不可能被人为地彻底消除。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失败的投资者这样抱怨自己:“都怪我当时太贪心了,如果能早点把这些钱撤出股市、存进银行的话,现在也不会落得这样两手空空的下场。”但是,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完全不贪婪吗?不能!我们做投资、做理财不都是抱着获利的动机和目的吗?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绝对不贪婪,那就不会去投资,更不会频繁地出入投资理财机构了。因此,在面对贪婪和复利的双重诱惑时,我们当然会难抑贪念、心向往之,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本性,也无法消除贪婪的心理,那么,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合理地控制它,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可见,投资者应该放弃“不劳而获”“坐地生财”的种种幻想,而真正树立起一种正确的投资观念,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被一些夸张的投资宣传所诱惑,要冷静下来,真正读懂这些诱惑背后的真实意图,科学理性地进行投资。第一,我们要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自己的收入进行分类处置,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钱都可以拿来投资的;第二,我们要考虑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进行投资,投资时的心理承受底线在哪里,自己的投资喜好是什么,究竟擅长哪些方面的投资;第三,我们要多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懂某一项投资,对其相关知识到底了解多少,是否能够试得出深浅,是否该冒这个险,是否该及时充电。要知道,在投资之前进行的所有分析都应该是理性客观的,不能一赚了钱就高兴,一投资失败就各种抱怨,这样患得患失的投资心态是最不可取的。所以,凡是我们决定要做的投资,就一定要不吝惜时间和精力,好好地去深入研究、分析研判,虽然不可能做到绝对理性,但相关知识积累得多了、具体案例了解得透彻了,投资时的理性成分自然就会大大增加。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在满足了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再去考虑投资,绝不能孤注一掷,更不能被一些投资高收益的表象所诱惑,深陷进去无法自拔。

一本万利的奇迹

——颠扑不破的“二八法则”

众所周知,鳗鱼肉质爽脆,肥美可口,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和消费者的喜爱。而鳗鱼养殖业虽获利颇丰,却也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极大的风险,可以说是一项风险投资。因为鳗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比其他所有品种鱼类的平均成活率都低出一大截,一般来说只有20%~30%,如果掌握不好的话就可能连20%的成活率都达不到。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在养鱼池里投放了100万只鳗鱼苗,最终成活下来并且能帮我们获利的往往只有20万只,其余的八成都会变成一文不值的鳗鱼泥,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可见,鳗鱼的成活率高低是制约该项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必须对鳗鱼的生活习性有极为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将鳗鱼养好,另外,在养殖过程中的运气成分也会对最终的成功与否产生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年轻的“90后”,刚从学校里毕业的小马一步跨入了鳗鱼养殖这个行业。小马家可以说是鳗鱼世家了,几代的父辈们都是干这一行出身的,大学毕业以后,他也理所当然地子承父业开始从事起鳗鱼养殖行业来。小马深知父辈在养殖鳗鱼苗的过程中付出时的艰辛劳作和收获时的无能为力是多么的不成正比,就越发希望能通过一些更合理、更科学的途径带领大家走出鳗鱼养殖的怪圈,摆脱那种凭借运气苦苦等待的困境。于是,小马开始在养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持续改善养殖条件:保障最干净、鲜活的水质,保持最适合鳗鱼生存的水温,以确保鳗鱼的基本健康状况,同时不断改良鳗鱼专用饲料,促进消化,寻找更适合它们茁壮成长的饲养方法,还试过放音乐、种水草等千奇百怪的办法……但是,这些做法对于提高鳗鱼苗的成活率来说,起到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小马并没有气馁,发誓一定要找到提升鳗鱼苗存活率的可行方法。他开始四处求助,上网查看海量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养殖类读本,并且找到了相关的生物学专业人士。听了小马的来意,专家带领一支考察小组开始对鳗鱼的养殖过程和成活率数据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和严密的分析,结果显示,整个养殖的过程都很正常,一切均严格按照流程标准规范地进行,而鳗鱼苗会20%活下来,80%死掉,这也完全符合自然界的“二八法则”。

所谓“二八法则”,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即20%的优秀者创造了80%以上的价值。帕累托指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据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绝大多数,因此,只要控制住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就能够控制事物发展的全局。这一原理后来逐渐演变成被当今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很快被各路专家学者在诸多领域推而广之,并且都惊人地适用。经济学家认为,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认为,20%的个体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当然,还有更多类似的例子,比方说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别人支配;20%的人获得成功,80%的人不会成功;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悲观消极;20%的人高价买时间,80%的人低价卖时间……

让我们再回到鳗鱼养殖的这个问题上来,通过对鳗鱼养殖的分析判断,专家们发现调查结果与“二八法则”是完全吻合的,而“二八法则”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几乎不可违背。但小马还是不甘心放弃,送走专家后仍然坚持继续观察和细致研究鳗鱼的日常生活习性,并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每天关注喂食前后鳗鱼苗的动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小马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投食后,大多数的鳗鱼都会拼尽全力地去寻找食物,为了得到鱼食,它们要打响一场苦战,必须一刻不停地游向鱼食撒落下来的方向。其中那些比较强壮的、个头更大一些的鳗鱼会及时冲到最上面,顺利地抢到充足的鱼食;而那些身体素质偏差的、个头比较小的鳗鱼却拼死拼活也很难分得一杯羹,跟着游上半天却一无所获,腹中空空黯然而归。像这样循环下去,久而久之,这批没有力气的鳗鱼苗最后只能饿死在池底。小马恍然大悟:这就是自然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啊。此后,小马对症下药,除了水质管理、池塘专养、轮捕轮放之外,创造式地采用漩涡对流式投食法,即从鱼池底部向上冲水,让整池水形成对流。这样一来,所有鳗鱼苗都会被巨大的水流冲击到水面上,轻而易举地吃到鱼食,自然就获得了高产高效,鳗鱼苗的成活率曾经一度达到了90%以上,这一做法被附近的养殖户纷纷效仿。

根据“二八法则”,我们得出了自己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看到的结论: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后取得的成绩,其实只是来源于我们20%的努力,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其他80%的努力是完全的无用功,这些付出并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的收获。更通俗地讲,“二八法则”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在我们的生活中,“二八法则”更是无处不在、时时适用,潜伏在周围的每个角落、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二八法则”的专家理查德·科克认为:凡是洞悉了“二八法则”的人,都会从中受益匪浅,有的甚至会因此而改变命运。那么,我们在投资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利用好“二八法则”,让自己在投资决策中能够四两拨千斤,一本万利呢?

要将“二八法则”的理念融入自己投资的整个过程,时刻保持这种思维和意识,不能有一刻放松。我们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尽量抓住那些主要的项目,放弃那些没有贡献的项目,不要把摊子扯得太大,把鸡蛋分散到N多个篮子中去;相反地,我们只要在几个重点项目上集中分析研判,下足资本并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好,不必奢求每一个项目都得到好的投资回报。在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要抓住那些关键性问题来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选择性地寻找和投放。如果自己有融资的需要,就必须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的项目之中,并且不断追踪资金的去向,随时改变份额,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我们务必谨记,投资中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重要项目和重点投资,而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于80%的普通投资项目和投资策略,在规划投资策略时不要太贪心,不要混淆主次,更不要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有所侧重,抓关键投资项目、抓关键决策定位、抓关键投资走向、抓关键合伙人,找出那最关键的20%来,以尽快获得80%的好处。恰如其分地利用“二八法则”,锁定重点目标,这样一来,也许我们就不必苦苦地追逐每一次赚钱的机会,而是集中精力办大事,一本万利还是有可能会实现的!